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

浙江产业集群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全文

2015-09-25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3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 3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 3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4
第三节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5
第三章 宁波服装业集群现状分析 7
第一节 宁波服装业集群发展的原因 7
一、文化和传统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 7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7
第二节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8
一、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8
二、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特点 9
第四章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11
第一节 宁波服装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11
第二节 宁波服装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
一、服装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13
二、服装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交流 13
三、服装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14
第五章 宁波服装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第一节 从集群内企业层面分析 15
一、人力资本投入少,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15
二、产业集群现代服饰文化内涵浅薄 15
第二节 从集群层面分析 15
一、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薄弱,集群的系统功能不完备 15
二、 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 16
三、缺少现代企业营销观念 16
第三节 从政府层面分析 16
一、忽视集群的分工合作 16
二、服务意识不到位 16
第六章 利用宁波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的途径 18
第一节 从集群内企业层次分析 18
一、构建专业人才基地 18
二、丰富服装文化内涵 18
第二节 从集群层面分析 18
一、构建合理的集群网络 18
二、发展科技创新中介机构 18
三、加快品牌建设,培育区域品牌 18
第三节 从政府层面分析 20
第七章 结论 21
文献综述 22
致谢 24

 
 
第一章 引言
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产业发展出现了与国际上相似的集群化趋势,即大量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比较突出的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一类是以IT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服装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和雄厚的产业实力,年服装生产能力达14亿件(套),占全国服装生产总能力的12%左右。2009年上半年,宁波服装业共实现产值166.7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出口货值94.9亿元,同比增长15.4% 。在35个大类工业行业中,宁波纺织服装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宁波的服装业以集群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其竞争优势,取得了明显的收益。从发展阶段看,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已基本完成了以资本积累和规模扩张为主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任务,开始进入质的提升。但是,从今后国内外服装市场的竞争局势来看,仍存在着问题。如产业链较短,集群功能不完善,缺乏创新能力等。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宁波服装业的集群优势和单体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
现阶段,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很多,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国内,从整体来看,许多的经济学家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只客观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影响,而很少涉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关于地区产业集群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主要从两方面继续研究,一方面,从理论分析的结论出发,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实证定量分析,另一方面,研究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
本文以浙江产业集群为研究的出发点,宁波服装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改革开放及入世后为分析背景,综合运用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以及新竞争优势等相关理论作为支撑,联合数据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同时,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论文共分为七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理论回顾与借鉴,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简要评析。第三章系统回顾宁波服装业的发展,对宁波服装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宁波服装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分析宁波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六章,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第七章,总结全文。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分析集群现象。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聚可分为多种类型。从产业集聚中企业投入要素的特征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按产业性质可以分为传统产业集聚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按产业集聚的主体来分有市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业集聚区、政府主导型集聚区;从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或投入产出的关系可分为同产品聚集区、垂直分工 形成的产业聚集区、由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形成的混合型相关产业聚集区。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产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的一种中间性产业组织,是在一定条件下克服市场机制失灵和内部组织效率低下的一种妥协的制度性安排。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主要不是产权和契约关系,而是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契约关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至少包括5个特征:
(一)空间集聚性
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和机构的“扎堆”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传统的区位理论大多从成本的角度来解释空间集聚。如根据韦伯传统的工业区位理论,决定工业区位因素有运输成本、劳动力和集聚效应,合理的工业区位是指三个总费最小的地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许多理论开始从技术创新、信息传播扩散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集聚,认为空间集聚是企业为获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务,能够快速、更好地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现象。
(二)竞争合作性
产业集群是以大量的彼此间有很强的专业化分工的企业为基础,企业之间彼此独立自主但又有特定的竞争合作关系,类似于一个生物生态系统。正如生物种群一样,竞争在企业群落中普遍存在,使得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性和灵敏性,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然而在群落中的竞争,不是寻常的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竞争。
(三)地方网络化
集群内,大量的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和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支持体系之间,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社会网络体系。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学习,共同推动区域发展和企业持续创新。
(四)当地根植性
集群内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以此为基础,人们在经常联系和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活动深深根植于大家所获得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避免彼此陌生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
(五)系统开放性
产业集群是地理上集中的联系密切的企业所形成的网络体系,具有一定的边界,系统内的各主体共享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优惠政策。系统是相对开放的,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交换的结果是集群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各要素不断集中和优化,从而加强了集群整体的活力。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简单来讲是指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学家是从有限的社会资源出发,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增进社会福利的学科,但有限的经济资源既体现在资源总量上又体现在空间分布上,这必然使经济结构在不同的空间上呈现不同的情形。将区域和空间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产生了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因此,区域经济增长不仅受经济增长一般规律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到区域空间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到现存的空间关系(如区域内经济活动聚集程度)和现有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它是在突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从区域和空间角度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因此,区域经济学包含着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区内企业除了分享因分工细化带来的高效率外,还能节约运输费用、交易成本等;通过产业集聚,可以产生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就会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业的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和成长,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力。
从图2-1中我们还能看到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是循环往复、互为因果的关系,通过产业集聚,带来生产要素的供给增加、规模经济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带来了区域的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的增长又为产业集聚创造了初始条件,也加大了产业集聚的历史机遇。
 
