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数学论文

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任选课程设置的研究

2016-06-08 11: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泰勒在其《课程研究人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高师院校专业任选课的设置通常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它与公选课有明显的本质性区别,开设的课程与专业有关,是专业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专业任选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把必修课程所学习的知识与理论拓宽、拓广,有助于高师院校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因此专业任选课的改革与研究,是高师院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改进专业任选课课程管理,提高专业任选课教学质量,对确保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任选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整体定位不明确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数学教师’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应符合这个培养目标,在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方法、


  课程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都应保证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以我校为例,数学教育专业开设了“线性规划”“离散数学”“常微分方程”等课程,这些课程过于专业化,重点都放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与理论方面,受传统学术型教育的桎梏,只强调课程本身专业性的纵深发展,没有把培养基础数学教师作为目标’忽视了课程在培养学生教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作用。


  2.课程设置整体规划不合理


  在教学管理上,无论是学校、皖系教学管理部门,还是专业教研室对专业任选课的重视明显不够,从而忽视了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与课程建设,这些消极影响对教师起到了负面作用,导致了数学教育专业在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上缺乏整体的规划。各任课教师开设课程时都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是自己擅长的课程,随意开设课程现象严重,缺乏整体'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从2009年开设专业任选课以来,数学教育专业只开设了“离散数学”“线性规划”“常微分方程”“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文化”“数学实验”6门课程,课程门数极少,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由于每学期开设课程门数偏少,一般只有2门,学生无法进行比较,只能全部选择,专业任选课在实质上也就变成了专业必修课。而且这些课程隔年循环开设,不仅体现出课程设置没有整体规划,而且课程的整体框架也不合理,其中85%的课程偏于基础理论性课程,注重传统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的传授,类似于数学教育专业本身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前沿类课程、新课程标准与解读课程、教师课堂教法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是很少见的。


  3.教学内容简单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单一


  合理的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应该符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规律,专业任选课课程内容应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目前,由于讲授专业任选课的教师人手一门课程,教师队伍无法形成教学团队,由此专业任选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没有集体的研讨备课过程,致使在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没有标准可以衡量,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课堂教学容量不足’无法拿大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来衡量。再加上课程设置大多数课程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因此专业任选课教学内容一般比较简单陈旧,不能跟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学方法也不能创新,一般采取“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讲授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乏味,课堂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专业任选课课程的教学质量。


  4.考核与评价缺乏创新


  由于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偏重于学科基础知识与理论的课程,课程内容一般都比较陈旧。受到课程内容的影响,相应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也比较单一,一般采取“平时考核+结业考试”的考核形式,平时考核取决于课堂的出勤与听课状况,结业考试一般都是笔答,缺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考试的改革与发展。


  5.教学管理与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专业任选课处于高师院校课程的边缘地位,没有得到教学管理部门足够地重视。无论是课程体系规划、课程设置、教学标准、课程评价,还是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系统、选课系统等方面建设的力度都不够,导致专业教研室无法保障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教师也无法衡量自己所授专业任选课,这种消极的影响也给学生带来懈怠情绪,他们认为专业任选课就是为了得学分,根本不用重视。


  二、改进数学教育专业任选课程设置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基础教育,立足于学生发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任选课课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课程目标


  专业任选课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专业任选课课程改革的关键,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师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需求,我们确定课程目标为适应“教者、学者、研究者”多元整合的新型师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调整课程结构,建构课程体系


  在以往开设的专业任选课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发展方向,确定三个不同选修方向进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一边实践一边总结,逐渐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整体结构,促使专业任选课课程体系科学化合理化,保障专业任选课的良性发展,如表1所示。


  3.更新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


  树立当代课程改革观,课程教学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的培养方向相适应,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还要兼顾创新性、前沿性以及实用性相统一。例如,在“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中,不能只介绍陈旧的微格教学和精品课程方面的内容,应该更新为教学的比赛,向说课、精品资源课以及微课方向发展。教学内容要不断吸收本学科的新发现、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反映本学科的前沿信息。


  按照三个选修方向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技能特点,任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教学技能训练方向主要采取合作性学习法、模拟演练法,专业知识拓展方向主要采取专题性教学法与研究性教学法,专业知识应用方向主要采取模拟实践法和案例教学法,以所教授的课程特点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索出不同选修方向专业任选课适合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任选课的教学方法。

  

专业任选课不同选修方向课程表


  4.规范课程管理,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为了提高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方位地对专业任选课加强管理。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以往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改变为“过程+终结”的考核方式。我们可以在平时对学生出勤、课堂状态评定成绩,折合成20%;对课后作业、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评定成绩,折合成20%;最后再对期末考査评定成绩,折合成60%,也就是按照2:2:6的比例来得出最后成绩。考核及格的学生得到学分,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可以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考核内容可以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或教育教学科研小论文,也可以根据课程选择多样的考核内容,并不断更新考核方式。如在“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就改革了课程的考核内容,把以往的撰写教案、模拟教学的考核,转变为写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或微课的考核,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改变了学生陈旧的数学理念,无形中也使专业任选课课程的考核内容与方式更加多元化,积极推动了专业任选课的改革与研究。


                                                              陈艳凌,张锐梅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