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志》,“Book of India”,Al-Biruni。目前还没有中译本,这个学期在文献研读课上,文献知识深似海的老师带着我们翻了一些,我在期待不久会有中译本。英文以及阿语版的PDF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不算严格意义的编年体历史书,而是相当于对印度的全面概括。补充一下,比鲁尼绝对生活在1000年前的黑印度大师,满篇书都是批驳之言,倒是十分欢乐。
从来都没有看够的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纲》、《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林承节先生的书太好,这是我们上印度历史课的教材。后来为了写论文从图书馆借出林承节先生的书,实在太好。先生年纪大了,要是早两年还可以来北大蹭他的课听。当然,《印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林先生最新的书,只翻了几页,很长见识。可以这么说,用“林承节”作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献和书籍,多是对印度史介绍比较权威,而且很有可读性的中文材料。
学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例如: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范例
[1]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Jardin des Tuileries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23、424、416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4]童 寯 .江南园林志[M].中国建工出版社.
[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
[6]梁思成 .中国雕塑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
[7] 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M].
[8]童 寯 .造园史纲[M].中国建工出版社.
[9]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0]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建工出版社.
[11]吴家骅 .环境设计史纲 [M] .重庆大学出版社.
[12]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M] .河南科技出版社.
[13]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M]. 知识产权出版社.
[14]凯文·林奇.城市意向.方益萍译[M].华夏出版社.
[15]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译[M].华夏出版社.
赫尔曼·库尔克的《印度史》,提供了在传统的英国-印度视角之外的观点,王立新老师翻译的非常棒。而且就一篇论文来看,他应该是知道自新编剑桥印度史开始的新印度史学的历史地理学转向的,所以我在这里更加推荐一些。
王凯.古印度的算术与代数——人类数学研究水平的崭新高度[J].科学与文化,2006(11):18-18.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击下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块碎屑,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兰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的哲学观念认为时间是无限循环的,总是由一个周期转入另一个周期,无始无终,空间则是有限的。印度人不大关心印度半岛以外的世界,也不关心和记录历史,现在印度的历史学家需要利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希腊人和英国人的记述来了解印度的历史。印度文化认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个轮回,他们不惧怕死亡,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世界具有无比的信心,印度文化反对杀生,和自然相处比较和谐,对任何灾难都不会发生大范围的歇斯底里恐慌,但也不愿意和命运进行暴力抗争,即使是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争取独立也是依靠和平方式取得的。印度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宗教文化,印度早期就出现一些其他宗教,如锡克教、耆那教、佛教等,这些宗教的哲学观念实际和印度教是一致的,也吸收印度教的神灵和传说,只是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印度教一样,这些宗教都局限于印度本土,只有佛教成功地向其他民族传播,其中南传佛教国家都已经成为印度文化圈内的国家,北传佛教则吸收儒教的哲学思想,和儒教合流。印度文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文化的压力,也不进行激烈地抵抗,始终顽强地维系自己的传统。印度文化圈还包括南传佛教各国家,他们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
朱夏.1986.自序,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
Miyashiro, and Petrologic of Asia,Memoir of the geologic of China,
黄汲清.1981.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任纪舜.1990.中国东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见解.中国区域地质,(4)
高长林等.1990.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深壳的地球化学鉴定.石油实验地质,12(2)
杨巍然.1986.华南加里东阶段古构造特征,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王鸿祯.1986.中国华南区地壳构造发展的轮廓,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朱夏.1983.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4(1)
Rics, Tectonics Published for the Geological Sociely by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等.1990.印度与亚洲之间的碰撞机制,碰撞构造
M.马托埃.1983.山链的形成,特提斯构造带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Kenshiro Ousuki,Plate Tectonis of Eastern Eurasia in the Light of Fault System,.