图2-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章 宁波服装业集群现状分析
百年前,在宁波诞生的“红帮裁缝”,开创了中国近代服装工业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来,凭借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服装之乡的传统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宁波服装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集群优势凸现。
第一节 宁波服装业集群发展的原因
一、文化和传统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
宁波是红帮裁缝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著名的服装之乡,有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宁波人凭着聪明智慧和精巧工艺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式服装流派和第一个西式服装流派。宁波商家的诚信经营传统也是形成服装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宁可做蚀,弗可做绝”、“信誉招千金”、“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这些是宁波商家的诚信谚语、名言,一直被遵循着。依靠诚信不仅解决了早期企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合理地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壮人企业,更是依赖信任和承诺维持着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对瞬息万变的服装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以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明晰的产权,又使他们具有很强的追求利润的动机。灵活的机制则使他们容易吸纳人才,容易形成一种激励人们创新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能够加快向新技术领域发展,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正是由于民营经济的上述优势,才使得宁波服装业从小规模、分散状态发展成为全方位、系统的产业集群。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宁波市委、政府与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尊重和保护人民的首创精神,支持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引导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宁波市政府面对蓬勃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往往采取“无为 而治”的态度,不争论,不介入。对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民间改革创新行为,乡镇政府更多地采取支持和鼓励态度,市、县两级政府更多地采取允许和保护态度,省政府更多地采取默认和观望态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宁波市政府积极主动地调整角色,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而帮”,提供土地、工商管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服务引导者,使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入并直接面向市场集聚,推进了服装产业集群渐成规模和进一步成熟。
第二节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一、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宁波是一个闻名全国的服装城,服装业既是宁波市传统的强势产业,也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现阶段,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呈现如下的趋势:
(一)行业增速减缓,产业资源向大企业流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宁波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统计显示,2008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14.80%,出口交货值同比增加7.50%,资产规模同比增加16.21%,但受到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政策成本上升的影响,亏损企业数同比增加17.12%,亏损企业亏损金额同比增加51.92%。 与此同时,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平均出口交货值、平均资产、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幅较大,产业资源加速向大企业流动。根据对宁波部分服装产业集群抽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威胁,特别是人数在100人以内、单纯以外贸加工为特色的小企业,减产、停工现象时有发生,小企业生产能力萎缩。
(二)产量再创新高,效率增幅趋缓
   2007年,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劳动合同法》的全面实施、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服装企业生产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大幅提高。但2008年以来,国家三次调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又大幅调低人民币存货款利率,并制定纺织行业振兴规划,这对服装企业渡过金融危机产生一定的帮助。2007年度行业发展能力较2006年继续大幅上升,2008年依然保持上升的趋势,但增幅明显放缓。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连续几年上升后,至2008年开始回落,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三)产业升级初见成效
2007年以来企业在科技活动经费上的支出和购置技术成果的费用大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887.30%和150.2%,开发新产品的产值同比增长589.79%。2008年数据显示,这一趋势正在延续,2007年购置的技术成果也正在消化应用中。2008年新产品产值达133737万元,同比增长39.73%,可见产业升级已初见成效。
(四)市场销售平稳,产业(区域)名牌明显提高
据统计,200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工业销售产值3019933万元,同比增长7.92%,市场销售较为平稳。 到2008年底,宁波市纺织服装业已荣获“中国名牌”20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另有10个省名牌和14个市名牌产品。宁波市纺织服装方面的注册商标总数已达3000余件。2007年,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了145件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名单,宁波市13件参评品牌中有5件上榜,数量名列浙江省第一,其中服装类有两件,分别是 “雅戈尔”衬衫和“罗蒙”西服,宁波市行业标志性品牌数居浙江之首。
(五)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开拓市场
为开拓国际市场,宁波服装企业一方面与国际品牌“联姻”,一方面大胆“走出去”,在国外投资办厂或注册自主品牌商标。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目前拥有的1500多个涉外注册商标中,服装类的有200余个。通过“多品牌、国际化”适应复杂的经济背景和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兼并、联合为手段,以服装、投资、科技为立足点,启动与世界500强的联合;通过同世界知名服装巨头合作摘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成果,拓展新型的外贸模式,已形成较高的国际外向度,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分工合作。如雅戈尔成功并购美国KELLWOOD旗下香港新马集团,是迄今为止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杉杉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展开全面合作,借助其在人才、产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加快发展。
(六)在全国、全省的地位稳步提高
宁波市服装企业在全国、全省的领先优势依旧保持,同国内主要服装城市和地区相比主要有以下鲜明特点:产品多样化,面料高档化;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服装企业已形成较高的国际性。
二、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特点
服装文化的巨大传承力和影响力让今日宁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制衣企业和全国最早的专业服装博物馆,并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产业集群化
有特色,才有优势,才有活力。特色产业主要表现为块状经济。从宁波产业集群情况来看,鄞州和奉化的服装,象山的针织品等已分别挑起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旗。宁波产业集群区共有360个,占全省总数的30%,全市有60%的农村劳动力依托集群产业实现了就业和致富。
(二)品牌多元化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产业的标志。宁波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积极鼓励企业创自己的品牌,把创品牌化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来抓。目前全市已有3000余件商标在境外注册,拥有大红鹰、雅戈尔、杉杉、罗蒙、等25个中国驰名商标。
(三)生产规模化
宁波现有99种产品年产销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居第一位,160家企业的206个产品的产销量列全国前1O位,并产生了一些生产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老大”。
(四)营销网络化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它是指企业设立分公司和开设专卖店、连锁店、加盟店等,形成庞大的销售网络。为扩大业务量,宁波许多知名企业纷纷在全国各地构建营销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市场国际化
 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红帮裁缝的传统优势,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再加上雄厚的企业规模和国际先进水平和技术装备,推进了宁波服装企业较早地走出国门,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分工合作,迅速形成了较高的产业外向度,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产品畅销日本、美国等100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章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第一节 宁波服装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产业组织形式,正成为提升宁波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可 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评价指标
用人均生产总值Y作被解释变量,表示区域发展水平,用一组服装业产业集聚程度作解释变量,它们分别是:宁波企业固定资产原值X1:代表资本要素的集聚程度;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X2:表示科技开发能力集聚度;服装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额X3:表示劳动要素的集聚程度。

