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文物保护路径思考对策分析本科论文(共5篇)

2023-12-06 10: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思考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留下众多璀璨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各类信息,如生产、资源、民俗、文化、科技等方面,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基于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很可能造成文物损坏,使之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降低。针对此种情况,应当探究有效的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良好的保护文物,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直传承下去。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1.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实物。自1992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就是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就是见证历史,并且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传承下去。基于此,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需要制定与时俱进的、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按照文物保护的级别,良好的展开各项文物保护工作,避免我国珍贵文物受损[1]。


  2.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


  透过文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家各方面发展历程,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文物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将其予以科学的运用,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具体来说,将厚重的历史呈现在国民的面前,激起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将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呈现在国民的面前,让国民深受熏陶和影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够将科学呈现在国民面前,让国民透过人类智慧结晶,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进而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良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利用,可以创造较高的利益。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的确,博物馆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文物收藏和陈列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的设置标准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如湿度标准、温度标准,很少有博物馆能够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文物收藏陈列环境标准予以研究,提出适合的、合理的保护标准,致使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并不是非常适合放置和存储文物,这会给文物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粉尘、毒气等充斥在空气之中,即便博物馆文物保存在封闭的环境中也容易受到侵害,致使文物发生物理变质的可能性较大[2]。


  2.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博物馆肩负着文物保护和修缮的任务,需要一批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来负责。而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一些博物馆内并没有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构建,致使博物馆内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或专业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或专业素质较低、或修缮技术了解甚少等,致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不能专业的、合理的、规范的进行文物保护和修缮,这同样不利于长久的保存文物。


  三、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思考


  针对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不佳,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提出的建议是: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要想真正改变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提高文物保护有效性,首先就要注意极大财政投资力度,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搭建良好的文物收藏陈列环境,从而保证良好的保护环境;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修缮技术研究,提高修缮技术水平,科学的进行文物修缮,良好的保存文物[3]。


  2.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


  上文已经提及文物保护队伍不佳,将直接影响文物保护效果。基于此,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需要积极构件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也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相关培训活动,包括文物保护认识及重要性方面的培训;修缮技术的培训;素质教育等,逐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构件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执行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3.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


  近些年,文物收藏热度较高的情况下,我国文物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外不法分子意图盗取文物,进行文物贩卖。为了良好的保护文物,避免文物受损或者被贩卖,博物馆还要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也就是完善文物安全规章制度,对文物的陈列、展柜安全性能标准、展厅管理等方面予以严格的规定;制定员工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以便员工能够从责任出发,良好的执行工作;加强科技防范,也就是积极的引用先进的安保技术,不断强化博物馆安保,防范盗取现象的发生。


  结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的实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良好的保护文物很是必要。但是,近些年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对此,应当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等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


  作者:王琴

  第2篇: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


  一、文物保护科学


  文物保护科学,它实际上是古代文物的变换法在自然状态和相应的处理和如何保护等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局限于文物的研究本身,也体现在环境的保存和显示。基本上,在博物馆文物展览和显示两个状态,所以文物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上面的两个方面。从文物保护的现状在中国,大部分的博物馆不仅是一种缺乏专业人员保护文物,但也缺乏相关设备,对文物保护的有效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何依靠先进的文物保护相关工作提供指导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但近年来,“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更广泛的应用,从意识层面,改善员工的频率观察和了解文物,和问题出现在胚胎阶段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措施,以减少损害文物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文物的存储和显示。


  二、保管和陈列文物因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而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及时发现文物自身的蜕变


  文物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质量变化。文物的变化是缓慢的,需要经常接触员工的文物展览和文物保护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微妙的法律文化变革。文物保护机构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态度不是很严重。在文物保护机构,例如:没有人注意书画掉粉现象,更没有人维护的过程。处理的书,画,因为字画很长一段时间在一起会出现粘连现象,员工不注意这个问题,在休闲阅读的内容将撕开字画、文物受损的相关内容。各种文物保护机构每年都会发生类似的事件。


  (二)不科学的文物保管的条件


  一些基本的文物保护机构及其建筑面积较小,古老的文物显示设备。这通常建立环境条件,使文物的地方不是标准,人员收集的文物经常将随机放置,使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裸放”在不满灰尘的地上和桌子上。


