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有效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路径建设分析

2015-09-15 08: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教学平台。也给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进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特别是数学课,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就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不仅包括指定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目标,还包括让学生亲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实施者变成开发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
  一、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进一步探究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培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生不解疑惑之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这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个性张扬。
  三、鼓励学生让学生有自信心
  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效率会更高,这是良性循环。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四、要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教学新要求,数学教学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只是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其中会碰到其中有一两道是没有得数可以连的,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有问题回叫嚷道:老师有一道不能连。如果这时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了”,那也就过去了。相反,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作与学生共同的探究者,问一问那怎么办呢?小兔不是没有家了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样,小朋友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小兔身上的算式;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有的小朋友还会想出给小兔重新建一座房子写上正确的得数等等许多我事先想不到的办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而且也能自己解决问题。因此,能不能与学生一起探究,依然是一个新课程的理念问题,依然是一个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角色定位问题。教师只有确立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角色,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