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葬结构部分
镇墓器物:
守墓石雕:置于墓葬外或墓门前的石雕像,有时作动物形象,有时则以人物或神祇为肖像。
镇墓兽:古人放置在墓前或墓中的野兽像,常作想象中面目睁拧或具有避邪能力神兽,如天禄、避邪、或獬豸等。
镇墓俑:其用处如同镇墓兽一般,目的在以长相奇特或惊人的偶像保护墓葬,避免邪灵入侵。
墓葬种类:
竖穴墓:竖穴墓是从地上垂直向下开挖一个墓坑作为棺室的墓葬种类,与今日台湾所流行的土葬方式相似。
不过汉代正式的竖穴墓还需加上木椁,以隔出几个放置随葬品的空间。
砖室墓:砖室墓顾名思义是指以砖块作为建造墓室的材料,砖的种类有很多,比较特出的是空心砖。
砖室墓的规模往往较竖穴墓为大,完整的砖室墓如同生人的住屋一般,包括有前室、中室、后室及耳室等房间。
崖墓:崖墓基本上是依山开凿的横穴墓;由外而内通常有墓道、甬道、墓室及墓室等四部分。
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墓穴基本上与一般木椁墓相同,为竖穴士坑,其特点在使用大量长短宽厚相同的枕木「黄肠」环绕在椁室四周,形成一面护墙,此墙又称「题凑」。
这种「题凑」起初可能只是环绕在椁室的外围,形成保护椁室的围墙。
墓葬结构:
墓道:砖室墓中由墓门进入墓室的主要走道。
腰坑:竖穴墓未到棺椁前的壁面上横开一个小坑,多做为器物放置室,如同砖室墓中的耳室。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
耳室:耳室是指在砖室墓的墓道或主室旁,加开的小室作为随葬器物放置区,功能相似于竖穴墓的腰坑。
墓坑口:墓坑口专指竖穴墓的入口,主要分为斗口式及阶梯式。
甬道:连接墓道及墓室的小道。
随葬品部分
食器:
灶:即炊物之处。
豆:古代的盛食器皿。
案:长方形的桌子。
古时吃饭用或置物的器具称案,分有足与无足两种。
桔槔:取井水用的汲水器具。
釜:古代的烹饪器具,主要用来蒸饭。
樽:古代的盛酒器具,有三足,分成盆形、筩形两大类。
甑:用来蒸饭的炊具。
为底小口大的盆形器,底部有可透入蒸汽的孔。
篲:竹帚。
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
与桔槔不同处在于辘轳用于深井。
铁锸:铲土用的农具。
箸:筷子。
瓮:陶器,口小腹大,是盛液体的容器。
如「酒瓮」。
坛:为腹大而长的小口瓦器。
瓿:古时盛酱醋的小瓮。
罐:泛称圆形的盛器或涤洗用具。
卮:盛酒的圆器。
锺:盛酒的器具。
现在用「盎」字。
如「酒锺」。
钵:圆形的盛器或涤洗用具。
觚:古代时盛酒的器具。
匜:注水或盛酒的器皿。
匏型器:古代时用兽骨做的解绳结的锥子。
鼎:三条腿两个耳子的青铜器。
可以做种种用途,如烹饪、炼丹、煮药、煎茶、焚香等等。
又相传是夏禹铸九鼎作传国之宝。
所以改朝换代说「鼎革」「定鼎」。
敦:古时盛黍稷的器具。
鏊:烙饼用的平顶锅。
鋗:古代时用兽骨做的解绳结的锥子。
盉:古代的调味器,青铜器。
魁:羹斗。
指容器头部大且柄长的盛食器。
鐎斗:附把手的小盆。
为温热或烹煮器。
形状似今日炒菜锅,但锅底较深。
角:酒器。
形状似动物的犄角。
衣物
平巾帻:巾帻为汉代男子的服饰,属身份低微者拥有。
平巾帻,即是平顶的巾帻。
而官宦在戴冠时,也需先戴上巾帻才戴冠。
冠:男子在20岁时开始戴冠,同时举行戴冠礼,以表示成年。
冠为中国古代帝王与官吏戴的礼帽。
胜:古代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品。
引申为祥瑞之物。
进贤冠:汉代文儒戴的帽子,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
绶带:即丝带。
主要是系帷幕或印纽的丝带。
古代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来表示官吏的身份。
住屋建筑
铺首衔环:「铺首」即是门上设以衔环的底座,以兽形为花样,其质材为铜,表面涂以金银。
「铺首衔环」即铺首嘴里咬着环。
阙:古时陵墓、宫庙等建筑物,入口处设立一对高大亭观形建筑称作阙,是一种标志性的建筑。
庑殿:古代建筑屋顶的一种。
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连接四个斜坡面所组成。
干栏式屋:中国南方民医为躲避瘴疫或蛇虫侵扰,故将住屋离地而造,人们并利用楼梯进屋廊。
歇山顶:由一个四面斜坡之屋面,与正脊等形划坡或四坡的屋顶形式。
悬山顶: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
特点为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望楼:军队、海岸或城堡中另筑的高楼,用来观测敌情、气象或通报等等。
碓房:碓是石制的舂米具。
专门用碓舂米的作坊叫「碓房」。
庄园:中国古代的一种封建制度。
由地主将大规模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租金的田地。
囷:圆形谷仓。
瓦当:即瓦头,多为正圆形。
部分瓦当刻有文字或图样。
瓦垄:
藻井:中国宫殿式建筑涂画文彩的天花板。
曲尺式屋
楼阁式屋
三合式屋
车马交通
大车:有卷棚的车,可载物兼载人。
四维:
轩车:两边有蕃板的车,古代大夫乘坐。
斧车:为车的坐厢中立大斧之车,主要为公卿以下、县吏以上的官吏乘坐。
轺车:无蔽,是吏民都可乘坐的轻便车,多用一马拉载,在汉画中出现最多。
骈车:有蔽的车,四面都有衣蔽,等级较高。
大多为女子所乘。
辎车:类似于骈车,同为有蔽的车,与骈车不同是辎车前无衣蔽,且为男女通乘。
轓车:有车耳,车舆两侧向外反卷者,可鄣轮泥并作扶手。
安车:坐乘的车,有四匹马,汉画像中多当作主车。
生活娱乐
六博:古代的博戏。
博指箸,一套博具中有六根箸,故称六博。
此外,赌者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六黑、六白,开始前先投箸,以决定棋子的走法。
弄丸:双手快速的抛接若干颗球,通常一手接球,数颗悬空,连续不停。
又称"抛丸"或"戏丸"。
弄瓶:
旋球:
旋盘:
橦戏:
迭案:在桌上倒立。
ㄊㄠˊ 鼓:两旁有耳的小鼓,类似今日的波浪鼓。
握住它的柄摇动,两旁的耳还会自击。
建鼓:建鼓原本置于官府大门的前面。
官府启闭,击鼓为号。
要向官府伸冤,也可击鼓。
汉画有些建鼓画在官府之前,也有不少成为百戏音乐表演中的乐器之一,有两人在鼓的两侧,手持鼓搥击鼓。
竽:属笙类乐器。
三十六簧,比笙大,管数也较多。
在整个合奏中,竽是主要的旋律乐器,同时也是诸乐的定音标准。
排箫:管乐器名。
将竹管编连起来,依序从吹低音的长管到吹高音的短管排列,分有32管的大箫与16管的小箫,排箫常用于合奏。
笙:管乐器的一种。
由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所组成,每根竹管皆有一个簧。
埙:古乐器名。
其材质大都以陶为主,故又称陶埙。
音孔从一到三、五个不等,现今的埙音孔有五六个。
管:箫、笛一类的乐器统称。
瑟:弹拨乐器。
钟:敲击乐器。
罄:敲击乐器。
铙:敲击乐器。
匣:藏放东西的小箱子。
笥:用竹或苇作成,用来盛饭或放衣物的方形器具。
筒:竹管,宽口,用来放置器物。
如伞筒或邮筒(古代寄信用的竹筒)。
洗:盛水东西的用具。
如「笔洗子」。
盂:盛液或饮食物的容器。
如「水盂」「痰盂」。
水丞:文具名。
贮存砚台墨水的容器。
奁:为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引申为嫁妆的总称。
贮贝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用来贮存贝壳货币的容器。
五铢钱:钱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一八一年)开始铸造,重五铢,上有「五铢」篆字。
