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周瑜墓研究论文

2023-02-23 17: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周瑜墓研究论文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微舒城)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战略家,在孙氏开基立业,创立鼎足三分格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我得到了你,如鱼得水也”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比并。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桥,周瑜娶小桥。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
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进而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当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书给孙权,书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刘备留在吴,为他造座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死时年仅三十六岁。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积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凡经修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公主,次子亦为官

周瑜墓在何处

一、庐江周瑜墓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 军二东路 横街 朝墓巷(大转盘) 周瑜,字公瑾,三国东吴名将,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丰年间,墓址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建国前柱已遭破坏,“文革”期间,碑碎墓毁,仅留下衰草荒丘。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工作,1987年,周瑜墓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募捐、划地;1993年,庐江县委、县政府决定,拆迁墓附近26户村民住房;2002年,庐江县文化旅游局对周瑜墓冢进行了重新修复,为利用有限空间,便于游人参观,根据省文物局专家建议,将墓冢改向朝南。2005年,重点对三国文物陈列馆展示、享堂、碑廊等附属仿古建筑进行投入建设,不久一代英豪周瑜墓园再现千年胜迹,成为人们瞻仰、游览胜地。 庐江的周瑜墓园的重新修建是从2007年初冬开始。由九华山的方丈出资修建庐江周瑜墓园。大概耗资2,3百万。预计在2008年5,6月份完工。 补充: 周瑜墓在庐江县城关镇东门外朝墓巷。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庐江”古郡名,古舒县即今庐江县)。他20岁就跟随孙策领兵攻下横江、当利,渡江进击秣陵……还镇丹阳,吴中皆称为周郎。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领精兵3万,用火攻之计,使曹操几乎全军覆没。著名的赤壁之战使周瑜名声大振,被封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著名诗人杜牧有《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在准备起攻蜀时,“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时年36岁。灵柩运往芜湖,孙权哭祭之后,“命厚葬于本乡”。诗人彭教有诗云: 一代英雄土一抔,寒云衰草翳荒丘。 烟消赤壁人何在?月满长江水自流! 已见有功成鼎足,谁云无策定神州。 功名未就身先卒,日落青山万古愁。 据《增补事类统编》和《庐江县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东门外横街头”(即朝墓巷)。明《一统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东门外安丰乡”(古庐江城东为安丰乡)。此处今有墓巍然,墓前有碑,这就是明正统七年(1442年),提学御史彭勋,令知县黄金兰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的碑。 《江南通志》关于这块碑石的高、宽、厚和字的排列形式,记得更为详细,并有插图。 1942年,国民党一七六师五二七团团长覃振元伐其墓,后筑墓成台,并刻石联: 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 佳城封马鬣,二千年后,我来树起风声。 1989年7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此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县志》载:“小乔墓在西门外真武观西百步,墓墩俗称瑜婆墩”,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对。前人有诗云:“凄凄两家依城廓,一是周郎一小乔。” 孙策攻皖时,得汉太尉乔公二女,大乔和小乔,自娶大乔,小乔嫁周瑜。诗人黄庭坚《乔公故宅》诗云: 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只今零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 史载小乔貌若天仙,世称“国色”,与周瑜情深恩爱,共同东战西征达12年之久,育两男一女。 