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对贵州刺绣旅游商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2015-07-16 19: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者简介]张红(1975-),女,汉族,吉林人,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陈乐(1989-),女,汉族,贵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现工作于贵州省博物馆博苑中心,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一、贵州刺绣旅游商品的主要特征
  (一)传承历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
  贵州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和3个未识别民族,包括生活在贵州的汉族,都是在不同时期由我国不同地域迁徙进入贵州,他们在迁徙中为贵州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而且大多是秦之前古老而传统的原生态传统文化。贵州民间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催生出同族文化的异化,以及异族文化的同化,这就让贵州文化显现出了其特有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从而导致了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贵州民族民间刺绣更是把这种地方文化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1]
  (二)种类繁多,区域特色明显
  贵州刺绣有三多,即种类多、针法多、图案多。常见的刺绣针法包括打籽绣、平绣、锡绣等有将近20种,还有贵州独树一帜的叶脉绣更是将传统的刺绣绣在了经过加工处理的叶片上。同时,贵州省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刺绣的图案、配色和针法上也具有明显的不同,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特色的刺绣种类,比如黔东南的打籽绣,黔南马尾绣,黔西南数纬绣,黔中、黔北的挑花绣等。
  (三)技法高超,彰显独特工艺
  贵州民族民间刺绣工艺复杂、做工精细、选题丰富,刺绣中大都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贵州绣品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有一定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整个绣品以不留空白,疏密匀称,用色大胆、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二维展开、内容丰富成其独特品质。
  正是因为贵州自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区域特征明显等优势,使得贵州成为研究我国刺绣针法、图案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二、贵州刺绣旅游商品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因素
  贵州省大多数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起步晚,特别是刺绣旅游商品开发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开发深度不够、知名品牌较少,专门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金短缺,缺乏大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带动和支撑,产值上千万元的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屈指可数,作坊式、家族式企业多,例如获“贵州名创”称号的三都水族马尾绣,至今生产处于初级阶段,全县无一家专业生产马尾绣的厂家或作坊,仅有两家小型马尾绣专营店。
  (二)市场因素
  1缺乏刺绣旅游商品专门交易场所和旅游产品集散地
  相比其他旅游大省,贵州省旅游定点购物商店数量少、规模小,除贵阳和安顺有几处旅游商品专销店和部分星级饭店附设有旅游商品购买部外,大部分的旅游购物都分散在各个景区、景点内,并且多是地摊式或排挡式销售,大型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几乎没有。[2]
  2缺乏体系完整有效的刺绣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
  在当前的贵州旅游市场产品交易中,手工刺绣在旅游商品销售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其主要原因是真正的手工刺绣价格不菲,而商家为了使得自己的商品具有价格优势,会选择相对比较便宜的机绣销售。目前来看,纯正贵州手工刺绣往往只是在农村市场流通,没有完整的对外销售渠道,对外信息不对称,游客也无法买到少数民族手工刺绣。不良的市场竞争和不成熟的销售渠道扰乱了市场秩序,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贵州刺绣旅游商品的可持续发展。
  3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市场开发不足、缺乏专利保护
  目前贵州旅游商品市场仿冒较为严重,对有创造、有特色的商品冲击较大。同时旅游商品生产者的商标(品牌)保护意识薄弱,目前只有少部分人对商标或商标注册有兴趣。[3]
  (三)社会因素
  尽管从2009年起,贵州省政府就重视旅游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没有跟上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的需求,体现为缺乏完善的行业协会组织和旅游商品服务体系,缺乏为刺绣旅游商品生产服务的科研与开发机构。对于小企业来说,还存在融资难问题,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此外,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市场建设有待完善,“旅游商品成长工程”和“品牌塑造计划”仍然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贵州刺绣旅游商品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政府重视与扶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贵州省采取了有力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刺绣工艺品规模化和市场化开发,丰富旅游商品市场。贵州政府每年举办的“多彩贵州”能工巧匠比赛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以及“贵州与世界交流”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论坛、“贵州与世界链接”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对接会等发展模式,以民族民间工艺品为载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贵州民族手工艺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4]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培育,通过培训和讲座,使得少数民族妇女学习、掌握了更多的刺绣技能,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了刺绣水平,挖掘开发出独具平塘特色的刺绣文化。