  (三)文物保管和陈列中保护不到位


  文物存储和展示过程中,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照明的需求是不同的。水平近年来已得到改进,区域经济,保护文物的机构进行了改造和扩张,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保护文物的意识,甚至对文物保护的面积增加,但文物保护的技术并没有改善。


  三、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


  (一)文物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


  首先,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展厅的定期监测。一方面,应加强观察大厅的文物,文物保护不同的知识来实现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进行定期监测,如不喜欢潮流文物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中。


  其次,做好标识,防止病虫害的文物。最后,采购一些大型设备的保护文物。文物保护意识的引导下,文物展出的作品,除了加强上述方面,还应该购买一些大型文物保护设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不同材质对文物保护进行分类。


  (二)文物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意识


  1.做好文物藏品的征集和鉴定工作。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基础业务活动,其发展需要补充和丰富的文物收藏,为其社会效益和收集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在业务层面上,因此面向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意识也应该注意收集的文物收藏。文物鉴定是反驳、内涵和价值的文物研究和评估,进行名称和分类,因此,大力发展文物鉴定人才,一般文物保护和珍贵文物,以达到目标。


  2.进一步强化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取向的文物保护的文物保护意识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保护文物的修复工作。首先,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想法取得积极改进,仓库人员设置保护文物的意识,文物的管理员,反过来,实现文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文物的价值,纹理,疾病条件下实现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形成了现代的修复技术,实现系统的文物修复保护之前,弄清楚继承和发现的过程中,修复前av图文本信息收集。


  3.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意识的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在日常工作中,首先,网站的保护,尽可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干预,以确保现有的物理对象原状和历史信息,还定期日常维护,应该使用保护技术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其次,对文物保护环境应该是,必须计划开挖,对物质文化遗产应注意保护;同样,为文物可能会导致各种灾害危害充分估计,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个全面的救助计划,能够真实、全面文物的保存和延续历史信息和所有的价值。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文物保护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通过文物保护的先进理念指导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员工在实际工作要坚持文物保护意识为先导;一方面,展出的文物应该设定消灭于萌芽状态的概念,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展厅进行定期监测病虫害的文物等可以实现及时识别;在文物保护,另一方面,中医重视文物的修复,实现科学的文物和有效的识别、积极引进重大文物保护设备,等等,为了提供基本保障国家文明的延续。


  作者:孟波

  第3篇:如何应对文化旅游业对文物保护的挑战


  一、文化旅游的意义


  文化旅游是近年來兴起的新型旅游文化项目和形式,它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首先,文化旅游行业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在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增加和变化,原来以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形式的旅游业也需要与时俱进。文化旅游迎合了人们增加传统文化认知的需求。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文化旅游的行列中来,旅游业空前繁荣。


  其次文化旅游可以带动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旅游带来的门票、住宿、娱乐消费等是拉动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我国不少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凭借文化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比如伏羲故乡——河南淮阳凭借集宗教信仰、民间艺术、文化娱乐等内容于一体的二月二庙会,每年吸引的国内外消费者超过百万。目前文化旅游成为淮阳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再次,人们通过文化旅游,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文化历史遗址、传统民俗等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精华,对于开拓眼界、增强见识、加深爱国主义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旅游的问题


  之所以说文化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欣欣向荣的文化旅游在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也给文物生存、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文化旅游的问题主要有盲目开发文化旅游景点、随意改变文物原本形态、忽视文物背景文化传播这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长期的调研资料进行详细阐述。


  (一)盲目开发文化旅游景点


  不少文化旅游地区为了拓宽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收入,在文化旅游地附近增设很多与文化旅游景点不协调的旅游娱乐项目,这种盲目的开发行为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损毁文物,还给旅游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文化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比如这两年被热议的某红色文化旅游区,为开发旅游项目,竟增加“鬼子进村”之类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旅游消费者穿上当年侵占中国的日本军人的衣服,拿着武器体验鬼子进村、烧杀抢掠的场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和感情伤害,这种“雷人”的娱乐项目从根上就偏离了爱国主义教育底线,严重伤害了群众民族的感情。


  另外,也有不少文化古色古香庭园名胜景点,开发商增设了“海盗船”“飞车”等项目。且不说这种娱乐项目和整体的风景气质不匹配,单就搭建这些娱乐设施破砖动土的过程,就是对整体名胜的一种破坏。