二、建立模型:
Y=aX1+bX2+cX3+d

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2009宁波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8》得出2004年—2008年宁波固定资产原值,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总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服装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额如表3-1所示:

表4-1 2004年—2008年宁波统计数据
年份 Y(元) X1(元/人) X2   % X3 (元/人)
2004 38292 1602.75 0.89 25692
2005 44156 1926.51 0.92 27986
2006 51460 2469.35 0.95 28948
2007 61067 2886.87 1.28 32936
2008 69996 3422.49 1.33 35835
资料来源:《2009宁波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8》

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画散点图,结果如图4-2:

图4-2 各解释变量与人均生产总值关系的散点图
 

分析得出,X1、X2、X3 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资本要素集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集聚能力,劳动要素集聚能力的提升都能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3:

表4-3 各解释变量与人均生产总值关系的线性回归分析
 

Y=11.73204X1+4336.350X2+0.824704X3-5496.751
解释变量X1,X2,X3的参数在0.1的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符号也符合实际经济意义。R2=0.99997 ,拟合优度非常好。说明这三个变量X1、X2和X3对因变量Y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上述模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度密切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代表资本集聚度的固定资产原值每提高1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1.73204元;科技开发能力集聚度高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4336.350元;服装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额每增加1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会增加1.824704元。
第二节 宁波服装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建立模型和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宁波服装业集群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服装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成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都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了企业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集群的“扎堆”效应,使得专业化信息的获得非常便捷,产品的信息成本不断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为提高集群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宁波既有杉杉、雅戈尔大型股份制企业和上市企业,又有罗蒙、一休童装等为代表的乡镇企业,既有培罗成、太平鸟等一批私营企业,又有申洲织造、罗蒙三泰等中外合资企业。另外,还拥有纺织、面料和辅料等多品种、多样化的纺织企业,如维科、敦煌等。企业间相互合作、相相配合,如雅戈尔、杉杉、太平鸟的部分西裤就在附近的华源步云集团加工,与到外地去加工相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象山县还于2004年1月被中国纺织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针织名城”,现已形成集织造、漂染、印花、绣花为一体的较完备的针织工业体系。因此,宁波服装产业无论就其规模、机制和体制格局,均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二、服装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交流
产业集群中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集中,企业距离较近,使得信息、知识和技术很容易在集群内部进行传递,从而相互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知识和技术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创新的氛围。在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信息传递速度较快,传递方式较为灵活,传递费用相对低廉,企业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企业获得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产业集群为新企业的诞生提供了各种便利要素,如接近专业人才、原材料、产品市场的便利性以及获得信息、知识技能的便利性等。最后,集群内的企业间除了是相互合作关系,也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由于这种竞争压力,使企业不得不积极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今,中小企业紧紧跟随杉杉、雅戈尔等大企业,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竞争发展格局,不断推动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制度创新。
