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强,男,1972年出生,江西峡江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观赏园艺”专业,获农学学士;1999年6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获农学硕士;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获农学博士;2009年12月,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2008获聘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同年获霍英东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自1994年来,宋希强同志一直工作在“园林”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先后成功培育出我省唯一的“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点和博士点方向。因工作成绩出色,于2008年破格为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多篇获得海南大学及省优秀毕业论文,多次带领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8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南野生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尤其是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我国热带兰花基于菌根真菌的保育生物学研究,成绩斐然:发现了海南野生兰科植物2个新种,2个中国新记录属、6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海南新记录属及12个海南新记录种);首次系统构建了基于GIS信息的海南野生兰科数据库,对海南野生兰科植物进行系统有效地管理。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级、部省级课题2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子项目2项,2009年获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科技银奖。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获省部级奖励9项,专利32项。2010年5月,由于在科研和教学及团队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宋希强博士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海南青年五四奖章”。
宋希强是博士后吧
在自然界,一些真菌靠寄生在植物身上来获取营养,求得温饱。它们之间可能是互利共生的,也可能相爱相杀,如病原真菌的寄生。它们像是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只不过不是细菌,而是真菌。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糖,尤其是葡萄糖,是植物供给这些真菌的主要营养物质。这已经被写进了教科书。但教科书将被改写。最新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成果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认知。研究人员证明植物提供给真菌的主要的含碳营养物质是脂肪酸,而非糖。
调查显示,超过80%的植物根部都共生有真菌,比如,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这些真菌被称为菌根真菌。植物每年把大约50亿吨光合作用后代谢的产物传递给菌根真菌,供其生长,并留存在土壤中。而菌根真菌回馈给植物氮、磷等物质,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氮平衡。
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科学》上。研究人员提出证据,证明植物提供给真菌的主要的含碳营养物质是脂肪酸,而非糖。
拓展资料:
土壤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菌根真菌产生的有机酸等物质,使土壤不板结。当它们存在时,植物的茁壮程度更胜一筹。此外,有观点认为,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真菌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这一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有害真菌可以侵袭植物,造成病害,比如小麦白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等真菌病害。
兰花的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从热带、温带到高山寒冷地带都有原生兰科植物生K;从沼泽地到不毛的岩石地,从阴暗的深山老林到阳光明媚的草原地也都有兰科植物分布。尽管兰花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有别,种类繁多,但是,作为兰科植物却有其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特征是:国兰文化 第一,兰花种子出芽时都只有1片子叶。 第二,因为兰花是单子叶植物,所以它的花被大都数以3成对,花办3片,萼片3片,中间1个蕊柱。一般我们常见的其它花朵,都有雄蕊和雌蕊同存在1朵花内,而且雄蕊和雌蕊明显分开独立,而兰花则雌雄蕊合体成蕊柱。绝大部分的兰花没有粉状的花粉,只有花粉相结合而成的花粉块。此外,兰花都有1片特别艳丽、形状多样、富于变化的花办,即舌办或称唇办。 第三,兰花的根粗大(0.5一l厘米),根端显著,呈灰白色,少有分叉,具有极强的吸水和贮水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又起贮藏养份、支持植株的作用。兰花的根最外层是海绵状表皮,其下有2—15层细胞的根被组织,俗称肉质根。根的内层为中心柱,呈线状,相当强韧。兰花的根内常有兰菌共生,称为内菌根。 第四,兰花没有真正的茎,只有假球茎。有的种类假球茎十分明显,如嘉德丽兰、墨兰等,有的种类几乎没有假球茎,如九华兰、拖鞋兰等。假球茎是附着叶片、花朵和根的重要器官,又是贮藏水份和养份的“仓库”。假球茎亦可以说是兰花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五,兰花的叶的形状依种类不同而各不相同。