千百年来,周瑜墓和小乔墓吸引着全国各地游人前来观光仰慕。 二、岳阳周瑜墓 岳阳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周瑜虽不是岳阳人,但他在岳阳留下不可抹去的历史足迹。话说东汉末年,正是军阀割据的时候,年轻的周瑜就被孙策看中,于是便有周瑜兵戈铁马的一生。他24岁就当上了中护军,吴国人都称他为周郎。后来周瑜辅助孙权雄踞江东,被拜为偏将军,担任南郡的太守。由于他足智多谋,具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像赤壁之战这样众寡悬殊的险恶战争,他却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大战得胜后,他又被予以重任,镇守江陵。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与孙权计议抢在刘备之前夺取西川(今四川一带),再取襄阳,北击曹操,以力消灭曹、刘,而一统天下,孙权欣然应诺。正在周瑜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时候,年仅36岁的他却在回江陵,路过巴丘备办粮草行装的任所途中,忽然暴病而逝,给历史,也给他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许周瑜不死,三国的历史就得重新更改,一统天下的有可能就是吴国。 赤壁大战,曹操虽然惨败,但他的实力仍然威胁着孙、刘。曹操扫荡孙、刘,一统天下的计划仍如箭在弦,刘备借驻荆州,厉兵抹马,势力相当强大,对东吴威胁日深。这时,东吴主帅周瑜突然病逝,消息立即公之于众,其后果严重,孙权是十分清楚的。据说为了安定军心,稳定局面,吴国对周瑜的死秘而不宣,对周瑜进行就地安葬。然后缜密安排,一切准备停当,方才发丧。 岳阳周瑜墓,位于市郊南湖畔的金鹗村张家汊花坟坡。花坟坡又名发坡,金鹗山麓伸向南湖的一个小山咀。花坟坡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古时候当地百姓死了一般都葬在那里,故名花坟坡。周瑜就夹杂在众坟的中间,相当显目。墓由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石桌,石墩,拜台,墓碑,墓冢及精工雕镂的栏板式墓围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十分雄伟,可见后人对他的无限敬仰。 1958年以前,周瑜墓除牌坊坍塌外,余皆基本完好,只是掩没在杂草丛中。1958年以后,周瑜墓不断遭到破坏。其墓围石料陆续被用来修水库,筑塘坝,甚至垫猪圈。1975年修机埠 时,将石料全部拆完,后来整个墓地被划到开发区,墓冢被夷为平地。据目击者回忆,墓被推平时,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器物,只有一些长38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四档有水波浪花纹的墓砖。这种墓砖与我市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砖,大小,花纹,火色完全相似。现残存的花岗石栏柱20厘米见方,高160厘米,上部雕塑15厘米高的莲花柱顶。浮雕青石栏板每块80厘米见方,厚6厘米,上镌吉祥图案,龙凤花鸟,有的左下方还刻有“周瑜”二字,并有诗文题咏,精致讲究。据当地村民回忆,原来这些石柱有160多根,石板有80多块。 另在安徽、芜湖、巢湖市潘湾、江西南昌、以及江苏苏州等地都传有周瑜墓。 寻访芜湖周瑜墓 风呜咽,云低沉,芜湖长江边缟素一片,孙权率三军将士皆白衣白袍守候在岸边。一艘战船驶过来了,正是山映斜阳时分,在江涛拍岸声中战船徐徐靠岸,孙权迎上前去,扶柩大哭:“没有公谨,哪里有江东,今后我依靠谁呢?” 江东军民皆为之恸哭--那是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在征蜀途中,旧创复发,死于巴丘。 周瑜死后,江东震动,苍梧郡太守吴巨在五岭以南的地区趁机叛乱。孙权派兵平息了叛乱,斩了吴巨,但伐蜀大计只能一再延期。刘备趁机派兵入蜀,击败刘璋,夺得益州。而曹操也暂时无力攻取江东。 天下由此三分! 寻访芜湖鱼市街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风云如狂飙在时空隧道呼啸而去,转眼就逝去了两千多年,当年孙权素服举哀,在芜湖迎周瑜灵柩的荒凉江岸现在已经高楼成群,车水马龙。 历史在眼下放慢了脚步,你可以设想这是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沿着青弋江入长江口处的中江桥而下,有一座楚天酒店,酒店旁的巷内有一片旧城改造中还没有拆到的古旧住宅。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我们在芜湖市戏学专家和徽学研究员茆耕茹先生引领下走进了镜头。现代化的高楼与酒店旁的深深古巷仿佛是历史切断后横截面,在这时代铆接的夹缝中,我们寻找着东吴三军大都督周瑜的履痕。 西内街上每块青砖石板都刻满了历史的痕迹。木楼前,有几位妇女坐在小板凳上择菜,问起周瑜墓,她们都曾看见过那个高大的土丘,但具体情形她们也不甚了了。其中一位阿姨热心地带我们去找她的丈夫--在这里生活了64年的民间黄梅戏团的董培根先生。 从3岁起,67岁的董先生就在西内街上过去被人称为洪公馆的老屋里居住。据他回忆:鱼市街30号院内的确曾有一座人们传说中周瑜墓。董先生为我们画了一张草图:在一个方圆500平方米左右的椭圆形院场内,有一个方圆几十米、高约二层楼的圆形土冢。数代世居于此的老街坊称其祖上见过墓碑:大都督周公谨之墓,土堆周围尚存有部分护墓石。虽然年久无人修葺,但周围的百姓世代相传对其依然十分敬畏--妇女从不在周瑜墓的院场里晒衣晾被,小孩子也绝不敢爬到这土丘上玩耍嬉闹。 周瑜一直是当地百姓景仰的大英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说在这里根本没人理会。在芜湖百姓的传说中,周瑜在如今荻港附近的芦花荡中战死,所以英雄遗体送至此处安葬。