自汉迄隋,都有治铸,但形制大小不一。
铁,是古重量单位名,二十四铢等于一两。
纺纶:纺纱的轮轴。
锭:古代通货名,将金、银铸成固定的形式,通「铤」。
熏炉:焚香用具。
流行于汉晋。
博山炉: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山峦形盖,山上饰羽人,走兽等,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
麟趾:以麒麟角趾作为造型的金银货币。
网坠:绑在渔网周围的石头,帮助渔网沈入水底。
镰:农家收割或割草的用具,通常叫「镰刀」。
犁:耕开田土的农具。
箕:簸去米糠的圆形竹器,真径三尺,边有矮沿。
如「簸箕」。
虎子:古时做成虎形的便器。
针衣:放置针线的布袋。
玦:半环形的玉佩。
璧:平面圆形的玉,中间有孔的叫璧。
璜:半圆形的佩玉。
<> 觿:古代时用兽骨做的解绳结的锥子。
巫医军事
弩:以机械来发射的弓,又称窝弓,射程非常远,相传为黄帝所发明。
斧钺:古时斩刑所用之刑具。
戟:古兵器。
结合戈与矛的一种长枪,其竿端附有枝状的利刃。
钩镶:为一种钩、推两用的兵器。
其中部装有小盾牌,用以抵挡乱剑挥砍,而钩则可勾住对方的武器,因此钩镶的使用常与另一兵器配合。
利用钩镶勾住敌人的兵器,再用另一兵器挥砍。
铠甲:古时战士穿的铁甲。
铁锤:古兵器名。
以铁为锤,柄上端有一个用金属作成的圆球物,可以击人。
环首刀:古时斩刑所用之刑具。
匕:短剑。
因剑首形状像汤匙(匕),故名之。
矛:古代的一种武器,长杆上头有带刃的铁尖,能剌人;也叫「矛子」。
戈:古兵器,像戟,横刃。
弓箭:作远距离攻击的武器。
簇:细小竹箭。
医工盆:医疗用具。
此盆在口沿及器壁上皆刻有「医工」两字,应为医官的使用器具。
灌药器:成斗状,可以帮助病人服食药物。
过滤器:共分两层,上层为筛状盆,下层为普通盆,用来过滤及搜集流质物。
医针:西汉医疗器具,针细长,柄部截面为方形,到了针身截面转为圆形柄上部有小孔。
为中国古代针刺医术的重要工具。
五管瓶:又称「五管瓶」。
由于造型特殊,出土时也有粮食痕迹故又称「粮仑」、「粮罂」或较有宗教味道的「魂瓶」。
其特征是在罐顶有五个瓶口,中间一个较大,另四小瓶围在旁边。
罐肩的则装饰以鸟兽或人物形象。
司命神:「司命神」是楚国五神其中一位,主要管理生死,故出现形象常识手持簿集。
此司命神作男子状,右手持书囊(又说五弦琴),左手抱一婴孩,是汉代人经常祭祀的神祇之一。
占拭:占星或占卜工具由天盘地盘组成,天盘圆形直径6公分,地盘为方形,天盘中心镶北斗七星,内圈刻十二月神,外圈刻二十八星宿。
地盘内圈刻天干,外圈刻地支。
为东汉盛行天圆地方学说的产物。
神怪祥瑞
九尾狐:青丘之山,有兽,此兽因有九尾,体态如狐,故称九尾狐。
相传它所发出的声音像小孩,其肉可食,且对食者有益。
再者,它还象征子孙繁衍,因此,被后人归为祥瑞。
汉画像中常出现于西王母图中。
三足乌:相传三足乌为日之精,长喙利爪,并且替西王母取食。
女娲:相传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具有各种能力的女神,如烁石补天、搏土作人、掌管婚嫁、制作乐器等……。
伏羲:传说华胥氏一女子,在"雷泽"地方,无意间踩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因而怀孕生下了伏羲。
相传伏羲为蛇身人首,具有圣德,掌治春天,制造八卦,及司婚制乐的男神。
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头戴冠帽,身穿 *** 穿的宽袖大袍,腰部以下是蛇躯,且屡见不鲜。
对于他们的传说,有的说为兄妹,有的说为夫妻,又有的说是由兄妹变为夫妻。
但主要的说法是他们本为兄妹,遭遇洪水,世间仅存他俩,因而结为夫妻,传衍人类。
成为人类的始祖, 并保护与造福着人类。
羽人:又称'飞仙'。
全身为羽毛,双臂为翼,在云中飞行。
此即古人对仙人的描述。
西王母:西王母在古人心中的形象是:蓬头散发,豹尾虎齿且善于狂啸,头戴首饰,居住于昆仑山,旁有许多侍者替她服务的一位女神。
汉代西王母的传说流传甚广,甚而 *** 正式规定祭祀西王母,主要是因为西王母她拥有不死药,与当时汉代人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相谋而合,因此在汉画像石中常可看见关于西王母的作品,再者或许是上述原因,使的在画像中的西王母面色与体态并非文献上所说的那样恐怖,反而庄重大方,雍容华贵。
东王公:相传东王公居住在东荒山中,为东海中之男仙领袖,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常与西王母并列。
凤凰:古人传说中象征祥瑞的神鸟。
雄的称凤,雌的称凰。
三珠果:相传三珠树生于赤水之北,其树如柏,又有说其形状像扫帚,叶皆为珠,因称三珠果。
盘古: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为开天辟地之人。
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张目为昼,闭目为夜。
在他死后,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土,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髭变为星辰等。
太一:又作"泰一"。
即天帝之意。
开明兽:相传开明兽居于昆仓山,身大似虎。
嘉禾:又称"大禾",长得非常茁壮的禾稻。
古时用以表祥瑞之意。
朱草:传说中一种红色的瑞草。
相传只有在太平盛世时才出现。
历史人物
周公:周公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名旦。
在周武王死后,辅佐成王,并制礼作乐。
项橐:他是七岁神童,传说孔子也曾向他请益。
其言能让孔子当为法戒。
皋陶:虞舜之臣,偃姓,又称咎繇。
相传为东夷族的领袖,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为继位。
关龙逢:夏朝末年的忠臣。
夏桀昏庸无道,关龙曾多次直谏,因而被桀所杀。
召公:名奭。
因采邑于召,称为召公。
曾辅佐武王伐纣,受封于燕,为周朝燕国的始祖。
成王时与周公分陕而治,陕以西由他管理。
晋献公:春秋时代,晋武公之子,名诡诸。
在位26年,灭虞虢诸小国。
申生:春秋时代,晋献公之太子。
因晋献公宠爱骊姬,欲立与骊姬所生之子奚齐为王,将申生派于曲沃,后因骊姬的捏造事实,使得申生自杀而亡。
奚齐:晋献公之庶子,骊姬之子。
献公卒,被立为王,后被里克所杀。
卓子:春秋晋国人,奚齐的弟弟。
在奚齐死后,继承王位,不久也被里克所杀。
骊姬:春秋时代骊戎之女。
晋献公攻获骊戎,被夺之,立为夫人,生奚齐、卓子。
献公死后,其子相继继位,但接被里克所杀,骊姬之后也被里克鞭杀于市。
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齐庄公之弟,名杵臼。
在位时,好治宫室,抽取重税,用刑残酷。
武庚:殷纣王之子,名禄父。
武王伐纣后,任命武庚续殷,管理商之遗民。
武王殁,与管叔蔡叔叛变,被周公所杀。
管叔:管叔鲜。
周武王弟,周公兄,封于管。
武王死后,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管叔与蔡叔挟武庚叛变,周公东征,被杀。
晏婴:春秋齐人,字平仲,人称晏平仲。
其父晏弱于齐灵公26年死后,继任齐国的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以节俭力行,诤谏直劝,名显诸侯,主张以「礼」治国。
古冶子:春秋人,曾以勇力事奉齐景公。
有一次随景公渡黄河,河里的大鳖咬住驾车左边马匹的脚,马受惊便拉着车奔入急流中,古冶子逆流百步,又顺水九里,把那只鳖杀了。
田开疆:春秋齐人。
与古冶子、公孙接共以武力事景公。
