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叶用才 北京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石秀冬(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编辑
马国颖(女)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要闻部副科长
邵延枫 北京青年报社文化版组副主任
天津市
宋子明 天津日报社摄影部记者
王 栋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秀英(女) 天津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
张虹红(女) 今晚报社重要新闻部主任助理
河北省
王 宁 河北日报社新闻出版中心编委
赵晓蔚(女)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评论部首席主持
乔喜瑞 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李 芳(女) 河北工人报社工会权益部主任
山西省
席殿晋 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尹长虹 山西晚报社副总编辑
孙海军 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宋沈平(女) 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黄河全记录》栏目制片人
内蒙古自治区
张泊寒 北方新报社首席记者
张 萍(女)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副主任
宋国英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
布仁图(蒙古族) 锡林郭勒日报社主编
辽宁省
张小龙 辽宁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关 金(满族) 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总监
王 瑄 辽宁电视台对外新闻部主任
赵振江 大连晚报社采编中心编委、主任
吉林省
李文彪 吉林日报社编务中心主任
赵宝玲(女,满族)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王艳春 长春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 荣(朝鲜族) 延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黑龙江省
王敏学 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
任季玮(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编辑
何 璇(女) 黑龙江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助理
左晓东 哈尔滨广播电视局交通广播频率总监
上海市
郭泉真 解放日报社机动记者部副主任
简光洲 东方早报社中国新闻部首席记者
任 荃(女) 文汇报社科技部首席记者
王 勇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采访一部记者
江苏省
汪晓霞(女) 新华日报社城市生活部记者
王卫刚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事业部主任助理
史 燕(女) 常州日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
浙江省
李 杲 钱江晚报社社委会委员、总编辑
陈立波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总监
陈庆港 杭州日报社专刊中心首席摄影记者
田 勇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
安徽省
陆列嘉 安徽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李揽月(女,回族)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纪 斌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蚌埠记者站站长
钱文武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制片人
福建省
庄 研 福建日报社要闻编辑部副主任
唐征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科长
杨国昕 泉州晚报社社长
陈育进 闽北日报社总编辑
江西省
桂 榕 江西日报社经济部新闻总监
龙和南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总编辑
温艳霞(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台长助理、总监
曾 佳(女) 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山东省
陈中华 大众日报社特派记者组记者
初化臣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
辛 梅(女)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高文举 聊城日报社总编辑
河南省
平 萍(女) 河南日报社政文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卢慎勇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副主任
高安宁 安阳日报社副主任
刘 红(女) 开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中央新闻单位
龚永泉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
官建文 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副主任
贾立政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汪大昭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记者
钟 嘉(女)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编辑
吴 兢(女)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杨 涌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陈 雁(女)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清样室副主任
王 丽(女)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孙承斌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
陈万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海军支社社长
李 岳 新华社摄影部体育采编室主任
顾钱江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罗骁兵 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
李卫星 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部副主任
季桂林 解放军报社互联网络宣传部网络部主任
谭道博 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编辑
付小悦(女)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编辑
叶 辉 光明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
张玉玲(女) 光明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新疆记者站站长
陈建辉(女) 经济日报社政科文新闻部副主任
李 力(女) 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武 力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常务副主任
钟华林(土家族) 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
王 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德庆白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记者
(女,藏族)
梁永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采访部主任