三、服装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产业集群及时得到企业(产品或服务)竞争信息,促进产业在区域内的有效分工,使厂商能够高效率地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化的供应商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不仅使产业区内的企业降低了交易费用,提升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竞争力,而且也延长或拓展了产业链,增多了就业门类,扩大了就业容量。而且,产业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新企业的不断创办就会形成对劳动力的动态需求。据《宁波2009年鉴》统计数据,2008年,宁波服装业共吸收就业人员205200人,占宁波总从业人员的46.6%。

第五章 宁波服装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存在其中,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进,必定会影响其后期的发展。
第一节 从集群内企业层面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入少,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尽管宁波服装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人才,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品牌意识和人才意识相当淡薄,历史的惯性和积累效应造成了“引才、用才、育才、聚才”的机制和气候难以形成,甚至大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也不多。因此,宁波服装业缺乏高水准的服装专业人才,许多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从其他领域转到服装行业的,其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难以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方式。因此,为培养服装行业的职业经理人,社会教育、人才引进已迫在眉睫。
二、产业集群现代服饰文化内涵浅薄
尽管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并着力营造出服饰文化氛围,宁波市也通过举办国际服装节来改善城市的服饰文化氛围,然而整体上仍然缺乏现代服饰特有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媒体的宣传不足,缺少现代化、高品位、高标准的集展示、销售 与新闻发布等多功能的服装展览中心,服装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难以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服装人才的培养缺乏服饰文化方面的熏陶。对宁波传统服装底蕴的挖掘不够,不注重继承并发展中国特色。整个城市的时尚程度较低,这与服装名城的建设目标不相称。
第二节 从集群层面分析
一、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薄弱,集群的系统功能不完备
在产业集群效应中,因聚集而产生的经济外部性,只是一种被动的、静态的效应,它的强度有限。产业集群的最大效应应该是行动主体的共同行动,它是一种主动的、动态的、持续的效应。在发达的国家中,成熟的产业集群是以获得较强的共同行动效应为特征的。而服装产业链包括面料制作、服装设计、服装生产、生产营销等环节,从世界范围来看,居于上游的面料制作、服装设计环节和居于下游的产品营销环节都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发达国家的服装业正逐渐向上下游链节发展。而作为我国服装行业“领头军”的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链较短,主要优势仍集中在服装成衣制作这一环节上。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本地化程度严重不足。需求方面,国内服装市场有限,各大企业都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此外,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还不成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适应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
除了服装协会之外,宁波市服装产业尚未形成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即使是服装协会,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一方面是由于服装企业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凝聚力,由于缺乏合适的政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尚未形成有机的产业系统。大企业对地方发展(例如扶持、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责任度较低。另一方面则因为协会成员以大企业为主,大企业通常有能力和实力解决企业自身的需求,根本没有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的信息搜索成本较高.信息资源较少。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设计人员缺乏更使得小企业处于比较艰难的地位。
三、缺少现代企业营销观念
许多集群中的企业只强调对自身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不懂得利用集群的优势来培育“集群品牌”,仍停留在个体营销理念阶段。而发达国家的服装业则注重利用集群整体的品牌效应,例如意大利的服装产业集群,利用“区位品牌”效应,以专卖店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直销。如何利用集群效应,打造区位品牌,是宁波服装业集群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从政府层面分析
一、忽视集群的分工合作
部分地区行政领导只注重发展本地经济,不注重区域间产业集群的专业分工合作以及产异化生产,过分注重指标而忽视质量,过分注重眼前而忽视长远,导致诸多相同产品的低水平重复生产。
二、服务意识不到位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信息的传递中介,可以有效的规范行业中的企业行为和传递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和技术,从而提高集群的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但是政府在发挥服务功能的时候往往作用比较微弱,服务意识、政府职能的转变还不到位。