陈发景.1986.我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演化和油气分布.地球科学(3)
孙岩.1986.层滑轮——地壳运动观.地学研究
刘和甫等.1989.川东、黔北冲-断褶皱带构造分析与油气远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雷奕振.1987.白垩系,长江三峡地区地层参观指南
刘鸿瑞等.1985.川鄂湘滇黔桂含油气区大地构造与油气评价.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远景评价研究报告集
Zolotow,.对深层油气勘探的预测.第12届世界石油会议论文集
国家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大队遥感室编.1978.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图集,地质出版社
王金祺.1990.安县构造运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1(3)
孙肇才.1983.试论发掘我国油气资源潜力的理论道路和方向.石油实验地质,5(1)
孙肇才.1981.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3(2)
许志琴,卢一伦,汤耀庆等.1988.东秦岭复合山链的形成——变形、深化及板块动力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徐树桐等.2002.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张渝昌等.1989.扬子区古生代盆地构造格架与油气关系的若干认识.石油实验地质,11(3)
许靖华.1989.华南大地构造与日本的联系.地质科学进展,(1)
岳文新,业治铮.1993.一条横亘千里的古斜坡带——缅怀朱夏教授.载:中国油气盆地分析朱夏学术思想研讨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阿拉伯数字,即0~9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海外。
叫姐姐撒··姐姐帮伱哈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86名,印度第130名(直接反应发展程度),中国护照含金量全球第72名,印度第79名(从侧面反映人民富裕程度和国家国际影响力)
公元6~7世纪,印度在政治上处于分裂局面,出现了很多封建的小国,专制主义的统治严重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佛教和婆罗门教相互接近起来。佛教的密宗,又称金刚乘、真言乘。它是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的混合物,也摄取了其他宗教的一些信仰和实践。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特征,宣扬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可以“即身成佛”。根据中国的传统说法,密教的根本经典有六经三论,其中主要的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教在教理上仍然采用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大日经》宣称,作为宇宙本原的根本佛或大日如来佛是一切智慧中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以菩提心为基因,大悲为根本。《三业最大教王经》说,“菩提心是空性和慈悲的统一,它是无始无终的、寂灭的,不具有任何存在和非存在的观念”。菩提心与人心相通,可分为八心六十心等,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这种心的种种表现。大乘佛教一般认为,佛的法身是超越形相和概念的;而密宗认为,大日如来佛的法身即是宇宙本原的“六大”(地、水、风、火、空、识),这样就把本体和现象统一了起来。密教所谓“当相而道,即事而真”,即是说宇宙的真实本体和森罗万象二而为一,认识了现象即认识了本体。后来的注释者们,包括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密教大师,又把“六大”分为“随缘六大”和“法尔六大”,即“法尔六大”是本来具有的六种原素即一种本体的或绝对的存在,这种六大有着相应的属性和作用,属性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性和根本作用。“随缘六大”是假托于“法尔六大”而存在的一种相对的、现象的存在。它是随缘(关系)显现为现实的东西,这种现象的东西据说由于它和人们的业烦恼相伴随,因而可以被人们的感官所认识。“法尔六大”与“随缘六大”的关系是能生和所生的关系。它好比月与月光的关系,两者形影相随。密教认为作为宇宙的本体或现象的六大法体,也就是“六大法身”即根本佛的真身。“六大法身”综合十界、六凡、四圣。总之,宇宙一切无一不是“六大法身”的各别显现,这样,哲学的思辨就进入了神学的天国。《金刚顶经》采纳了瑜伽行派的“转识得智”的思想,提出“五佛显五智说”,认为五智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而这五智都是唯识所转。后来进入中国西藏的莲花戒(740~796)还用般若的思想贯通瑜伽、中观的学说,形成了中观瑜伽派。从公元前 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部派系的纷争和僧伽的腐败,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侣被杀戮,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至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参考文献:《印度哲学通史》,黄心川,2014。第四章沙门思潮大约在古奥义书中期,印度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其中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本章仅就沙门思潮的基本观点和派别,特别是对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六师,作一概括的评述。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沙门思潮兴起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6 ~ 前5 世纪左右,相当于我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形成和希腊智者派积极开展活动的时代。