当地百姓甚至说曾有人看见过周瑜的英灵--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一位白衣银袍的英武小将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墓内。当时,周瑜墓巷口处有个卖油条、花卷的早点铺,为了看到传说中的大英雄,附近住户纷纷赶早到这里吃早点,早点铺的生意也因此日益兴隆。这个故事就是精明的小商贩所编也未可知。 1998年,长街改造,传说中的周瑜墓遗志址上建起了两幢居民楼…… 考证芜湖周瑜墓 周瑜为历史上一代名将,风流儒雅,当年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83万大军,周瑜也因“赤壁之战”名扬千古。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郎英气勃勃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人们都有一种仰慕名人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能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故”的因缘。鉴于此,周瑜墓有史记载竟有七处之多。 茆耕茹先生在《芜湖政协》上曾撰《周瑜多墓现象的民俗内容》一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这一现象。茆先生文中说:有关历史民俗中瑜墓的记载,除唐代记有一墓外,余墓几乎为《古今图书集成》所囊括。各地的瑜墓据所见记载资料时间的先后分述如下。其次序为:江苏吴县、安徽的宿松、庐江(两址)、芜湖、繁昌(两墓)及江西的峡江。 2 寻访芜湖周瑜墓 《古今图书集成》、《芜湖县志》等史料均同记:瑜墓在芜湖故城“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十个字。这与我们寻访中得知鱼市街过去有居民依周瑜墓围墙而居的情况吻合,围墙外的民居也许就是历代守冢户的传承? 芜湖民间传闻的鱼市街周瑜墓,到底是真是假?茆先生特从民俗口头传承价值上给予了论证,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掌故。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芜湖人黄钺,在其著《壹斋集》中《于湖竹枝词》中的第二十四首记述了当年在芜的三座较为著名的古墓。其词为:“居仁远在白沙藏,深道依然表道旁。可慨周村置守冢,至今扃秘失周郎。”黄钺考订后在词下自注为“今城西鱼市街民家,墙围古冢,相传为瑜墓。有窃视者,中为隧道,链悬其棺。”当时芜湖故城在咸保圩,鱼市街正在其西北。 周瑜墓在芜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呢?茆耕茹先生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正史《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记载:“瑜卒,权素服举哀,感恸左右。丧当还芜,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这就说明,周瑜逝后灵柩确实到了芜湖。各类史料对这一点均无一字否定,而周瑜灵柩来芜,举丧后是否移葬,至今未见任何记载。二,史料同记:瑜墓在芜湖故城“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十个字。指出了周瑜墓在芜湖的具体方向和地址,“吴置守冢户”说明了墓葬已毕。三,“吴置守冢户”是孙吴政权对周瑜逝后的礼遇,与《三国志》“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完全吻合。四,芜湖周瑜墓的传闻早于庐江,元末明处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乡。”联系全句,使人感到本乡就是灵柩所到之地芜湖。五,芜湖人黄钺是清朝的重臣,曾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道光六年黄钺77岁时告老还乡,一直居芜。其考订的结果不可视为街巷琐议。 我们在寻访中,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董培根先生告诉我们,黄钺的故居所在地--芜湖人称为黄家大院的,就在周瑜墓附近。这也证明了黄钺对周瑜墓的熟知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据茆耕如先生考证,与周瑜多墓具有同源性的是其夫人小乔墓见诸方志的至少也有三处:湖南岳州的二乔墓,次为安徽庐江和南陵的小乔墓。茆耕如先生1956年曾与友人前往南陵小乔墓凭吊,亲眼所见墓碑: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碑文两旁还刻有清人合篆的长联。 历史为周瑜正名 《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的形象完全受到了歪曲,但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英雄,风度翩翩,英姿勃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乐人演奏的音乐中有很细微的疏失,周瑜都会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而孙权对周瑜一向是信任有加,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公主,次子亦为官。足见孙权对周瑜子女的厚待。 当我们在西内街寻访周瑜墓,寻觅这位吴国名将的足迹时,不由肃然起敬,“万顷波涛陈迹尽,人间俯仰看兴衰!”让我们的镜头再一次来个远景扫描--蓝天白云下,高楼耸立,盛世再现。只是,英雄归处无处寻,让人徒生遗憾。所以,茆耕如先生有个愿望--在鱼市街恢复周瑜墓的原貌,将其作为芜湖古城新建的一个部分。茆耕如先生的研究为周瑜墓的修复提供了多么宝贵的史料依据,可想而知,如果芜湖有个周瑜墓,其旅游的价值不会低于合肥的包公墓。

