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论学生学习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实证统计分析

2015-10-14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信念是个体较高层次的认知,一方面,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其形成和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Perry对哈佛大学等大学生的学习信念进行跟踪研究开始,学习信念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学习信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及学业成绩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信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而充分认识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信念的前提条件。
  一、学生学习信念的内涵
  学习信念属于认识论范畴,指个体对知识性质、知识认知、学习性质、学习条件等维度的直觉认识[2],是带有个人特色的哲学思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本质有什么样的认识,二是学习者对知识获得过程有什么样的认识。
  在Perry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Schommer提出了个体认识论多维信念的嵌入式系统模型。第一,文化相关信念[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信念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二,对认识方式的信念,与认知策略相类似,如整体加工或分析加工,侧重理解或侧重提问和质疑等等。第三,关于知识的信念,包含了知识的结构、知识的来源与知识的确定性三个维度:知识的结构维度,从认为知识是孤立的、零碎的、与其他知识和生活实际没有内在联系到认为知识是复杂的、有广泛联系的有机体;知识的来源,从认为知识来自权威(专家、课本或教师)到认为知识来自经验和推理;知识确定性,从认为知识是确定不变、有固定答案的到认为知识是可以变化的、问题是有多种答案的。第四,关于学习的信念,包含了学习的速度与学习的能力两个维度:学习的速度,从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快速发生的过程到认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的能力,从认为学习能力是先天注定的、不可控的到认为学习的能力是可塑造的、可改善的[2]。第五,课堂行为表现。第六,自我调节学习。Hofer等提出学习信念的核心维度包含知识的稳定性、知识的结构、知识的来源、学习的可控性[4]。
  二、学生学习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在先前学习活动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信念。这些信念是活动、教育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5]。教育、个体、学科和文化因素在学生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主要包含教育者和教育评价两个因素。
  (1)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指教师和父母。教师的学习信念包括了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和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认识。第一,教师对知识的确定性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把知识视为确定、不变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把自己和学生置身于知识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教与学,在他们看来,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的解答程序和确定的答案,那么教学任务就是把这些程序和答案教给学生,学生应主要通过记忆、复述等策略熟练掌握相应的程序,由此形成了灌输式的课堂;有的教师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可变的、辩证的,那么他们在教学中常常把自己和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由此形成启发过程式的课堂。第二,教师对知识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知识是孤立、零碎的,与其他知识和生活实际没有内在联系,那在教学中他们常常会就某个知识教学而教学,割裂知识间、学科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采用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认为知识是联系的,那么他们的教学能举一反三,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常常活泼生动,学生参与性较强。第三,教师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不同的认识。持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教师常常把学生视作被动者,把自身视作主动者;持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师会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建构过程。一个持绝对主义数学观的教师,他会静态地看待数学知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把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则是熟练掌握这些真理;一个持可误主义数学观的教师,他会用动态的观点解释数学教学过程,采用探究的方法去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索辨析中体验数学,在问题解决中获取知识[6]。
  教师对知识的认识信念不仅会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信念会作为潜性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形成与教师相似的学习信念[6],由此,教师知识认识信念的正确与否影响着学生学习信念。有时即使教师觉得自己给学生传递的是比较成熟的学习信念,但实际的课堂教学结构和奖励结构却强化和鼓励了错误的学习信念,如教师习惯于采用概念——命题——命题应用的教学程序,这可能会使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由许多事先建立的解题程序所组成的集合体[7]。
  同样,父母的学习观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儿童对知识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认识。Li认为儿童早在3岁时就已经发展出对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解,到5-6岁形成了对学习更加稳定的理解模式,在人的发展早期,学习信念受父母的影响较大。郭芸的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书籍的看法会影响学前儿童对学习的主要形式的观念和对书的认知[8]。
  (2)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引导学生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受课程中评价的影响很大。比如在学绩测验中低水平的选择题所占的比例较高,学生就会认为知识是片段事实的集合,在学习中便常常使用记忆和复述的策略。我国中小学学绩测验重认同、轻批判,强调答案的唯一正确解,使得学生有着较强的知识确定性信念。另外,频繁的考试和强大的升学压力会减少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焦虑情绪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学生更加相信学习的不可控性,宋志燕的研究发现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三学生的天生能力信念最强。
 2.个体因素
  (1)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亲身体会,包括课堂学习模式、任务和性质。