沙门思潮兴起的时期正是古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大批城镇国家兴起的时期。由于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当时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了奴隶社会,但有的地区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或它的残余,在若干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已较普遍地使用铁器。农业生产占有主导的地位,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业也有巨大的发展。据《本生经》载,当时商人已有相当规模的陆运和航运的商队,使用大块铜币,重量大的竟达146克,其贸易范围东北到缅甸,西北达波斯、阿拉伯等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城镇也开始建立起来,这些城镇在公元前6 世纪顷约有60个。如舍卫城、瞻波、王舍城、赏弥、迦尸、坦叉尸罗等,并以其中某些城镇为中心建立了城市国家。另外,在这个时代,印度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已有一定的发展。外科医生已懂得使用局部开刀术、鼻工术、矫形等。 在印度奴隶制加速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民族矛盾逐渐激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构———比较强大的国家也就产生了。据希腊派遣印度的使臣麦加斯忒尼记述,在公元前4 世纪前后印度境内曾经存在过180个不同的种族和部落,其中大多数是不久前合并成的一些极小的城镇国家。据佛教和耆那教经典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时,由喀布尔流域到哥达瓦里河岸存在着16个国家。其中政治文化比较发达的有摩揭陀、拘萨罗、阿槃提和跋耆四国。这些国家有的是由君主统治的,有的则是共和形式的贵族寡头统治的,但它们的性质都是奴隶主占有制国家。另外,在一些地区还残存着若干民主的部族或部落组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释迦、摩罗和梨车毗等。 印度奴隶制国家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印度各个阶级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婆罗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以祭祀为职业的祭司贵族集团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已不是靠所谓“布施”而是靠剥削奴隶来维持生活。刹帝利是当时新兴的专制国家统治者,也是奴隶制的主要代表,被称为罗阇(王者,rajan)。他们拥有肥沃的土地,在建立和管理国家中要求加强自己的权力以及扩大自己剥削的范围,但是由于传统种姓制度的障碍(婆罗门最高),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与婆罗门发生了矛盾,因而他们在与婆罗门争夺权力斗争中有时也不得不从下级的种姓中寻求自己的支持者。但刹帝利和婆罗门都属于奴隶主统治阶级,他们的利益也有着基本一致的方面,特别是在他们与广大被剥削下层的斗争中,刹帝利就不仅不愿彻底打击婆罗门的势力,而且感到有与他们组成政治—精神联盟的必要,因之印度古代的很多典籍常常宣说:“得助于婆罗门的刹帝利永盛不衰。”吠舍种姓在当时已开始分化,其中一小部分上升为富有的工商业奴隶主,商人的首领常常被称为长者(s'res·thin),受到罗阇的尊敬,而大部分则是农奴、佃户、手工业者等,其中也有一部分为奴隶。印度的佃户(karshaka)拥有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首陀罗是当时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他们被剥夺一切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平等权利,奴隶主可以任意宰割和奴役他们。婆罗门法典规定:“杀死首陀罗的人只需简单地净一次身,同杀死牲畜一样。”奴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大量逃亡,破坏水利建设,谋杀奴隶主等)和奴隶主进行了斗争。沙门思潮就是在上述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上述社会变化的反映。恩格斯曾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社会思潮有二:一为婆罗门教的正统思潮及其支流;二为非婆罗门教的思潮,后者通称为沙门思潮。婆罗门教自梵书以后一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严格地执行着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他们制作了一系列的经书,发展了婆罗门教的仪式主义,使宗教的仪式变得愈来愈复杂、僵死和神秘化,实行这种仪式需要宰杀大量的耕牛,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遭到不少群众的抵制和唾弃。另外,在婆罗门教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间出现了一种俗信思潮或运动,他们力图摆脱官方祭司的管理,轻视吠陀的权威,反对用大量的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崇仰当地土著的神灵(夜叉、蛇神、树神、圣牛、林加即生殖器)和神化了的山川、动植物等。例如反映在佛经中有一首对牛的赞诵:“牛是我们的朋友,它像我们的双亲和亲属一样,因为耕耘需要依赖它。牛给予我们食物、力量、鲜嫩的皮肤和幸福。高贵的婆罗门懂得了这些,他们就不会宰牛了!”这种俗信运动与婆罗门教是格格不入的,实际上是对婆罗门教的反抗。另外,奥义书的思想家们对吠陀祭祀、仪式等的“内在含义”作了深入的哲学探索和思考,他们力图对宇宙和人生问题作出种种合乎理性和科学的解释,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吠陀的神话,并且表现出与吠陀的神学体系是相对立的。以上这些俗信运动和新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婆罗门教已开始衰颓,婆罗门教的信仰在一些群众中已动摇,很难适应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奴隶制国家精神统治的需要。
印度的种姓制度从你生下来就定型了,没法改变;中国的可以经过几代的后天培养,然后转型!
