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护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范文题目: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近些年,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脑梗死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却仍十分严重,严重致残的比例达到40%。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来说,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7d进行康复干预的患者,其远期疗效较康复干预开始时机更晚的患者明显提高[1]。本文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70.54±8.70)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体位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1.3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13.52±1.26)分,Barthel指数(40.24±3.29)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2.66±2.46)分,Barthel指数(39.68±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24.55±1.40)分,Barthel指数(52.15±4.77)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8.55±2.10)分,Barthel指数(47.65±4.08)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几乎60%~80%属于脑梗死。半暗带区的形成是脑梗死的显著特征,但人们发现,这时的神经元并没有坏死,只是传导衰竭,当早期予以一定的干预措施后,可使这部分的细胞复常。目前,对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仍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再发卒中、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2],但AVERT研究表明,脑梗死后24h内下床活动是比较安全的,近期的病死率并不会较延迟活动增加[3]。动物实验表明,早期运动能够增加缺血脑皮层的血流灌注量,减小缺血半暗带区,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记忆、运动、空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权衡早期康复的利与弊,应该是利大于弊。目前对于早期干预时机多在发病后48~72h,也有人提出了超早期活动,即发病后24h内离床活动,但这缺乏大样本的RCT研究。考虑到本研究中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运动协调能力差,活动时容易跌倒,故在发病后72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参考文献[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2]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2):147.[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11):187-188.作者:肖丹 单位: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关键字:急诊护士压力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1压力源分析1.1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1.2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1.3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2应对方式2.1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2.2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本期关键词: 育儿 ,儿童焦虑,选择性缄默症
孩子面对一群人的时候不是不想说话,是说不出口……
“我的孩子在家会对我侃侃而谈,为什么出了家门到外面却一句话也不肯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许多人会以为他们只是害羞或者慢热。 但如果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及以上,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了 ,这已经不再只是害羞或者慢热, 孩子有可能是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图/Pixabay
根据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SM),是属于焦虑症的一种 。
具体表现为患者在获得正常言语功能后,在某个或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表现为沉默不语。如在家能够正常的与家人交谈,但到某些场合(如学校等公共场合)则拒绝说话,沉默不语。也有少数的相反情况,在其它地方言语正常,而回到家中却一言不发。
这样的症状早在1877年就被德国一位内科医生 Kussmaul A所发现。他发现有些孩子在某些场合不论别人怎么努力诱导就是不说话,于是他将此类现象称之为“随意性失语症”。
到了1934 年,瑞士的儿童精神病学家 Tramer M 描述了一个 8 岁小孩在某些情况下拒绝说话的案例,首次引入了“拒言性缄默”(Elective Mutism,EM)概念,这一术语强调的是患儿有意识地拒绝与人交谈,认为不说话是患儿故意这么做的。因此,EM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对立违抗行为。
可这一说法不久之后就被质疑,EM逐渐被SM所取代。 患有这类疾病的孩子并非有意识地拒绝与人交谈,而是不受自我控制的。 专家一致认为,SM属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纳入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
图/Pixabay
多大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其实这种疾病还相对地比较罕见,患病率约 0.3 ‰~20 ‰。这样的症状一般发作在年龄在3至6岁之间的孩子身上,但往往到了学龄期(大约7至8岁)才被诊断出来。 女孩比男孩较为常见,在青少年及成人身上不多见。
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定论。具体有以下两种种较常见的有关因素:
1)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和保护。
根据过往的案例研究,孩子的沉默不语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早在约半个世纪以前,一位博士曾分析了一个6岁患儿 的个例。该患儿的父亲过于严厉,而母亲又过于保护,他认为这就是病因之一。其次,老师们在一些场合中会主动帮助他以摆脱说不出话的困境,这更加重了患儿缄默的症状。
2)孩子具有行为的抑制性。
Muris和Hendriks 在2016年也发表了针对3至6岁儿童的的有关研究。他们分析发现,行为具有抑制性质,如害羞、社交能力低下、退缩和适应性低等,以及社交焦虑症状,与SM症状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 说明具有焦虑特质的人更容易罹患SM。
实际上,无论有无患有SM的孩子,当他们对环境不熟悉时,都会比较偏向于沉默不语,只是患有SM的儿童较为严重。他们面对陌生或者人多的环境一般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厌恶。
图/Pixabay
这样的症状对孩子成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虽然患有SM的孩子也会通过一些非言语的行为表达自己,比如点头,挥手等,但是无法正常地与除熟悉的人之外的人用语言沟通无疑会成为生活的障碍。
由于一般患病的时期都处于儿童语言和表达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语言表达锻炼,以后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更有研究表明, 患有SM的儿童经常被诊断同时有“社恐”(社交恐惧症,SAD,Social Anxiety Disorder),他们表现出高度的社交焦虑和对陌生场合的恐惧。 选择性缄默症甚至与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孤独症谱系障碍,也就是广义上的孤独症)也有很大的联系,共病率高达62.9%。
由此可见,即使SM不算是常见的病,它与其他焦虑和社交相关的心理疾病还是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不容小觑。
如何有效干预,避免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一部分是来自于遗传原因导致的,但是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后天的家庭教育,因此 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干预的方式是能够起到一定效果的。
幼儿时期是孩子人际关系慢慢成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充当重要角色的人物是家长。所以即使家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陪孩子玩玩具之类的,也要引导孩子建立认真的对话。对于孩子陪伴的需求不要拒绝,而是要尽量满足,因为这是孩子和别人建立关系的雏形。
即使孩子在外面不愿意与别人打招呼或者说话,也不要过度地呵斥或强调。这样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在与人交往方面是有问题的,会产生不适感甚至心生恐惧。
图/Pixabay
能自愈吗,如何治疗?
