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2016-03-26 15: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教育部于2001年起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文件,其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两个基本特性,具有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为入小学做准备、解放劳动力、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补偿等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学前教育作为学制系统重要的第一环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照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学前教育机会的均等。一些国家如美国和英法是将学前教育基本等同于义务教育,实行部分的免费教育;也有的国家如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尽管在学制之外,但非常强调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和奠基作用。

 

  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学习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同时这也对教师素质(即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泰勒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曾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1]因此,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可以说体现为学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即学前课程是否能促进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与持续发展,以及学前课程与地情、园情的适切性。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学前课程有三个部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分别占有不同的比重,其中学科专业课程包括有教育专业课程和学前教育艺术专业课程两大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此,我们先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讨论学前美术课程设置的原则与学前课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课程中的儿童缺席现象。学前课程主要有三个来源:儿童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需要只有通过儿童的发展才能实现,因此学前课程应该将促进儿童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但是,在实践中,社会的需要往往通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影响着学前课程,学科的需要也已在由学科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普遍情况下,儿童的合理需要只有在实践中被教师领悟到,并转化为课程行为时才能被满足,而教师对儿童合理需要的领悟则受到教师在传统文化中获得的儿童观的限制,儿童作为自我需要表达着的声音因与成人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而显得极其微弱。[2]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较关注社会与学科发展的需要,忽视儿童发展的需要,导致学前教育课程中儿童的缺席现象。

 

  2.学前课程内容的片面倾向。当前学前课程过多关注幼儿读、写、算等技能的训练与学业知识的传授,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在理论上,人们往往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在实践中,又常常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那些不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知识,幼儿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习得,这样并不会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相反会使得幼儿对学习的无能感和由此产生的自信心丧失。

 

  3.学前课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裹足不前。知识观是课程观的上位观念,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在以往的旧知识观指导下,教师和幼儿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幼儿是知识的有待拥有者,学前课程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幼儿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师忠实的执行预期课程方案的过程。M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收获的只是授课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无效动作的减少,职业生命则不断缩短。

 

  4.学前课程脱离课程生境,盲目标新立异。学前课程具有客观性,每一种学前课程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将某一种课程模式照搬至另一种土壤中,都会因种种不合理现状而失去活力。

 

  二、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学前教育应该为幼儿_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应当不仅包括基本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还包括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与动力,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学前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包括认知、情感与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突出强调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学前教育应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不应以_部分人的发展损害另_部分人的发展因此,学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促进幼儿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前课程中,首先应当改变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教师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进行平等的、真诚的心灵对话,应将传统的课程方案忠实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用质疑的眼光看待课程,发现课程中的问题,用探究的眼光思考问题,探索解决课程问题的方法,在课程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专业素质不断提高。[5]因为学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工作去实现,因此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学前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于探究为基础的教与学,构建主动式或参与式教育

 

  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绘画、手工制作、设计、欣赏等教学内容的综合体,着重于学生美术和手工的创作与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对各种美术和手工要素的学习,使学生把所学美术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美术手工创作也是幼儿教师等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用最为广泛的技能,但绝不是唯_的技能技巧。首先需要明确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和重点不在于最终的结果、成品,不是判定画得像不像或漂亮不漂亮,而是强调幼儿的创造性表达与探索过程,因而教师要具有善于把握学习契机,能有效观察、引导、启发和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就不应仅局限于精湛的绘画技能,教师应当成为幼儿美术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启发者,因为美术是孩子们学习的语言、研究的工具以及表达和交流的手段。

 

  因此,基于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设置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从美术技能和制作技法相结合出发,关于绘画基础造型课程的设置比例及要求不宜过多过高,素描、色彩、幼儿简笔画等绘画基础造型的训练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0%—15%即可,以保证侧重方向不会过于倾斜于绘画技能的训练;二是从创造能力培养特点出发,讲授绘画技法按工具材料的特性安排课程,掌握应具备的基本的美术方面技能,侧重对美术技巧的分析和掌握。教学设计针对学前专业一定要区别于普通美术专业,应有针对性,以内容实用性、方法灵活性、取材广泛性为主。教学法的学习不仅限于单_的教学法课程完成,而且要在不同的美术技能教学中贯穿进去,可有针对性地对于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技巧教学进行演示性教学,使学生更为直观有效地学习。

 

QQ截图20160311110006.png


  2.运用材料提升课程质量,创设环境教育的基础

 

  瑞吉欧教育思想主张将艺术作为一种探究的工具或研究的语言,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不同艺术材料的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积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积极开展问题研究,进行深入探索,并学会表达与交流[6]。幼儿与一系列材料进行互动的动态过程使幼儿获得感官愉悦,使他们学会勤于、善于思考,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进而不断深化和扩展他们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艺术,也是一种实践性艺术,更应该鼓励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美术创作活动,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艺术教学内容应当加强侧重于手工制作类的美术材料形式实践,充分体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的人文体验,如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蛋彩绘画技法、版画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刻板画等)、壁画类(重彩画、沥粉画等)、粘贴画类(植物粘贴画、不同材料的粘贴画等)等,利用材料绘制具有不同肌理特点的作品。绘画的材质选取体现了多种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绘画材料,牛皮纸、砂纸、包装纸、报纸、布料甚至树叶、豆子、小石头等都可作为绘画的材质进行创作,使画面本身的形式和材料构成新的视觉美感,从而反映作品的情绪与内涵。手工制作方面尝试利用简便的工具和材料拓印肌理,制作黏土画、拼贴画和建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肌理以及规则和变化,丰富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并产生有趣的巧用肌理想像,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将生活的元素带入到创作中去,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视觉现象,认识生活与艺术表现的密切关系。通过学习多种艺术材料的方法,增强使用技能,不断创设研究的氛围,而这些怡怡是幼儿美术活动中重要的部分,它会极大的促进幼儿不断增强与各种艺术手段的关系,并运用观点,记录经历或者纪念某个故事情感,并开展长期探究的持续发展目标。

 

  3.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的构建

 

  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由四部分构成: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这四个方面的完整结合才能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_。课程研究者泰勒(TylerR.W.)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中提出了四个有关课程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追求那些目标?2)要提供哪些经验才可以达到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如何确知这些目标正被实现?这四个问题涉及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实施与评价,是动态的把握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基于以皮亚杰的儿童建构发展理论为核心的高瞻课程,重视对儿童发展的评价,通过情景性来评估儿童发展,以此为依据指导下一步的工作,那么,学前专业的艺术课程体系不能忽视学生反思学习的综合评价能力。美术教育在新观念、新意识的指导下,出现了多元智能化的具体综合性的理论活动,与传统的美术课程相比,其目标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操作技能型,其教育内容从单一观察事物、表现事物为主转向关注创造表现形态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其教育活动形式也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和批判性教学,其教育评价与教学反思活动随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动态的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运用任何一种学前课程模式时,首先必须考虑该课程模式是否与社会价值观相符合,而不是该课程模式本身是否合理,还必须根据教育实践中的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对该课程模式进行调整甚至修正,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建立起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态度、教育观点、教育能力等许多方面,使教学更能为学生就业服务。因而,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要使得学生获得学前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奠定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基础,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从全人发展的生态角度来观察、认识、了解幼儿,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和方案,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