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议论文

2023-12-11 15: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议论文

  如今,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老师如何管理学生,成为了一道难题。老师是否应拥有惩戒学生的权力呢?我认为不应该。

  在教师不具有惩戒权的当下,因体罚学生而出现意外的事件并不少见。如果教师拥有了惩戒权,那么这种事故是否会更加多发呢?这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以怎样的方式惩戒?惩戒的程度如何?这些是任何规定都无法完全控制的问题。惩戒的方式和程度很难不受主观情绪的影响,一旦出现过激的行为,又该由谁来为这一切买单呢?

  “严师出高徒”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规律,所以,才会出现“惩戒合理”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出现了家长建议老师以暴力教育学生的'现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严师,应该是对学问对知识的认真负责,对教学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以棍棒教学,用暴力育人。

  “熊孩子”是当今受人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每一次有熊孩子事件发生,总会伴随着几乎人人喊打的暴力现象。暴力有时可以压制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以暴制暴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处于无休止的战火之中。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家长”,真正应该改变的是家庭教育。仅依靠暴力,即使孩子暂时屈服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只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暴力的阴影,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帮助。

  曼德拉曾说过:人的一生中最值得荣耀的,不是没有失败,而是在经历失败后能够勇敢地站起来。孩子犯下的错误也是这样。犯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知过而改之,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是对待错误应有的态度。法律惩罚犯罪者,并不是要求犯罪者永远记住罪行,而是为了防止犯罪再次发生。

  中小学时期,是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更应培养孩子对待事物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惩罚,也许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但是,不一定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改正错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讲究方式,使用正确的方法,成为学生们人生之旅中的摆渡人。

针对“中学生要不要惩罚”议论文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该拿他怎么办?
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思考,教育是否有惩戒权?惩戒的范围有多大?谁来给惩戒作裁判?一系列问号摆在了面前。健康的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偏失具有完善的预警和惩戒机制,因为成长中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失误,教育环境对学生失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标准的判断与取舍,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但是批评和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因此,惩罚教育自身的原则和作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和不足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在教育中,赏识教育有它独到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思考论文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说,采取教育惩罚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小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不过,教育惩罚是需要适度把控的,如果教育惩罚过度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文章中,笔者将以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根本,深入分析对教育惩罚进行优化的相关有利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教育惩罚;策略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始终都被应用在学校教育中,不过最近几年,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教育惩罚开始逐渐成为备受瞩目和争议的话题,其消极影响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所以,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育惩罚手段,让该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真正意义。

1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惩罚很难顺利进行:目前在小学教育中,有许多教师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不良行为,那么运用教育惩罚手段则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因害怕对教育惩罚的力度掌控不好在实施期间具有很大顾虑。与此同时,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权利,从而使得教师改变了以往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他们更多的会认为这种惩罚是具有批判性的,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对其进行惩罚行为,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学生和家长都会通过有效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使得教育惩罚开始成为学校和教师的敏感词语,同时也导致学校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不能合理维护教师的权益,从而使得该教育手段很难在小学教育中顺利实施,久而久之,教师开始回避这一敏感问题,不断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存在过错,教师也不敢对其进行批评,并予以纠正。

1.2惩罚行为存在偏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所使用的方式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不敢惩罚学生。因教育惩罚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点,许多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会存在一些顾虑,导致在实际教学期间不敢运用这种方式。教育惩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发挥出教育惩罚的真正作用,则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的教育效果带来影响。第二,教师进行过度惩罚。过度惩罚主要是指教师在惩罚期间没有掌控好力度,既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1.3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的技巧性很强,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教师在使用教育惩罚手段时缺乏有效的惩罚技巧,在选择惩罚方式时十分单一,和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从而使得惩罚行为极为不公正,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教育惩罚的优化策略

2.1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对实行有效的教育惩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刻意识到合理的惩罚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能惩罚过度,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惩罚方法。在具体实践期间,教师在惩罚中也要把情感作为基础,融入到学生心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聆听学生的心声。一般情况下,使用情感教育会比严肃的惩罚手段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2)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目的:惩罚是没有办法才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此惩罚一定要有教育性。教育惩罚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惩罚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除此之外,教师在惩罚时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所选择的惩罚方式必须是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教师要意识到惩罚并不是给学生带来痛苦,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惩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教学秩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要公平对待,尽可能的发挥出惩罚所蕴含的教育功能,这不仅是为了教育犯错误的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不做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目前在我国教育惩罚事例中,仍然有许多教师违背了惩罚的教育原则,他们惩罚学生大多是为了将自己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进行惩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给予原谅,而成绩较差的学生犯错时教师的惩罚力度就会加大,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教育惩罚的真正目的,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出发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甚至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如果教师不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发展。

(3)运用合适的惩罚技巧: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能使用合适的惩罚技巧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惩罚学生之前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释,有一些学生并不是故意犯错,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的机会那么就会避免因不合理的惩罚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可让学生自行选择惩罚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并尊重教师。学生在违反学校规定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其惩罚,否则事后再惩罚就很难达到教育惩罚应有的效果,这样在学生的心中也留不下深刻的教育印象。

2.2学校方面:学校要想在小学教育中对教育惩罚行为进行有效优化,就要做好下面三方面内容:第一,在小学校园内制定合理的校纪和校规,让教师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止出现不合理或者惩罚过度的教育现象发生。第二,在对学校规定的执行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尊重性原则。第三,要定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不断为教师灌输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教师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育惩罚方式应用到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和学校一定要正确对待教育惩罚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惩罚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巧玲.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小学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惩罚[J].基础教育,2013,01.

[2]方益权,易招娣.论我国教师个体惩戒权法律制度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1,11.

[3]蒋湘祁,冯海平,易敏.惩罚的有效性与学生“态度改变”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