通过家长的有效引导,患有SM的孩子是有机会自愈的,但具体方式因情况而异。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当发现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较晚时,应引起重视;
2)孩子在外不讲话的情况,家长需以接纳与有耐心的态度面对和改善;
4)从家长自身改变,家长需注意自己是否过度控制孩子或者因过度担心孩子而产生焦虑了,如果有,要及时去调整。
临床上也有许多其他方式,比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方式。但不管什么方式,都是需要一定时间去痊愈的。
值得一提的是,患有SM的孩子会将他们的世界通过人、事和地点明确区分为能够说话的场合与不能说话的场合。在治疗过程中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新体验或许很重要,但同时要注意孩子创造的是积极的体验,而不是被他们将这类经验归类为不能说话的场合。
治疗SM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面对陌生的场合不再焦虑 ,因此,循序渐进地让患儿接触外界也许是克服不熟悉的情况的不错选择。家长作为患儿最熟悉的人,也应当积极配合孩子的治疗。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如孩子已患上SM,千万不要放任其不管,因为如果不有所行动去改变的话,缄默的症状极大可能会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成人。
写在最后: 如果有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患上了SM,请及时去专业心理或医疗机构咨询! 希望通过阅读此文能提高更多人对选择性缄默症等焦虑症的了解和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nxiety disorders : DSM-5 selections. (201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2. Muris, P., & Ollendick, T. H. (2021). Selective Mutism and Its Relations to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4(2), 294–325.
3. Schwenck, C., Gensthaler, A., Vogel, F., Pfeffermann, A., Laerum, S., & Stahl, J. (2021).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 place, and activity that trigger failure to speak in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Published.
4. 唐瑞强.选择性缄默症的过去和现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05):897-899.
THE END
Chunmin
澳门大学 心理学系
“你将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组成你的生命。”
编辑/视觉:UP心理 图片:网络
本文版权归 「UP心理」 所有
转载请联系授权哦!
一.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语言学概论》是高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指导英语教学与研究。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进行英汉对比,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语言的共同规律。通过系统的语言学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促进语言学习,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或与语言有关的其它工作奠定语言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Chapter 1. Introduction(2学时) 本章对语言学和语言进行了基本的定义。语言学通常被定义为对语言进行科学性研究的学科,它试图回答“语言是什么?”和“语言是如何工作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语言则是“用于人类交际的、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本章还探讨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区别,如:1)规定性与描写性(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2)共时性与历时性(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3)口语与书面语(speech and writing);4)语言与话语(langue and parole);5)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6)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traditional grammar and modern linguistics)。同时阐述了语言的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即:1)任意性(arbitrariness);2)能产性(productivity);3)双层性(duality);4)移位性(displacement);5)文化传承(cultural transmission)。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重点:1 掌握语言学和语言的基本定义。 2 了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区别,如:1)规定性与描写性;2)共时性与历时性; 3)口语与书面语;4)语言与话语;5)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6)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 难点:掌握语言的识别特征。即:1)任意性;2)能产性;3)双层性;4)移位性;5)文化传承。 Chapter 2. Phonology(2学时) 本章主要论述了语音学(phonetics)和音位学(phonology)的定义及其一些基本概念。语音学是对语言的语音媒介的研究,它涉及所有出现在世界语言中的声音。而音位学虽然也涉及到语音,但其目的是发现一门语言中的语音是如何形成模式的,这些语音是如何在语言交际中用来传达意义的。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掌握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基本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位(acoustic phonetics);了解语音的正字表怔(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严式和宽式标音(narrow and broad transcriptions);熟悉发音器官各部位,掌握英语元音、辅音分类及其发音要领;掌握音位学的基本概念和有关规则:音素(phone)、音位(phoneme)和音位变体allophone);音位对立(phonetic contrast)、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和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序列规则(sequential rules);同化规则(assimilation rule);省略规则(deletion rule);超切分特征(suprasegmental features)---重音(stress)、音调(tone)、语调(intonation)。 重点:1 掌握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基本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了解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位。 3 了解发音器官各部位,掌握英语元音、辅音分类及其发音要领。 难点:1 音素、音位和音位变体。 2 音位对立、互补分布和最小对立体。 3 音位学中的一些规则。如:序列规则;同化规则;省略规则。 4 超切分特征---重音、音调、语调。 Chapter 3. Morphology(2学时) 本章首先将英语的词汇分为两类:开放性词类(open class)和封闭性词类(closed class)。开放性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封闭性词类包括连词、介词、冠词和代词。然后从意义的最小单位—-词素(morphemes)入手,探讨了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s)、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s)、派生词素(derivational morphemes)和屈折词素(inflectional morphemes),进而揭示了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本章还探讨了复合词(compounds)的构成规则和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词法的一般规律,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 重点:1掌握单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法。 2 能分清自由词素、派生词素和屈折词素。 3 掌握复合词的构成规则。 难点: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 Chapter 4. Syntax(2学时) 句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是如何被组合成句子的,以及支配句子构成的规则。本章主要通过介绍英语中的一些最为常见的词的范畴(category),以及支配这些范畴组成更大的结构单位的简单规则,探讨句子的构成。主要内容有:短语范畴和短语结构规则;XP规则;X标杆理论;S规则;转换等;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和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转换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并能运用有关规则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如画句子结构树形图(tree structure))。 重点:掌握句法学的有关概念,如:短语范畴(phrase categories)和短语结构规则(PS rules);XP规则;X标杆理论;S规则;转换等。 难点: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转换;句子结构树形图的画法。 Chapter 5. Semantic(4学时) 语义学是对意义(meaning)的研究。但什么是“意义”?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定义。本章首先阐述了有关意义研究的一些观点,如“命名论”(the naming theory)、“概念论”(the conceptualist view)、“语境论”(contextualism)、“行为主义论”( behaviorism),然后分别讨论了词汇意义和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最后介绍了意义分析的两种方法: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和述谓结构分析(predication analysis)。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在了 解“意义”的基础上,能对词汇意义和句子意义进行分析。 重点:1 了解有关意义研究的一些观点,如:命名论;概念论;语境论;行为主义论。 2 区分意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二者的含义。 3 掌握主要的意义关系,如:同义现象;多义现象;同音异义;下义关系;反义现象。 难点:1 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如:X 与Y同义;X蕴含Y;X预设Y;X语义破格。 2 意义分析的两种方法:1)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2)述谓结构分析(predication analysis) Chapter 6. Pragmatics (4学时) 语用学也研究意义,和语义学不同的是,它将对意义的研究置于其语言使用的语境之中。因此,语境这个概念对于语用学来说至关重要。本章首先对语用学和语义学、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进行了区分,接着介绍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以及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最后阐述了会话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注意语境的作用,并学会推导会话含意。 重点:1 认识语境的重要性;区分语义学与语用学、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2 掌握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perlocutionary act)以及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 难点:会话原则诸准则的违反及其会话含意的推导。 