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 “我们当老师的在习惯的轨道上奔跑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识了多少字,能默写多少字,能背诵多少首诗,能做多少道数学题,有怎样的难度,怎样的速度,能画什么画,弹多少曲子,等等。满眼是分数,满脑子是知识、技能,而恰恰忽略了人的本身,忽略了以知识、技能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否压抑、挫伤乃至剥夺了学生的天赋和潜在的智能。“
曾听到一节数学课“圆面积的应用”,上课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这道题的练习面很广,既可以检查学生求圆的面积的方法的掌握情况,又可在计算算花坛的面积是12.56平方米后,让学生判断“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的对与错,使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理清“圆的周长和面积”在概念、计算方法、单位名称等方面的区别。总之,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分析的能力。课上,教者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中交流——
生甲:12.56÷3.14÷2=2(米) 3.14×2?=12.56(平方米)。
生乙:12.56÷3.14÷2=2(米) 12.56÷2×2=12.56(平方米)。
生丙:求圆的面积,要先求出半径,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求出圆的面积,生乙做错了。
师:同意生丙说法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看来乙同学是看到别人的答案硬凑了后面的一个算式,是耍小聪明了吧!
下课后,我琢磨着“生乙是在耍小聪明吗?他的得数只是简单的硬凑吗?”并重新回顾生乙的算法,很快明白:S=12.56÷2×2=C÷2×r=πr×r=πr?。显然,生乙的这种解法完全正确,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我立即去找了上课的老师,向他说明了思路。他听了后,很是后悔“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怎么就不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呢?真可惜!明天的练习课我要补上这一课。”
第二天一下课这位老师就高兴地跑来告诉我“今天课上,我让全班同学们讨论了生乙的算法,有好多位学生都想出了其中的道理。还有学生受这种方法的启发,又想出了12.56×12.56÷3.14÷4 的方法,并说是先用周长乘周长,这样积里就比圆的面积多了4π,所以再除以3.14除以4。这帮孩子,还真不能小看!”
这个事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而老师却说他不对,还批评了他。这说明我们数学课堂有时还不够民主。老师对学生尊重也不够。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学习的主动生积极性将会大大受到压制,影响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
学生答对了,可能说不出理由。其原因是有时学生可能是凭直觉思维作出答案的。直觉思维和与分析思维是有区别的。分析思维是一步步向前前进的,答问的学生常常能完整地讲清思考的过程。而直觉思维的学生有时很难对他说出的“结论”作出仔仔细细的思维过程的描述。但是面对这个“结论”在没有得到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描述之前,只能算是“假设”,但“假设”不等于就是错误,是需要进行检验的,作为教师对这样的“结论”不能轻易作出否定。
正确的做法,应是引导学生把“假设”加以检验。在课中,教师并没有让生乙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解答,也没有给全班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只是简单地通过对生丙的肯定性评价变相地否定了生乙的解法,默认只有根据公式S=πr? 先求半径再求面积的唯一解法。在不经意间的一个疏忽,错过了学生思维中闪现的一道亮丽的彩虹,导致这种创造性解法在不知不觉中被抿息。
直觉思维往往有一定的创造性。布鲁纳说“直觉思维者甚至可以发明或发现分析家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的彩虹,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和赞赏,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更可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为师者,有时不妨转换一下角色,从学生的智慧火花中汲取营养,向学生学习,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