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以趣激思以思质疑以疑激创

2015-12-15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要诱发学生创造兴趣,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眼观察、多动脑思考、多动口表达、多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

关键词:数学; 兴趣; 质疑; 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要诱发学生创造兴趣,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探究、合作,从而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重视“探究”、讲究“合作”、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想学、愿学、会学,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以趣激思 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  诱发参与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我们应当要创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了“3、30、300”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有趣:300总比30和3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将上面的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
最后我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愉快地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
2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只有当学生尝到思考后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刨根问底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当我提出问题后,我坚持让每个学生有静静思考的时间,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的有自己的观点,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换思考所得。
  例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我先让每个学生试着做书上的例题,并让学生思考: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快慢差异很大。有的学生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答案就出来了,非常得意;而有的学生则埋头苦干,一个劲地试商改商,不停地往下除,没有了方向感。此时,我请没做完的学生听一听小组内做得最快的同学有什么诀窍,在比较中找出做得慢的原因。就这样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归纳出求商的近似值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学生说出求积的近似值要算出积,而求商的近似值只要除到比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二、以思质疑  合作交流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鼓励质疑  求异求佳
  一种新的理论产生,或一种新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
什么不从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不是不能?”对待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延迟判断,为其命名为“某某同学问题”,让全班同学帮助释疑,以此让全班同学充分享受创造的欢乐。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短,缩短到一点时,即上底为0,梯形就转化成了三角形,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变为:(0+下底)×高÷2,就转化成:下底×高÷2。这是多么难得的想象和创造,他将静态的图形通过想象动态化,实在是标新立异,这也正是创新教育所追求和期待的。
2合作交流  群体参与
  在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的今天,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我只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同但边长的长短不等的角,两块三角板。我请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下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完成后开展“信息发布擂台赛”。同学们通过自己尝试、合作探究,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如有的小组通过活动角得到“两边叉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越小,角就越小;”有的小组通过比较两个大小相同的角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同,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小组还介绍了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等。这节课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的能力。
三、以疑激创 拓展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题,又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研究解决了问题。为了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师应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
1引发激情  大胆创新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一个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让学生在自由发散到集中的认识过程中,经历一个自悟自得、大胆创新的过程。
  例如:在 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0没有倒数;”有的说:“0的倒数是0;”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我趁机问:“谁能把自己的理由给同学们讲一讲。”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小手争着回答。有的说:“0写成分数是—,要是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就写成—,因为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还有的说:“0乘以任何数都是0,也就是说,找不到与0相乘等于1的数,所以0肯定没有倒数。”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优化了思维过程,发展了创新思维。
2营造空间  激发潜能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时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创造活动中形成的,作为数学学科,可供创造的空间也是广阔的。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培养创新的实践舞台,以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发展、创新、展示的空间,只要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己往前走,在智慧与智慧中碰撞,在思想与思想中交流。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探索者,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眼观察、多动脑思考、多动口表达、多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