任 捷(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主任
罗 京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毛财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节目部制片人
任永蔚(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制片人
张泉灵(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记者、主持人
李武军 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部记者
王茫茫(女)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记者
庄元元(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江爱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国际报道部副主任
夏勇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土耳其语广播部主任
苑听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俄语广播部副主任
张雯雯(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亚中心副主任
黄向阳 中国日报社发稿部副主任
邢志刚 中国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刘百家 中国日报社北京新闻编辑部主编
陈 磊(女) 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孙明河 科技日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
杨祝夫 工人日报社编委、中工网常务副总编辑
刘文宁(女) 工人日报社新闻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女)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主任
曹 竞(女) 中国青年报社体育新闻部主任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记者
韩晓红(女) 中国妇女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周 铮(女) 农民日报社科教部主任
沈建华 农民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张金茹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要闻部编委、部主任
史文杰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部主任
邓新建 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
张大强 法制日报社编委
李德华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
秦 朗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刘小渡(女) 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政工处记者
侯保和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编辑
陈建平 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处长
李通斌(苗族)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编辑三室主任
魏文利(女)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
何立新 武警新疆总队政治部新闻电视工作站站长
姜书范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
吴峥岚(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编
赵屾 中国航天报社编辑部总编助理、部主任
殷敖佗 中国建设报社住房编辑部主任
李洪明 中国电力报社江西记者站副站长
李 仑 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张民生 边防警察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陈金国 中国石油报社经济部主任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
湖北省
胡祥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冈记者站站长
梁 延(女)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采访部主任
喻 敏 武汉晚报社扶助行动工作室主任
李海昌 荆州电视台台长
湖南省
文热心 湖南日报社编辑部编委
朱皓峰 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节目中心主任
张冬萍(女) 潇湘晨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财经记者
廖 岚(女) 岳阳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广东省
郎国华 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
郜国欣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助理
林 丹(女) 羊城晚报社珠海记者站站长
陈 洁(女)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频率执行监制
海南省
谭丽琳(女,回族)海南日报社政文部首席记者
赵宇瑛(女)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主持人
彭 桐 海口晚报社经济部记者
华 斌 琼海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周仕兴 广西日报社科教部记者
江柳明(女)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教育生活广播心子工作室制片人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报道科科长
王 庆 广西新闻网总编辑
重庆市
曾晓云 重庆日报社编辑出版中心常务副主任
穆黎一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采编部记者
邵 华(女)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采访部副主任
周 立(女) 重庆晚报社记者
四川省
青兴海 华西都市报社地方新闻部记者
雷小雪(女) 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主播
范潇涵(女) 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总制片人
李 涛 绵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贵州省
孙雁鹰(女) 贵州都市报社总编辑
魏和平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安顺记者站站长
孙凤岐 贵阳日报社社长
王先宁 黔南电视台台长
云南省
陈敏锐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网络中心副总监
牛 燕(女)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主任
孔维华 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戴振华 春城晚报社州市新闻中心西双版纳记者站站长
西藏自治区
索 朗(藏族) 西藏日报社藏文编辑部编译
边巴次仁(藏族)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总监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刘 斌 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陕西省
李佑民 陕西日报社农业新闻部记者
刘晓兵(女)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总监
邱 陆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副主任
胡国庆 华商报社新闻摄影部首席记者
陈若星(女) 文化艺术报社总编辑
甘肃省
蹇勇德 甘肃日报社出版部主任
左玉丽(女)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副主任