Chapter 7. Language Change(2学时) 本章主要论述了语言在音位、形态、句法、词汇、语义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化,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对语言学习更加敏锐,特别是对新的词汇,要注意吸收和应用。 重点:1 了解语言在语音、形态、句法和词汇诸层面的变化。 2 掌握词义的变化:词义的扩大;意义的缩小;意义的转换。 3 熟知语言最近的发展趋势。 难点:探讨语言变化的诸多原因:科技发展;社会、政治变化;语法简化;记忆经济性;省力原理等。 Chapter 8. Language and Society (4学时)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语言学的范畴。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次领域,它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语言使用者所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如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 )和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接着论述了语言的变体(varieties)和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如:方言变体(dialectical varieties)、语域(register)和正式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最后介绍了洋泾浜英语和克里奥耳语(Pidgin and Creole)、双语现象和双语(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社会语言学有所了解。 重点:1 了解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 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 2) 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 )和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 3)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 2 熟悉语言的变体(varieties)和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 1) 方言变体(dialectal varieties):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社会方言(sociolect);语言与性别(language and gender);语言与年龄(language and age);个人语言(idiolect);种族方言(ethnic dialect) 2) 语域(register) 3) 正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 难点:1 洋泾浜英语和克里奥耳语(Pidgin and Creole) 2 双语现象和双语(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 Chapter 9. Language and Culture (4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概述什么是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有关文化差异证据的展示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理论的论述,揭示语言与认知相关,认知和文化背景相关,从而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1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 熟悉有关文化差异的语言证据 难点: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的理解 2 跨文化交际的实施 Chapter 10. Language Acquisition(4学时) 语言习得是指儿童对其母语的习得。本章主要探讨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如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语法天生主义者的语言习得观;互动主义者的语言习得观;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同时简要阐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如音位(phonological)、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tical)、语用(pragmatic)等的发展,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的非典型发展(atypical development)。 重点:1 熟悉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 2 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因素以及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 难点:1 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的理解和掌握 2 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非典型发展(atypical development):听力受损hearing impairment);思维障碍(mental retardation);臆想症(autism);口吃(stuttering);失语症(aphasia);失读症(dyslexia)和书写困难症(dysgraphia) Chapter 1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4学时) 第二语言习得(SLA)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习得母语之后是如何习得一门第二外语的系统研究。本章首先探讨了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然后讨论了一些主要的习得概念和模式,如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介绍了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中介语(Interlanguage);本族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等,从而揭示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重点:1 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者在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动机(motivation)、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个性(personality)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2 第二语言学习的模式和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等 Chapter 12. Language and Brain (2学时) 本章应用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探讨了语言学的两个分支---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神经语言学是对大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它通过探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大脑的方法和脑功能侧化(lateralization)的证据,阐述失语症(aphasia)的种类,即布罗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和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而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进行处理的研究。它涉及语言理解和产生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心理语言学家在探索思维中的语言表征和处理时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以及它和理论 语言学的相似之处,同时还介绍了列维特的语言产生模式(Levelt’s model of language production)。 重点:1 掌握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有关理论和应用 2 了解列维特的语言产生模式(Levelt’s model of language production) 难点:对失语症(aphasia)的理解。即对布罗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和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的理解.不管好不好就把分给我了把.都没人回答了.求你拉
“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的死亡,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高考中此类试题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要求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体现出大纲中“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高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与这一主题有关,而且象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中所包含的许多知识都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密切相关,对这一知识进行专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题知识概要】一、教材中的人类疾病(一)营养及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指机体营养不足、缺乏或过剩及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1.相关病例:(1)低血糖早期:①病因:血糖含量降低(50~60 mg/dL)而得不到补充②症状: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③治疗:及时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是喝一杯浓糖水,就可以恢复正常。晚期:①病因:血糖含量低于45 mg/dL②症状:出现惊厥和昏迷等。③治疗:只要及时给患者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症状就会得到缓解。(2)脂肪肝、肝硬化①病因:肝脏功能不好,或是磷脂等的合成减少时,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就不能顺利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形成脂肪肝。这种情况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造成肝硬化。②防治:合理膳食,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并注意吃一些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3)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①病因: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抗VD佝偻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X-显性遗传)。②防治:对于第一种病因导致的,可通过补充Ca配合VD进行治疗,进行日光浴。(4)组织水肿病因:比较复杂,如过敏反应可产生组织水肿、营养不良也会导致组织水肿等(5)肥胖①病因: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多食少动,使得摄入的供能物质(如糖类)多,而消耗的供能物质少,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不但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可以储存在体内,而且体内过多的葡萄糖、蛋白质也可以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这样就导致了肥胖;遗传因素或内分泌失调等也是引起的肥胖的原因。②防治:第一种原因导致的肥胖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措施来治疗。对于某些因遗传或内分泌失调等而引起的肥胖,则应该上医院诊断治疗。(6)肌无力病因:血钙过高引起。2.基础知识: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去路、代谢途径及相互关系;合理营养3.知识拓展:(1)人体所需营养物质除了绝大多数来源于食物外,还有哪些途径?(提示:饮水、大肠杆菌合成维生素、非必需氨基酸的转化、日光浴可促进VD的合成等)(2)肥胖的原因、减肥方法以及你对市售减肥药的看法。(提示:病因可能是由于营养过剩、遗传或内分泌失调等造成的。