  (二)随意改变文物原本形态


  文化旅游对于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让不少文物遗址单位尝到了甜头,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化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不少地方的文物遗址单位充分发挥智慧,针对已经破损、旅游价值较低的文化遗址,进行盲目的修复,由于无从考证或者直接忽视文物遗址原貌,这些经过现代化技术修复的文化遗址形象成了“四不像”,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文化旅游单位根据历史记载或传说,主观臆断地重建或虚构文化古迹遗址,结果令人啼笑皆非。西安的假兵马俑景点——秦陵地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雷人文化旅游景点。秦陵地宫是当地人根据真实的秦始皇兵马俑原型,自己动手挖坑,自己动手烧制衣着鲜艳的兵马俑模型,其兵马俑烧制技艺与真实兵马俑相去甚远。这种假到离谱的“兵马俑”曾误导了很多外地游客,此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的旅游形象。


  (三)忽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


  虽然目前全国各地的文化旅游地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但很多地方的文化旅游单位并没有重视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大多文化旅游地区还停留在利用大于保护的状态,由于这种片面认识的存在,不少文化古迹遗址在接待行为素质参差不齐的旅游消费者之后,遍体鳞伤,这种现象无疑让人痛心。


  历史文化遗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智慧宝藏,一旦损毁将无法重现。因此,文化旅游发展必须以文物古迹的安全为前提,相关部门必须做好防范措施,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应的惩处机制,例如“不文明旅游黑名单”,或直接进行行政处罚。


  此外,我国很多文化旅游地区不注重文化古迹背后历史故事的传播,起不到文化旅游应有的宣教作用。每一个文化旅游遗址都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但目前可以将文化遗址现象和背后无声的文化起源故事相结合进行文化宣教的旅游地区少之又少。


  三、文化旅游下加强文物保护的措施


  文化旅游地区的文物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遗址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厚重而多彩的文化底蕴。由于文物都是经历了上千年岁月时光的考验,所以十分脆弱,而一旦这些文物被破坏或损毁,将是不可复现的遗憾。因此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亟待完善。笔者结合国内外优秀的文物保护经验,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查阅典籍资料,分类整理了针对“应对文化旅游业对文物保护的挑战”的三个主要措施(动员社会力量、重视文物保护;尊重文物风貌、合理开发旅游;增强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素养)。


  (一)动员社会力量、重视文物保护


  文化旅游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是个别人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动员、多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笔者建议可以主要从加强文物巡视、根据客流量灵活调整文物陈列时间、合理修复破损文物等方面来把握文物保护工作。具体如下:结合本地区文物情况,文化旅游地的单位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文化遗址、文物的巡视和检查,及时纠正旅游消费者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发现破损文物;不同的文化旅游地区的旅客承载量都有一定的上限,超过这一限制,势必会对旅游地的文物带来损害,这就需要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根据旅客量峰值与时间,灵活调整文化旅游地区文物的陈列开放时间和人流量,在确保旅游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旅游地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尊重文物风貌、合理开发旅游


  文化旅游地区的旅游价值就在于它们现在的模样和形态如实地反映了历史某时期真实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性。所以,这就要求各地的文化旅游景点管理部门要谨慎对旅游地新增娱乐项目的开发。要尊重文物原本的历史风貌,不要主观臆断地进行随意改变或者增添。对于一些个别特殊情况,比如文化旅游景点的文物历经岁月摧残,出现破损或坍塌在所难免,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充分尊重文物本身的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选用与文物原本材质一样或类似的物质,严格按照文物原貌的数据比例进行复原。


  (三)增强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素养


  文化旅游中的主体是旅游消费者本身,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他们与文物的距离最近,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他们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文物保护工作。每年的各大电视台、新闻报纸、网站都会曝出众多文化旅游景区旅客的不文明行为。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景区花草树木,不听劝阻随意接触文物,更有甚者,肆意破坏文物。


  例如2017年春节期间,上海迪士尼乐园里唐老鸭雕塑手中所持果盘里的糖果被游客拿走,这一新闻当时被各大媒体播报,一时间关于国民游客素质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其实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能在国内常见,在国外也是屡禁不止,不少国外的文化旅游景点都会用中文打出温馨提示标语,暗示中国游客爱护景点文物,不要乱丢弃垃圾杂物。这种现象不得不说是对国民旅游素质的一种讽刺。


  “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载体的文化传播产业,它所产生的舆论影响甚至超越大众传媒本身对文化的关注。介于此,我国文化旅游地区的工作人员应当适当加大对旅游消费者文明行为的宣传,加派人手,采取多种形式来倡导大家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参观。


