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欧洲中心论”的我向思维下,西方政客乃至学者、艺术家通过不同途径向我国兜售着西方普适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念天然与商品经济相融合,从而便能迎合部分青年人的口味。作为青年人中先进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必然在自我价值取向逐步建立的同时,而在思想领域被无形的侵蚀。通过将政治理论课教学覆盖到课堂和课后领域,将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
关键词: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应对;大学生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
如何充分发挥大学两课教学的思想堡垒作用,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普遍面临的课题。尽管在各高校党委主抓共建的基础上,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手段上都呈现出可喜的局面。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西方文化思潮难免会对我国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在“欧洲中心论”的我向思维下,西方政客乃至学者、艺术家通过不同途径向我国兜售着西方普适价值观。
面对以上挑战如何改观现有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笔者将结合工作体会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西方文化思潮在我国的影响综述
近年来我国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提升国学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地位。然而,在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下,从地位重塑的结果上看效果并不理想。从而不难发现,商品经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消极影响,不仅深刻影响到我国广大民众的价值判断,也在外部影响下使得部分大学生迷失的人生方向。
具体而言,西方文化思潮在我国的影响如下所述:
??(一)文化传承的弱化
○1舒建军.“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成立[N].光明日报,2006年8月.
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理论、文化学说、文化观点、文化人物在中国轮番粉墨登场,并经中国文化界推波助澜,不时掀起一点浪潮,其影响着大众对文化的理解、释义,改变着大众的文化观念。2003年,有机构组织了中国现代十大文化名人评选,其结果改变了我们意识中多年来已稳定构成的序列:鲁迅、金庸、钱锺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鲁迅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思想界、文化界的旗帜,钱锺书等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的思想、作品及其他们的个人品质、民族性格都是毋庸质疑的;雷锋是我们时代公而忘私的楷模。大众的这种选择说明他们的价值坐标的主体方向尚没有出现严重倾斜。但张国荣、王菲是当代港台娱乐界人物,选择他们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说明大众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追求出现了重要的重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西方文化思潮涌动下大众观念分化的基本面貌。
(二)文化自信的削弱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思潮以其政治、经济的绝对优势,在开放的互联网中传播西方思想,扩大西方影响。因特网技术将西方文化思潮中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虚拟的空间潜移默化地渗入大众的心灵。大众在学习吸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往往易被其所感染,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这些务实而功利的价值理想,常常会使他们用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放大社会的问题和不足,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正面的教育与引导,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大众价值观的构建,使自己的青年不认同自己的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甚至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不加取舍地内存,并从行动中释放出来。
二、思潮影响下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分析
由综述部分不难知晓,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并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逐渐产生的。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同时,我国社会必然存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又在家庭、学校氛围的影响下,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下的个体冲击
大学生个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过去十多年的中小学教育中,他们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过“我是谁、我要做什么”这样的哲学命题。然而,在大学阶段他们不仅在政治理论课学习中,还是在与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中,都无法回避包括上述命题在内的哲学考问;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下,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时常存在着个体冲击。
(二)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下的群体冲突
不可否认,大学生思想特点还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生长环境包括:居住区位、家庭环境,以及求学经历等要件。在强调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同时,还应明确一点:处于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大学生,其受西方思潮影响的程度却不一样。根据笔者的体会,城市生源强于农村生源;东部生源强于中西部生源。由此,在大学生群体中便存在着显著的多元价值取向。
(三)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下的自我强化
之所以将大学生群体看作是青年人中的先进代表,不仅在于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还在于因知识文化水平的积累而显现的意识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独立思考、独立做出判断等方面。这就意味着,尽管存在着个体冲击和群体冲突,但在大学生个体意识逐渐独立的情形下,社会思潮将在他们的自我选择中被慢慢强化。最终,构成他们走向社会、进入岗位的思想指向。关于这一点,是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处,也是占领大学生思想意识高地的原因所在。
三、大学生思想特点下的教学反思
正如上文提到的,当前各高校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都不断融入新形式、新手段;并且,也定期委派两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尽管如此,为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仍不乐观呢;那么,应如何改观这一现状呢。这两个疑问便构成了反思的主线。
(一)目前政治理论课教学反思
正如上文提到的,尽管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两课教学,并结合当前时政组织教师们集体学习,或委派他们出去考察调研来获得第一手资料。然而,在将时政和资料转换为课程教学内容时,则显得较为书面化。书面化的特征就导致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着形式说教、内容空泛等不足。这样一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改观目前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校现行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定位于必修课,并被纳入期
末考试范畴。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增强了该课程的应试色彩,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导向。鉴于这一现状,学院党委、教务处应基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尝试在考试形式上给予创新或优化。惟有在这种倒逼机制下,才能促使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前,应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要素。[2][3]
从而,通过反思便为应对不良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提供了基本着眼点。
四、反思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求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构建
目前政治理论课体系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以及中国现代史等三大版块。鉴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维持现有体例的基础上应在教学内容、案例方面进行适应性构建。具体而言,其构建思路在于将中国国学的优秀思想、文本材料,以及在社会现实中的表现,切当植入到教学内容和案例中来。如,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合、互惠、中庸”等思想,通过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的素材之中,便能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到上述思想在为人处世中的积极意义。[4]
(二)课后思想引导的针对性构建
课后思想引导需要借助特定的校园文化来进行。而这种校园文化应包含了中国传统优良文化传统的诸多要件。惟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使得学生形成趋近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班会活动的主题,并通过讨论、演讲、心得报告等形式给予呈现。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将以上活动的成果量化作为学生的操行分,或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平时成绩参考。[5]
(三)学院各级部门联动机制构建
大学党委、教务处有必要对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理由在于促进教师对教学实效性的关注。与此同时,学院党委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责成相关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开展,以及社会实践主题设计等方面给予岗位意识驱动。从而,形成全方位岗位意识驱动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如,在增强工科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而削弱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干扰,大学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系(院)应建立帮扶计划,通过生活帮扶、学习帮扶来使得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6]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从要求中不难发现,其并不拘泥于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环节,而是将教学进行了延伸;并且,也强调了大学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可以预想,通过将政治理论课教学覆盖到课堂和课后领域,将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
五、总结
在“欧洲中心论”的我向思维下,西方政客乃至学者、艺术家通过不同途径向我国兜售着西方普适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念天然与商品经济相融合,从而便能迎合部分青年人的口味。作为青年人中先进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必然在自我价值取向逐步建立的同时,而在思想领域被无形的侵蚀。其导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呈现出:个体冲击、群体冲突、自我强化的特点。在应对这一现状时,应通过将政治理论课教学覆盖到课堂和课后领域,将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具体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构建;课后思想引导的针对性构建;学院各级部门联动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余青明.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6(4).
[2]倪斌.创新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5(3).
[3]李学勇.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黄河科技大学学,2012年(1).
[4]翟庆海.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引入《弟子规》教育[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B版,2011(12).
[5]张大权.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2).
[6]尹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