减肥方法是:对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可采用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来进行治疗;而对于遗传或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导致的肥胖可上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市售减肥药的看法:只要答案合理就可给分,如有的市售减肥药是通过使人厌食而达到减肥目的的,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等。)(二)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1.相关病例:(1)侏儒症病因: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2)呆小症病因: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3)巨人症病因: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4)糖尿病①病因: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②鉴定: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进行检测。③症状:饥饿多食、多尿、口渴、多饮、机体消瘦、体重减轻(分析原因)④治疗: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2.基础知识:体液调节的概念;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二氧化碳的调节作用3.知识拓展:(1)设计实验验证性激素的作用。(提示:小动物生殖腺的阉割、移植以及口服或注射相应性激素,可参见高二必修教材第一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一节中“激素调节”与行为部分内容)(2)设计实验验证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关系。(提示:动物的胰腺切除、注射胰岛素、观察尿液血糖变化)(3)尿糖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为什么?(提示:肾功能发生障碍或一次口服大量的糖,也会出现糖尿)(4)如何鉴定糖尿?(提示:可参见高三选修教材“血糖的调节”一节中的演示实验)(三)神经系统障碍引起的疾病1.相关病例:(1)运动性失语症①病因: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②症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2)听觉性失语症①病因: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②症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2.基础知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3.知识拓展:如何验证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作用?(提示:刺激法)(四)免疫病及传染病1.相关病例:(1)过敏反应①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损伤组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③抗原-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略④机理:有些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⑤预防: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2)风湿性心脏病病因:酿脓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了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了损伤,使人得了风湿性心脏病。
摘要: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代写教育论文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关键词:交往;虚假交往;交往形式;交往语言 一.虚假的交往与孤独的幼儿 据调查,有两成以上的幼儿感到孤独,!这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成人的真正关心,找不到同伴的珍贵友情,他们倾向于自闭、忧郁。对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另外八成幼儿是否真正地感到不孤独呢?他们是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而确实感到充实,还是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孤独?使他们丧失这种孤独感受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城市孩子大多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面对着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他们是在与这些机器的交往中消磨岁月而不是欢度童年!以前,我们认为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的儿童很可怜。现在看来,整天生存在电子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儿童也同样可怜,甚至更加可怜,也很可惜。这个虚置的生活空间成了多少人的依赖、多少人的寄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必要性似乎已从生活层面退化到功利层面,生活世界的气息与意味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传统的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替代,这种替代现象也同样渗透到幼儿的童年生活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时只能以机器为伴,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给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产品”。 从本质上讲,人—机交往根本不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虚假的交往。早在哈贝马斯创立交往行动理论时就特别强调了“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阐明交往的第一要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的交往必须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必须是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述,广义的则是指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流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真正的交往是融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过程。显然,机器与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交互理解。机器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替代真实世界是对幼儿感觉真实性的抹杀和欺。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无论多么智能化的机器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丰富细致的生活世界中来,更不用说去了解、体验对方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缺乏互动作用的人—机交往做为一种虚假的交往,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这正是造成他们内心孤独的症结之一。况且,长时间端坐于机器前,缺乏言语的交谈、情感的沟通,也严重地阻碍着幼儿的身体发育、语言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个性的形成。 实际上,幼儿生活中这种虚假的交往并不少见。考察一下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师幼互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师 *** 往”。譬如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景象: 老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问全班幼儿:“这样好不好啊?” ———“好!”集体的回答整齐响亮。或者老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 ——“不对!”(幼儿知道老师的期盼而作迎合) 诸如此类的“互动”,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地交流,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的“互动”,却未能产生移情性体验,存在着交往的实质性缺失。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表面看似平等,实质上却缺乏真正“对话”的交往。许多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总是把孩子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判断一厢情愿地安排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很少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要求,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是孩子产生反叛情绪做出事与愿违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形成对成人的强烈的依赖性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虚假交往造成了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质性缺失,使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交往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进而对幼儿一生的良好发展形成诸多无形的障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不能因为“忙”而支使孩子“看电视去”,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要知道,可能正是因为成人事务的“忙”而导致孩子心灵的“茫”与“盲”。在我们目前日益重视建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条件下,把孩子交给学校,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学校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活。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教育中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真正的交往。为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场所,一个真正让人感受到它是生活与人情味的生长之所。 二.真正的交往及其实现 交往以理解为标志,真正理解的实现必然要求交往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表达内容以及洞悉言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因而交往的发生要求交往的双方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采取一种真诚、民主、宽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交往的目的,是以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力求达成理解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合理的交往必然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这也只有在互相完全“敞亮”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范文 .)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大不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交往活动:从属型交往与对称型交往。儿童同成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如果把教育活动同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交往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师 *** 往、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每一种交往对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交往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的平等性关系。