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贵州目前旅游状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提升贵州旅游形象、积极参与世界竞争的对策和思考:一是政府要作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贵州“旅游大省”的建设,强化政府的“三个统一”能力。二是观念要更新,解放思想,树立“大旅游、大发展”的观念。三是措施要有力,夯实我省愿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特区。
关键词:旅游 思考 对策
提升贵州旅游形象,是建设贵州旅游大省的历史必然;是规范贵州旅游市场的客观要求;是积极参与世界旅游市场竞争的必然之路。
这就要求不但要有旅游文化的“硬实力”,而且要有“软实力”。采取以下措施:
一、政府要作为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贵州“旅游大省”的建设,强化政府的“三个统一”能力。一是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存量进行科学的调查,强化统一认识能力;二是对现有的贵州旅游资源,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强化统一规划能力。通过科学规划,才能避免盲目性,片面性、使之达到“高起点、高规格”水平。三是贵州的旅游产业必须进行科学的综合利用和有效管理,强化政府提升“软、硬”实力的能力。要采取内引外联等多种方式下大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把“软、硬”实力的“蛋糕”做大,使旅游业所拉动的交通、建筑、饮食、旅店等行业都能“上档升位”。
2、必须实行强推“一把手”工程。一是从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到各地、州、市、县的一把手,特别是民族、文化、公安、工商、建筑、规划、教育、环保、旅游、体育、宣传等部门的“一把手”,既要为提升贵州旅游形象的工作献策出力,又要把该项任务列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目标,抓好抓实;二是建议成立以省委省政府领导挂帅,各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为成员的”贵州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委员会”。明确一班人,指导各族各界群众在全省开展好贵州旅游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
3、要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之关系,以强化对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笔者认为:原始的自然生态、原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是贵州旅游的重大特色。只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才能使珍贵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生巨大的效益。同时,省、州、地、市、县每年应对弘扬传承,展示民族文化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以及组织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的专家、学者给予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和政治上的荣誉。
4、必须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下大力提升“软实力”的建设速度。政府部门首先要抓好旅游行业的脏、乱、差和不文明、不守法经营的问题。其次,对有些条件较差的民族村寨,要想方设法,采取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和改寨、改房、改橱、改厕、改灶的“五通、五改”措施,使民族文化村寨增添现代生活气息,使游客来得高兴,走得愉快。
二、观念要更新
1、解放思想,树立“大旅游、大发展”的观念。提升贵州旅游形象,必须解放思想,必须加快价值观念、生产观念、生活观念的转变。把“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共识,在全省上下形成高度的统一。让“旅游兴省、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当前,一是要破除把旅游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割裂,相对立的错误观念。二是要破除“凡是民族的东西,一定是落后的,低级的,不值得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三是要破除在发展旅游业中“等、靠、要”的观念。要知道“馅饼不会从天而降”,贵州人民不能“等、靠、要”,贵州人民自己也不会“等、靠、要”。只有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贵州旅游的奇迹。
2、敢于拼搏,大胆创新。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贵州旅游工作近几年来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思想不够解放,最主要的是不敢闯文化“禁地”。一是认为:开发少数民族宗教的古文化或“神”文化如祭鬼祭神,崇拜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就谈“神”变色,怕沾上搞“封建迷信”活动之嫌。二是在开发人文经典文化产业时,怕被沾上“宣传不当”之嫌。如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何应钦、谷正伦、吴绍周、张卓等著名人物,如进行挖掘,对故居进行保护,既无“红头文件”,又怕背负“宣传不当”之嫌而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贵州在开发人文经典文化资源方面力度不够,还顾虑重重。
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提升贵州旅游形象,要求全省上上下下,形成共识。要强化政府的领导作用,实行政府主管,公安、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体育、工商、民族等部门各施其职的工作联动机制。每年应将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列入目标考核任务,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考虑到现在旅游管理部门处于人手少,涉及面广的实际情况,建议将旅游管理部门提升职级,赋予更多更重的权力和综合职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作机构。
三、措施要有力
1、夯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基础,建立文化保护特区。
贵州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7个,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光彩夺目,享誉海内外。因此,发展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可谓得天独厚,美妙绝伦。笔者认为:应重点在三个民族自治州建立布依、彝族、苗族、侗族以及黄平革家文化的“五大民族文化保护区”。对民族教育、语言、服饰、饮食、婚育、丧葬等民族风情和文化习俗要有重点支持和培养,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下来。其余各县市也可结合县市情,设立本土本乡的文化保护特区。这样,既保护了贵州的“绿水青山”,也得到了“金山银山”。
2、培育精品工程,推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互动。
贵州旅游要参与世界竞争,既要树立自己的优秀形象、又要创立自己的优秀品牌。特别要打造好富有贵州特色旅游的航空母舰。笔者认为:贵州是千瀑之省、千洞之省,是民族风情、红色旅游、历史名城旅游、人文经典旅游最“美”的地方。虽然有像黄果树、安顺龙宫、毕节的织金洞和凯里西江苗寨、贵阳青岩古镇等精品旅游,但有重大影响力、有知名度的还是不多。因此下大力培育好旅游精品工程,让更多的旅游产品闯进世界,誉满全球。
3、强化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
贵州要实现建设旅游大省的战略目标,当前各级政府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就显得十分紧迫。应有两项主要措施:一是积极保护民间艺人、民族文化传人。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办好学习班、培训班,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后生掌握本民族文化和特有的民族工艺品技能、从而防止民族民间文化传人的“断层”。二是加强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级政府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及时出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用法律法规形式加以固定性的保护。
4、强化人才意识,加强旅游队伍人才建设。
贵州要建设旅游大省,人才是关键。一是在省内的贵大、贵师大、民院等大专院校和各旅游学校,要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纳入长期的教学内容,培养一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对从事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不但只是旅游、文化部门要有,而且在政府中公安、工商、经贸、计划、城建、民委、体育等凡是参与旅游行业管理的部门,都应该有懂得旅游管理与发展的业务人才,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帅.国外旅游形象研究及其对国内的启示[J].旅游科学,2009,2 (1).
[2]陆景川.黔东南州旅游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 黔东南党史2008, (3):33-35.
[3]余昌国.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思考[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