有的叶片呈棒状,如万代兰中的某些种类;有的叶片肥厚硬革质,如文心兰;有的则薄软而宽大,如银铃虫兰;有的叶片似乎似苋莱叶,如血叶兰。中国兰的叶片又都是披针形带状。国兰文化有的兰花仅只有1—2片叶,甚至无叶片,如天麻。有的兰花则每一植株有十数片叶。尽管兰花叶的形态千姿百态,但兰花的叶片都由上表皮和表皮之间的叶肉组织构成。其叶肉组织不象一般高等植物那样有明显的栅状和海绵状组织。兰花叶片的叶肉组织是由含有叶绿素的细胞组成,排接十分紧密,细胞之间很少有间隙。表皮不含叶绿素,并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下表皮颜色浅,分布有气孔以调节水份蒸散,又可以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兰花叶片的脉纹又均是平行脉纹。 国兰文化-兰花与艺术编辑本段 兰界常把兰与艺联系在一起,称养兰为艺兰,即把兰养得更富于艺术感之意;称兰的美感为兰艺,即兰之艺术感之意;称兰株、兰叶、兰花向更具美感的方向演变为兰的艺变,国兰文化即变得更具艺术感之意。兰界是这么说,艺术界承不承认这种说法呢?0艺术界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地、创造性地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根据这一定义,艺术界把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雕塑、建筑等等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称为艺术实践活动;把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雕塑、建筑等等产品,称为艺术品。他们没有把种花这种活动归入艺术实践活动,而是把种花归入农业生产劳动。他们没有把花卉归入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品,而是把花卉归入作为物质产品的农产品。看来,养兰是否是艺术实践活动,兰花是否是艺术品还需要进行一些阐释。 国兰文化-国兰的香气编辑本段 国兰的芳香统称为幽香。不同种类的兰花各自的芳香也不同。如四季兰的芳香较浓,墨兰的香味好似桂花香,春兰的香味最纯正,是幽香的典型,不过有些春兰仅有淡淡的清香国兰文化,有的春兰则无香气。蕙兰数朵齐放,也有香气。兰花的芳香到底有几种类型? 1、幽香:是一种闻而清神爽气,使人十分舒适的芳香。幽香,当门迎客来,入室更芳香。着意闻时不肯香,随风飘逸香无心处。香来沁肺腑,久之不闻香,香与人具化,十分特别,幽香为中国兰独有。 2、清香:也是兰香,然而无法随风传送,这种称为清香。俗称:有香而无气。这种香用手轻拍兰盆或用手掌扇动靠近花朵的空气,其香味仍飘散不出来。只有靠近兰花的花朵时方可闻到芳香。 3、草香:国兰中也有些品种仅仅只有淡淡的清草香,或是一种怪怪的气味,俗称:有气无香。 香是国兰的灵魂。因为王者之香的兰花没有了香是不可思议的。有国香之称的兰花,没有了香味,不能称中国兰。因此,兰花有香固然好,具幽香更好。 国兰文化-起源与历史编辑本段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花——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我们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但有关孔子时代对兰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东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兰花。因此他所说的芝兰实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泽兰。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认为孔子说的芝兰生幽谷是对当时兰花生态环境十分贴切的描述,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河南一带还生长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兰花分布。因此,孔子当时路经深林幽谷时见到兰花独茂并不稀奇,他所说的芝兰实为当今所称的兰花。 国兰文化 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文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6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区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诒彬所著的《种兰法》;1959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艺兰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艺兰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蕙自然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兰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兰花草,其本意为植物名,也称竹叶草、鸭跖草。兰花草还有另外三层意思:一是指专辑名《兰花草》;二是指诗歌名称;三是指辞赋家金学孟先生所用笔名:兰花草。另有一部电视剧,叫兰花草。 分布我国至朝鲜、日本、俄罗斯和北美洲。校园常见野草,生于阴湿处。◆与兰花草 同属常见还有饭包草(C.benghalensisL.),主要区别是:多年生草本,苞片基部连合成漏斗状或风帽状,基部圆形或渐狭下延而成柄状;花瓣3片、蓝色、后方2片多少连合;子房3室,其中2室各具种子2粒,室背开裂,另一室不开裂,1粒种子。
中国现代菇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给中国的菇业--这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带来蓬勃发展的生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方针为我国菇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科技部实施"星火计划",农业部实施"丰收计划",教育部实施"燎原计划",各省市实施"扶贫计划",农村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启动"白色农业工程"和国务院提出"开发大西北"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把食用菌的科研和生产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国的全体菇业同仁,科技人员和1500万菇农,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食用菌的道路,经过半世纪努力,使我国菇业一直保持欣欣向荣、持续发展的局面,并跃居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之列,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丰富城乡人展的物质供应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外汇收入、开发新的食品资源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一、历史回顾1.60年代根据内贸部(商业部各省市供销社)和外贸部(中国土畜产粮油进出口公司)(各省市外贸局)、医药公司提供的国内外需求的信息,各地的农业局、食用菌协会,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立刻发动和组织传统的有出口价值的食用菌商品生产,群众习称发展三菇两耳一茯苓(蘑菇、草菇、金针菇、白木耳、黑木耳、茯苓Wolfiporia