我们虽然批判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压抑,但却不能无视两者由于在观察事物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更多的是一种榜样示范,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天然地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更加无拘无束地进行着知识的共享以及情感的融通,因而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和理解真正的交往行为、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获得科学的交往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实践途径,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情绪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方式。 幼儿生活中的交往,较引人关注的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问题———师 *** 往和亲子交往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此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师 *** 往中。真正的师 *** 往是指教师和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互相敞亮心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体验和处境,宽容对方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让幼儿获得“对称的平等”,即这种平等是幼儿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教师施舍的一种表面的平等。只有真正的师 *** 往的发生才能产生较高的教育实效,才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具体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师 *** 往的内涵是:这种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心等积极个性的发展。这种交往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相互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且幼儿还能够在这种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幼儿教育论文题目这种交往是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教育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过程,受益于幼儿园生活。 良好的亲子交往具体表现为:家长真诚地对待交流沟通过程而不是使之流于空泛,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倾听孩子的谈话而不随便插入自己的武断劝告,坦诚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意主动称赞与欣赏孩子。良好的亲子交往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密接触使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儿童在与父母的相互和谐的交往中慢慢地学会人类生存的各种方式。日本的亲子交往中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培养子女的任务。应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亲子交往方式。 那么在幼儿生活中,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呢?作为成人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虚假交往的存在,认识到实现真正交往的必要,认识到真正交往的内涵,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现。 1. 关注交往的形式 任何交往都必定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幼儿生活中,交往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也许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独特之处。成人与幼儿之间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成人不理解幼儿,或者幼儿不能理解成人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不能强求幼儿同成人交往中绝对的“一致性理解”的达成,不能要求幼儿与成人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与成人之间就可以不进行交流与商讨。换句话说,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对很多问题的内涵不能理解而忽视同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当成人真正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展开民主的对话时,交往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得以实现:幼儿在此交往对话行为中已经获得了交往技巧、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教育论文至于对交往行为中的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比如,幼儿常常喜欢问:“人是怎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会认为这么复杂的科学问题对幼儿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而懒得根据科学事实认真回答而敷衍应付。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虽然你说的某些科学知识他未必能懂,但你对他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就已经足以让他终身受益。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交往形式的一种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实现着真正的交往。 对交往形式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行为给予积极的指导。同伴交往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对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同伴交往对人的一生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助于幼儿合作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让同班幼儿互相接触和共同活动;应经常组织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样,家长也必须多让孩子和外界接触,不能为了省事、省心而把应该让孩子享受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冷冰冰的机器,或让幼儿窒困于枯燥无味的“兴趣活动”之中。 2. 重视交往的语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语言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任何正常的“言语行为”都隐含以下的有效性要求:话语的可理解性,即说话者所说的句子必须合乎语言的规则系统,说出某种可以让听者理解的东西;语言表达形式的真理性,即说话者的陈述符合真实条件,便于听者分享其所说的知识;说话主体的诚实性,即说话者真诚地表达他的观念、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言述应为听者和读者所共同承认的规范性语境确立一种正当性、妥当性。这几项有效性要求是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的、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可以看出,交往中语言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是交往行为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为此,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成人应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的存在,珍惜、尊重“儿童的语言”,并应注意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应允许儿童在其相应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背景下运用其特定的话语范式,以避免幼儿“语言早熟”与“失语症”的出现。 “儿童的语言”已被理解成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成人对其倾听和宽容尤显重要。教师运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范与之交流,更容易消除儿童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亲近感,迅速进入对话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父母运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进而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状态。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若不能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在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而迫使儿童使用成人话语,极易造成儿童语言、个性及智力等多方面的障碍。 许多家长往往对小孩说大人话这种“语言早熟”现象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事实上,语言早熟既有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碍其与同伴的交往。另一种情况是“失语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所不熟悉的成人话语而怯于开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儿童交往中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而导致了成人的“封杀”。例如,当老师或家长听到某一小孩说“人的 *** 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 *** 是对称的”,莫不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语言加以指责,后果只能是: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话却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其实他没有错,错在我们对此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孩子陈述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进一步说,羞于谈论身体,不仅是幼儿遭“封杀”而致“失语”的原因,而且也是我们的性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将直接导致自闭、忧郁和孤独的性格,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运用合适的交往语言、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和给予恰当评价,是实现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幼儿亦是如此。实际上,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与教师、父母、朋友等不断交往的过程。