第六章 利用宁波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的途径
第一节 从集群内企业层次分析
一、构建专业人才基地
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加强本地服装产业“育才”和“引智”力度,为企业搭建人才平台。挖掘、开发、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升服装产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重点培养营销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和技术人才。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国内外高端人才进入宁波。全面完善现有人才政策,建立人才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条件,逐步完善符合服装产业特点和顺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宁波施展才华。另一方面,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依托现有服装院校,拓展教育培训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满足服装企业对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丰富服装文化内涵
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日之功,宁波服装业界首先应立足于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开发本土化的国际知名品牌;其次,再从乡土性向时尚、现代化的服饰产业转变,丰富和拓展服饰文化内涵。应精心办好国际服装节,使之成为一个高品位、高知名度的时尚节庆,同时,建设宁波时尚一条街,集服装设计、展示、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形成一个著名的商业、旅游、休闲中心。此外,建立时尚服装宣传网络,在电视节目中开设时尚专栏,出版服装类报刊杂志,以此宣传宁波服装,普及服饰知识,介绍国内外最新动态。
第二节 从集群层面分析
一、构建合理的集群网络
宁波要建成中国服装名城,重点是要发挥鄞奉两地已形成的“L”型走廊的产业集聚优势,可以通过创建服装产业园区的方式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强劲带动力的大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分工体系。有实力的服装企业要向产业链上下游高附加值的环节发展,形成上中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商贸一体化的产业网络。建设和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知识、技术、信息在集群系统内快速流动。引进并充分运用先进设备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产业集群从自发扎堆型向创新型发展。
二、发展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专业特殊需要与集群共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有利于促进宁波服装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的有效活动形式和新型运行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长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机构应围绕宁波服装业发展的需要,提供服装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以及技术评估等专业服务。在集群内组织专业学术研讨、技术交流、技术推广等信息交流服务,为集群创业发展,引导风险资本向产业集聚,开展技术创新与资本对接活动。同时,中介应促进产学研联盟、产业创新联盟的形成,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服装业企业、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互动合作活动。
三、加快品牌建设,培育区域品牌
从建设企业品牌来看,主要是强化品牌培育和运营,推动“贴牌”向“创牌”迈进。宁波服装业“创牌”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首先,保障服装业品牌数量稳定增长,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其次,鼓 励优势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争取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再次,支持一批生产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型,着重于品牌的运营、策划、代理等活动,加快服装品牌市场发展壮大。宁波服装业在创品牌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雅戈尔、罗蒙、培罗成等。从建设区域品牌来看,可以依托集聚发展特色,积极发展服装业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有强烈的正外部性,全局性意义明显。区域品牌现已成为宁波服装业品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多个中国服装产业基地、中国服装名城等多个区域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对区域品牌的培育和推广中,可以结合当地服装业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强化区域品牌集聚力;政府、行业协会要发挥其指导和服务作用,建立区域品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品牌创建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取构建区域品牌建设利益共同体。因此在创品牌过程中,既要发挥单个企业产品特色,建立企业品牌,又要注重整个产业集群的品牌建立,要依靠集群这个平台,发挥“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优势。
第三节 从政府层面分析
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就宁波服装业来说,需要政府确定行业的目标和定位,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政策规划的落实。第一,政府应鼓励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来培育大企业,获得核心的生产技术,形成区域或集群品牌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重点扶持能迅速赶超世界水平的高新产业集群。第二,当前服装业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低下,又抵消了一部分成本的优势,所以服装生产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面临的压力较大。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推动企业提高设备水平的步伐,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再次,鼓励技术开发和创新政策,政府可根据各产业集群的具体情况帮助进行开发工作,资助研究开发部门,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技术研究,并推进先进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政策优惠来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有产业带动优势的项目进入集群内部,实现服装企业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的目的。
