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本科教育的实际运用方式

2015-07-22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有人说,教育过程是一个黑箱。大学教育因其复杂的构成要素、错综的交互关系和多重的影响机制,被喻为“黑箱”。那么,身处黑箱中的大学生如何学习和生活?四年大学之后他们收获了什么?有怎样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对2006~2013年8年间多个维度、多次调查数据的分析,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客观描述,并对大学本科教育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本科教育;大学生调查;毕业生调查;学习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05-09   1调查情况   本文引用的数据来自2006~2013年间的8次调查。   1) 2006年12月,采取了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大学教育目的、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专业课)、教学及学习现状对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如表1。   表1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一览表   问卷情况纸质问卷   发放份数回收有效问卷份数有效回收率/%网络问卷   回收份数合计有效问卷份数   教师问卷19217088.5256426   学生问卷20012964.5811940   说明学生问卷发放到大四学生宿舍进行;教师问卷主要通过组织系统,利用年终开总结会的机会发放填写,回收率较高。通过邮箱以研究者的真实姓名发信两类问卷合并统计   网络问卷通过网络通知、邮箱发送给全体师生。纸质问卷采用了目的抽样法,原因有三:一是选择了部分大四学生,他们对大学本科教育全过程有相对全面的理解。二是选择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的教师,他们承担着全校的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和大部分通识选修课;选择了飞行器工程系的教师,因为本研究是以飞行器工程系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专业(机械类)的本科教学计划为分析对象的。三是选择了教务处、各院系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处和团委,因为他们分别直接从事本科生教学管理、政策制定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对本科生培养、通识教育十分了解。这样有针对性地选择纸质问卷的发放范围,调查对象对本科教育比较了解,可以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如表2、表3,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一致。   2) 2013年6~10月进行了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态和能力需求,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与反思。共收回问卷1017份,其中网络版问卷603份、纸质版问卷414份。同时借助暑期校友会和校团委组织的校友访问团,对6个团48名成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共访谈了32名毕业生。   3) 其他调查还包括:2013年6月,由陈文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联合调查,每所高校在1~4年级各选择150名大学生,每所高校600名学生。   2009、2011、2012年北京理工大学先后3次参加了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NESE调查。每次调查采取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理工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总体数据库中抽取1 400名被试(样本占全校本科生总体的比率为10.20%),问卷回收有效率约达80%。   2006年2~6月,针对“大学生学业困境”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选取了7名因学业困境面临退学的本科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另外,还访谈了两位班主任、一位学院教学副院长、一位负责退学事宜的教务处副处长。同时选择了3个学生班级,对94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试图得出一些统计意义上的规律。   下文将对调查得出的一些结果进行分析。   2态度——为什么上大学?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已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行为、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那么,大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对学习和生活拥有怎样的态度?   2006年1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排在前三位的是:“受到全面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问到“大学四年你最注重的事情”时,回答排在前四项且几乎同等重要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锻炼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如何做人,见图1、图2。非常有趣的是,大学生的年级与其对上大学目的的看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大学四年学会如何做人”,而年级越低越看重“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大一、大四学生选择比例分别相差14.5%、16.2%,如图3所示。一些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在开放题中发出感叹:“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即将毕业才知道学会做人多么重要!”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的确发生了一定变化,更看重做人而非专业技能。对毕业生的访谈中,他们谈到最多的是学会如何做人,认为这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大学生上大学最重要的首先是“学会如何做人(91.1%)”;其后是“提高综合素质(86.6%)”,“学习基础知识,打牢基础(86.4%)”;也有76.8%的教师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非常重要和较重要(表4)。与大学生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教师比较强调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这样对长远的发展更有利。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上大学有着积极的态度,既认识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同时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渴望掌握专业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大学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习的积极性和精英教育时代有很大不同,“混”日子的学生增多。