FDI促进了中国商品出口迅速增长,1989年到2001年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5%。1989年外资企业占中国总出口不足9%,到2002年其份额已占到一半。在某些高科技产业,2000年外资企业占电子电路产品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1%,占手机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6%。2000-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大约有2/3投到了制造业部门。相反,在印度,FDI推动印度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除信息产业外)。流入印度制造业的FDI主要是寻求市场型投资。90年代由FDI产生的出口只占印度总出口的3%,即使到现在,FDI占印度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估计也不足10%。2000-2001年,中国大部分FDI都流入了大范围的制造业。而在印度,多数FDI流向了服务业、电子电气设备产业,以及工程和计算机行业。表 中国和印度部分FDI指标比较,1990,2000-2002年项目国家12002FDI流入量(100万美元)中国3,48740,77246,84652,700印度3794,0296,1315,518FDI储量中国24762348346395192447892印度1,96129,87636,00741,525FDI流入增长率(年度%)中国印度储量占GDP比重(%)中国印度流入量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中国..印度..人均FDI流入量(美元)中国印度总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中国..印度(10亿美元)a中国3881,印度311463484502实际GDP增长率(%)中国印度来源:UNCTAD, FDI/TNC 数据库,a当前值如何解释两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影响FDI的因素包括:基本因素、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海外关系网。基本因素在影响FDI流入的经济基本因素方面,中国比印度具备更优越的条件。中国的GDP总值和人均GDP都高于印度,对于寻求市场型FDI来说,中国的市场更具吸引力。中国的教育程度也比印度高,劳动力技术水平更娴熟,对于寻求效率型投资者来说,中国也比印度更具吸引力。此外,中国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更具竞争力,特别是沿海地区。然而,印度在技术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国民的英语水平也更高。通过分析两国吸收的FDI的组成成份,可以发现两国具有的不同的竞争优势。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国际跨国公司的参与,如宏基、爱立信、通用电气、日立、现代、英特尔、LG、微软、神达、摩托罗拉、NEC、诺基亚、飞利浦、三星、索尼、台积电、东芝和其他大型跨国公司,使得中国成为硬件设计和制造中心。而印度专攻于IT服务业、呼叫中心、企业后勤业务(back-office operations),以及R&D。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本国消费者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如家用电器、电子设备、汽车、住房和休闲产业。国内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吸收了大批寻求市场型的投资者,同时也促进了从事制造业辅助服务的本土公司的发展。中国对待FDI的态度和政策,以及FDI审批手续也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在吸引FDI方面更出色。中国比印度更具“商业导向性”,拥有更多的“FDI友好型”政策。中国的FDI审批手续更简便、决策更迅速。中国的劳动法更灵活,企业用工环境更佳、企业进入市场与退出市场的手续更简便。最近,在对企业环境进行调查中发现,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机会、和FDI政策方面比印度更具吸引力。印度在政治环境、税收和融资方面的得分高于中国。2002年对跨国公司投资计划调查中发现,中国第一次取代美国成为FDI首选的目的地,而印度只排在第15位。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的调查也表明,中国在FDI政策框架、市场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投资回报率、劳动法规和税收方面都优于印度。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印两国在FDI方面的不同表现也与两国FDI自由化时机、自由化进程、自由化内容,以及发展战略上的不同有关。中国于1979年对FDI开放市场,并逐渐地实现了投资体制自由化。印度开放的时间比中国要早很多,但直到1991年才采取了全面的步骤实行投资自由化。两国吸引的FDI类型不同,追求的工业发展战略也不同。印度长期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政策,并依赖国内资源和国内企业推动这一战略,其只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才鼓励FDI流入。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是渐进的自由化方式,并强迫外资企业采取合资形式,同时还限制FDI进入某些特定领域,但中国赋予FDI(而非国内企业)许多优惠条件,特别是对出口导向型的FDI。上述政策不仅吸引到大量的FDI,也导致迂回资金(中国国内企业把资金转入香港,然后再投资回中国,以逃避政策限制或获得给予外国投资者的特殊优惠条件)的出现。在印度,迂回资金(主要是通过毛里求斯)很少,而且主要是为了避税。由于中国国内市场不完善,并且在外包、管理、本土投入品中存在问题,导致在中国运作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过于内化”。所以,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有部分FDI是对中国市场环境不健全做出的“次优选择”。印度的情况有一些不同。