市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和执法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持集群内企业公平竞争,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规范等来建立。因此,首先,各地方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市场管理”职能,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积极学习其他国家政府“市场管理”的成功经验,如意大利政府对于“第三意大利”的管理以及美国加州政府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管理;最后在产业群形成过程中尽量减少因低层次企业盲目进入而导致的产业集群内部的拥挤和恶性竞争。政府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和环境,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集群间的合作,健全服装集群内部的中介部门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企业集群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总之,政府要转变职能,更多体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从宏观层面来看,确立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进行长期的整体规划,进行准确的产业定位,发展特色产业;优化集群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从微观层面来看,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培育自主品牌,从土地使用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全力支持宁波服装业集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结论
本文以产业集群为研究核心,以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不同理论角度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竞争力。以浙江产业集群之一------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结合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办法,全面研究了宁波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指出了现阶段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证,形成了以下的主要研究结论:
一、产业集群能降低成本,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区域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改变这个现状,不仅要加强集群内组织间的开放交流,优化产业结构,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专业的服装基地,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189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Chinese Business Review,2005(4).
.JTATM,2004(4).
[5]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6]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8]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2007.
[9]唐立峰.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经济机理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
[10]陈雅辉.浙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提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
[11]葛莹,姚士谋,蒲英霞.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M].人文地理,2005,(3):21~25.
[12]赵宝廷,刘呈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111~113.
[13]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12~135.
[14]刘锋.高科技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J].科技信息,2004,(8):17~20.
[15]董天翼.苏州集群经济遍地开花的经济解释[J].江苏商论,2003,(4):2l~22.
[16]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7]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M].地理科学,2005,(8):393~4 00.
[18]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12):654~659.
[19]刘大海,李宁,晁阳.SPSS 15.O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20]朱英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M].中国工业经济,2002,(2):66~72.
[21]王冰.产业集聚对黑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2]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4.
[23]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0~32.
[24]蔡宁 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25]于珍.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D].山东大学,2007.
[26]李小飞 萧延高.试析产业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7]孔凤英.产业集聚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
[28]薛建宁.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宁波经济,2004(12).
[29]王旭.基于钻石模型的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6(4).
[30]刘丽 张星.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院报,2006(3).
[31]顾庆亮 寇强.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4(5).
[32]贺赛龙.基于产业集群的宁波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当代财经,2005(4).
[33]樊丽淑 俞心怡.提升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4).


致     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程芳芳,在论文的写作之初,程老师就为我指明论文大致的框架并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书籍和网址;从我的论文开始构思,收集资料到反复修改直至最后定稿,程老师始终给予我悉心指导和启发,细心地让我调整结构和部分内容,并提供了许多宝贵和建设性的意见。在论文的最后定稿阶段,程老师更是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她的严谨,责任心,也给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了榜样。
同时,还要感谢四年来所有老师对我的辛勤教导,正是你们,我才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感谢浙江科技学院4年来对我的栽培,让我懂得如何去迈入社会,感谢身边所有陪我度过每一段时光的同学和朋友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