调查表明,尚有16.5%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有近4%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在访谈中,教师对目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以及“育人”现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T7:现在的学生缺乏成才的渴望,读大学也是父母的安排,主要目的是对付考试、拿奖学金、保送研究生……。他们考试考得好,但读书太少。大学教育关键是要让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学会学习,他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T13:现在“混”的学风严重,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一些教师做人不到位、上课不 认真,这必然影响到学生做人、做学问的态度。这是比知识学习更严重的问题,影响深远。   T14: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最欠缺的是社会责任感,他们没有抱负,没有追求,不知道自己上大学要干什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所有的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都应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教师的担心决不是空穴来风。大学生们也反映现在“混”日子的学生很多,风气不好。S2是一个踏实学习、积极上进的大学生,他希望自己大学四年“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但他说:“现在‘混’的学生很多,大概能有20%~25%。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时靠老师划重点、临时冲刺也能考个好成绩。这让认真学习的人心理不平衡,助长了大学生的投机心理”。   本研究认为,虽然“混”学习的学生比例不是很高约占20%,但是人数绝对值却很大,以一所大学在校本科生规模1.2万人计算,则有2 400人在混学习,对整所大学的学风影响很大。2006年2~6月,对大学生学业困境的调查显示,有8.51%的大学生学习很困难;19.15%的学生困难较多;69.15%的学生偶尔有一些困难,可以克服;只有3.19%的学生表示学习没有困难。事实上,每年都有近10%的同学因为学习困难而挣扎在退学的边缘上。而大学生学业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基础太差学习吃力等,如表5所示[1]。   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方面在目前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很单一、很明确,就是考上大学,并且认为“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而一旦上了大学,很多同学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甚至开始放纵自己,因此,给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可以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如可以实行大类招生,1~2年后再进行专业选择,既可以激发学习动力,也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   3行为——大学四年怎么学?   第一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该研究重点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及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表现一般,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大学生逃课现象相当普遍,经常逃课和很少上课者达26.58%,从不逃课者仅有2.13%。逃课的首要原因就是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其次还有上课听不懂、不爱学习等原因,见表6。   访谈中发现,“逃课”、“挂科”是当今大学生频繁使用的词汇。不可否认,课堂学习行为取决于教和学两方面的因素。就“学”而言,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无疑是重要原因,同时也有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部分学生中学基础差,难以适应大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原因。   听课是知识输入的重要形式,大学生的听课效果如何呢?2013年对北京三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当问到“在听完一节课后,您能够记录多少内容?”,回答 “能够回忆较多、很多内容”的学生占比为15.7%,“一般”的达到了50%,“较少”的达到了23.1%,听觉储存“很差”占比10%。整体而言,听课效果一般,三校平均25%的大学生对听课效果表示不满意,约有17.6%的学生对现在课堂教学与听课方式不适应,23%的学生表示对听课失去了兴趣。   那么,大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成果又是如何评价的?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了什么?对北京三所学校的调查中,占30.4%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多感觉,只是通过了考试”,其他依次为“学习了很多知识”26.9%,“了解到学科的知识进程”21.3%,“明白了学科的前沿问题”9.3%,“对学科发生了兴趣”8.3%,不清楚者3.8%。   2013年6~10月,对大学毕业生的课程学习行为进行了调查,“经常”、“较多”、“一般”、“很少”、“从不”表示此项行为的发生频率,学生对此进行自我评价,并计算各个行为发生频率的均值,具体见表7。表现最好的是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分值在4.01~4.04;表现最差的是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分值为2.74~3.25。   总之,对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力提高他们可以主导的个人努力与时间投入,改善听课效果,将仅仅停留在“知道和理解层面”的低阶学习发展为学会应用和创新的高阶学习。   就“教”而言,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大氛围下,教师不重视教学、教学质量低下、难以因材施教是导致大学生厌学、逃课的重要原因。一位学业陷入困境的学生说:“第一次逃课是上线性代数。老师就照着书念,很枯燥,好多人都逃课,自己就逃课了。后来便经常逃课,以致于学习跟不上了。”相反,高水平的教学凭着教师魅力就把学生吸引到了教室,F同学经常逃课,但从来不逃政治课,“听同学们说老师讲得很好,自己听后也觉得老师很有观点,便喜欢上了马哲课”。一些同学反映:如果对课程感兴趣,也不是课程本身的吸引力,而是老师的吸引力。有的老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可以积极参与、发言机会多。   “师生互动少”的确是我国高校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这一点也从NSSE的调查结果中得到认证。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有两个指标与美国同类研究型大学存在明显差异: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反馈,18%的北理工学生自我报告说从来没有得到过反馈,而美国有此看法的学生只有7%左右;相反,能经常甚至频繁地得到老师书面或口头及时反馈的学生在北理工只有16.3%,而在美国达到50%以上。另一个是和老师讨论职业计划和想法,北理工学生只有9.4%讨论过,而在美国该比例达到30%以上[2]。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急剧增加,大班教学数量增多,使得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对“学生遇到学业困难时寻求帮助的途径”的调查也表明:当学业有问题时,感到无处求救的学生占到39.36%,向任课教师求教的只有18.09%,而找同学补课的高达60.64%。