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方向

2023-02-18 15: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方向

研究现当代文学必须在充分熟悉现当代文学史和大量作品的基础上,了解其整体面貌和基本内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新的理论方法的更新也在不断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从作品到欣赏,从单一到群体,从流派到思潮,从文学到心理、地域、宗教,特别是与文学作品配套的文学批评,不断接受新的理论方法,展示和丰富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内容。面对这样一门生机勃勃的学科,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新的研究角度或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可以参考几种选题的角度。

从个别案例或部分案例入手。比如,台湾和大陆现代主义诗歌风格的比较,啊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不要对触及大局的问题进行比较。例如,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现代诗歌的比较,20世纪东西方小说的比较,都是宏观问题,不能涉及,也不应选作学术论文的对象。即使是微观的比较,有些课题也是很大的,比如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比较,西方战争科幻小说与金庸武侠小说的比较,还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所以,不要选择自己做不到的项目。

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理论观念的转变,都受到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尤其是现代主义所总结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极大地影响了第二世纪的文学理论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追寻其概念的出现及其实际意义。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有那些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01 中国近现代文学演变

02 中国现当代文学

03 现当代中外文学关系

04 世界华文文学

05 中国当代文学

06 当代文化研究与批评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河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

师大文学院网页上有导师的介绍

1.现代诗学研究 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全面总结我国现代诗创作及研究的新成果,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理论与方法,注重对跨文化语境中我国现代诗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进行科学分析与阐释;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构建更具民族特征和时代感的诗歌创作和研究范式中,在中国现代诗学和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新见解。学术带头人陈超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新诗评论》编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中国先锋诗歌论》等诗学著作5部,编著2部。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复印。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庄重文学奖、河北文艺振兴奖等,入选河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河北十佳青年作家”称号。学术带头人李正栓教授系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全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诗学研究专著3部,英美文学教材6部,编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近年来承担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对英国玄学派诗歌及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的研究成就显著。曾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河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李卫华副教授系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出版专著《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新批评”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西方现代诗歌理论及比较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研究 该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一方面坚持历史的美学的原则,注重揭示重要作家与时代变革的紧密关系,以彰显其“历史”特性;另一方面努力运用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深入探讨经典作家作品的现代性构成,以明晰其“现代”特性,既葆有学科品格又充盈着时代气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王惠云、苏庆昌教授继承李何林、冯健男等老一代学者的优良传统,在学术上继往开来,出版国内第一部《老舍评传》。同时,新生力量迅速成长,在林纾、茅盾、老舍、曹禺、巴金、铁凝以及近代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显著。学术带头人马云教授先后师从冯健男先生和郭志刚先生,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端木蕻良与中国现代文学》等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复印或转摘。其成果多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带头人张永泉教授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从周树人到鲁迅》、《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等专著4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鲁迅研究与丁玲研究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多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黄彩文教授任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河北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文学评论》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茅盾研究和解放区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李惠敏副教授发表论文20余篇,对文学“商业化”、文学传播与生产等前沿问题钻研较深。
3.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本方向将当代文学置于时代生活进程、民族文化传统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宏阔背景中,选取新颖独特而富有学术生长点的切入角度,吸收中外多种理论资源,针对当代创作实践,创设出三个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角度:(1)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作家研究:探讨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的关系;(2)当代地域文学研究:探讨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3)当代现实主义研究:探讨当代文学与革命文化的关系。学术带头人崔志远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出版学术专著《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等10种,主编高校教材及文论著作15种。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复印。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文学的现实教主潮”、“地缘文化诗学与新时期地域作家群”,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河北省及省教委社科项目各1项。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艺振兴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其地域文学研究及现实主义研究在学界影响广泛。因其成绩显著,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带头人郭宝亮教授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河北省首届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复印或转摘。出版专著《王蒙小说文体研究》等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小说的文体形态及演变规律研究”,参与河北省社科项目多项。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艺振兴奖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项。其对当代重要作家进行的文化诗学研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胡景敏副教授主攻巴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4项,已见良好的学术前景。
4.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本方向的特色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宏阔背景,以中西文化、文学交流的全球化视野,探讨百余年来各主导性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生成的历史条件、思想性质、理论主张、文学价值及其历史局限。由此出发,对现当代文学发展中一些根本性问题,如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人生、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存在、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等,进行深入探讨。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张俊才教授长期研究近、现代文学,其林纾研究及近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成绩卓著,出版《林纾评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论》等7部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1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或转摘。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国家教委优秀学术著作奖、河北文艺振兴奖等。因其成就显著,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教名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带头人李扬(李锡龙)教授出版学术专著《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等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北文艺振兴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北省文艺理论“金鹿”奖等多项。其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及曹禺研究影响广泛。因其业绩突出,被评为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哪些文学思潮与流派?最好具体点。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

