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胡适。
著名学者胡适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作品影响
胡适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成就了他。他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所发表的三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意思是:自己不成熟的议论。
出处:近现代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原文: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译文:把它叫做“刍议”,就好像是说没有定论的草稿,承蒙国人同志有所匡扶纠正的地方来改良它。
解析:刍议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多用于第一人称的自谦之语。
例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刍议。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浅见:
释义:短浅的见识。作自谦用语。
出处:郭沫若 《集外·七请》
原文:但我也不如一般浅见的人一样,人云亦云地便说口号标语诗是罪大恶极。
例句:依我浅见,还是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先放一边。
2、草稿
释义:指在进行文学创作或其他创作前,为了使正式稿件(作品)显得更为整洁,或为了使创作过程不至于混乱等目的,而提前做的文本内容。
例证:正式写作或正式绘画创作前,打个草稿,经添加删除等修改,逐字推敲,可以使文章更有条理,更有说服性。
主要内容:
1、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2、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
3、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历史作用:
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
他实际上把中国文学比照美国文学来说。美国言文一致,殊少俗套和规范,不像中国文章,只喜欢帝王将相,不屑于小人物小事件。美国开国不远,没有多少历史事件和典故可供引用。胡适还注意到历史上但丁和路德等人,如何光大他们的民族语言,取代拉丁语的高尚地位,达到言文一致。
胡适。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