周瑜墓位于哪里!?在巴丘死的、那有带回吴都吗?

唐多多2006-04-03 18:45
周瑜庙建在宿松呢?这必须与周瑜联系起来。古代墓祠是相连的,有墓才有祠,这既便于子孙栾庐墓侧3年,也有利后代“祭其先祖”,不忘自己的根基。据现今统计,大江南北有8座周瑜墓,分布在湖南巴丘(岳阳市)、江西巴丘(新淦)、安徽芜湖、繁昌、宿松、舒城、庐江、巢湖等地。学者认为除庐江一说之外,其它多说均属似是而非。据《庐江县志》载,周瑜墓在县城东门外横街朝墓巷,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有封无表更无祠,最早的记载是北宋编纂的《元丰九域志·无为州·古迹》,墓碑是明正统七年(1442年)才修建的。也有学者提出怀疑,东汉建安十五年正是赤壁之战后3年,现今的庐江地是曹魏的占领区,曹操能允许东吴将宿敌的周瑜大操大办地葬到他的眼皮底下么?芽?选何况现在拿出的文字记录都比较晚,最早才是宋代。宿松也有一座周瑜墓,过去都认为是衣冠冢,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墓在宿松县西北35公里梅墩板圭山,面临西河,今已淹没在黄大口水库大坝东北端,墓形已毁,未得到任何史料。可徐铉的《骑省集》中另有一篇墓志铭,弥补了这个不足。这篇墓志铭是给周瑜的后代西平王周本之女写的,标目为《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周氏夫人是南唐右丞相徐阶之妻,地位显赫,与作者应是同时代人,彼此非常熟悉。墓志铭云:“夫人讳某、字某,庐江舒人。三国时吴将公瑾之后。公瑾葬于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徐铉如此断言“公瑾葬于舒之宿松”可能不是妄说,因为他与周家关系密切,知根知底。徐铉的这篇墓志铭早于《元丰九域志》,应该说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可供研究者参考,调整一些思维定势。但不管研究的结果如何,安庆既有周瑜墓也有周瑜庙,在富民强市的动作中,应给予修葺和恢复。

周瑜是舒城人还是庐江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
以上为百度百科截止2018年3月19日关于周瑜介绍部分内容摘取。
周瑜是否为庐江郡舒县人,未必!
理由如下:
舒县范围。
舒县范围有多大?是否等同于今天一个县的概念?史料证明,舒县的范围包括今天安徽舒城、庐江、桐城、无为、怀宁、鹊尾渚五个县和地区,远非今天一个县的概念。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舒有桐乡”,即舒县包括桐乡,即今天的桐城市。
舒城是舒县的主要地区。《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原注:“以舒之众屠破六县。舒,今庐江之故舒城县也。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南百三十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传记》注:“率领舒之军屠六。舒即今安徽省舒城,六即六安。”不仅记载了“舒”,即“舒国”,而且对“舒”及“六”均作明确注解说明。
《汉书·高帝本纪》中也有“以舒屠六”的记载,注解“舒”与“六”与上同,证明舒城是汉是舒县。
《三国志·臧霸传》和《三国志·张辽传》中臧霸讨伐东吴陈兰的史[4] 实,也证明舒城在汉时属舒县。史实中所出现的“舒”、“舒口”地名均在今天的舒城县,先后交战的地点“夹石”、“逢龙”都位于舒城与桐城、舒城与潜山交界地区,出现的“潜山”,是指汉时的潜县,即今天霍山县。霍山与舒城相邻。史书所载史实证明,汉时舒城属舒县!
以上内容均来自百度百科,截止2018年3月19日

后世人为何说周瑜是庐江舒县人,原因在于《三国志·吴书》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古人的记载未必就可信,庐江是曹操或其部下在此修建的护城河,以抗拒东吴的孙权时修建的。
知道了当时的情况,就能推测出周瑜是否在修城之前出生?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周瑜(175年-210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人物年份足以得出,周瑜比孙权的岁数都大,何来在修城之后出生庐江之说。
其次,三国志是后世人编著的,城池变化,地名变迁对古人来说不应按照后世的地方来书写。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当时的舒县是一个郡,而不是县,庐江只是舒县管辖的一个县城
因此,周瑜,应是舒县郡下庐江人,而不是庐江郡下舒县人!
最后提示:后世人的翻译未必就是准确的,当时东汉末年到西晋时的语言意义未必就是现代人意思,《三国志·吴书》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古人的意思是舒县庐江你也未必可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