关键字:急诊护士压力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1压力源分析1.1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1.2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1.3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2应对方式2.1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2.2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体会The Nursing Experience on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the nursing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Method: 60 patients of cerebral 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different nursing cares were adopted dy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s. Result: In all 60 patients,38 cases were cured,18 cases were improved,2 cases had no change, and 2 cases died. Conclusion: The nursing method above can help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recovered and can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nursing experience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35例,脑出血25例,其它4例。1.2 治疗转归: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2 观察与护理2.1 病情观察2.1.1 意识: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病人有意识障碍21例。2.1.2 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2.1.3 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2.1.4 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2.2 急性期的护理2.2.1 休息: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脑缺血病人在1周以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病人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病人为防止其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2.2.3 抽搐和瘫痪的护理:因为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痪者,为了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2.2.4 排泄的护理:意识障碍的病人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于尿潴留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抹洗;有排便困难者,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2.4 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病人重者终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病人情绪,多安慰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针灸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对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参考文献:〔1〕 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8.〔2〕 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3):11.
失语症?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这个跟你的案例有关?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中国期刊网找找吧
中国期刊核心网,cnki网,全是权威的论文关点和最新研究
现在,肥胖的幼儿越来越多,但是一个人是胖还是瘦不仅仅靠观察体态来估计,孩子日长夜大变化较多,更不容易凭外表来判断胖瘦,最好的办法是测体重和身高,将测得的数据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当地儿童的平均值比较,如果这个孩子的体重超过上述平均值20%,就可判定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骨骼的重量占体重的极大部分,身材高大的孩子体重也相对较重,故另一种计算评估孩子是否肥胖的方法是不管年龄,与同样身高的同性别孩子比体重大小,如体重超过同样身高孩子的最高正常水平(或称按身高“第97百分位体重”)也可归为肥胖症儿童。此外还有多种判定是否肥胖的方法如成人常用体质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儿童常用皮下脂肪厚度测量等。肥胖多由过食、少动,使剩余热能转化为体脂所致;部分可有肥胖家族史;少数肥胖症儿童可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内分泌紊乱和遗传代谢性疾患。从前一向认为孩子胖是健康的标志,其实这是一个不科学的看法,肥胖并不代表健康,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少害处,例如,肥胖的儿童因体态臃肿,动作不灵便,又容易感到疲乏,往往不喜欢活动,不愿意参加小伙伴的集体游戏,逐渐养成孤僻、自卑性格;肥胖还引起许多生理功能异常,如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重度肥胖还影响心肺功能和出现脂肪肝等,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肥胖的婴幼儿常常长成肥胖青少年,最终成为肥胖的成年人。肥胖是许多主要致死疾病如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痛风、胆石症、乳房癌等的重要诱发因素。有调查指出成人体内每增长一磅多余脂肪,就可使死亡率增高1%,所以说肥胖症是现代人类的重要隐形杀手,减肥措施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热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儿童肥胖病的发生率迅速上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其发生率已从20年前的3%上下提高到目前的10%左右,因此,必须从婴幼儿起就着手预防和治疗孩子过胖。肥胖与遗传关系很密切,有显著的家族性,父母中如有一人是胖子,后一代就有半数可成为肥胖者;如父母双双是胖子,则子女成为胖子的可能高达80%。我园4位肥胖儿中,有一位小朋友的父母较胖,尤其是母亲,也是一位肥胖者,因此这位小朋友的肥胖也可能是遗传造成的。近年来,经国际上广泛研究,已证实不但有肥胖基因,还有遗传因子、内分泌激素和大脑饥饱中心等方面的变异,这些是发生肥胖症的内因。此外,人从小生长的环境,抚育的情况如饮食习惯、活动多少、家庭、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等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中尤以饮食习惯最为突出,4位肥胖小朋友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饮食不规律,爱吃零食、饮料且食欲好、胃口大,每天摄入的热能较多,另外,体力活动和运动较少,这些都是引起漫漫长胖的原因,特别是有肥胖家族史的家庭中,除了孩子具有肥胖倾向的遗传因素外,往往这样的家庭饮食也较丰富,偏喜重油的菜肴和爱吃甜食,而运动较少,体力活动不多,摄入体内的热能消耗大大减低,也是引起体内脂肪增多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常常迷上看电视、玩电脑,而此时不但活动大大减少,有的孩子还爱同时不停地吃零食,有人计算少年专注看电视1小时,就减少消耗热能200千卡,因此长时间看电视少活动的孩子容易发胖。另外,睡眠比别人多的儿童也会比别人胖。肥胖也可继发于某些遗传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称为继发性肥胖病。肥胖儿必要是也要进一步注意上述各种会引起肥胖的病。肥胖的预防比治疗更易收效。故从小即应注意摄入营养素适度,忌用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食物,进行“填鸭”式的过度喂养。对于肥胖儿在平时应适当控制重油、高糖食物,但要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热能、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不宜少于每天1~2克/千克体重,为减轻饥饿感可选用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如萝卜、青菜等。油炸食品不仅供给较多油脂、热能高,而且不易消化,故从小就应不吃或少吃,应多食热能较低的蔬菜、水果等。饮食易清淡,菜中食盐以少加为妥;少加酸、辣等调料也易于达到减肥目的。适当增加运动及体格锻炼十分重要,但应以生理耐受量为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少看电视,少吃零食、甜食(包括甜一饮料)。根据年龄安排活动,如跳绳、拍球、学游泳等,这些活动可安排在每天清晨或傍晚各进行1—2次,每次半小时,在空气新鲜的绿化地区锻炼最好,也可在家中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拿报纸、洗手帕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运动后食欲大增,反而摄食量突增。每天坚持运动至少1小时。儿童肥胖症一般不主张服用减肥药物,而以调整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规范生活作息制度为主进行防治,对病理性肥胖症则应治疗或控制其原发疾病。无论饮食行为调整或运动锻炼必须获得家长和幼儿的主动配合,坚持长时间实施才能取得效果。因此,除了对家长进行指导外,还要有耐心有信心地引导孩子,要让孩子对要做的事感兴趣,千万不能强迫以致发生反感拒绝,要循循善诱,并让家长言传身教,例如多吃蔬菜,妈妈先多吃,孩子跟着学,多鼓励,多表扬,这样才能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在实施干预措施期间,每3个月测量一次体重和身高,了解孩子的动态情况,再按照检查情况,调整干预措施。防治儿童肥胖症的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反复,故要使家长和孩子都要有耐心和信心,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控制肥胖的具体措施:1、膳食控制:控制膳食是减肥的主要措施。(1)控制主食的摄入量:米面摄入量不要过多,多吃蔬菜、豆制品,但蛋白质要足够,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2)控制脂肪类食物:不吃油炸食物,炒菜时用植物油。 (3)限制糖类食物:尽量少吃糖果、甜点、饮料等。 (4)多吃纤维素和豆制品:豆制品是好的植物蛋白,多选用体积大、纤维素多而供热量少的蔬菜、瓜果,以满足肥胖儿饱腹感。 (5)避免过咸饮食:膳食中要清淡,盐分宜少。 (6)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C能降低脂蛋白,增加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使血脂降低。多吃蔬菜和水果。(7)减慢吃饭速度:教育肥胖儿细嚼慢咽,减慢速度。 (8)少食多餐:在控制进食总量的前提下,多次进食,每天吃5餐饭,每餐要少吃,只吃5成—6成饱,并选择低热量食物,尤其晚餐少吃,有利于控制肥胖。 2、增加活动:增加活动,消耗体内储存的多余热量是控制肥胖的重要措施。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3、减少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多活动,要有生活规律。 4、食疗减肥法: (1)冬瓜减肥法:多吃冬瓜,利尿减肥,用冬瓜皮煎水服用,达到减肥轻身作用。(2)食醋减肥法:醋具有消食作用,每日饭醋5—10毫升,连服1月有助于减肥。(3)荷叶减肥法:荷叶洗净煮粥,荷叶煎水可减肥。(4)玉米须减肥法:玉米须凉干后,取50克洗净煎水。(5)蔬菜减肥法:多吃蔬菜减少谷类摄入,黄瓜、白萝卜能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多吃有利于减肥。(6)饮茶减肥法:茶含有茶酸,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儿童可饮淡茶,不宜饮浓茶。(7)海藻减肥法:饭前半小时—1小时前服用海藻食物可止饿,从而达到控制饮食的作用。5、注重饮食习惯“十忌”:一忌零食:多吃零食破坏胃肠消化规律,增加进食量。 二忌偏食:偏吃某种食物,不吃某种食物,会影响生长发育。三忌蹲食:蹲着吃饭,腹部受挤压,胃肠消化吸收受到影响。四忌暴食:喜欢吃的食物大吃一通,增加消化道负担,过多脂肪积压体内。五忌咸食:经常吃过咸的食物,会使体内水份潴留,心肾负担加重,容易诱发高血压。六忌快食:不经咀嚼充分就吞下食物,会加重负担,增加体重。七忌甜食:常吃甜食和糖果,容易产生肥胖,并在成年后有发生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可能。八忌玩食:边吃边看电视,边玩玩具,边听故事,分散了吃饭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吃了很多,影响消化吸收。 九忌走食:边走边吃,孩子在前面跑,父母在后面追,这样一方面影响孩子食欲,使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而且十分不卫生,吃了大量食物,又把空气中尘土、微生物一起吞下,损害身体健康。十忌笑食:边吃饭边讲笑话,不仅增大进食量,而且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
Children obesity is becoming a more and more serious phenomenon in our life. The health of the fat children is a big headache to their parents. Most of the obese children like eating too much and don't like moving. They often get a cold. Sometimes it even affects their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their study.