cocos)。70年代根据国内市场,重点抓栽培材料丰富、栽培方法简单、群众欢迎的品种,群众称"五菇三耳一茯苓"(蘑菇、草菇、平菇、金针菇、凤尾菇、白木耳、黑木耳、毛木耳、茯苓)。2.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根据各地的资源,大力提倡合理采集和利用野生(天然的)食用菌资源,特别是至今还无法人工栽培的各种内生或外生菌根性食用菌,如红菇(Russula vinosa)、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牛肝菌(Boletus edulis)。3.系统总结传统食用菌香菇、黑木耳、银耳的栽培经验,进行技术革新,大力普及科学种菇知识。4.利用现代生物学、微生物学知识与技术,分离培养出各种可以人工栽培的木生或草生的野生食用菌菌种,进行人工驯化,使之变野生为家栽。80年代,随着栽培品种的增多,常规品种难于销售,三明真菌研究所提出大力发展珍稀食用菌的建议。5.我们强调科研和生产(栽培)相结合,提倡科技人员必须实践--实践--再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提倡科研所的工作人员深入生产区,总结群众实际的生产经验,并跟踪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高我国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的水平,6.作为重点生产资料的菌种生产。我们强调生产单位(菌种场)或生产人员,必须有事业心、责任心、良心和爱心,必须向菇农提供优质没有杂菌污染的优良菌种,不许用劣种、假种坑害菇农。7.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山西大学、福建农学院等部分教师长期从事食用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先后开设食用菌的专业班、进修班,有条件的还招收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同时建立许多专业的科研机构,如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轻工业部食用菌研究所,福建轻工研究所,以及各省市县的食用菌研究所、民办研究所、试验站。他们带动全国近3000万菇农,把生产和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许多栽培工艺、新模式、新技术都是他们创造发出来的,他们既推动食用菌的发展,又成为食用菌生产的行家里手。8、此外,各地还创办了各种食用菌杂志,如上海的《食用菌》与《食用菌学报》,昆明的《中国食用菌》,以及《浙江食用菌》、《江苏食用菌》、《福建食用菌》等,发表了数万篇的论文、报告、译文,既交流了经验,又促进了食用菌发展。二、发展现状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现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 40%。2001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781多万吨, 2002年其产量为876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 408亿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凤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秀珍菇(Pleurotus spp.)、滑菇(Pholiota nameko)、竹荪(Dictyophora spp.)(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短裙竹荪Dityophora duplicata、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银丝草菇(Volvariella bombycin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姬松茸(Agaricus blazei)、杏鲍菇(Pleurotus erygii complex)、阿魏蘑(Pleurotus ferulae)、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鸡腿蘑(Coprinus commatus)、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见图1)。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 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图1 中国食用菌的重点产区分布图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量为38.21万吨、出口值4.63亿美元、平均换汇1213.03美元/吨。2002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到1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菇(干)出口6648 吨,创汇4148万美元,占世界香菇贸易额的80%;黑木耳(干)出口7767吨,创汇2507万美元。出口到世界各大洲的出口量与出口值所占比例见表1。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表1 2002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与出口值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出口量55.98%31.07%8.12%2.65%1.46%0.85%出口值63.46%25.48%7.44%2.03%2.47%0.56%按2002年海关统计目录,在与上年可比的15种产品中:出口量增长的产品有6种(表2),出口量下降的产品有9种(表3)。