曾助景公打败敌人三军。
公孙接:曾接连与二虎搏斗,并获胜利。
以武力胜景公。
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以勇力侍奉齐景公,因恃宠而骄,宰相晏婴建议景公除去三人,于是设陷请景公赐二桃于三人,论功而食。
结果其中二人各说自己的功劳,先拿了桃子。
第三位说完以后,前两位觉得自己功劳不如,反先拿桃,是贪功不知谦恭,非真勇士的行为。
于是归还桃子而自杀,第三位觉得自己独活是不仁不义,也自杀。
孔子见老子: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老子是一位博学长者,掌管周朝 *** 的图书档案。
孔子向他请教时还带了不少学生。
周公辅成王: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邵公辅政。
周公代行征讨,更治礼作乐,开周室八百年太平之基。
成王年长,周公即还政,成为汉代人心目中的先圣之一,也是人臣的楷模。
汉朝士大夫喜欢以周公作榜样。
季札挂剑: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并拜谒徐君,徐君喜欢季札身上配戴的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需佩带宝剑,所以未赠与。
在回国的路上,又经过徐国,得知徐君已死,季札即将剑赠于嗣君。
随从即说:此剑为吾国之宝,况徐君已死,又何必赠之?季札说:虽徐君已死,但我心中已默许,怎可因徐君之死而违背诺言?于是将剑赠于嗣君,嗣君不受,季札即将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而去。
泗水升鼎:据《史记》记载,周代九鼎之一落入泗水。
秦始皇东巡过泗水,遣人打捞,鼎升起又掉落,失去踪影。
这个故事象征秦始皇上不应天命,下不得人心。
仓颉造字:相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有四只眼睛,他观察鸟兽的足迹而创造文字。
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代,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赴秦刺杀秦王政。
于是伪装进献樊于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荆轲在见秦王时,即以匕首刺杀秦王,但未成功,而不幸被杀。
雕刻技法
高浮雕:
浅浮雕:
透 雕:
阴线刻:
雕刻花纹
垂幛纹:
八叶纹:
水波曲线纹:
水波纹:
直线纹:
卷云纹:
斜线纹:
陶 纹:
菱形纹:
其它
羽葆:以鸟羽连缀为装饰。
后用于仪仗中,为华盖之饰。
便面:主要用来遮面,盖扇之类,可用来赶马,具长柄,为矩形的大扇。
流苏:古时用五彩羽或丝线制成的繐子,多用作车马、帐幕、楼台等的垂饰。
笏:古时臣子上朝手中执的竹版。
节:符节。
古代使者所持以表信物,也是执行王命的凭信。
琅玕:似玉的美石。
锦囊:用锦制成的袋子,古人大多用以藏诗稿或重要文件。
棨戟:古代用木制成的一种符信,其形状似戟,有加衣套。
古时官吏出行在通过关口或抵达目的地时,用以证明身份的仪仗。
督邮:汉置,为郡府属吏。
主要掌管督送邮书,此外还代替郡守监察诸县,宣布教令,以及抓盗贼,审囚犯,收缴租赋等。
分东、南、西、北、中部,称五部督邮。
dcmap.gif(19.78 KB)下载次数:02008-2-20 12:33
中国古代文化史第十三章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发展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是无墓不坟了。在整个封建社会,坟墓等级分明, 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郑玄提到“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 以下至庶人各有差”。(6)后世制度更为严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典 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墓地的大小都有具体的规定: 唐宋元明清 公侯100 方步 一品90 方步90 方步90 方步90 方步90 方步 二品80 方步80 方步80 方步80 方步80 方步 三品70 方步70 方步70 方步70 方步70 方步 四品60 方步60 方步60 方步60 方步60 方步 五品50 方步50 方步50 方步50 方步50 方步 六品20 方步40 方步40 方步40 方步40 方步 七品以下20 方步20 方步20 方步30 方步20 方步 庶人20 方步18 方步9 方步30 方步9 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 唐宋元明清 公侯20 尺 一品18 尺18 尺18 尺16 尺 二品16 尺16 尺16 尺14 尺 三品14 尺14 尺14 尺12 尺 四品12 尺12 尺12 尺10 尺 五品9 尺10 尺10 尺8 尺 六品7 尺8 尺8 尺6 尺 七品以下7 尺8 尺6 尺6 尺 庶人7 尺6 尺6 尺4 尺 墓碑 《说文》对碑字下的定义是“竖石也”。碑可以立在庭院中测量日影长 短,用作计时工具,也可立在门外用作拴牲口的桩子。先秦古书提到的碑, 都是指这一类长条型的竖石。当时下葬,也在墓穴四角或两边树碑,碑的上 端凿有圆孔,叫做穿,以穿为支点并控制平衡,用绳索慢慢地悬棺而下。这 种用来下棺的碑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棺木放入墓穴后,碑也随之埋入墓 中。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 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 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 首。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 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晋 代由于墓碑“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13)一度曾予禁止。唐宋 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chī,无角的龙)、 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 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明清时更 把墓碑的形制作为体现墓主身份的标志,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 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 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又称碣。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 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 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 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帝王贵族和一些高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如在神道上 立碑,就叫神道碑。