1] Wang XW,Yuan JH,Zhang RG,et al.Antihepatoma effect of alpha?fetoprotein antisense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ribonuc?leotides in vitro and in mic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1,7(3):345-351.[2] 王季,乔世峰.反义IGF?I寡核苷酸转染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实验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115-116.[3] Qiao J,Doubrovin M,Sauter BV,et al.Tumor?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targeting of suicide gene therapy[J].Gene Ther,2002,9(3):168-175.[4] Won YS,Lee SW.Targeted retardation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by specific replacement of alpha?fetoprotein RNA[J].J Biotechnol,2007,129(4):614-619.[5] 薛刚, 程莹, 曹永宽,等.IFNγ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5):2820-2825.[6] Nair S,Boczkowski D,Moeller B,et a1.Synergy between tUnlor im?nmnotherapy and antiangiogenic therapy[J].Blood,2003,102(3):964-971.[7] 穆红,王玉亮,刘蓉.野生型p53基因在人肝癌细胞的表达及诱导其凋亡[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22 (6):758-759.[8] Douglas JT. Cancer gene therapy [J].Technol Cancer Res TREAT,2003,2(1) :51-64.[9] 李华,王欣璐,杨扬,等.RNAi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对人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8):1323-1326.[10] 罗渝昆,张东山,马爱敏,等.超声微气泡介导cy5ODN 转染大鼠肾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6):527-529.[11] 黄嘉凌,刘燕艳,方壮伟,等.HSV?TK/CD基因联合IL?12基因体内治疗肝癌[J].肿瘤,2004,24(5):467-469.[12] 冯嘉瑜,张艮甫.器官移植中的基因治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2):124-125.[13] Azuma H,Tomita S,Kaneda Y,et al.Transfection of NK kappaB?decoy oligodeoxynucletides using efficient ultrasound mediated gene transfer into donor kidneys prolonged survival of renal allografts[J].Gene Ther,2003,10(5):415-425.[14] 温贤浩,徐酉华.Survivin?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4):277-279.[15] Miller DL,Don C,Song J.DNA transfer and cell killing in epidermoid cells by diagnostic ultrasound activation of contrast agent gas bodies in vitro[J].Ultrasound Med Biol,2003,29(4):601-607.
论北京奥运会中东西合壁的奥林匹克文化 摘要:北京奥运会百年一遇,奥林匹克运动第一次来到东方文明古国。当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遇到东方的传统体育 文化,两者就会在冲突中产生融合,这种融合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北京奥运会, 促进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东方;西方;融合;奥林匹克;文化 1奥林匹克文化的概念 奥林匹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和现 代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1]其分为 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古代奥运会传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教 育、奥林匹克理想以及所有奥林匹克活动,如奥运会、大众体育、 奥林匹克文化活动、奥林匹克经济活动等;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 包括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开闭幕式的文艺演出)及各种视觉 形象(如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帜、奥林匹克奖章、奥林匹克 招贴画、奥林匹克吉祥物、奥林匹克徽记、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 克格言、奥林匹克火炬、奥林匹克纪念币、奥林匹克邮票、奥林匹 克文艺表演、科学报告会和奥林匹克大众传播等)。[2] 2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深受儒 家思想影响的东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1)东西方体育文化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不同,东方体育文化 是依存在农业文明下的文化;而西方体育文化是依存在工业文 明下的文化。 (2)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不同,即以古代东方朴 素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文化和以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文化。 (3)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东方体育文化强 调的是伦理道德、人本主义及人文精神;而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 化强调的是公平竞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3] 3北京奥运会中东西合壁的奥林匹克文化 3.1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礼仪兴邦、感悟奥运的儒雅文化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展示东方古国的灿 烂文明,包括击缶而歌、古琴古画、汉字、艺术、戏曲、韵味、四大 发明和丝绸文明,其反映的主体内容是礼仪兴邦、儒雅文化、崇 尚科技;下篇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时代,包括星光、和平鸽、风筝 姑娘、千人太极和描绘新生活,它反映的主体内容是崇尚和平、 感悟奥运、体育健身、展望未来,这些都如实传达了中国思想。开 幕式中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字用活体印刷的表现方式 鲜明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这也给本届奥运会披上了浓厚的东 方色彩。以人为本的构思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开幕式别具一格, 其中用科技手段创造出奥运五环的升起,不仅体现了世界的美 好形象、显示了全世界对和谐的祝福与期盼,也充分展现了人文 关怀;而2008张笑脸是人心的表现,美好的心灵才能带来灿烂 的笑脸,这是人文奥运的典范创造。[4] 3.2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从申奥成功以后,北京就把普通民众的参与作为奥运筹备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唱响奥林匹克理想,弘扬奥林匹 克精神”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我与奥运同行”的活动。 目的就是要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奥 林匹克知识,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奥运活动中来。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激发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热情,无数 人投身到奥运的宣传和准备工作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 着奥林匹克的参与精神———从96%的民众支持率,到102个国 家和地区的35万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款近10亿元建 设国家游泳中心;从113万人报名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服务工 作,到火炬接力传递活动遍及神州大地。