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重庆商报总编辑

2023-12-05 20: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重庆商报总编辑

杨清波,男,党员,1966年生于重庆,副教授(主任编辑)。1986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被分配在北京国家化工部出版社从事书刊编辑。1989年起在万州日报、三峡经济报、重庆青年报、重庆商报、腾讯·大渝网、商界在线从事报纸和网络新闻工作18年。先后任三峡经济报总编助理、万州日报编委、重庆青年报总编助理、重庆商报社编委、腾讯·大渝网副总编辑、商界传媒执行副总经理兼商界在线总编辑。

重庆市武隆县有那些名人??做为家乡却不知道!!!

武隆名人 李铭熙,武隆江口上街人,清光绪年间中进士,先后任户部尚书,浙江吏司主事,中宪大夫等职。 向仲怀:男,1937年出生,重庆武隆人。蚕学、蚕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先后主持国家及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主持完成了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 王祯学 男 出生于1942年12月,重庆武隆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等职。2000年9月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和信息安全“产、学、研”平台建设工作。 在学术专长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建模与辩识,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6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科委、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其中有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近年来重点从事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已发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数学方法》、《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数学方法》、《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概率描述及基本特征》、《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与耗费成本》等学术论文多篇。 洪孝达 男,1943年6月生,重庆市武隆县人。 重庆市武隆县平桥职业中学一 级教师。1994年涉足书坛。其作品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数十次入选,并获一、二、三等 (金、银、铜)奖及优秀奖40多次。作品及传略入编《中日书法作品汇观》、《国际现 代书法集》、《当代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诗书画印精品集》、《20 世纪世界书法作品鉴赏》、《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科学中国人·中国 专家人才库》等50部典籍。作品曾多次赴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加 拿大、美国、巴西等地区和国家交流展出,被多家文博单位及艺术国体珍藏。曾应邀参加 《当代书法家谈章法》、《中国当代书家代表作临写举要》等书的编写工作。特邀入编《 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获“世纪末艺术成就奖”。系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 会学术委员、中国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逻函大艺术系兼职副教授等。获“慈善艺术家” 、“当代百名优秀书法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余乐平,身高2米15,体重135公斤,武隆体育第一人,篮球成就居功至伟,90年代国内赫赫有名的中锋,效力于浙江万马俱乐部,现退役做万马二队教练,1999年入选中国篮球南方明星队。1999年5月,获99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篮板王称号。 文化界方面的有 张鲁,男,52岁,汉族,生于重庆武隆,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大中文系,重庆电视台编导,一级编剧,重庆市优秀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3年与同仁发起创建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历任编剧、导演。至今已有作品百部集以上。1983至1986年,就获得了飞天奖一等奖和最佳编剧奖。1987年,35岁的张鲁正值事业上大展宏图之际,却因车祸导致身体高位截瘫。在经过数年的精神沉沦以后,张鲁又重新振作、面对现实,在事业上做出了一番更加突出的成绩。 1991年起,编导、编剧的电视剧先后获得飞天奖电视连续剧一等奖、首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一等奖、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首届中央电视台优秀电视节目展播一等奖、年度电视剧最佳编剧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1994年至1996年,策划、导演了反映贫困山区儿童就学情况的53集长篇纪录片《跨世纪希望》,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同时,他还在拍摄记录片的三年里,积极推进有关方面在老少边贫山区建立希望学校15所、希望书屋数十所,扶助上万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2002年以来,倡导重庆电视台实施“新世纪希望”电视行动,任大型纪录片《新世纪希望》总导演,推出了3部共50余集纪录片,其中2部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纪录片一等奖。同时,为西部贫困地区兴建音像电子馆和农科教示范点90余所,使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受益。 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1999年获首届中国百家“五好家庭”称号,2002年荣获由中国残联、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中华文明奋进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获奖作品: ·《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获85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 ·《希波克拉底誓言》蝉联第七届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 ·编导的电视剧《高空跳板》、《昨天,昨天的故事》《黑豹突击队》,获“飞天奖”集体荣誉奖、提名荣誉; ·《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获“飞天奖”三等奖; ·电视连续剧《悬崖百合》获“飞天奖”儿童连续剧二等奖; ·《南行记》获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电视剧“金熊猫”奖、“飞天奖”最佳连续剧奖、“首届中国电视剧展播最佳电视剧奖”,本人获“最佳编剧奖”。 张春林(又名金令),男,1970年生,重庆武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1995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997年进入传媒业,先后供职于《西南工商报》、《重庆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曾任《消费导报》社会新闻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四川日报》新闻专刊部副主任、热线工作室主编、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等职。已采编新闻稿件600多万字,新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长江商报》、《重庆商报》、《西南工商报》等媒体。 新闻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工商记协新闻奖作品一等奖、全国省级党报群工记协新闻奖作品一等奖、四川省新闻奖作品一等奖等全国和省级新闻奖10余次;科研成果获得全国城市党报群工记协新闻奖论文特等奖、四川省新闻奖论文一等奖、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给本科生讲授《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网络新闻学》等课程,给研究生讲授《新闻业务专题研究》等课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重庆市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报业广告经营模式创新》等3部,主编学术专著《电子社区与网络生存》1部,参编学术专著多部,已在《新闻记者》、《中国记者》、《当代传播》、《中国报业》、《新闻战线》、《西北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要从事传播与发展研究、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等。 朱绪超 ,笔名汉唐明月,1968年出生于重庆武隆仙女镇人,汉族,大学本科。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余万字,曾出版长篇小说《暗流》、《迷茫》多部,现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20余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新闻从业近20年,做过两家综合类报纸的总编辑,早年曾在军队服役,曾供职多家报业集团。居成都,自由作家。 王少雄,男,汉族,1950年12月生,重庆武隆人,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1968.12-1971四川省武隆县羊角公社知青;1971-1972.04四川省涪陵中心航运管理站工人;1972.04-1975.09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学习;1975.09-1986.04成都地质学院团委副书记、书记,院党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其间:1978.07-1978.12月在中央团校青年理论班学习;1983-1984大连工学院高校德育师资班学习);1986.04-1988.09四川省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88.09-1993.09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3.09-2000.08四川省成都市委副书记(其间:1996至1997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1996至1999年在中央党校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学习);2000.08-2002.03成都市委副书记、副市长;2002.03-2002.05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2002.05-2007.06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7.06四川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 武隆历史悠久。 史前 1982年7月27日,在江口镇蔡家村盐店咀,发掘出一件用青砂石磨制成的石斧(长15.5cm,宽9cm,呈椭圆条形,上端有一处带凹斜形的地方,便于大拇指使力),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石斧,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证明早在5000年前,武隆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有人类活动。 古代 春秋时武隆为巴国地,战国时属楚国黔中地,秦时属秦黔中郡,汉代属巴郡管辖。蜀汉时期,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在今县境鸭江地置汉平县,隶属涪陵郡(今彭水)。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涪陵县置武龙县,治地在土坎乡,隶属涪州。明洪武十三年,改武龙县为武隆县仍隶涪州。清康熙七年(公元1913年)并入涪州,设武隆巡检司,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改武隆巡检司为分州。 近代 民国2年(1913年)2月,涪州改为涪陵县,武隆分州称武隆分县。民国31年(公元1942年)7月1日由涪陵分出第五区,建立武隆设制局,隶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34年(公元1945年)1月,武隆设制局升格为县,隶属未变。 现代 1949年12月5日武隆县人民政府成立,驻巷口镇,隶属川东涪陵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4年涪陵设市,武隆县为涪陵市下的一个县 1997年1月,涪陵市由重庆市代管,涪陵市成为重庆市下属的一个县,由重庆市涪陵市代管。 1997年重庆直辖后,武隆县由重庆市直管。