出口值增长的有9种(表4),出口值下降的有6种(表5)。表2 2002年出口量增长的食用菌产品茯苓干木耳小白蘑菇罐头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块菌干银耳冷冻松茸44.87%15.77%7.68%5.54%1.29%0.70%表3 2002年出口量下降的食用菌产品盐水小白蘑菇其他干蘑菇及菌块(包括香菇)鲜或冷藏菌块冬虫夏草其他暂时保藏的蘑菇及菌块未列名主要用作药料的植物(包括灵芝)盐水松茸其他伞菌属蘑菇罐头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64.99%56.56%51.03%46.28%32.27%24.40%3.26%3.12%2.81%表4 2002年出口值增长的食用菌产品其他伞菌属蘑菇罐头茯苓冬虫夏草小白蘑菇罐头干木耳盐水松茸冷冻松茸干银耳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55.27%49.14%31.30%28.75%26.13%20.61%13.88%3.18%0.63%表5 2002年出口值下降的食用菌产品盐水小白蘑菇鲜贮或冷藏菌块其他暂时保藏的蘑菇及菌块其他干蘑菇及菌块(包括香菇)未列名主要用作药料的植物(包括灵芝)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菌块60.56%44.64%37.71%36.81%10.15%2.71%三、展望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短短的五十年间,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在科研、产品质量、产品价位、深加工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拼搏。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克服我们的缺点,改进我们的组织、管理,并努力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今后我们必须逐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国内外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知道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种类、数量)来组织各地的食用菌生产,防止盲目生产,单品种一哄而起,菇贱伤农,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2、把扶贫式粗放型千家万户小规模的栽培模式,逐渐向专业化集约型的栽培模式转变,按照各省市"十五"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各地的温、光、水、气、物等自然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市县食用菌产业,在巩固历来常规的传统品种如香菇、蘑菇、平菇、草菇、金针菇等的同时,适当栽培一些珍稀食用菌,既要满足广大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又要满足高薪阶层酒家、宾馆的特殊需要(如白灵菇、杏鲍菇、茶薪菇、真姬菇等)。不要单单追求产量,而应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3、建议各地增加科技投入,组建国家级、省市级专业科研所和地方民营的科研所。目前,分散在各省市的专业研究所面临经费短缺,人员老化,或退休或转制的多重压力,科研人员后继乏人,尤其是高级研究人员更为缺乏,各地应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远的投资来抓。4、加强菌政管理,逐步建立菌种(新品种、新菌株)注册登记制度,保护育成者或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审定菌株的菌种生产制度;严禁无证生产销售伪劣菌种坑害菇农。5、我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产品出口,除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明显增多,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对其出口的不利影响更加突出,应当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管理,禁止使用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农药如滴滴涕(DDT)、乐果(Dimethoate)、多菌灵(Carbendazim)、甲胺磷(Methamidophos),各种未经安全检查及卫生部门批准使用的各种自制的杀菌剂,禁止使用有残留的重金属元素如砷(As)、汞(Hg)、镉(Cd),生长激素、抗生素(Antibiotics)等。6、加强各省市县食用菌的资源普查。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引种、驯化、育种和栽培提供本国的种质资源。开发可以人工栽培的木腐菌、草腐菌、充分利用并合理采集现在还不能人工栽培的各种菌根型食用菌。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应逐步重视食用菌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为选育优良菌种和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措施。7、大力开发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天然、营养、保健、安全"要求的食用菌新品种。8、开发食用菌栽培的新原辅材料(基本材料、辅助材料、增量材料、营养源材料、增氧剂、吸水剂),研究新配方,保护有限的阔叶树资源(结合当前退耕还草还林工程)营造食用菌专用林,充分利用各地野生的碳源植物(如各种禾本科野草),各种野生的氮源植物(如豆科植物),但不得使用转基因的辅助材料。9、加强各种食用菌机具的研制,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10、加强食用菌废培养基的综合利用研究,保护各生产区的生态环境。11、加强食用菌的深度加工研究。食(药)用菌含有多种功能独特的活性成分(例如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灰树花多糖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活性成分提取出来造福人类。食用菌是人类现在与未来重要的食品与药品来源,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菇业的发展。(谢谢!)