企业家精神在印度国内的企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外,由于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已经具备,同时对FDI的限制政策一直沿续到90年代,在印度的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外化”的生产模式(如授权经营和其他契约性安排)。即使在实行了广泛的FDI自由化政策后,“内化”模式也没能成为主导模式。在信息技术产业,向印度私人企业采购零部件,这种做法的效率更高,印度国内有众多合格的分包商。2001年入世后,中国实行了对FDI更加有利的政策。随着中国服务业进一步自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例如,2004年中国将允许外国独资企业进入租赁业、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2005年允许进入广告业和联运业,2006年允许进入保险代理业,2007年允许进入货物运输业。中国已经开放了零售业市场,并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大型零售企业和超市的投资,如欧尚、家乐福、Diary Farm、伊藤洋华堂、吉之岛、万客隆、麦德龙、普尔斯马特、7-11便利店和沃尔马。印度政府正在计划向FDI开放更多的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持股上限。为了确定吸引更多FDI流入的方式,印度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8月成立了FDI指导委员会,并且学习中国的模式,成立了经济特区。在促进贸易和吸引FDI方面,中国的经济特区比印度的出口加工区更加成功。海外关系网除了经济和政策因素外,另一个足以说明中国能吸引大量FDI的因素是:对于海外华人企业和个人来说中国是其投资目的地,特别是亚洲的华人。海外华人商业网络巨大,且能向中国大陆大量投资,而印度海外商业网和其向印度投资的规模都很小。这是为什么呢?海外华人数量众多,更具企业家精神,重视与中国国内亲属的关系,并且有兴趣和财力在中国投资,此外当其向中国投资时,他们往往受到贵宾的待遇。而海外印度人数量较少,且多为专业人士,而且与中国人不同,印度人不经常与国内亲属联络,也缺乏向印度投资的财力。中国和印度都是跨国公司转移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候选国,跨国公司是促进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在印度,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特别是信息通信产业,几乎所有的美欧大型信息技术企业都在印度设有机构,而且多数位于班加罗尔,例如美国运通、英国航空公司、美国大型保险金融集团Conseco、戴尔计算机和GE Capital公司都把其后勤业务放到了印度。其他公司,如亚马逊和花旗银行,也向印度本国企业和驻印度的外国企业外包其服务业务。外国公司控制着印度的呼叫中心业务,其占印度此行业年营业额15亿美元的60%。作为投资首选地,中国境内的投资者的信心正在增强,财富500强企业中有80%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37%的财富500强企业向印度外包其业务。尽管印度相关政策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跨国公司的投资兴趣依然冷淡,也有一些例外,如信息和通信产业。如果中国和印度能在其发展中协调FDI所发挥的作用,两国在吸引FDI流入方面前景十分乐观。巨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技术型的劳动力资源及低工资成本,都仍将是其吸引FDI流入的主要动力。中国将继续吸引大量的FDI流入,印度则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印度的政策继续得到改善、政府承诺把吸引FDI作为其主要目标,在充满活力的国内企业的支持下,流入印度的FDI将开始增加。
政治:我国为单一制国家,由中央对个地方进行直接管辖,全国只有一部宪法(除特区).并且是议会制共和制最高权利机构为全国人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各职业等人民构成,体现了我国的民主.而印度是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构成,全国通行有若干部宪法,不利于中央的管理.他也是议会制共和制,但执政党由若干党组织成联合党派从而控制议会,这样使得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我国去年GDP达3010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四(今年位居世界第三),印度达9280亿美圆位居世界第十三,并且我国的政体使得我国在经济发生变故时可以及时进行宏观调空,反映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今年金融危机就是例子),同样受人口因素影响的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我国,所以其经济并不是很乐观.在此次金融危机时印度拿不出象我国4万亿这么大数字的钱来救市,而且他的政体大大限制了其在救市时的反映速度.科技:这方面印度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计划在2015年发射载人航天飞船,2025年实现登月计划,他的科技产品在世界得以广泛的认可,但在去年的国家综合国力派名中印度的科技力只有176,而我国达312,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科技水平将近是印度的一倍,但其发展速度不容小视.军事:印度军事力170,我国508.双方均拥有核武器,我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可对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导弹攻击,印度只拥有远程导弹,我国拥有二次打击能力,印度则没有,印度有3艘航母不过都是常规动力,我国虽无航母但不会怕他,因为他的攻击能力十分有限.我国军费开支亿美圆,印度亿美圆.预计2025年我国综合国力排世界第三,印度排第八,虽然在任何方面我国均高于印度,但其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视,不过印度的人口问题大大的影响了他的发展.中国自古就是大国,是世界的强国,在未来中国会为世界的多极化产生巨大影响,仅在经济上说2037年中国就能超越美国!