记者分什么级别?什么是首席记者?

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首席记者,又称“首席评论员”、“首席编辑”,顾名思义,是媒体中排在榜首、排在前列的记者。

实行首席记者制,其目的是鼓励新闻工作者向专业化、专家型方向发展。新闻行业特别是广电行业是专业性、知识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行业。

实行首席记者制,给首席记者以丰厚的经济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淡化记者们的“官本位”思想,有利于在新闻一线吸纳和留住人才,培养一批业务精英。

扩展资料:

记者的其它主要分类:

1、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

2、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3、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

工作范围:

记者主要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通讯社等机构工作。网络出现之后,也有部分记者替网络媒体(网络报)或专业网站工作。许多政府机关、社团内,也有编制内的记者。还有不在固定媒体工作的记者,一般称为“自由撰稿”或“自由记者”,接受媒体委托或靠投稿维持生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首席记者

三个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八年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管理者,也可以称为媒介经理人,其内涵指媒介组织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阶层,是组织中包括占据着上至总经理,中至各部门主管,下至行政、经营部门的业务骨干等特定职位,以及其他承担贡献部分高水准专业人员在内的所有成员。

  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说,谭军波、何力、李善友无疑是三个符号。

  谭的八年始终在报界辗转“流浪”,日前终究尘埃落定,回归体制之内;何则在报纸、电视、新媒体及期刊之间均有涉猎,算是在传媒业中的“杂家”;而李善友算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从搜狐功成身退之后,自己创办了“酷6网”……

  三个人,三个符号,三种经历……

  即使是从事不同形态的媒体工作,三个人的过程同样显出巨大的差别,其共性的背后同样折射出目前我国传统媒体、混合媒体与新媒体三者不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三个人,更真实的目的,其实就是关注其所在的媒体形态背后的体制与机制。我们试图找出媒体发展的脉络与现时代下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存法则,所以,本期,我们开始学会讲故事,三个人的故事。

  当我们同三位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时,他们每一次经历发生的背景也许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谭军波:尘埃落定