  文学作为人学,是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的。文学作品不只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凝结物,更是社会中诸种因素的集合。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篇1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一、我国现当代文学

  从时间上来划分,我国现当代文学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它的源头便是著名的五四文学运动。五四新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革命,它是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现代文学,它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不一致,思想上也更为新潮,更为突出。随着新中国的逐步建立,他推动新文学运动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文化整体批判时期、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政治分野与文化 反思 时期、政治与文学一体化时期和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时期。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具体发展变化

  1文学内容涉及的生活范围更广泛

  五四文学运动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史的开端。中国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有了明显变化。 文学创作者笔下融入了更多的平民形象和普通生活。其中以普通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作品涉及的内容以及生活范围有所丰富和增加。这些作品从普通群众视角出发,通过对普通人生活中的幸福与痛苦的描写,侧面上反衬出社会的安稳与动荡,并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描绘了一幅幅民主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随着中国人从压迫中解脱后,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文学反映生活的领域明显扩大,为文艺创作开辟了宽阔的道路。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开拓到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等。尤其是过去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的工业、科技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等都有了新的开拓和创造,极大地填补了文学创作题材上的欠缺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上天入地,无所不及。这标志着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不断解放、突破与创新。

  2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进展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应用在文学方面,意思就是说文学的创作源泉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文学创作者在具体生活的基础上对人物写实和艺术深化推动历史推动文明的发展,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重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当代文学人物塑造题材类型作品中,成功刻画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批形象包括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阻碍社会发展的反派形象,以及多种历史人物形象。从中不难发现,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过去贫穷困苦受欺凌、受压迫的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逐渐成为文学创作喜欢的描写对象,他们在文学作品中一跃成为主人公,成为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凝聚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成为人们仿效的榜样,填补了当代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空白,具有开创的意义。现当代文学中呈现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完人,也与那些为数不少的平庸浮浅的人物形象不同,它具有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物个性鲜明,优点缺点皆有,但是他却更让人印象深刻。他比完人更可敬,比平庸更真实,它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文学作品主人公新形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全新的文学表现手法的应用,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有所突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批文学创作者若想达到成熟,那么首先要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艺术风格是民族文学、时代文学的兴盛的标志。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短暂又漫长的十年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3],但广大文学创作者依然不断深入生活,坚持写作理念。特别是早在五四运动到来之前,写作风格就已经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者在文化运动新潮中,随着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创作个性又有了全新的进展和突破。有些作家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人们得到解放之后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文明取得了迅猛发展,文艺创作者们纷纷探索新的艺术形式,适应时代需求,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探索和创造还建立在民族化、群众化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具有群众基础,其拥有的艺术价值也是值得赞许的。不可否认的是,同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创作者尽管各有各的风格,也一定有时代精神的标签。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肯定包括生活环境、人生际遇等因素的影响,时代和社会是最容易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当代文学史上,曾经出在了一批倾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家群,它是融汇了个人艺术创造的时代的产物,是值得认真研究和 总结 的一种文学现象。

  4少数民族文学有了新的生命力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也是中国文坛不可或缺的瑰宝。在旧社会,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得不到发展,甚至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五四运动的掀起也让少数民族文学重获新生,有才华的作家一批一批不断涌现,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中描绘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民俗面貌、文化传统等让我们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以及生活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苦难的昨天和幸福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学取得这样重大的成就,也应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新的历史篇章。

