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说,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来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由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这样一个显著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贯穿于每次研究活动的主要学习方法,作为指导教师如何善于捕捉教学契机,精心引导学生开展资料收集工作,最终让我们的学生潜移默化领会资料收集、筛选整理、分析汇总的方法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长期关注的问题。
一、善于运用“兴趣点”,学习收集资料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这种欲望越强,学生就越投入,就越有动力,也是能顺利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
如:《探秘月食》活动中,因为天文现象的解释通常比较枯燥,如果只是收集资料的话学生几乎就是应付任务,因此可以结合本年度天文现象观测预告进行。例如今年的四月、十月都有月全食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可以在研究活动前先布置观测活动,观测中布置月全食照片的拍摄任务。然后接下来一周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照片,学生在展示照片的过程中,自然会就各个时段不同的月全食影像提出问题。这种由学生自己于观测活动中激发的研究兴趣既切合“做中学”的理念,又能极好地推动学生研究进程。教师此时可因势利导创建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就本组因观测引发的共同研究问题开展资料收集的研究,使学生的研究性活动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对相对枯燥的资料收集进行创造性的认识。
二、主动开发“核心点”,学习提炼信息
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固然比解决它重要得多,但问题一旦提出后,就应思考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处理资料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运用得到的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印证课题中提出的设想和观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小学生特定的知识梳理能力限制,很多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会采用“拉在篮里就是菜”的方式,把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有关联的文字资料一股脑儿地收集在一起,结果交流时无法挑出重点,无法针对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有用的资料进行分析。
如: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单元引申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玩具赛车”,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电磁铁马达的研究”。结果学生在汇报材料中有一段很长的几千字的关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的介绍文字。资料尽管繁琐,但是里面蕴含了电磁铁的发现、运用及奥斯特反复实验探究积累分析数据的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这段文字资料进行提炼分析,学生就能通过翻阅大量的科技类书籍和网络资料后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起始年级的学生需求,让他们学会整理资料中的核心意思及关键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文教学中的段落概括符号进行提炼,借此养成学生勤于提炼资料信息核心价值的习惯。
三、及时捕捉“质疑点”,学习批判性汇总信息
任何实践研究从本质上说,其出发点都是一个“疑”字,其最后归宿也要回归到解决一个“疑”字上。有了疑,加上大胆的批判精神,敢于否定前人的现成结论,也就有了揭开“疑问”谜底的可能,学生也就有了收集资料信息的兴趣与动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收集来的资料信息非常信任。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书本中的现成结论,特别是网络资料,它们往往缺少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规范性,学生更要敢于挑战权威,进行质疑。
例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传播绿豆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将其吹得神乎其神,于是我组织学生对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对相关报道进行收集,并对其质疑。“绿豆功能的了解”“人体疾病的认识”“认识张悟本”“人体内毒素分几类”等问题由此产生,当学生研究将近尾声时,恰好是媒体开始揭露张悟本骗局。学生拿着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兴奋地一个个脸蛋都红了。应该说他们对现有结论的成功质疑,使他们今后资料搜集整理归类时都能提出问题:“我们的资料证据合理吗?”“我们有没有通过两种渠道来证明我们的资料正确性?”而这些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对搜集资料有效性的保障。同时这个案例还较好地提示了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学会从现象中质疑,从比较中质疑。
除了在上面提到的质疑途径,在资料信息收集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假设推理存疑情况。例如在“保护鸡蛋”主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假设了多种方法保护鸡蛋从高处坠落而不破裂。但是这只是把结果看做前提的逆向思维方法,还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动手验证以搜集实际数据资料信息。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极为重要,科学发明创造中的大胆假设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验证,都离不开它。
研究性学习实际教学中,研究主题会涉及社科类与自然科学类的内容区分。比如社会科学类侧重社会事实的调查研究,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鉴别、分类和加工,把它上升到理论认识活动,从而不仅正确解释社会事实,而且能够确定社会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或社会变革的基本方向,即价值定向。为使社会调查类的课题做得更深入,必须注意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
和整体角度的有机结合上作全面的分析。自然科学类侧重观察思考以形成假设,然后设计、实施实验方案,从中构建理论,最终解释实验结果,以证实先前的假设是否科学,能否成为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类的主题研究,都为学生发挥潜能提供了舞台。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有一篇文章《最佳路径》,写的是著名的迪斯尼公园老板开始按自己构想设计道路,但游人有时不按他设计的线路走。后来他从草坪上踏出的游客足迹中受到启发,干脆派人洒下草种,任由游客在绿茵茵的草坪上踩出有宽有狭、有直有曲的道路,然后照着修路。人们慕名而来,于是名声大振。在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中,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典型性、完整性就需要教师提供这样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时间来让学生感受搜集资料信息的这些特点,这样才能让他们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研究结果的详细描述,从而掌握搜集资料信息的一般方法与技能。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协助学生重视全程的资料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适时点拨、引导,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