  谭军波的八年轨迹

  2001年3月~2004年6月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

  2004年6月~2005年10月任《重庆商报》副总裁;

  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任《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2006年6月~2007年1月任《广东工报》社长;

  2007年1月~2007年10月任《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2008年1月至今任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

  2008年5月31日,由东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然而让许多业内人士没想到的是,这次高规格论坛背后的实际操盘手,就是曾在中国报业显赫一时的职业发行人——谭军波。

  2008年1月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正式下发《关于谭军波等同志任职的通知》,谭军波被正式任命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至此,在经历了八年的游侠生活后,浪迹传媒江湖的谭军波终究又回到了体制之内。

  “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原先在体制内,后来走八年江湖,最后又被招安了。”在《东莞日报》的就职演说中,谭军波这样介绍了自己。

  ·出道京华·

  2001年3月2日,谭军波从南方日报社人事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盖了9个章的辞职信,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茫然。再过7天就将进京创办《京华时报》,前方的路到底顺不顺,未来的命运如何?心里确实没底。

  去《京华时报》,源于吴海民社长偶然的一次召唤。谭军波与他并不熟。只是在1994年1995年间,谭与吴有过一面之交。

  当时,谭军波在南方日报社的南方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由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自办发行的创业期已过,用谭的话说,当时工作上处于最郁闷的时候,公司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日子虽然轻松舒服,但不是谭军波想要的生活。谭曾经主动提出去创办一份新报纸,但由于报社高层没有统一意见。谭心情不爽,度日如年。此时,来自北京的风一吹,自然心旌摇曳,随风而去。当然,谭军波到北京实地考察后,认定当时其市场竞争程度、办报水平、营销管理都比广州落后5年以上。而且,他自认为北京传媒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这才使谭军波及他的几个铁杆粉丝信心爆棚,敢于北伐。

  事实证明。《京华时报》确如谭军波所愿旗开得胜,并一路狂突进。

  然而事后回想,谭军波认为《京华时报》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创刊初期,因为有业外资金进入的报纸鲜有成功的案例,而且由于观念、体制和人的问题,使合作双方总是貌合神离,矛盾不断,大部分与企业合作的媒体境况不佳。因此当初业内外人士并不太看好《京华时报》的发展。

  2001年前后的确是中国传媒最热闹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那时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步伐最激进的岁月,“媒体是最后的暴利行业”的论断甚嚣尘上、业外资金纷纷向媒体靠拢的年代。如北大文化曾涉足《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山西青年报》、《青年报》,上海复星集团曾涉足《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现代快报》、《现代金报》、《武汉晨报》等等,白马集团曾涉足《南方体育》、《体育参考》等,南京斯威特曾涉足《东方新报》、《南京晨报》等,广厦集团涉足《青年时报》,华w控股集团涉足《证券时报》、《江南时报》,阳光传媒涉足《财经时报》,重庆私营企业老板尹明善参与投资了《广西商报》、《天津青年报》、《重庆青年报》,福建业外资本参与了《东南快报》、《生活新报》的发展等。正是一批具有业外资金背景的媒体,强化市场化的运作,以高薪为诱饵,吸引一批在体制内工作的不甘寂寞的报人开始跳槽,成为职业传媒人。当年,《华西都市报》以席文举及其弟子柳祖源、向先跃、彭忠、张永才为代表的一批报人与《华商报》、《成都商报》整体向外扩张的西部力量很活跃;而在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子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报人代表;在北京,则出现了以崔恩卿、何力、许知远为代表的首都力量。粤派报人多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心城市打拼,如《京华时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体育报》等;而西部的职业报人多出现在一些省会城市,如《潇湘晨报》(长沙)、《东南快报》(福州)、《生活新报》(昆明)、《重庆时报》(重庆)、《辽宁经济日报》、《华商晨报》(沈阳)、《文化报》(长春)等等;首都职业报人则基本只在家门口的活动,成功案例少。因此,客观地来说,前者影响更大。谭军波算是其中的先行者。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谭军波算是南派职业报人的一个符号。

  由于有时代的催生,《京华时报》的成功看上去是偶然,实则是必然。而谭军波“下海”后的第一个基点《京华时报》的发展为谭提供了非常好的施展平台,谭在该报的创业期,同样竭尽心力,全力以赴。两年多的时间,谭军波造就了《京华时报》的发行神话,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京华时报》发行模式。再后来平台开始造就与反哺,谭军波随之也在业界声名鹊起。

  而事实的发展往往是跌宕起伏,充满着变数。在谭看来,《京华时报》由于发展太快,成功病开始显现。整个团队氛围开始让谭军波不太适应。谭军波感到当时的新任领导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愿意在缺乏信任的环境里生存。自然,就开始盟生退意。当时,有几家报社找上门。如秦朔请谭军波去《第一财经日报》,谭军波到上海甚至谈好了价码;又如北京筹备创刊的《竞报》也找谭军波,等等。最终,谭还是选择了重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