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刻在神 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 官墓碑书“某官某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5.石雕群 在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石雕人像、动物像、传说中的神兽像等,也是用来 显示身份的。“所以表饰故垄,如生前之仪卫耳”。(14)这种墓前石雕群最 早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至今尚存,除一般的动物像外, 还有力士抱熊、马踏匈奴等造型,这同当时把他的坟丘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一 样,有纪功表彰的意义。东汉时贵族官僚墓前排列的石兽,不仅有大小多少 的不同,而且种类也有差别。墓前石人,原本是用作墓主的警卫。二世纪中 叶,乐安太守麃(piǎo)季长墓前两个石人的胸前分别镌有“汉故乐安太守 麃君亭长”和“府门之卒”字样。东汉时,太守一级官员的衙署正门由亭长 和门卒护卫。这种石人,后来有个专名,叫做“翁仲”,(15)象征墓主生前 的侍从。种种石兽,则叫做“石像生”,体现着墓主高贵的地位。唐代的制 度是:三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置石人、石羊、石虎各2 件,成对排列;四、五 品官员只能置石人、石羊各2 件,六品以下不得置。宋代三品以上可置石人、 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四、五品可置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明 清两代规定: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 件;三品置 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2 件;四品置石虎、石马、石望柱各2 件;五 品置石羊、石马、石望柱各2 件。至于帝王陵墓神道两则排列石雕群,名目 繁多,宏伟精美,是臣下无法比拟的。如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今 陕西乾县北)除望柱1 对外,还有飞马1 对、朱雀1 对、立马5 对(原都有牵马人)、武士10 对、狮子1 对、又有少数民族首领石像61 尊。明成祖长 陵(在今北京市昌平)的神道长达800 多米,两旁列有狮子、獬豸(xièzhì 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骆驼、象、麒麟、马各4 件,二立二蹲,两两相对,(,) 又有武将、文臣、勋臣各2 对,共32 件。 石望柱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 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华表也是一 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唐宋以后, 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 起,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除明器外,专门用于随葬的物品还有墓志、墓莂(bié)等。墓志的性质 与神道碑相似,都是记载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而且往往都于 文末缀有称作铭的韵语颂辞,不同的是神道碑立于墓前神道之上,供后人瞻 读,而墓志则埋入墓中。墓志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早期的墓志 形似墓碑而较小,从南北朝后期开始,一般都作方形,由志盖和志石相合而 成。志盖多作橥顶形(像小盒扣在顶上),一面刻有篆体的标题。志石刻志 文、志铭,唐代以后还署有撰者、书者的姓名。历代出土的墓志中,有不少 出自名家手笔,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墓莂又 称地券、买地券,是给死者带往冥界的一种模仿地契的物品,表示墓穴及其 周围地段已由死者买下,其他鬼魂不得侵犯其所有权。这种行于鬼魂世界的 契约虽是迷信的产物,却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 盛行。最早的墓莂出现于东汉,或铅制,或玉制,或陶制,后世多用砖石或 木板。早期墓莂的文字与人世真实的券约一样,南北朝以后则多涉怪异,充 满道教迷信的色彩。 中国古代文化史第十三章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发展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 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 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 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 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 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埋葬制度 一、墓葬的起源以及土丘坟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土葬必有坟墓。坟墓连称,似乎是一回事,其 实这两个字的本来意义是有区别的。《礼记·檀弓上》引用孔子的话说“古 也墓而不坟”。郑玄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墓为兆域,今之封茔也。..土 之高者曰坟。”实施土葬,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中,然后把棺木埋入土穴, 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做茔,墓地范围以内叫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地面上 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做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为高处,所以汉代 学者特别提到“葬而无坟谓之墓”(1)。要了解古代的埋葬制度,首先应该考 察墓葬的起源以及土丘坟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孟 子·滕文公上》有这样一段话: 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 食之,蝇蚋姑嘬(gǔ chuài,吮吸叮咬)之。其颡(sǎng 额)有泚(cǐ 出汗的样子),睨而不视。..归反虆(léi 盛土器)梩(lí铲土器) 而掩之。 