种姓制严谨各等级间通婚 而礼乐制没有
[1] 张璞. 计算机病毒防范浅析[J]. 内江科技 , 2008,(02) [2] 李富星, 张贞.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04) [3] 徐东亮, 关威.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 黑龙江气象 , 2002,(01) [4] 王恒青. 新时期计算机病毒的动态分析与防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7,(26) [5] 杨劲松, 李宏宇, 杜丽娟. 穿耳孔导致病毒性脑膜炎1例[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04) [6] 吴义莲. 浅谈病毒mRNA的合成途径[J]. 滁州师专学报 , 1999,(02) [7] 张文波, 甄影新. 关于提高微机性能的探讨[J].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1999,(04) [8] HTLV—Ⅲ病毒和LAV病毒[J]. 药学进展 , 1987, (01) [9] 惠洲鸿. 计算机病毒传播之数学模型的试建[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03) [10] 曲国军, 张世雄. 微机资源的安全保护[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1998,(02) [1] 万利平, 余芸珍, 唐政军.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与防范策略[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08,(02) [2] 沙学玲. 计算机病毒及防范[J]. 科技风 , 2008,(04) [3] 张智勇. 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的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17) [4] 刘孝国. 浅析计算机病毒与防范措施[J]. 实验室科学 , 2007,(02) [5] 杨丽锦. 浅析局域网病毒的特点及防范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13) [6] 刘爱军. IP地址盗用方法及防范策略分析[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01) [7] 袁正光.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J]. 微电脑世界 , 1998,(15) [8] 梁紫珊. 浅谈计算机局域网病毒及防范策略[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 2007,(06) [9] 子小. 谁怕谁[J]. 每周电脑报 , 1998,(50) [10] 朱江. 2002年十大热门病毒纵览[J]. 电脑校园 , 2003,(02)
我们在出行的时候要戴好口罩,不能摘掉口罩。而且还要做好消毒工作。
相信所谓的群体免疫的说法。
印度,被大多数人称为是个神奇的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和常理所违背,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抗疫方面的举动也是如此。印度近日发出了让世界人民都难以理解的观点,印度专家认为,现在印度本土已有十亿人对新冠病毒实现了所谓的自然免疫,不用接种新冠疫苗,因为这种做法对当地人民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世界人民的哗然。有人评论说这种观点和英国人所相信的群体免疫有什么区别吗?