  四、结束语


  在当今文化旅游井喷的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阐述文化旅游的意义,归纳整理出了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与文物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盲目开发文化旅游景点、随意改变文物原本形态、忽视文物背景文化传播等,并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经验,查阅典籍资料,并进行实地走访印证,给出了关于文化旅游业对于文物保护的方法策略,以期为我国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贡献一点推动力量。


  作者:吕慧琴

  第4篇: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构建


  文物保护事关历史传承,于一个国家关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于一个城市则关乎城市精神的积淀,当前,在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下,文物保护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已然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文物保护中,通过分级管理、拨付专项资金等方式,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步入健康轨道,探索出一定的文物保护经验。然而,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同样日益突出。以东莞为例,素有世界工厂、全国文明城市之美誉,经济快速发展中文物保护的紧迫性日益严峻,突出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与文物保护、文物保护中社区重视不足与文物保护迫切性两个重点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齐头并进,实施发展与保护同步策略,科学统筹,积极谋划,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城市变迁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探索文物保护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座千年文化名城,东莞具有相当丰厚的历史积淀,既是岭南文明发源地,又是我国近代史开篇地、东江抗日根据地,厚重的历史赋予东莞浓郁的城市气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历史人文景观。无论是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的故垒雄风,还是迎恩门城楼景观的可园蕴秀,都是东莞自身的宝贵历史遗迹,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中,人口急剧增加,为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一)保护难度较大


  分布地点特殊东莞的文物遗产的一个典型特点,相比于一般的文物,东莞的文物资源具有典型的“城市”特性,即大多数文物都集中于城市之中,当前东莞的文物资源中,东莞八景、民间八景中的多数都分布在城市或者周边集镇。外来人口多数分布在周边集镇,价廉的古村落成为其租赁首选,无疑为古村落保护蒙上了阴影。


  (二)社区参与力量不足


  无论城市中,还是集镇内,分布其中的文物资源,对其进行保护需要消耗一定的组织资源。组织资源是实施保护工作所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在不遭受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形下,则呈现出人力资源投入短板。因文物保护的特殊性,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而在实际中往往难以实现,社区在参与文物保护中普遍存在积极性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使得文物保护很难形成合力。


  (三)专项资金不足


  事实表明,文物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所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筹措保护资金。因此,各级政府所拨付的专项资金,便成为了解决这一市场失灵现象的举措。然而,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所涉及的保护内容可以随着时代主题的演变而调整。因此,相对固化的专项资金一直制约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破解文物保护困境的着力点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对破解文物保护困境进行分析:


  (一)破解“保护难度较大”的着力点分析


  保护难度较大这属于客观事实,而且古村落也是客观的存在于特定的区域内。从工作中所反馈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监管问题上,所以破解这里的困境也就在于解决监管问题之上了。从我国现有的行政层级管理体系下,与古村落所在的乡镇开展文物保护上的无缝衔接,则成为了破解困境的着力点。


  (二)破解“社区参与力量不足”的着力点分析


  若是单单依靠文物保护部门的人力资源来开展工作,则必然会百密而一疏。真正的文物保护,必须是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其中必然要求多部门行动,形成合力。实际中,必须与社区、集镇建立无缝衔接,在激励机制下来发动古村落当地人来实施文物监管,则构成了这里的着力点。


  (三)破解“专项资金不足”的着力点分析


  专项资金不足是相对的,不可否认,各级政府近年来在资金的专项预算上逐步提高。但面对古村落格局的保护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这些专项资金仍显得“小气”。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辟出一个对外展示的区位空间,并在全域旅游范畴下来藏富于民,则成为了这里的着力点。


  三、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一)理清文物保护的内在要求


  本文以东莞古村落保护为案例进行了主题讨论,但将文物保护工作内容进行拓展,还存在着其它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为此,在当前环境下文物保护工作者首先需要厘清文物保护的内在要求,而这里的内在要求一定要与具体的保护对象相联系。如,对古村落的保护应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并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提升保护工作的绩效。


  (二)建立层级联动的信息交互


  在“互联网+”时代,需要通过建立层级间的联动机制来实现信息交互的结果。不难知晓,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为此,县域政府应牵头这项工作,通过制订县域文保单位与乡镇府之间的责任与权益书面文件,以及通过落实主体责任来完成组织机构与人员配备上的工作。随后,在互联网公共平台上完成对古村落格局的监管。当然,这并不能替代文保人员现场调研的传统做法。