孟子认为从不葬其亲到虆梩而埋之,是人们不忍心亲人的尸体遭受野兽昆虫 的噬食,这是伦理观念进步的表现。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 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关怀, 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灵魂不死, 就成为鬼魂。人们想象鬼魂在阴间即另一个世界,也象活人一样生活,而且 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 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威权,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基于对鬼魂的敬 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也就有必要对 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讨好死者的鬼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 和葬礼。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二、族坟墓制度和家族墓地 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成员生前居住在同一村落,死后埋葬在同一 墓地。这种公共墓地制度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新的发展。到了西周春秋时期, 与实行严密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相适应,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 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典籍中称之为族坟墓。《周礼》中规定大司徒 的职责有“以本俗六,安万民”,所谓的本俗就包括“族坟墓”这一项。郑 玄指出,这是因为“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 类。《周礼》说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 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而墓大夫 则“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 也就是说,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规划严整,早就画成图 样,按照宗法关系区分尊卑次序,排定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 葬入的先王为准,把以下各代的国君依一昭一穆、左昭右穆的次序轮流排列, 依次葬入。在国君墓位的左右,则是其他大小贵族的墓位,身份高的居前, 身份低的居后。由于这些贵族同出一系,只是以与国君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层 层区分大小宗,从而具有不同等级的身份,所以实际上如郑玄注所言,是“子 孙各就其所出王,以尊卑处其前后”。这种事先固定墓次的公墓制度,正反 映了统治集团成员在世时的宗法关系。邦墓是“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 普通平民葬入其中,也由专门官员掌管,划分地域,分族同葬,葬次也昭穆 有序(正其位),而且依生前的地位而规格不同(掌其度数)。 典籍中描述的典型的族坟墓制度在战国时期仍然存在,但随着封建王权 的膨胀,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 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这种相 当于公墓的王陵区显示了地域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秦以今西安以东,灞河以 西的芷阳之地为王陵区,秦始皇又为自己在骊山建陵,整个王陵区自西至东, 绵延达20 多公里。范围如此之广,反映了最高统治者贪欲的扩大。各处发掘 的相当于邦墓的战国墓地,墓序排列有一定的次序,显然依照宗法规范,而 且往往有身份差别很大的人交错而葬的现象,这说明世卿世禄制度已经破 坏,血统亲近的宗亲生前可能地位不同,贫富悬殊,但死后仍由宗法关系维 系而族葬一处
在大连地区发现的汉代墓多用砖垒筑,特别是东汉时期,兴起用花纹砖筑墓,在墓室内壁用绚丽多彩花纹砖进行装饰。筑墓砖的花纹有圆球、连环纹、叶脉纹、菱纹等花纹砖砌成,有的上面还涂有红、黄、白彩,给墓室装饰得富丽堂皇。营城子发掘的汉代墓葬,大量的墓葬形制中就有花纹砖砌筑的。 出土的花纹砖在大连地区分布得相当广泛,除庄河市和长海县以外,其他地区均有发现。如旅顺口区铁山街道尹家村、刁家村,北海镇李家沟、三涧堡镇土城子,甘井子区营城子镇营城子村、沙岗子村、前牧城驿村,金州区登沙河镇老亮台和瓦房店市李官镇李官村、长兴岛镇蚊子嘴西岗等的东汉古墓中,都发现了许多灰色花纹砖。这些花纹砖都是用来装饰墓内的花纹。在东汉初期建筑的砖墓,砖都是在一面印有绳纹。到东汉末期许多砖墓都是用花纹砖,使墓内装饰变得十分讲究。花纹砖的使用,反应了东汉时期大连地区人口分布已经相当广泛,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也高度发展。 筑墓使用花纹砖的多少与墓室的多少和大小,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少有关。花纹砖种类很多,规格也不一样。由于用途不一样,分别筑门、门上券和墓壁,所以砖有方砖、长方砖、长方楔形砖、子母口砖等。砖上花纹组合也有一定艺术性,根据筑墓需要有的在正面,有的在砖头一端,也有在砖的侧面,但花纹都是朝向墓内,构成墓内墙壁装饰花纹图案,使墓室华丽美观。按花纹砖图案的不同,分为六种类型。 1.圆圈纹砖,有单圆圈、双圆圈、三圆圈、四圆圈与十字、三角、菱形、点纹、网格、人字纹等组合的花纹图案。 2.钱纹和文字砖。有钱纹与网格纹、菱形纹、同心圆、斜对角线等组合纹。钱文有五铢、大泉五十和无文等。文字砖在瓦房店市李官镇李官村灰砖上刻有“戊”、“寅”、“卯”、“北”等干支文字。旅顺口区铁山街道刁家村五室花纹砖墓中的一块墓志砖上刻有“吾从四月三日来,七日世辰有疾,至十日,伯辰入换,一月来二日启完为事七日,世辰归”等,记载死者情况。 3.方菱线几何纹砖,有单、双排或多菱形纹与三角、矩尺、半圆、斜格、田字格等组合纹。叶脉纹(亦称羽状纹)、斜线三角纹、斜十字纹、网格纹等。 4.动物纹砖有双鱼、三鱼、羊、龟、鸟、螃蟹、鹿、龙等,有的是几种动物图象在一起组合。 5.人物纹砖,多为人头像,在金州区华家屯镇老亮台出土的人物是圆头上有五条放射线双眼,两只胳膊向两边下垂,双腿直立;普兰店市汉墓中出土的是椭圆形头像,头上带三山冠,耳鼻眼嘴齐全,嘴上衔环,下面有一只羊头,羊头下面有双鱼纹。 6.狩猎纹砖,在金州区华家屯镇老亮台汉墓中出一块砖,正面印有中间有一手持弓箭人,猎人前面有一只卧地鹿,猎人后面立一只鹿。 上述花纹砖内容,都寄寓一种含意,圆圈纹,寓意“富贵”、叶脉等纹含有“长青”、“千秋”之意,鱼表示有余,富裕,龟表示“延年益寿”,鹿表示“禄食有余”,羊表示“吉祥”。还有狩猎场面,也反映了一种消遣游玩享乐之意。 大连汉代花纹砖受中原画像砖和空心砖花纹图案影响,多是寓意花纹,除个别狩猎纹砖外,很少反映生产活动以写实为特点的内容。
楼兰古国的消失自取灭亡?