作者肖复兴。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教材,另附此课文之资料。 6荔枝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节很简单。“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为此,课文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三、教学建议 1.怎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呢?一是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二是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如,“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三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2.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思考·练习”第三题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3.“思考·练习”第一题“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和第四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之所以不做具体规定,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背的部分和摘抄的词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思考·练习”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学习课文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时,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丰富日记的材料。可选择部分做了这个题的学生的日记读一读,以示提倡、鼓励,但不要当作学生必做的作业。 4.课文中有几个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可引导学生提出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有所领悟。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5.本课的生词较多。对这些生词,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会;个别词语,教师可适当指点。下面的提示,仅供教师参考。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土壤使用化学肥料会造成土地板结,根瘤菌是具有固氮作用,可以从空气中自我合成氮肥,也不是万能的。
安全、环保、无污染。还能生产有机农作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我能告诉你几个,
生物方向太多了,题目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做毒理的论文简单点的就是做几种药物急毒性,或者慢性毒性。
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论文材料 大家把找到的有关资料贴在上面就行了!20分轻松到手!! 解析: 1 中草药的作用 抗病害。如大黄、黄连、大青叶等能够抑菌;板蓝根、野菊等有抗病毒的能力;苦楝皮、马鞭草、白头翁等能杀虫。增强机体免疫力。水产动物具有相对完善的免疫功能,中草药可以对其起调节作用。 可以完善饲料的营养,提高饲料转化率。中草药本身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等,某些中草药还有诱食、消食健胃的作用。 2 中草药的特点 资源广、成本低。我国地域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易种易收,且使用简便。 动物体内无药物残留、无公害。中草药是天然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成分易被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的也能顺利排出体外,在体外被细菌等分解,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一般的化学药物成分会积累在动物体内或长期残留于水中。 毒副作用小或无,动物体不产生抗药性。有毒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后,毒性会降低或消失;通过组方配伍,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减弱或减免了毒副作用。至今医学研究从未发现中草药有抗药性的问题。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既含有营养物质,又具有安神镇静、健胃促消化、理气活血、养精补益、趋虫保健和防病治病等药理作用;中草药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提高动物抗应激、抗疾病能力,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且具有无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是近年来国际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中草药可解决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抗生素残留问题,提高生产率,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发展绿色畜牧业,满足人民的食品安全需求。 中草药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 关键词:历史 中草药的作用 中草药的贡献 世界市场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样优越,分布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药物资源,是世界上天然药物资源种类最多,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且有许多地道药材驰名中外,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草药具有取材天然,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长寿,现代人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化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以替代前者,从而减少药源疾病的发生。