  5成就经受严峻考验的优秀文艺大军

  早在二十世纪初中期,周树人先生就中国能够出现一批个性鲜明的文学创作家怀抱着巨大的希望,期盼他们能用他们的神笔创造新的时代文学,打破中国文学界的沉寂。20世纪三十年代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时代责任感让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战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在热火朝天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一批非常杰出的文学创作家,比如说周树人、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曹禺等。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创建了一支优秀的富有战斗力的文艺队伍。这支队伍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他们分别产生于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批是高举新文化旗帜的五四运动时期的前辈作家,他们是新文化浪潮的时代思想产物,他们为新文学的推进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以后,他们继续高举新文化新思想旗帜,在当代文学历史中通过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勤劳双手也写下了光辉史篇;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中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为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文学创作者,中国的民主革命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时期,它包括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包括了腥风血雨的大革命,文学创作者们没有因为社会环境的艰苦而磨灭了他们的创作意志,更可贵的是在烽火中在苦难中崛起,他们肩负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新中国诞生后也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崭露头角,他们大多是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在新中国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此外在工人和农民中也出现了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创作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走进了当代文坛;在新时期涌现的青年作者大都成长在大好时代,相对而言他们还有些许稚嫩,些许不足,但是他们是新文化的新鲜力量,新的生命活力,是生气勃勃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中坚力量。这支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队伍,在党的思想指导和文化浪潮的培育下,经受了历史的严峻考验,而今已经锻炼得更为坚强和成熟。

  在探讨国内文学在现当代的成就时,应该是内陆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文学作品的总和,不得不说港澳台的同胞们也不乏有相当多的进步文学作品出现。港澳台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港澳台的中国人和内陆人民也是紧密相联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骨肉同胞。近百年来,台湾的进步思潮在时代的发展和推动下也有所成就。近几年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港澳台的优秀文学作品被内陆文学家、文艺工作者所熟知,在欣赏优秀作品,开拓文学视野的同时,也从作品中得到了某些借鉴。因此,不断加强研究台湾、港澳文学的工作,对了解各地区文学以及加强祖国统一团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当代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创新和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中国文学的发展绝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一百多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一条光辉而又艰难的道路,但是取得的突破与成就也是不可估量的。文学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文学分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不断研究和总结,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篇2
  浅析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

  摘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不审视文化中的向标。本文主要通过对“狼形象”的梳理来探视现代文学中的复魅现象。借此来探讨文学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狼形象;复魅

  1、狼形象的恶化

  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狼形象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恶魔化”历程。从神话和图腾崇拜中半人半神的狼,逐渐演变为半人半兽的狼,直至到了后期被定性为单纯象征了兽性和野性的一种动物符号。人类远古神话阶段笼罩在狼身上的神性光环消失不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真实物种被简化成了“恶”的代名词。

  西方中世纪兴起过捕狼的热潮。“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Edgar Le Pacifiqu)统治时期,下令全国灭狼,有捕捉300只狼以上者给予奖金,因此在欧洲大陆相继形成了一个捕狼高潮。”风靡一时的猎狼运动使欧洲大陆的野狼数量急剧减少,但并没有给野生的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狼来说,真正的灾难发生在____诞生后。基督____将神性赋予自然界,开始了对自然的祛神秘化,人成了自然界中的独白者。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所说:“人与剥去了昔日神性光环的自然环境分离,人获准掠夺不再神圣的环境的权利。人类曾经怀着敬畏之情看自然,而这种情感遭到了犹太一神教的排斥,犹太教、基督____斯兰教都是如此。”野性和兽性是与宗教推崇的光辉人性截然相反的,对人性的颂扬把狼从神圣的祭坛赶了下来,它们不再是人们的文化英雄、救世主。