墓葬结构部分镇墓器物:守墓石雕:置于墓葬外或墓门前的石雕像,有时作动物形象,有时则以人物或神祇为肖像。镇墓兽:古人放置在墓前或墓中的野兽像,常作想象中面目睁拧或具有避邪能力神兽,如天禄、避邪、或獬豸等。镇墓俑:其用处如同镇墓兽一般,目的在以长相奇特或惊人的偶像保护墓葬,避免邪灵入侵。墓葬种类:竖穴墓:竖穴墓是从地上垂直向下开挖一个墓坑作为棺室的墓葬种类,与今日台湾所流行的土葬方式相似。不过汉代正式的竖穴墓还需加上木椁,以隔出几个放置随葬品的空间。砖室墓:砖室墓顾名思义是指以砖块作为建造墓室的材料,砖的种类有很多,比较特出的是空心砖。砖室墓的规模往往较竖穴墓为大,完整的砖室墓如同生人的住屋一般,包括有前室、中室、后室及耳室等房间。崖墓:崖墓基本上是依山开凿的横穴墓;由外而内通常有墓道、甬道、墓室及墓室等四部分。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墓穴基本上与一般木椁墓相同,为竖穴士坑,其特点在使用大量长短宽厚相同的枕木「黄肠」环绕在椁室四周,形成一面护墙,此墙又称「题凑」。这种「题凑」起初可能只是环绕在椁室的外围,形成保护椁室的围墙。墓葬结构:墓道:砖室墓中由墓门进入墓室的主要走道。腰坑:竖穴墓未到棺椁前的壁面上横开一个小坑,多做为器物放置室,如同砖室墓中的耳室。椁:棺材外面的套棺。耳室:耳室是指在砖室墓的墓道或主室旁,加开的小室作为随葬器物放置区,功能相似于竖穴墓的腰坑。墓坑口:墓坑口专指竖穴墓的入口,主要分为斗口式及阶梯式。甬道:连接墓道及墓室的小道。随葬品部分食器:灶:即炊物之处。豆:古代的盛食器皿。案:长方形的桌子。古时吃饭用或置物的器具称案,分有足与无足两种。桔槔:取井水用的汲水器具。釜:古代的烹饪器具,主要用来蒸饭。樽:古代的盛酒器具,有三足,分成盆形、筩形两大类。甑:用来蒸饭的炊具。为底小口大的盆形器,底部有可透入蒸汽的孔。篲:竹帚。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与桔槔不同处在于辘轳用于深井。铁锸:铲土用的农具。箸:筷子。瓮:陶器,口小腹大,是盛液体的容器。如「酒瓮」。坛:为腹大而长的小口瓦器。瓿:古时盛酱醋的小瓮。罐:泛称圆形的盛器或涤洗用具。卮:盛酒的圆器。锺:盛酒的器具。现在用「盎」字。如「酒锺」。钵:圆形的盛器或涤洗用具。觚:古代时盛酒的器具。匜:注水或盛酒的器皿。匏型器:古代时用兽骨做的解绳结的锥子。鼎:三条腿两个耳子的青铜器。可以做种种用途,如烹饪、炼丹、煮药、煎茶、焚香等等。又相传是夏禹铸九鼎作传国之宝。所以改朝换代说「鼎革」「定鼎」。敦:古时盛黍稷的器具。鏊:烙饼用的平顶锅。鋗:古代时用兽骨做的解绳结的锥子。盉:古代的调味器,青铜器。魁:羹斗。指容器头部大且柄长的盛食器。鐎斗:附把手的小盆。为温热或烹煮器。形状似今日炒菜锅,但锅底较深。角:酒器。形状似动物的犄角。衣物平巾帻:巾帻为汉代男子的服饰,属身份低微者拥有。平巾帻,即是平顶的巾帻。而官宦在戴冠时,也需先戴上巾帻才戴冠。冠:男子在20岁时开始戴冠,同时举行戴冠礼,以表示成年。冠为中国古代帝王与官吏戴的礼帽。胜:古代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品。引申为祥瑞之物。进贤冠:汉代文儒戴的帽子,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绶带:即丝带。主要是系帷幕或印纽的丝带。古代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来表示官吏的身份。住屋建筑铺首衔环:「铺首」即是门上设以衔环的底座,以兽形为花样,其质材为铜,表面涂以金银。「铺首衔环」即铺首嘴里咬着环。阙:古时陵墓、宫庙等建筑物,入口处设立一对高大亭观形建筑称作阙,是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庑殿:古代建筑屋顶的一种。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连接四个斜坡面所组成。干栏式屋:中国南方民医为躲避瘴疫或蛇虫侵扰,故将住屋离地而造,人们并利用楼梯进屋廊。歇山顶:由一个四面斜坡之屋面,与正脊等形划坡或四坡的屋顶形式。悬山顶: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为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望楼:军队、海岸或城堡中另筑的高楼,用来观测敌情、气象或通报等等。碓房:碓是石制的舂米具。专门用碓舂米的作坊叫「碓房」。庄园:中国古代的一种封建制度。由地主将大规模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租金的田地。囷:圆形谷仓。瓦当:即瓦头,多为正圆形。部分瓦当刻有文字或图样。瓦垄:藻井:中国宫殿式建筑涂画文彩的天花板。曲尺式屋楼阁式屋三合式屋车马交通大车:有卷棚的车,可载物兼载人。四维:轩车:两边有蕃板的车,古代大夫乘坐。斧车:为车的坐厢中立大斧之车,主要为公卿以下、县吏以上的官吏乘坐。轺车:无蔽,是吏民都可乘坐的轻便车,多用一马拉载,在汉画中出现最多。骈车:有蔽的车,四面都有衣蔽,等级较高。大多为女子所乘。辎车:类似于骈车,同为有蔽的车,与骈车不同是辎车前无衣蔽,且为男女通乘。轓车:有车耳,车舆两侧向外反卷者,可鄣轮泥并作扶手。安车:坐乘的车,有四匹马,汉画像中多当作主车。生活娱乐六博:古代的博戏。博指箸,一套博具中有六根箸,故称六博。此外,赌者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六黑、六白,开始前先投箸,以决定棋子的走法。弄丸:双手快速的抛接若干颗球,通常一手接球,数颗悬空,连续不停。又称"抛丸"或"戏丸"。弄瓶:旋球:旋盘:橦戏:迭案:在桌上倒立。ㄊㄠˊ 鼓:两旁有耳的小鼓,类似今日的波浪鼓。握住它的柄摇动,两旁的耳还会自击。建鼓:建鼓原本置于官府大门的前面。官府启闭,击鼓为号。要向官府伸冤,也可击鼓。汉画有些建鼓画在官府之前,也有不少成为百戏音乐表演中的乐器之一,有两人在鼓的两侧,手持鼓搥击鼓。竽:属笙类乐器。三十六簧,比笙大,管数也较多。在整个合奏中,竽是主要的旋律乐器,同时也是诸乐的定音标准。排箫:管乐器名。将竹管编连起来,依序从吹低音的长管到吹高音的短管排列,分有32管的大箫与16管的小箫,排箫常用于合奏。笙:管乐器的一种。