因此,发展中草药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华,也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 我国中草药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汉武帝时,曾在长安建园,引种红花,安石榴,大蒜等要用植物。隋代《种植药法》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中药栽培经验。唐又专设药园师,管理种药事物,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共收载1892种药物,促进了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把中医药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草药资源广、成本低。我国地域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易种易收,且使用简便。而中草药本身也有许多特点:1、 动物体内无药物残留、无公害。中草药是天然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成分易被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的也能顺利排出体外,在体外被细菌等分解,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一般的化学药物成分会积累在动物体内或长期残留于水中。2 、毒副作用小或无,动物体不产生抗药性。有毒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后,毒性会降低或消失;通过组方配伍,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减弱或减免了毒副作用。至今医学研究从未发现中草药有抗药性的问题。 中草药有着显著的医疗作用,它几千年来的分类,试验,精炼出来的草本配方使人信赖,又由于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没有副作用。 它针对性的治疗起到治本而不是治标的作用,从根本上恢复人体器官功能,从而消除征状。也不象很多西药,中药没有化学物残渣。 恢复人体自然免疫系统。是一种长效的结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 正是因为中草药的长效性调理性,它的美容保健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茶:中草药保健茶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距今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列为一味重要的药物;传说神农氏赏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等大医学家也用茶来治疗各种疾病;唐宋时代更将茶及药茶广泛应用于防治头痛、痰热、宿食、消渴、小便不通、大小便出血等病症,以及补肾壮腰、聪耳明目、坚肌长肉的保健养生之品;到明清时代药茶疗法、用中草药配制的保健茶更有很大的发展,有关药茶和保健茶的方剂、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方面都被不断充实和完善,创制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茶、保健茶,它们成为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疗效高、易于制作、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至于某些中草药的美容作用更是深受女性的喜爱。当归能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含丰富的微量元素,能营养皮肤,防止粗糙。可用于粉刺、褐斑、雀斑及脱发。枸杞子 能大补气血,抗衰老,从而护肤美容。山药、莲子、百合、红枣 能健脾养胃,止泄安神,从而维护肌肤润泽健美。槐实、黑小豆 能滋阴清热,补肾明目,使须发变黑。在此基础上,中草药化妆品也大受欢迎。目前,在日本含有中草药成分的化妆品已达200种之多。欧洲各国的化妆品以添加天然药用植物萃取物为时尚。现代型的中草药美容化妆品,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草药的根、茎、花、叶、果实和种子中提取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中药组方,其功效性、使用感觉和产品无化学添加成分的健康性更是为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天然草本美容护肤品,就是典型的具有显著功效性的现代型的中草药化妆品。它采用名贵中草药结合现代先进的科技生物技术,在古代汉方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配比,依据中医"由里及表,重在调理"的原理,采用内服外用的方法,从而达到祛痘、祛斑、美白、平皱等养颜驻容的作用。 甚至,栽培中草药还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如荒山荒地种草药,因地制宜,有助于恢复生态良性循环,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推动林牧业的发展。城市中种草药既是智力污染的好方法,又是扩大药源的有效措施。而庭院种药可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小气候,又便于自采自用,防病治病。 毋庸质疑,中草药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尤其是它的国际市场。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9%左右的疾病西医无法治疗,有20%左右的人因服用西药出现毒副作用而停药,有不少美国人改服中药。他们认为通过以天然植物作为原料的中药进行保健是安全的。在这种背景下,世界性的中药热已渐成气候。 世界范围内的中草药市场也在迅速增长。近年来,欧盟植物药时常发展快于化学药。自1987年以来,英国植物药销售上升了70%,法国上升了50%,而美国市场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据了解,目前全球中药市场每年销售额在160亿美元左右,而且在不断上升。美国大约有1/3的人在服用中药和 *** 针灸治疗,每年用于草药和针灸 *** 的费用高达270亿美元。 