  课堂学[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习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鼓励学生参与到质疑和分析中,学生学习首先是将新的知识牢牢嵌入记忆 ,然后理解它,接着才是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对知识的质疑是学习的最后一步,大多时候甚至没有质疑这一环节,因此让学生去挑战权威、教师或课本知识是一件令他们感到困惑的事情。
  课堂学习的任务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如果学生在数学课上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无需太长时间很快就能得出答案,那就容易形成快速学习信念。
  课堂学习的性质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性质不同于高中生,前者常常接触较为暂定性的高级知识,后者更多接受传统的结构良好的知识灌输,于是他们对知识确定性看法便有很大差异。姚梅林等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经验群体的学习信念存在很大的差异[9]。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体在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如场独立性的人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由此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多依赖于自身的判断和推理;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由此在知识学习中对教育者、课本等外在线索有更高的认同,易受暗示。当前对认知风格与学习信念的关系研究并不多,整体型——分析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型——继时型这些不同风格的加工模式对学习信念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3)学习目标
  Dweck等心理学家将学习目标分为表现目标和掌握目标两种。追求表现目标的儿童持一种固定的智力观,在学习中倾向于寻求解决简单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证明自己的能力,更关注外界评价;而追求掌握目标的儿童则持一种可变的智力观,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希望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更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学习目标与学习信念的因果关系存在争论,二者的关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厘清。
  3.学科差异因素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其所学的具体学科紧密相关,因此学科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学习信念的差异。
  自然科学知识结构性强,社会科学知识自由度强;教师常常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教不同的学科,而这种教学法的差异也反映在该学科领域的理论建构上。如结构良好的学科(数学)能更多地处理来自规则系统的的答案;结构不良的学科(历史)更能解决启发式程序的问题,但不能够保证有可行的结果。与数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哲学专业的学生更多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因此,学科之间的结构、内容、教学法的差异都可以显著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个体学习信念形成的特定背景,学习信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中国和日本儿童是在强调努力、坚持和忍耐的环境下成长的,于是他们认为智力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认为努力对个体的成功极其重要,教育、学习与努力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宋志燕的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不同于美国学生的学习信念维度,中国学生除了有“天生能力”信念外,还得出“努力作用”这一维度。美国学生认为智力是学习者的个体内在特质,在知识学习上,他们勤奋钻研的程度低于中国学生[10]。
  其次,美国的教育强调探究和质疑,中国的教育强调记忆和认同。中国学生具有安静和善于接受的特点,缺乏对权威挑战的态度。中国社会长大的儿童受父母控制和支配的程度高于西方社会的儿童。
  再次,美国学生认为学习可以发展思维、探索世界,使个体获得独立、自由和道德,而中国学生认为学习可以使[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个人品德、社会道德品质得到提升[11]。
  除了跨文化研究得出的结论,班级课堂亚文化对学生学习信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氛围平等、民主,更多采用谈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在该课堂上就更倾向于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获得要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推理;而倾向于独裁的教师会过多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自身的意见和观点,反对质疑,从而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因素、个体因素、学科差异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反省自身的教学观,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
  参考文献
  [1] Dah,T,L.et.Are students’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learning associated with their reporte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75(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4).
  [3] Schommer,M..Explaining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 system:introducing the embedded systemic model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approa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4,39(1).
  [4] 宋志燕.高中生英语学习信念及其与英语学习行为的关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1).
  [5]刘儒德.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
  [6]喻平.教师的认识新年系统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教育研究,2007,19(4).
  [7] Schoenfeld,A..When good teaching leads to bad Results:he Disasters of“well taught”Mathematics classes.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8,23(2).
  [8] 郭芸.上海市3-6岁儿童学习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010.
  [9] 姚梅林,项丽娜.不同经验群体的学习观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10] Kwok-Wai Chan & Robert G.Elliott.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cross Cultures:Critique and analysis of beliefs structure studies.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24(2).
  [11] Jin Li.U.S.and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2).
  [作者:宋志燕(1982-),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学院教育研究所讲师,教育学硕士。] 本文由第一论文网摘自《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