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课程学习期间学生与授课教师面对面交流接触机会少有关,最重要的是大学还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他们最认可的是老师们的知识和学术水平,评价较低的则是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学不能够以“以学生为中心”,见表8、表9。   4课程——大学四年学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个永恒的命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回答。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和学的效果,为此,本研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培养方案,全面调查了大学生、毕业生以及教师对本科课程的总体评价。   选择了2007~2009年某工科专业的课程安排(表10),调查了大学生学习收获大小以及学习精力投入。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学习课程的收获评价如图4、图5所示,认为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数学、计算机收获大的学生达到了60%以上,认为收获不大的低于10%左右;认为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体育、外语以及实践教学收获大的40%~60%,收获不大的15%上下;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化学收获大的只有18%~32.6%,收获不大的达40%左右。   学习效果和学生投入精力的多少也是相辅相成的。图6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依次为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数理化基础课以及外语、计算机;相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投入精力最少,对通选课投入精力偏少。这一方面说明该大学的专业教育以及自然科学教育相对较强,通识教育比较薄弱,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共必修课程,教育效果的确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学生在学习时更看重课程带给自己的实用价值、工具价值。   那么,已经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又是如何看待本科学习内容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有益影响呢,见表11。图7显示,有益影响大的依然是专业教育、实习实践,除此之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室友、同学交往等隐性课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那么,教师又是如何评价现有的课程设置呢?调查组请教师对课程所占学分的比重是否合适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12所示。可以看出,有高达2/3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所占学分太多,对其余教育内容多数人认为学分适中。也就是说,多数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非常一致——学生认为学习收获不大,教师则认为学分太多。有1/4的教师认为外语学分太多,虽然占去了大量的学分,大学生投入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效果并不太好,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比较高。还有1/5多的教师认为计算机、化学、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太少,需要增加。当然,不同院系的教师表现出了不同的学科专业立场,在此不再赘述。   除课程学习外,在大学教育中,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还包括许多方面。尤其是一些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图8),大学生对隐性课程的有益影响评价甚至高出课程学习收获10多个百分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宿舍生活和军训,其次是校园文化氛围、教师教学风格及魅力、社会实践,最后是社团活动。对毕业生的调查(表11)也印证了这一点。可见,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宿舍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访谈中,同学谈到最多的也是宿舍对自己的影响,认为目前的宿舍管理和教育十分薄弱。   5结束语   大学生如何在“黑箱”之中更好地度过大学四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亟需从四个方面努力:(1) 态度改变——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导作用,保证心灵和精力的投入;(2)教学改革——亟需改革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课程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重新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进而对本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4)需要关注课堂之外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有益影响。   总之,大学教育的黑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努力、协同改革才能产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庞海芍,方萍,王悦音,张丽娜. “我为什么退学”——大学生学业困境调研报告[J]. 大学(学术版),2011,(3): 43-59+42.   [2] 周玲,杨春梅,张瑾.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9-153.   Reflection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PANG Hai-shao,WU Hai-ji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As is said that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s like a "black box" because of its complex elements,intricate interaction and multiple effect mechanism. Therefore, how do the students in the black box study and live? What would they acquire after four-year study? What kind of change would they make?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multi-dimension and multi-survey sample, 2006 to 2013, we make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nd reflection o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 education;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survey of graduates;survey of learning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