欧美国家对中医、中药的谨慎态度正在变得宽松,而在中草药产销量最大的亚洲,中医、中药合法化的国家不断增多。目前,传统制药已被许多国家认为是一个朝阳产业,而国际上的传统药物主要指中草药,其年销售额已超过150亿美元,并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几年前,中药疗法治愈了在英国发病率较高的皮肤湿疹,震动了英国和欧洲医学界;如今,英国已放松了开设中医诊所的限制,欧洲许多国家也都允许中草药粗提取物的销售。一向对中药态度严谨的美国也慢慢放松了对其限制,越来越多的中药身着“保健食品”的包装走上货架。除日本、韩国、中国外,今年又有泰国加入到中医、中药合法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中。 可以说,中草药的优势是独特的,是西药所无法比拟的,而中草药的经济效益及国际市场是巨大的广阔的,中草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杨全 《我国中草药的概况.中草药栽培技术A》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1.7 ISBN 7-80648-659-3/R.11 S567 [2]张永清 《药用观赏植物栽培与利用》华夏出版社 2000.5 ISBN 7-5080-2117-7 [3]杨全 《中草药采种技术B》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1.7 ISBM 7-80648-659-3/R.11 S567 [4]莱斯利.布雷姆尼斯 英《引言.药用植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8 ISBN 7-5057-1557-7/S.11
体外抑制病毒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在一些实验研究当中,某些新药或者是某些方法可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的生长或者是繁殖。
体外药效实验,顾名思义,是在生物体之外进行的药效实验,又称为“试管实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药物在最终应用到患者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系列的实验中,就包括体外药效实验。
体外药效实验的优点是简便高效,干扰因素相对较少。但是,由于脱离生物体,这种实验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换句话说,体外药效实验的环境与人体用药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用于指导人体用药。也就是说,体外药效实验显示出有效的药物,只是提示具有可能的治疗潜力,而非代表已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治疗作用。
扩展资料
一般来看,由于现代化学药物的研发都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任何临床应用基础,所以在化学药物研发过程中,体外药效筛选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体外药效实验显示出良好药效的化合物,都在随后的生物学实验中,由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严重问题被淘汰了,只有很少的化合物能够顺利闯关,成为最终上市使用的化学药。
但是,这种现代化学药物研发流程,并不完全适用于传统中药。因为传统中医中药具有比较完备的药性理论体系,同时又具有长期的、有据可查的临床使用经验,所以判断一种中药是否具有治疗某种疾病的潜力,不单单依靠体外药效实验,更需要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理解板蓝根抗新冠的体外药效
纳豆菌的特性:纳豆菌生长温度最高位45-55℃,最低为5-20℃。 纳豆菌是嗜氧菌,接触空气才能繁殖,纳豆菌在通过吞噬大豆蛋白来繁殖的时候,产生出的无数酵素纳豆激酶和维生素K,具有神奇的药效,可以治疗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且还能产生出氨基酸的美味。研究了不同温度、pH值、培养时间、通气量、接种量、盐浓度因素对纳豆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种生长适宜条件为:温度30-45℃;通风,转速140r/min,500mL三角瓶装液量100mL;pH值7.0;培养时间24h;接种量2%-5%。纳豆菌耐盐性较强,在含盐量8%的条件下仍能较好生长。
纳豆菌产自纳豆,纳豆是日本人把煮熟的大豆用稻草包起来、在40℃的温度下发酵而成的一种食品。纳豆发酵过程中,会由纳豆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简称NK),它是一种枯草杆菌蛋白激酶,纳豆中的纳豆激酶是直接分解血栓的纤维蛋白酶。具有强大的溶栓作用,比尿激酶的能力还要强,每克湿纳豆溶栓效果相当于尿激酶1600FU ,在胃肠中不失活。纳豆激酶对血栓的作用时间长,与尿激酶3分钟~5 分钟作用时间相比,纳豆激酶作用长达8小时,而且安全、无副作用。常吃纳豆还会将毛细血管中的血栓溶解掉,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纳豆激酶的发现1980年的一天,从事溶解血栓药物研究工作的日本心脑血管专家须见洋行博士,他突然想起纳豆不是纤维蛋白发酵的吗?而血栓最顽固的部分就是纤维蛋白,于是,下午两点半时,须见洋行博士把纳豆中提取的物质加入到人工血栓中 。原本准备第二天看结果的,但5点半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察看,奇迹发生了,血栓居然溶解了2厘米,而平常用尿激酶做溶血栓的实验溶解2厘米需要近两天的时间,也就是说纳豆发酵物溶解血栓的速度是尿激酶的19倍之多。于是,就将纳豆的这种强力溶栓物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简称NK,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溶血栓药物研究史上有名的“下午两点半”实验。纳豆激酶的单位纳豆激酶在国际上的标准单位为“FU”,是指每粒纳豆激酶产品的纳豆激酶含量;“FU/g”是指每克纳豆原料中的纳豆激酶含量,两者存在区别。纳豆酶进入人体后,通过三重渠道构建酒精防护屏障:进入人体肝脏系统,分解肝脏解酒压力,协助解酒;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脑血管区域形成重点防护屏障,抵制酒精对大脑的抑制效应;进入人体消化道系统,迅速形成保护屏障,加速消化道酸性分泌,促进解酒。服用纳豆能迅速解决酒后不良反应如头痛、呕吐、反胃、口干舌苦、烦恶、胸闷气短、短暂失忆、视力下降、听力减弱等,并能预防隔日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