奥运会的到来,把全国 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集中展示 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5] 3.3人文奥运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 北京奥运会是人民的奥运、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 为本的奥运。它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 身内涵,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 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奥运会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以及 奥林匹克精神更加广泛的普及。人文奥运体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 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所 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和为贵等和谐观念是对奥林匹克更 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生动补充。和谐的思想,对中国、对世 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要的资源性 思想价值。[6]人文奥运的宗旨,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 会、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 3.4奥运会志愿者展现了甘于奉献的志愿精神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得到了各界来宾的广泛赞誉。有 别于历届赛事,北京奥运会创造了志愿者数量的新纪录:在奥运 会期间共有147万名志愿者参与到奥运会的服务中来,其中7 万多名赛会志愿者直接为赛会提供服务、40万城市志愿者在城 市和场馆周边提供城市志愿服务、100万社会志愿者在全市社 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广大拉拉队志愿者在赛场为运动员加油 助威。[7]而且这些志愿者大多是年轻人,热情而又充满活力。“他 们总是面带微笑,充满热情”,面带微笑的志愿者的确成为北京 最好的名片,他们的付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具化与升华,志愿 精神也是公民精神的一种呈现。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由衷地表 示:“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将极大地推动奥林匹克 价值观的传播。”在此之前,联合国还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 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各国运动 员和媒体的广泛赞誉是对志愿者最好的回赠。 3.5中国公民在奥运会上展现了成熟的体育观和价值观 在北京奥运会上,竞技体育展现的不止是残酷的捉对“厮 杀”,还有人性的温情。33岁的丘索维金娜为患病的儿子而战, 为梦想而战,最终勇夺女子跳马银牌,那一刻观众席上响起如雷 的掌声,这掌声是对丘索维金娜屡创奇迹的礼赞,也是向一名伟 大母亲的致敬。当埃里克·尚托拖着癌症之躯,为追逐奥运梦想 无怨无悔;当哥伦比亚运动员奥斯卡·菲格罗亚试举杠铃时竟然 7次脱手;当南非“独腿飞鱼”纳塔莉·杜托伊特在女子10km马 拉松游泳比赛中展现斗志时,在这些失败者面前,国民没有吝惜 自己的掌声和感动,这种成熟的观赛文化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关 于刘翔的因伤退赛虽是本届奥运会的一大遗憾,但遗憾的背后 展现的是国人的宽容与关爱。在那一刻,国民传递给刘翔的不是 辱骂和嘲讽,而是安慰和体恤。退赛也许让人遗憾,但比竞技更 重要的是身体,惟其如此才符合人道。当年朱建华和李宁未能如 国人期望的那样在奥运会中摘取金牌,结果他们遭到了国人的 抱怨甚至是唾弃,岁月流转,刘翔没有遭遇类似的羞辱,而是赢 得了理解、抚慰和尊敬。人性被激活,体育回归体育本身,国民理 性面对竞技体育,这是奥运让我们拥有的体育观和价值观。 3.6全民体育意识的觉醒和奥林匹克价值的提升 日本在成功举行了1964年夏季奥运会之后发布了《体育振 兴法》,并把10月10日的奥运会开幕日,确定为全国体育日,这 正是对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视,日本实现了从竞技体育到全民体 育的华丽转身。[8]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有专家和网民 提议,将8月8日设为中国“体育节”,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已经给 予回应,无论结果如何,彻底而深入地推行全民体育是强健我们 国家的必由之路。 此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推行和延展了奥林匹克运 动的价值,如参与、平等、公平、公正、和平、团结、友谊、进步、开 放等,除此之外,世界政要也放软身段,忠实履行一个观众的责 任和义务,权力变得柔和的同时也体现了奥林匹克价值的提升。 3.7坚定奉行公平竞争原则 北京奥运会在推动公平竞争原则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市 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思 想,奥运会的百年历史,正是说明秉承公平竞争理念,对一切违 背公平竞争的现象进行坚决打击和斗争,奥林匹克运动才得到 健康发展。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的力度是空前的,在一万多名运 动员中,反兴奋剂检查例数达到4500例,这也是北京奥运会顺 利成功的保证。[9] 4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文化 的促进 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必然带来它的多元性或多样性,即 多元文化。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通信的发达, 地球村已扩展到宇宙空间,各国的全方位开放代替了闭关自守 的时代,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全球化有了实现的可能。[10]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机会,还是古 希腊文化所形成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和古老传统的中华文化的 一次雄伟交汇,它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观经过现代转换,对当代西方世界 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北京提出的人文奥运体现了东方文 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和谐、和睦、 和美的和谐观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生动 补充。北京奥运会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了中华文 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1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体育文化既可以加强交流与融合, 也有必要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以呈现多元并存、精彩纷呈的世 界体育文化。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是东西体育文化的 发展趋势。 (上接第2页) 参考文献: [1]易建取.论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现代奥林匹克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 学报,2007,(13)6:12-13. [2]熊斗寅.奥林匹克理论系列讲座(四)—什么是奥林匹克文化[J].中 国学校体育,2007(2):62. [3]饶云鹏,刘少英.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价 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7):44. [4]黄会林.奥运会开幕式文化解读中国元素被鲜明地表达出来[N].人 民日报,2008-8-15(16). [5]刘颖余,李元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届影响深远的体育文化 盛会[N].工人日报,2008-8-24(8). [6]金元浦“.人文”是北京奥运的灵魂[N].信报,2004-2-16(5). [7]顾静.他们微笑被历史铭记147万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N].竞报, 2008-8-25(11). [8]王石川.后奥运时代的典藏和想象[J].观察与思考(半月刊), 2008,17:2. [9]陈剑.震撼与恢弘: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成就[N].北京日报, 2008-9-1(8). [10]熊斗寅.奥林匹克理论系列讲座(四)—什么是奥林匹克文化[J].中 国学校体育,2007(2):63. [11]金元浦.人文奥运彰显中华神韵(文艺点评)[N].人民日报,2008-7-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