  (二)小微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在发展旅游商品的背景下,政府推出“万户小老板工程”,许多小微企业纷纷生产销售贵州民族手工艺品。许多在“两赛一会”上拿奖的能工巧匠也通过融资等渠道,扩大生产规模,逐渐形成产业化。同时小微企业通过政策的扶持,更加积极投身到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其中形成品牌化并具有影响的公司有黔艺宝、黔萃行等,他们的产品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丰富了贵州旅游刺绣商品的发展。
  (三)民间能工巧匠传授技术
  通过参加政府的“两赛一会”,许多能工巧匠获奖者都通过自己在“两赛一会”上的优异成绩,纷纷在家乡开展小规模生产,同时创造就业,对新加入的绣娘给予技术培养,促进了手工刺绣在当地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旅游商品市场。如2006年能工巧匠的特等奖的得主韦桃花,她得奖的作品是马尾绣,就是用马的尾部毛丝缠裹色丝线后,再用钉线绣法绣制,并在里面用辨绣 的绣法彩线在中间填绣出色彩,这个之前还是普通农妇的女人,如今已经成为拥有数千绣工的乡村企业家。
  四、贵州刺绣旅游商品发展的特色模式
  (一)供给培养模式:基于“公司加农户”供给机制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塘坝寨村民开始了零散收购旧苗绣和生产苗绣的生意,现约有十多户专门在凯里市营盘坡从事刺绣生产销售,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刺绣的劳动时间消耗很大,许多地方出现了公司加农户的销售模式,即农户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刺绣,公司每周或者一个月到各个村寨去收集这些绣好的绣品,并给予一定的报酬,将这些收集来的刺绣统一在市面上销售。有的小微企业更是将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带入了欧洲市场。在欧洲,这样的民族旅游商品同样受到人们的青睐。
  “公司加农户”供给机制,不但解决了企业绣娘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偏远地区的人们拥有了新的收入来源,解决生计问题,才有更多的时间绣工,而不是一味地把时间用于农作,解放了劳动力,为刺绣旅游商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培养模式:基于“两赛一会”的创新机制
  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大选手的积极参与,经过实践探索,坚定了贵州旅游商品发展以文化为核心,走产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思路,也为贵州旅游商品的开发探索了新的特色模式。在“两赛一会”活动的带动下,一条从设计——制作——生产——销售的刺绣旅游商品产业链正在形成,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物流化流通的发展趋势增强,贵州刺绣旅游商品产业真正进入到成长期。
  五、促进贵州刺绣旅游商品加快发展的策略
  (一)兼顾传承与创新,凸显地域特色
  在贵州刺绣旅游商品的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创新,手工少量制作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避免民族旅游商品的变异,许多旅游商品因为失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实例屡见不鲜。所以在这些民族工艺品开发成旅游商品的过程中,须着重处理好民族工艺品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力求把设计专业知识与贵州地域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相结合,通过刺绣的图案元素传递地方民族文化,更好地树立贵州的多彩民族文化形象。
  (二)注重市场调研,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贵州刺绣旅游商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旅游需求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商品。刺绣主题旅游文化商品的设计不是孤立的,不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孤立地只谈商品设计,而要把它与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相结合,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设计。[5]通过市场调研和消费者的需求有效衔接,培养消费偏好,让更多的旅游消费者通过旅游商品更多地关注贵州地域文化,从而带动贵州地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旅游商品服务体系,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
  贵州旅游业发展正处于稳步上升期,但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没有跟上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的需求,首先,政府应培育完善的行业协会组织和旅游商品服务体系。其次,可以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刺绣工艺的建设方面提供扶持,促进刺绣旅游商品发展的活力,扩大民族旅游商品的生产,既要在传统手工生产方式中注入新兴的科学技术,又要保持传统的手工工艺的生产,让两种生产方式并存。[6]第三,政府还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广、品牌营销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例如可以通过补贴在贵州的机场、通往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等地段,集中为某些旅游商品、非遗传承人大规模投放广告,让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快速成长。另外,应积极鼓励现有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研究院所、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经营等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全面合作,形成集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反馈于一体、适应市场机制的旅游商品生产链,加强贵州省刺绣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更新换代的能力。[7]
  [参考文献]
  [1]黄晓产业化视角下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J]贵州社会科学,2006(2):51-53
  [2]梁玉华贵州旅游商品开发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第 21卷:49-52
  [3]文永辉论贵州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商标权保护[J]贵州社会科学,总282期第6期:160-162
  [4]张 娟,张晓松贵州民族手工艺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9 卷 第 1 期:1-5
  [5]龙英传承保护视角下贵州苗族刺绣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意义与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2(5):54-5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