刘永兰(女)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周尚业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青海省
韩国宁 青海日报社出版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张 玲(女,藏族)青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邢玉春 西宁晚报社政文部摄影记者
施建华(女) 黄南州报社编辑部副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 鹏(女) 宁夏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
胡 毅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
张心译(女,满族)银川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买买提·艾力 新疆日报社维文编报部编译
(维吾尔族)
阿米娜·热合曼 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哈编部副主任
(女,哈萨克族)
杜宗阳 新疆经济报社第一编辑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阎旭光 喀什日报社总编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吴国平 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
蒋 革 准噶尔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曾 治 兵团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卜少夫(1909年6月21日—2000年11月4日),原名宝源,笔名邵芙、庞舞阳等。原籍山东滕州。江苏镇江人。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学习,一学期后转入上海中央艺术大学。1930年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科。1937年毕业回国。曾任南京《扶轮日报》、《新京日报》采访主任,香港《立报》编辑,重庆《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南京《中央日报》总编辑。1945年在重庆创办《新闻天地》杂志。后任上海《申报》副总编辑。1949年到香港,任新闻天地杂志社社长。著有《日本军阀专政史》等。
早期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创刊时的大公报一直是书册式,一个整版直排,分上下两栏,栏之间留一空白,每栏都加了边框,对折以后即可装订成册(右图所示)。
入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大公报》。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报》后,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二十八岁的胡政之在和英敛之“面洽以后,入馆任事”。胡上任后主持报馆改革。1916年11月10日起,胡政之入馆一个月后,《大公报》由书册式改成了通栏式,将垂直的两栏改成四栏,以后又经过几次改革,改成六栏、八栏。在字号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各种字号大小间隔、搭配,改变了原来比较单调的状况,使版面变得错落有致。新文化运动期间,胡政之在主政时掌管言论,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1]。胡政之也在采访完巴黎和会后辞去经理职务。1923年9月王郅隆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丧生,安福系于次年垮台。难以为继的大公报于1925年11 大公报创刊号月27日宣布停刊。
新记大公报
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三人拟定五项原则:
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于相当股额之股票。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
在9月1日复刊号发表的《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训:“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大公报续刊时发行量不足2000,到1927年5月涨至6000余,同期广告收入由每月200余元增至1000余,营业结算由每月亏损4000余转为收支平衡。5年后达到5万份,1936年突破10万份,成为全国一流的新闻纸和舆论中心。
1928年东北易帜、1930年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两大新闻,皆为《大公报》独家发布。
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辞去社长一职。鉴于京津局势紧张,《大公报》开始向南发展,1936年4月1日,《大公报》落户上海望平街,创办上海版。津沪版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
抗战中大放异彩的《大公报》
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张季鸾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继创办汉口版(1937.9.18--1938.10.17)和重庆版(1938.12.1--1952.8.4),胡政之率金诚夫、徐铸成等先后创办《大公报》香港版(1938.8.13--1941.12.13)和桂林版(1941.3.15--1944.9.12)。抗战期间,《大公报》辗转迁徙,财产损失严重,但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报馆依旧获得长足发展,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时发行,在规模和舆论影响力上,国内报纸难望其项背。
1941年4月,《大公报》收到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来函,被认为是“《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获得最佳报纸称号(密苏里新闻学院奖是新闻界内很高的荣誉,先前亚洲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和印度的《时报》得到过这个殊荣)。当日重庆新闻界隆重集会,以示庆贺;《大公报》发表《本社同人的声明》,概括《大公报》的成功经验为“文人论政”和“商业经营”。
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国共两党以及全国各界几乎一致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张季鸾逝世后,内部机构变化: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各馆;成立社评委员会,王芸生为主任委员,负责社评的选题、立论和撰写事宜。
1943年2月2日,重庆版发表《看重庆,念中原!》社评,对比河南灾民惨状,斥责重庆富豪奢靡生活。此文激怒当局,被勒令停刊3天。
1943年9月6日,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两周年社祭会上,宣布董事会新近制定的《大公报同人公约》五条,其中第一条规定“本社以不私不盲为社训”。
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着手停刊各版的复刊工作。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1946年元旦,在上海成立大公报社总管理处。总管 大公报前主笔张季鸾理处由总经理胡政之主持,总揽各馆。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复刊。言论方面,基本上是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对中共,发表《质中共》等社评,受到《新华日报》抨击,称其“小骂大帮忙”,是“法西斯帮凶”;对国民党,不满和抗议其镇压学生运动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国民党《中央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发起“三查王芸生运动”。
在国共争夺权力的白热化时期,大公报发表《自由主义者的信念》社论,主张中国走“第三条道路”,“文人论政”的大公报处境尴尬。王芸生在1948年11月5日离开上海,转道台湾飞抵香港,亲自主持港版工作。11月10日,港版发表《和平无望》,宣布改变立场,开始左转。
1949年后