此言论是在印度相关媒体发布的,发布者是阿加沃尔和医学教授巴塔查瑞亚。他们两个在某篇文章中表示,在去年的疫情中,印度大部分人都不幸感染上了新冠病毒,但显然印度的死亡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死亡率。由此可见,印度人已有了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而且现在也已有可对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印度本土有十几亿的人口,如果全都要接种新冠疫苗的话,毫无疑问,这会是个漫长、复杂以及繁重的工作。所以现在印政府首先要考虑的是,已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国家不用给他们接种新冠疫苗,把较为宝贵的疫苗用于更需要接种的人。
文章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但大多数印度人却认为这种说发存在一定的道理。自从疫情爆发后,印度人民的死亡率确实没有美、英等国高,这也是一些印度人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群体免疫的身体
但是也有部分人反对,认为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印度检测能力比较低下导致的结果,在很多已经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身上却没有检测出死亡的原因正是因为新冠病毒导致的。以此判断印度人民具备所谓的群体免疫就是一个笑话。而且,这篇文章把印度人民划分为应接种和放弃对部分人的接种这两类,如果这种做法真的实施的话,毫无疑问会加大印度本国的种群矛盾,继而引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
国际社会对印度的群体免疫的说法也有质疑,很多人不相信印度人民已经具备所谓的群体免疫的能力,认为这种说法就是印政府在为自己的抗疫不力而甩锅。而且,印政府如果真的放弃对底层平民接种新冠疫苗的话,很可能造成疫情再次泛滥。
[1] 冯登国.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 Dorothy Denning,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 Addison-Wesley. ISBN 0-201-10150-5. [3] M. Bishop and D. Baile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Vulnerability Taxonomies”, Technical Report CSE-96-11,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Davis, CA 95616-8562 (Sep. 1996). [4] 微软安全中心. [5] FrSIRT. [6] 国际CVE标准. [7] Mitre Corporation. 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 Available from , accessed 2003. [8] Wenliang Du,Aditya P. Mathur. Vulnerability Testing of Software System Using Fault TR 98-02, 1998. [9] CVSS. . [10] Matt Blaze. 2002 September 15 (Preprint, revised 2003 March 02). Cryptology and Physical Security: Rights Amplification in Master-Keyed Mechanical Locks. IEEE Security and Privacy (March/April 2003). [11] Steven M. Christey and Chris Wysopal. 2002 February 12 (Expired 2002 August 12). Responsible Vulnerability Disclosure Process (Internet-Draft RFC). [12]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Coordination Center. 2000 October 09. CERT/CC Vulnerability Disclosure Policy. [13]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Coordination Center. 2003. CERT/CC Vulnerability Metric. [14] Russ Cooper. 2001. Proposal – The Responsible Disclosure Forum. [15] Dennis Fisher. 2003 November 18. “Security Researcher Calls for Vulnerability Trade Association.” eWeek. [16] Daniel E. Geer, Jr. (Editor), Dennis Devlin, Jim Duncan, Jeffrey Schiller, and Jane Winn. 2002 Third Quarter. “Vulnerability Disclosure.” Secure Business Quarterly. [17] Daniel E. Geer, Jr. (Editor), Mary Ann Davidson, Marc Donner, Lynda McGhie, and Adam Shostack. 2003 Second Quarter. “Patch Management.” Secure Business Quarterly. [18] Tiina Havana. 2003 April. Communication in the Software Vulnerability Reporting Process. . thesis, University of Jyvaskyla. [19] Internet Security Systems. 2002 November 18 (Revised). X-Force™ Vulnerability Disclosure Guidelines. [20] Elias Levy. 2001 October 21. “Security in an Open Electronic Society.” SecurityFocus. [21] Microsoft Corporation. 2002 November (Revised). Microsoft Security Response Center Security Bulletin Severity Rating System. [22] Marcus Ranum. 2000 October. “The Network Police Blotter – Full Disclosure is Bogus.” ;login:The Magazine of USENIX & SAGE. Volume 25, no. 6: 47-49. [23] Krsul Vulnerability of Computer Sciences, Purdue University, 1998 [24] @Stake. 2002 June 05. Security Vulnerability Reporting Policy. Available from , accessed 2003. [25] William A. Arbaugh, William L. Fithen, and John McHugh. 2000 December. Windows of Vulnerability: A Case Study Analysis. IEEE Computer. [26] Ross Anderson. 2001. Security Engineering: A Guide to Building Depend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1-38922-6. [27] Matt Bishop. 2003. Computer Security: Art and Science.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ISBN: 0-201-44099-7. [28] Matt Bishop. 1999 September. Vulnerabilities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cent Advances in Intrusion Detection. [29] 单国栋, 戴英侠, 王航. 计算机漏洞分类研究. 计算机工程,2002,28(10):3-6 [30] 夏云庆 编著 Visual C++ 数据库高级编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31] 段钢 编著 加密与解密(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33] 候俊杰 著 深入浅出MFC 第2 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4] Applied Framework Programming (美) Jeffrey Richter 著 清华 大学出版社 [35] National Vulnerability Database [36] US-CERT Vulnerability Notes. [37] SecurityFocus. [38] Internet Security Systems – X-Force Database. [39] The Open Source Vulnerability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