由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所组成,每根竹管皆有一个簧。埙:古乐器名。其材质大都以陶为主,故又称陶埙。音孔从一到三、五个不等,现今的埙音孔有五六个。管:箫、笛一类的乐器统称。瑟:弹拨乐器。钟:敲击乐器。罄:敲击乐器。铙:敲击乐器。匣:藏放东西的小箱子。笥:用竹或苇作成,用来盛饭或放衣物的方形器具。筒:竹管,宽口,用来放置器物。如伞筒或邮筒(古代寄信用的竹筒)。洗:盛水东西的用具。如「笔洗子」。盂:盛液或饮食物的容器。如「水盂」「痰盂」。水丞:文具名。贮存砚台墨水的容器。奁:为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引申为嫁妆的总称。贮贝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用来贮存贝壳货币的容器。五铢钱:钱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一八一年)开始铸造,重五铢,上有「五铢」篆字。自汉迄隋,都有治铸,但形制大小不一。铁,是古重量单位名,二十四铢等于一两。纺纶:纺纱的轮轴。锭:古代通货名,将金、银铸成固定的形式,通「铤」。熏炉:焚香用具。流行于汉晋。博山炉: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山峦形盖,山上饰羽人,走兽等,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麟趾:以麒麟角趾作为造型的金银货币。网坠:绑在渔网周围的石头,帮助渔网沈入水底。镰:农家收割或割草的用具,通常叫「镰刀」。犁:耕开田土的农具。箕:簸去米糠的圆形竹器,真径三尺,边有矮沿。如「簸箕」。虎子:古时做成虎形的便器。针衣:放置针线的布袋。玦:半环形的玉佩。璧:平面圆形的玉,中间有孔的叫璧。璜:半圆形的佩玉。<> 觿:古代时用兽骨做的解绳结的锥子。巫医军事弩:以机械来发射的弓,又称窝弓,射程非常远,相传为黄帝所发明。斧钺:古时斩刑所用之刑具。戟:古兵器。结合戈与矛的一种长枪,其竿端附有枝状的利刃。钩镶:为一种钩、推两用的兵器。其中部装有小盾牌,用以抵挡乱剑挥砍,而钩则可勾住对方的武器,因此钩镶的使用常与另一兵器配合。利用钩镶勾住敌人的兵器,再用另一兵器挥砍。铠甲:古时战士穿的铁甲。铁锤:古兵器名。以铁为锤,柄上端有一个用金属作成的圆球物,可以击人。环首刀:古时斩刑所用之刑具。匕:短剑。因剑首形状像汤匙(匕),故名之。矛:古代的一种武器,长杆上头有带刃的铁尖,能剌人;也叫「矛子」。戈:古兵器,像戟,横刃。弓箭:作远距离攻击的武器。簇:细小竹箭。医工盆:医疗用具。此盆在口沿及器壁上皆刻有「医工」两字,应为医官的使用器具。灌药器:成斗状,可以帮助病人服食药物。过滤器:共分两层,上层为筛状盆,下层为普通盆,用来过滤及搜集流质物。医针:西汉医疗器具,针细长,柄部截面为方形,到了针身截面转为圆形柄上部有小孔。为中国古代针刺医术的重要工具。五管瓶:又称「五管瓶」。由于造型特殊,出土时也有粮食痕迹故又称「粮仑」、「粮罂」或较有宗教味道的「魂瓶」。其特征是在罐顶有五个瓶口,中间一个较大,另四小瓶围在旁边。罐肩的则装饰以鸟兽或人物形象。司命神:「司命神」是楚国五神其中一位,主要管理生死,故出现形象常识手持簿集。此司命神作男子状,右手持书囊(又说五弦琴),左手抱一婴孩,是汉代人经常祭祀的神祇之一。占拭:占星或占卜工具由天盘地盘组成,天盘圆形直径6公分,地盘为方形,天盘中心镶北斗七星,内圈刻十二月神,外圈刻二十八星宿。地盘内圈刻天干,外圈刻地支。为东汉盛行天圆地方学说的产物。神怪祥瑞九尾狐:青丘之山,有兽,此兽因有九尾,体态如狐,故称九尾狐。相传它所发出的声音像小孩,其肉可食,且对食者有益。再者,它还象征子孙繁衍,因此,被后人归为祥瑞。汉画像中常出现于西王母图中。三足乌:相传三足乌为日之精,长喙利爪,并且替西王母取食。女娲:相传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具有各种能力的女神,如烁石补天、搏土作人、掌管婚嫁、制作乐器等……。伏羲:传说华胥氏一女子,在"雷泽"地方,无意间踩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因而怀孕生下了伏羲。相传伏羲为蛇身人首,具有圣德,掌治春天,制造八卦,及司婚制乐的男神。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头戴冠帽,身穿汉人穿的宽袖大袍,腰部以下是蛇躯,且屡见不鲜。对于他们的传说,有的说为兄妹,有的说为夫妻,又有的说是由兄妹变为夫妻。但主要的说法是他们本为兄妹,遭遇洪水,世间仅存他俩,因而结为夫妻,传衍人类。成为人类的始祖, 并保护与造福着人类。羽人:又称'飞仙'。全身为羽毛,双臂为翼,在云中飞行。此即古人对仙人的描述。西王母:西王母在古人心中的形象是:蓬头散发,豹尾虎齿且善于狂啸,头戴首饰,居住于昆仑山,旁有许多侍者替她服务的一位女神。汉代西王母的传说流传甚广,甚而政府正式规定祭祀西王母,主要是因为西王母她拥有不死药,与当时汉代人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相谋而合,因此在汉画像石中常可看见关于西王母的作品,再者或许是上述原因,使的在画像中的西王母面色与体态并非文献上所说的那样恐怖,反而庄重大方,雍容华贵。东王公:相传东王公居住在东荒山中,为东海中之男仙领袖,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常与西王母并列。凤凰:古人传说中象征祥瑞的神鸟。雄的称凤,雌的称凰。三珠果:相传三珠树生于赤水之北,其树如柏,又有说其形状像扫帚,叶皆为珠,因称三珠果。盘古: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为开天辟地之人。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张目为昼,闭目为夜。在他死后,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土,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髭变为星辰等。太一:又作"泰一"。即天帝之意。开明兽:相传开明兽居于昆仓山,身大似虎。嘉禾:又称"大禾",长得非常茁壮的禾稻。古时用以表祥瑞之意。朱草:传说中一种红色的瑞草。