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对戊戌变法的新认识800论文

2023-12-11 06: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对戊戌变法的新认识800论文

  首先,我想说,《戊戌变法史》这木书全而系统地论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为、梁启超 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主要维新人物及相 关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木书的作者也是-•位很厉害的人物,之所以写出这样好的著作, 与他的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汤志钧1924年6月生人,祖籍江苏常州,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华 中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所以说,这是一木值得大家 去品味的一木近代史著作。

  作者在木书中,跳出戊戌变法事件的木身来分析戊戌变法事件的内在起因、人物矛盾、 外国势力的影响等等。对于1898年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变革的内部力量以及外部 原因,涉及变革275份上书材料,作者都详细读过过,并从信的内容、政治制度以及 <些关 键事件都做了深刻分析
  读完木书,最让我收获大的是,康有为这个变法的核心人物,变法后怎么逃脱清朝政 府的抓捕的、又怎么在香港发表文章、逗留日木,最后怎么去英国的。

  任何一种变革,总是-•种痛苦的转型,有时候变革的倡导者反而获得的痛苦会比被变 革者更多。康有为的变革意见事实上最后靠辛亥革命的武力才能达到,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 可以体制内完成。书中的最后•-•章大晕篇幅是作者在日木收集历史资料来分析康有为变法后, 日本、英国势力的较晕,以及康有为在当时《中国邮报》接授记者釆访所发表的“政治幼稚” 的言论,作者认为可能导致慈禧对这些变革彻底否定。如果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翁同龢等人 能够联合慈禧、光绪一起参与变革,那么历史或许会重写了!

  作为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当时西方资木主义的先进思潮进入中国,受影响的不仅 仅是当时康有为这样的激进人物,即使温和改革派的张之洞也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受光绪皇帝赞赏。问题是张之洞为什么能够得到慈禧和光绪的双重认可,而康有为却落得 个流亡?可借啊!
  

戊戌变法心得1500字数

戊戌变法与儒家思想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但是从根本上却是与儒家思想相抵的。首先他的理论精神是“托古改制”,的确也表现了儒家文化中自我更新,完善的一部分理论。与王安石,张居正等的变法思维一脉相承,只是变法的对象,方式不同而已。王,张等人的变法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所作出的具体调整,虽然动作很大,但不涉及帝国的根本体制问题,所以阻力相对较小,王,张等变法虽然出现了挫折,但是很多变法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促进了国家的中兴和稳定。同样,戊戌变法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内部的客观需要所进行的改革,从外表看它其实是一种最传统的儒家方式的改革运动,(上书,提拔人才,改革技术等)唯一变化的仅仅是一些具体内容,所谓旧瓶装新酒。表面上看起来是儒家的精神,结合西方的体制和特色,对满清这做大厦的修修补补。但是最终,他失败了,而且比谁失败的都彻底,百日维新,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什么都没留下,原因就在于,戊戌变法不适合当时的国情,更不适合儒家思想本身。首先,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忠”,这个忠忠的对象并不是某个皇帝,而是天下,国家,民族。戊戌变法各位的核心却是皇权,而且是一个不得人心,幕幕而立的皇权,仅此一点,便以经不在是真正的儒家变法了,仅仅是一次奴才变法,官迷变法,变法各位的目的,恐怕救国是其次,当官才是目的,康有为等人对皇权的痴迷,对满清奴隶主的拥护,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想当做稳的奴隶而已。其次,这次变法不能,也绝无可能解决当时中国之主要矛盾。因为自满清入关以来,满汉分治,八旗作为特权阶层,奴役汉民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达200多年,罪孽不可谓不深重,而近代经历国内外大小战争蹂躏的满清政府,已经逐渐失去了他赖以统治这个民族的军事和经济保证,然而却依旧把持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特权,对广大人民形成了无以复加的负担(满清奴隶主,帝国主义,国内军阀豪强三层剥削)。这个政府和满清特权阶层注定要被消灭,不是谁能挽回的。总之一句话,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背叛了儒家的教义,被满清彻底扭曲成了皇权思想,奴才思想和愚忠思想,从那次变法的领导者身上就可见一斑了。

学习戊戌变法有感

清朝末年发生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对于中国近代史而言,鄙人认为没有比这次政治改革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了。以后的八国联军进北京,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甚至辛亥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 光绪帝引用康有为等人主张,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变法新政,新政推行了仅仅103天就被废除了。史称“百日维新”。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

维新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的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出面训政;重新总揽朝政。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绪帝被幽禁,变法的内容基本全部废除。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主动的和平改进的机会。以后不可避免的用革命运动这种破坏力极大的暴力运动来改进。而作为被动的被推翻和主动的接受改良结果是不一样的。血祭了百日维新,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假如戊戌变法成功的话,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写。清朝甚至可以真正中兴,最起码能够延长国运多年。正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失去了上层改革的机会,引起了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内忧外患交集,这才使清朝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值得深思的。

清朝末年的一场皇帝的家庭悲剧演变成一个国家的悲剧,就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缘故。光绪不喜欢隆裕皇后(慈禧的侄女),对珍妃特别宠幸,因此与慈禧龃龉,导致“戊戌变法”之前的“帝后党争”。戊戌变法的失败实际上就是“帝后党争”最后的结局。戊戌变法之后因为慈禧厌恶光绪,清朝宗室载勋、载漪等人乘机密谋“废立”,企图废黜光绪,另立皇帝,最终导致外国人干涉。慈禧听到列强要她归政的谎报盲目排外任由“义和团”攻击外国人,引起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造成《辛丑条约》巨大的损失。古语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家败一人...这几句话用在慈禧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一招错了满盘输,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清朝以后遭受灭顶之灾,慈禧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亡清者,叶赫那拉氏也;斯言信哉~!

在戊戌变法成败之际,袁世凯本人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辜负了光绪皇帝的厚望。通过向荣禄告密;出卖戊戌六君子而使自己升官进爵,袁世凯,吴三桂这一类的小人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我们后人在评论历史的时候,往往哀叹“纷纷世事无穷尽,茫茫天数不可逃”。历史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的,名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最后有一首诗很深刻的揭示了历代兴亡的教训。尽管说的是周朝的兴亡教训,对于后世很有借鉴意义。可惜他本人虽然头脑清醒,但是没有机会去掌握国家命运。所以历史还是不可逆转的兴亡更替。
原诗如下:
卜世虽然八百年,
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历缘忠厚,
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
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
尽在朝中用佞贤。

戊戌变法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袁世凯的临阵倒戈,光绪帝认错了保驾的人~!假如袁世凯能够按照谭嗣同的嘱托,兵围颐和园;拥护光绪亲政。历史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历史就是历史~~~~~无语~!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时候,就需要改革变化;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不尽如人意。国家的未来就寄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而现在很多大学生的素质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对历史不屑一顾,一个忘记了自己国家历史的人,就意味着背叛自己祖国的文化。......只有正确的认识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很快失败 。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身会的中国行不通。

后世影响:

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

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