  人类进入农耕与畜牧社会后,人与狼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野狼在丧失了自己的狩猎地后,为了求得生存有时会捕捉放牧在草场上的牛羊。这种天生的狩猎本能并不能为人所谅解,狼成了人类私人财产的竞争者。这个形象被固定化,人们的仇狼情结也逐渐积淀下来。

  文学艺术,是作为唯一符号动物的人的情感体验载体之一。对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对狼的种种情结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承下去,人们的仇狼情结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文学中随处可见: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淮南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栗,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

  《杜陵叟》

  汉人乃步卒,吾人则骑士。驹犊群岂能抗拒豺狼。

  ——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

  虐人害物的暴政、残暴无序的统治等等都可以以“豺狼”喻之,汉民族对狼的仇恨从这些诗句中可见一斑。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中,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左拉的《人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等,都有关于狼的描写。作品中的狼形象被抽象为“兽性”的代名词,它们和人性相融合,狼性(兽性)已经成为人物性格的一部分,人的面具下涌动着野兽的气息。狼,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象征,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作为恶的象征流传下来。狼形象从自然中实体的狼走向了人的内心深处,楔入了文化与人格的互动关系中。这一固定化的程式在二十世纪有了新的改变。

  2、现代性中的复魅

  “复魅”(又叫“返魅”reenchantment),是对“祛魅”(disenchantment)的反拨。魅,在这里是指自然所具有的神秘性、主体性,以及人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之心。古人认为自然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的力量,与之对应,古希腊的有机论即是一种“附魅”的自然观。“祛魅”这一概念最早由马克思·韦伯提出,他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 经验 和感觉。人在科技光环的笼罩下,把自己看成了具有神性的无畏“上帝”,世界上只有大写的人(Man)具有统治权,自然由此被科技祛魅。

  “在祛魅的自然中,关于自然的现代科学导致了自然本身的祛魅。关于自然的机械论的,祛魅的哲学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的祛魅。”现代科技的进步,世界的祛魅和世俗化消解了传统、历史。在一个近乎科技万能的社会里,人却面临着全球性的生存危机。这些迫使人们反思自身的所为,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学说的弊端。

  复魅的自然观就在此背景下产生。“复魅”这一概念最早由大卫·格里芬提出,作为后现代的哲学家,他认为自然应被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不再是机械论中“自然失去了所有使人类精神可以感受到的亲情的任何特性和可遵循的任何规范”。在科学复魅,自然复魅的过程中,人认识到了“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不能生活得更美好。”恢复了人和人、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才能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poetically man dwells on this earth)靠近。

  3、中西新变:狼形象的现代表征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性以理性和技术的名义征服了世界,人类陷入各种工具理性的控制中。人却发现自己在创造性的扩张中失落了的恰恰是人的本性,现代人渐渐走向了精神的荒野。有人说,“人究竟应当转移到荒原上,还是迁徙到原始森林中。如果有人可以首先选择,那么,宁可选择精神的原始森林,而不是精神的荒原。”在对抗人的异化过程中,西方兴起了一些新的文化思潮。

  六、七十年代以来首先在英、美兴起了新时代运动,这股运动以对文化的反思、“朝后看”为特征,是对理性统治的回拨。与之相随的是一系列回归:发现自我、重归原始、原始思维等等。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狼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归。杰克·伦敦的系列小说,如:《野性的呼唤》、《白牙》、等彰显的是对野性的呼唤;法利·莫厄特的纪实性作品《与狼共度》(Never Cry Wolf)中对一个狼家庭的描绘,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狼性中有悖于传统观念的一些品质,如团结、忠诚、友爱等;贾平凹从《废都》开始就尝试着寻找狼性,到了他世纪末的实验小说《怀念狼》,狼身上洋溢的旺盛生命强力成了他追寻的主角,并且更强烈地呼唤英雄的重构。

  文学作为人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的。文学作品不只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凝结物,更是社会中诸种因素的集合。生态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认识自然,不再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来衡量划定动物的善恶。这些都促使人们对狼进行再认识,狼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它重新走向了多元化。

猜你喜欢:

1.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2.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

3. 现当代文学论文提纲

4. 现当代文学论文

5. 浅谈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