相传只有在太平盛世时才出现。历史人物周公:周公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名旦。在周武王死后,辅佐成王,并制礼作乐。项橐:他是七岁神童,传说孔子也曾向他请益。其言能让孔子当为法戒。皋陶:虞舜之臣,偃姓,又称咎繇。相传为东夷族的领袖,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为继位。关龙逢:夏朝末年的忠臣。夏桀昏庸无道,关龙曾多次直谏,因而被桀所杀。召公:名奭。因采邑于召,称为召公。曾辅佐武王伐纣,受封于燕,为周朝燕国的始祖。成王时与周公分陕而治,陕以西由他管理。晋献公:春秋时代,晋武公之子,名诡诸。在位26年,灭虞虢诸小国。申生:春秋时代,晋献公之太子。因晋献公宠爱骊姬,欲立与骊姬所生之子奚齐为王,将申生派于曲沃,后因骊姬的捏造事实,使得申生自杀而亡。奚齐:晋献公之庶子,骊姬之子。献公卒,被立为王,后被里克所杀。卓子:春秋晋国人,奚齐的弟弟。在奚齐死后,继承王位,不久也被里克所杀。骊姬:春秋时代骊戎之女。晋献公攻获骊戎,被夺之,立为夫人,生奚齐、卓子。献公死后,其子相继继位,但接被里克所杀,骊姬之后也被里克鞭杀于市。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齐庄公之弟,名杵臼。在位时,好治宫室,抽取重税,用刑残酷。武庚:殷纣王之子,名禄父。武王伐纣后,任命武庚续殷,管理商之遗民。武王殁,与管叔蔡叔叛变,被周公所杀。管叔:管叔鲜。周武王弟,周公兄,封于管。武王死后,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管叔与蔡叔挟武庚叛变,周公东征,被杀。晏婴:春秋齐人,字平仲,人称晏平仲。其父晏弱于齐灵公26年死后,继任齐国的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节俭力行,诤谏直劝,名显诸侯,主张以「礼」治国。古冶子:春秋人,曾以勇力事奉齐景公。有一次随景公渡黄河,河里的大鳖咬住驾车左边马匹的脚,马受惊便拉着车奔入急流中,古冶子逆流百步,又顺水九里,把那只鳖杀了。田开疆:春秋齐人。与古冶子、公孙接共以武力事景公。曾助景公打败敌人三军。公孙接:曾接连与二虎搏斗,并获胜利。以武力胜景公。历史故事二桃杀三士: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以勇力侍奉齐景公,因恃宠而骄,宰相晏婴建议景公除去三人,于是设陷请景公赐二桃于三人,论功而食。结果其中二人各说自己的功劳,先拿了桃子。第三位说完以后,前两位觉得自己功劳不如,反先拿桃,是贪功不知谦恭,非真勇士的行为。于是归还桃子而自杀,第三位觉得自己独活是不仁不义,也自杀。孔子见老子: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是一位博学长者,掌管周朝政府的图书档案。孔子向他请教时还带了不少学生。周公辅成王: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邵公辅政。周公代行征讨,更治礼作乐,开周室八百年太平之基。成王年长,周公即还政,成为汉代人心目中的先圣之一,也是人臣的楷模。汉朝士大夫喜欢以周公作榜样。季札挂剑: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并拜谒徐君,徐君喜欢季札身上配戴的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需佩带宝剑,所以未赠与。在回国的路上,又经过徐国,得知徐君已死,季札即将剑赠于嗣君。随从即说:此剑为吾国之宝,况徐君已死,又何必赠之?季札说:虽徐君已死,但我心中已默许,怎可因徐君之死而违背诺言?于是将剑赠于嗣君,嗣君不受,季札即将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而去。泗水升鼎:据《史记》记载,周代九鼎之一落入泗水。秦始皇东巡过泗水,遣人打捞,鼎升起又掉落,失去踪影。这个故事象征秦始皇上不应天命,下不得人心。仓颉造字:相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有四只眼睛,他观察鸟兽的足迹而创造文字。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代,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赴秦刺杀秦王政。于是伪装进献樊于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荆轲在见秦王时,即以匕首刺杀秦王,但未成功,而不幸被杀。雕刻技法高浮雕:浅浮雕:透 雕:阴线刻:雕刻花纹垂幛纹:八叶纹:水波曲线纹:水波纹:直线纹:卷云纹:斜线纹:陶 纹:菱形纹:其它羽葆:以鸟羽连缀为装饰。后用于仪仗中,为华盖之饰。便面:主要用来遮面,盖扇之类,可用来赶马,具长柄,为矩形的大扇。流苏:古时用五彩羽或丝线制成的繐子,多用作车马、帐幕、楼台等的垂饰。笏:古时臣子上朝手中执的竹版。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表信物,也是执行王命的凭信。琅玕:似玉的美石。锦囊:用锦制成的袋子,古人大多用以藏诗稿或重要文件。棨戟:古代用木制成的一种符信,其形状似戟,有加衣套。古时官吏出行在通过关口或抵达目的地时,用以证明身份的仪仗。督邮:汉置,为郡府属吏。主要掌管督送邮书,此外还代替郡守监察诸县,宣布教令,以及抓盗贼,审囚犯,收缴租赋等。分东、南、西、北、中部,称五部督邮。dcmap.gif(19.78 KB)下载次数:02008-2-20 12:33
280 浏览 4 回答
196 浏览 6 回答
339 浏览 4 回答
205 浏览 5 回答
337 浏览 3 回答
340 浏览 8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258 浏览 6 回答
105 浏览 5 回答
294 浏览 4 回答
268 浏览 2 回答
104 浏览 5 回答
311 浏览 5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
274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