大公报位于香港湾仔轩尼诗道的办事处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津版改组为为《进步日报》。4月14日,总经理胡政之病逝于上海。5月25日解放军占领上海,王芸生等从解放区赶赴上海。6月17日,沪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报刊归人民所有。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渝版继续出版,1952年8月4日终刊。后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刊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
1953年1月1日,沪版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全国性的《大公报》,并于1956年9月迁到北京,10月1日出版,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分工报道财经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大公报》于1966年9月14日停刊,改名为《前进报》,但是只办了103天,也停刊了。
香港大公报 。香港大公报在广东省发行的商旅版现如今的《大公报》的报道立场与其他大报相比,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大公报》以民间报纸的姿态出现,在历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显的观点和态度。提供了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史料。《大公报》亦虽然明显有支持中国共产党。但是也因为被认为是有“官方”背景,在财经新闻方面,比较有公信力。也常发布北京政府对香港或中国大陆的相关政策。
详细参考: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业绩突出。 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在新华社辽宁分社任农村记者期间,深入基层,写出了大量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报道。1989年8月至1991年2月奉派到西藏分社。在藏期间他采写了《是谁在西藏践踏人权?》《三次进藏 阅尽风云》等大量真实、生动的报道。援藏结束后,继续在新华社辽宁分社工作,他采写的《“钓鱼”钓来三角债》、《欲清三角债当除大锅饭》等大量报道,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的肯定,并被评为新华社好稿。牟丰京同志的调查研究能力很强,在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写出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调研稿件,其内参稿件,被中央领导批示的就有30多件。 1992年,通过对辽宁省10个亏损大户一个多月的调查,写出了一组三篇内参,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其中“技改失误使企业倾家荡产”、“管理混乱是企业亏损的巨大黑洞”、“谁为国企亏损负责”等观点在新闻界第一次明确提出,振聋发聩。朱镕基同志亲派调查组,与记者一起对这十个企业详尽调查,所形成的调查报告,对全国的国企扭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此稿荣获当年的新华社十佳调研奖。他还执笔采写了内参《辽宁水灾后统计表明水利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产业之一》,水利部运用这一观点及时向中央作了专门汇报,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随后的国家“十五”规划中,水利第一次被列为我国四大基础产业的首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称赞说:小记者起了大作用。这一稿件再次荣获新华社十佳调研奖。1997年,新华社受中央委托,对“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义”进行调研,为设立重庆直辖市做好舆论准备。其执笔采写的一组调研稿,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参阅文件下发,对统一人大代表思想,顺利通过重庆直辖这一重大决议起了较大参考作用。在担任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辑的三年间,他带领分社全体记者,围绕重庆直辖、三峡库区移民、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重大题材,写出了大量稿件,使这个新组建的分社一直在新华社业务考核中名列前茅。 到重庆日报主持工作后,围绕中央交办给重庆直辖市的“四大任务”,带领全体记者编辑,组织、策划了大量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年来,《重庆日报》刊发的关于国企改革、农民增收、三峡移民、农村扶贫、发展民营经济、“五个重庆”建设、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等方面的大量报道,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表扬。在行政事务繁忙的情况下,他每年都要抽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记者写出700多篇稿子。而且坚持常年审改重要稿件,常年审看《重庆日报》头版。他带领记者采写了《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转变》、《发展体制环境的重大变革》、《正气、正义、天理》、《生死时速》等多篇稿件,在市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他写的《报业集团如何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荣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三等奖;评论《青年中国说》荣获2009年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编辑的通讯《为官要守大义 拘小节 慎用权力》获2010年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另有采写和编辑的三十余篇稿子获得重庆新闻奖一等奖。他担任重庆日报总编辑期间,正值重庆日报由过去的单列市党报向省级党报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带领编委会一班人,多次到全国的先进党报学习,对报纸的定位、作用和优势进行了全新梳理,提出了“权威政经大报,出色主流新闻”、“高度服务决策,深度参与生活”的新的办报理念。他还在“三贴近”的基础上,针对党报多年的痼疾,提出了党报要“提供更加贴近读者阅读需求的内容,采用更加贴近读者阅读习惯的话语体系,运用更加贴近时代特点的版式语言”的“小三贴近”。他提出党报要善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这一办报思路。 2004年,在渝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给予充分肯定。在重庆市委的汇报会上,云山部长说,重庆日报的办报经验很好,他们提出的十六个字我很赞成,我给他们改了一下,可以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现在“两个服务”已成为全国新闻宣传的重要指针,也成为重庆日报多年来坚持的办报方向。在他的主持下,重庆日报经过了六次重大改版,实现了由单列市党报向全国一流党报的转型。改版后的重庆日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中心工作的报道,创新了党报话语体系,报道内容更加鲜活,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得到广大党政干部和普通读者的好评。2010年,重庆日报被评为“中国十大省级党报”。去年就任集团党委书记后,牟丰京同志更加重视新闻队伍建设。去年3月底,集团在所有媒体中组织开展了“千名记者编辑‘三进三同’”大型采访活动,到农村、到社区、到厂矿,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很好地锻炼了记者队伍,又采写出大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体验式报道和调研性报道,受到中宣部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欢迎。在随后在全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他也亲自组织集团各媒体积极参与集团的活动,多次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