  (三)形成官方与民间共管态势


  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共管态势,不仅能够极大的节约文保部门的组织资源,也能尊重古村落当地的人文社会习俗。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里需要对民间参与文保工作的人员进行激励。结合下文所要阐述的全域旅游观点,可以通过为其提供专属经营权,以及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来激励他的工作意识。同时,设立淘汰机制,并随之取消所享受的优惠政策。


  (四)全域旅游下發展村落经济


  文物保护需要与发展当地经济联系起来,不然古村落居民在穷则思变的内在驱动下,将可能突破文保要求的底线。为此,文保单位可以联合旅游开发部门,选择区位较好的古村落进行文化旅游试点。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在逐渐向古村落的纵深延伸。但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度,即不能以牺牲古村落的整体建筑格局和生态,来发展当地的村落经济。


  四、结语


  当前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因素,而且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努力,仍无法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为此,需要从现实层面来对当前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文所提出的对策包括:理清文物保护的内在要求、建立层级联动的信息交互、形成官方与民间共管态势、全域旅游下发展村落经济。


  作者:叶壮强

  第5篇: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


  众所周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不仅需要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而且需要保护和管理文物,且文物工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要求,即需要预防任何外力对文物的损坏;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管理能力。其作为文物工作第一线人员,具备的特征较为广泛,主要由最具体性、最直接性、最普遍性等特征组成。但随着社会与城乡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面对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大多数基层文物部门表示难以解决,都还处于积极研究对策的状态中,因此文物工作者更需要沉着冷静、认真分析问题与实际状况、遵循相应原则。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高素质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队伍。现阶段,基层文物工作队伍不仅人员结构繁杂而且文物水平不一,职业素养偏低,所以他们没有意识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且在辨别事务方面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现有的工作队伍无法满足文物保护与管理新形势的需求。


  (2)缺乏完善的工作环境。任何工作都需要完善的环境,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大部分基层文物管理机构没有完善的办公设施;没有足够的办公经费;没有流畅的通讯与交通工具;没有安全性较高的库藏设备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缺乏充足的工作经费。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经费都是需要地方政府投资与支持,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管理体制的约束。工作经费的缺乏,文物管理部门不仅不能进行合理的管理、不能制定与实施有效的保护对策,而且不能对流转失散的文物进行调查与找回,从而导致文物流失。


  (4)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宣传的作用,所以宣传力度的缺乏,导致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当地政府与群众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加之重视程度的缺乏,往往会出现部分单位在没有征求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意见的前提下私自开工等现象。


  (5)开发与保护失调。按理而言,文物保护单位开发理应是展现文物价值的主要内容,然而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地方政府过分注重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物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基层文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首先,提升人们对基层文物的了解与掌握,并认识到基层文物的重要性,从而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提升领导干部对基层文物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尤为重要;最后,提升文物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保障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基层文物部门还需要积极宣传与落实《文物保护法》与《实施条例》,开发文物工作者的思维,转变管理理念,以及有效结合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管理与经济建设的有效开发,从而共同进步与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行政执法与业务监管管理是基层文物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因此,一方面需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与规则,并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充分展现其力量与权力,使文物工作者严格遵循相应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扩展监管力度,严格实施管理策略与做好应用职责,从而创建完善的文物管理体系。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单纯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有限,且单方面进行开发也存在危害,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合理保护、科学利用、强化管理”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再考虑开发与利用。从某一个地区角度而言,大多数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开发与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紧密联系现状,制定更加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策略。所以,开发利用理应有层次,我们应抓住重点进行开发,以及实现全面保护,在此基础上,不断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创新与探索,从而保障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有效开展。


  (4)完善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地区经济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基层文物工作的开展,加之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失调,及各个地区对文物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存在各种不平衡,因此完善与创新管理体制是文物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加强管理文物工作,健全文物工作体制,其优势在于:有利于政策标准与管理制度的推广与实行;有利于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调配;有利于经费的调整与使用;有利于行政领导、业务指导与监管的统一。从而有效解决大多数基层文物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促进国家文物事业的长足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基层文物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基层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策略与解决方案,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这项工作。改进与完善这项工作不仅仅需要基层文物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努力与支持,从而真正保障基层文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雄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