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半,踏入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欢快跳动的身影。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与家长高声告别,转瞬就消失在人群中。不大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或三五成群,或自娱自乐,尽情游戏,老师们也俨然成了一个个大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奔跑,一起“疯玩”。就连家长也被这热火朝天的情景所吸引,在边上笑着、看着、说着,有的爸爸甚至忍不住上来和孩子们玩两下。这份快乐与热烈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幼儿自己、吸引他们自主地“玩”的氛围和气场,这就是我园近年来大力开展的“情境体育”课程改革的结果。
一、困惑与瓶颈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态,让户外的体育活动真正成为适合幼儿、吸引幼儿、属于幼儿自己的活动?从园领导到一线教师,大家都被现实与理想所呈现出的巨大差距所困扰,但苦于没有突破的思路,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进入了瓶颈时期……
1. 体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与高风险制约了教师的创新与突破
2. 岗位设置与课程管理的不完善削弱了班级老师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3. 组织与实施环节的零散化浪费了孩子的体育活动时间与空间
另外,我园户外场地并不大,绿化占据了一部分场地,玩水池、大型器械、沙池等固定功能的场地占据了幼儿园体育场地的二分之一,留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只有一片约400平方米的塑胶场地,因此,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与孩子并没有太多的空间去实现他们创新性的想法。
二、尝试与探索
1. 从实际入手,优化情境体育课程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
根据园所文化理念与课程管理现状,我们首先确立了情境体育课程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以园长负责、领衔人主抓、学科组管理、全园全员执行落实的课程合作机制,细化各层级职责定位,使课程管理与实施人人参与、人人负责。
幼儿园的原有户外活动场地在设置上多为固定式大型器械及人工建造的各类游戏设施,活动形式单一,可变性不强,不利于幼儿多种体育活动需求,更不利于各种大肌肉运动形式的开展。同时由于园所规模扩大,在园幼儿数量不断增多,有限的户外场地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上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7月,我们在场地的功能设置与布局安排中进行了尝试与创新。首先,设置自然宽广的活动空间。我们将教学楼东部的玩水池、联合器械等零散区域进行整合重建,种植了可踩踏的天然草坪,使其形成一片自然宽广的活动空间。其次,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幼儿容积率。比如将大型组合器械放置在沙池区域内,并将出入口设置在合
理的位置,幼儿既可以在器械上面游戏,也可以在下面的沙池活动。再如利用幼儿园的大树设置荡秋千、爬绳、爬树等活动,形式多样,但占地面积相对较少。再次,拓展边角活动区。我们挖掘幼儿园边角的草坪、胡同等角落区域,根据其特点配置各类小器械,使户外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孩子的游戏场。
为了改善活动组织环节上花费时间较多、幼儿真正活动时间不足的现状,2010年上半年,我们尝试调整一日作息活动时间,专门设立了“一小时阳光体育”版块,根据季节特点安排时段,冬令为9:40~10:40,夏令为8:00~9:00,将一天中最适宜的时间留给幼儿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并添置了分区播放音响系统,在幼儿活动时,将音乐作为信号,进行各环节的调控组织。各年龄段幼儿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场地上进行操节活动,避免了排队等候进入操场时的时间浪费。
在对前期课程实施现状调研分析及文献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梳理、建构,形成我园情境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模式(见表1)。
(1)由“圈养”到“放养”,户外体育活动混龄化
这次改革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拓展积累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有了半年的尝试和积累,教师对区域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断被激发,园所对体育活动的保障力度也在不断提升,无论从时间安排还是场地器械的配置上,都能够充分满足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因此,新学期开始,我们开始尝试让中、大班两个年级组同时进行混班化区域体育活动,而小班组因幼儿刚入园,暂不实行混班区域体育活动。实施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大班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混龄活动的现象,于是我们及时调整区域教师安排,确保每个区域都有中、大班的教师在场。
优化提升阶段:2012年9月至今。在开展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孩子们越来越“想玩”,越来越“能玩”,越来越“会玩”。如何准确详细地把握幼儿的活动情况及发展过程逐渐成为我们关注的聚焦点。自2012年9月起,我们开始研究混龄区域体育活动中教师如何作为的问题,在每个区域的人员配备和分工上逐渐形成了“组织者”“观察者”“维护者”三类角色,并讨论、制定了工作职责与实际操作的标准。此时“向孩子学习”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信念,教师已逐渐从原来的“教育者”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跟随者”。
(2)从“幼儿”到“幼儿”,体育教学活动“情境”化
“从幼儿到幼儿”是我园的课程建构理念,即课程内容的选
择与活动组织要基于幼儿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基础。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的素材选择上,将户外混龄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游戏素材资源库,注重幼儿自发性游戏内容与方式的收集与延伸。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将幼儿自发创生的、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体育活动素材进行提炼与拓展,再应用到集体教学活动中。同时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于活动“情境”有着不同的喜好,如“挑战性情境”,大班幼儿热衷与同伴之间的竞赛性游戏,中、小班幼儿更倾向于挑战自我的游戏。再比如“角色情境”,大班幼儿较喜欢模仿现实社会中成人的角色,中班幼儿较喜欢模仿动画或故事情境角色,小班幼儿更喜欢童话或小动物角色等等。围绕这些发现,我们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时,通过选择可变的游戏器械、可提升动作难度的素材内容、可分层实施的游戏形式等策略,创设充满情趣、有一定挑战的活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使体育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操节模仿和动作练习,而是来自于幼儿自身的创意,变得更加好玩、刺激,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活动,让幼儿进行动作经验的提升与拓展,使幼儿的动作技能不断发展,为混龄体育活动不断地奠定基础。
四年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一片可以自由踩踏的“青青大草原”,幼儿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运动时间,也拥有了一群真正意义上的“大玩伴”。活动中,他们充满自然和天性,伴随着野趣和挑战,彰显着开放和自主。这些正是我们给孩子创设的最好的体育“情境”。四年的时间,孩子们对幼儿园的喜爱,让我们感受到情境体育给他们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教师在所有课程实施中的表现,让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专业成长。
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与策划者,我们深深体会到,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一定要重视课程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四年来,正是以“每颗星星都闪光”为核心目标的园所文化理念体系的确立,促使我们开始真正探寻基于“儿童立场”的呵护课程,开始真正地去解读童心。文化理念的确立带动着保教行为的真实转变,我们喊出了“放心从‘放手’开始”,而“放手”之后的儿童,拥有的是无限的自由和创造,这样的“情境”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