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发展作用的渗透本科论文(共5篇)

2023-12-11 17: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只利用课堂时间并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才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轻松应对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再有,大学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其主动投入体育锻炼当中,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概念


  终身体育思想是继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体育思想,当前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普遍应用。终身体育就是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其可以独立组织比赛与开展体育运动,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对自己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终身体育思想与开展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体育素质也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利用大学体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大学终身体育教育情况


  (一)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成就


  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向着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全部学生的满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设置了人们常见的羽毛球、篮球、长跑、乒乓球等,还增加了健美操、武术、网球等一些新兴项目。班级设置也应用新型方法,成立了体育运动兴趣小组,将兴趣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活动小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大学还在大学生提倡建立体育爱好社团,出现了跆拳道社团、拳击社团、滑板社团、街舞社团等,利用建立各种各样的体育社团,使学生可以大量应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


  (二)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存在的弊端


  虽然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终身体育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还需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技巧,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学生也认为体育锻炼没有意义,本身也不重视体育学习,思想上轻视体育锻炼。


  2.体育设施不完善。很多高校因为缺少体育运动资金,因此不能及时购置先进的体育设施与设备,导致广大师生不能顺利开展体育锻炼,导致终身体育思想成为一句空话。


  3.不具备考核制度。由于传统体育观众的影响,体育课考核形式化严重,体育教师不重视考核学生的体育技巧与专业知识,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导致体育教育与教学改革不相适应,因此更多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终身体育思想引不起人们的重视。


  三、大学生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当前大学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需认识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旦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对自身身心健康具有重大影响时,才能积极投入体育锻炼当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还需放手让学生独立开展锻炼,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各种体育学习任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做到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融合


  在当前大学生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而且要发挥体育课外活动的作用,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达到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锻炼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力度,如可以利用組织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比赛、组建足球俱乐部、组建篮球爱好者协会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师利用上述丰富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当中。


  (三)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在大学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还需针对学生创建一种浓厚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加强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很多大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本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身心健康令人担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职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如,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体育文化内容,大力建设体育校园文化,定期宣传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利用校园文化宣传板刊登体育文化内容,使体育教育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大学生认识到当前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作用。


  总之,只有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才能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刘卓

  第2篇:浅谈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


  体育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国家一直要求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师要做到:(1)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2)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3)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4)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5)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1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養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1.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


  4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5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宁春兰

  第3篇:浅析体育教育在转化学困生中所起的作用


  学困生是学校教育中一直困绕着老师的大问题,在上课过程中,他们虽然很努力,但是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因此,他们渐渐地从积极主动向着消极、自卑甚至自闭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偏离健康发展的歧途,而通过一定的引导使一部分学生逐渐对自己产生信心,对各种有益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做为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责任。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体育教育在转化学困生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育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通过肢体的活动刺激大脑的生长发育,为大脑提供充足的养分。其次,群体活动可以使参与者相互交流,共同努力,在活动过程中身心愉悦,气氛和谐。第三,通过身体练习,使身体承受一定负荷在相互竞争中,磨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对树立学生的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都很重要。


  学习是一种贯穿人生的一种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尝试和体验。在婴幼儿时期,每人个都对外界的东西充满好奇,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认知渴求,如:婴儿见了玩具要抓住它,儿童见了手表、地球仪想要打开他看一看。但是,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负面的刺激不断强化,如:作业没写好受到老师严厉的批评,父母溺爱,要什么给什么,由着孩子的性子买电脑、玩游戏,无止境,或者父母忙于工作、生意没有管理孩子的心情和时间,从而使孩子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时间久了学习自然跟不上,然后受家长批评,被老师冷落,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厌学,这样的恶性循环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不仅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大,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不利。体育教育能够从人的本能出发,通过对身体的练习,激发人内在的朝气和活力,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心理暗示带领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从新找到自信和自尊,通过体育活动中的运动体验,培养孩子们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難的正确方法,让他们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的学习态度,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探索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拥有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观,这样,由一个学困生渐渐变成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学习、善于发观、乐观向上的一个人。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进一步分析:


  我带2012级时有一个姓刘的女生,平时不爱体育锻炼,学习中等,身体时常出些小状况,她的父母看到女儿这种情况,鼓励她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并且要求她参加冬季中长跑比赛,为此还制订了为期1个月的训练计划。经过1个月的锻炼,在女子1500米的比赛中,这个女生竟然跑到十几名的成绩,对于每次800米跑班里倒数第一的她真的是一个奇迹。在此这后,她经常出现在体育场上


  2010级有一位男生,因父母离异,该生在上课期间精神萎靡,学习成绩全班倒数十名以内,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总是一个人发呆,我问明情况后,便带着他一起打球,但是他的篮球水平太差,基本没办法和别人配合,于是我建议他从事基本的跑步锻炼,同时让本班热爱锻炼身体,热爱跑步运动的同学带着他,课余时间我还给他讲一些关于社会、家庭的事情。经过半个学期的练习,这位学生能够主动地和别的同学进行跑步、打乒乓球,学习成绩比以前有所提高,上课时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无精打采或者经常睡觉了。我相信,这位同学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打开心扉,释放心中的不快,摆脱家庭的阴影,使自己找到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


  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改掉不良的习惯,有的学生学会了正视现实,找到自我,有的学生寻求到了释放压力的途径,有的学生找到了增强体质的方法。


  这些进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获得明显的进步,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把体育场上那种“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用于攻克难题,高考冲刺中,用全身心的投入,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归纳如下:


  ①“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锻炼的目的;②体育教育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育手段,强调运动后的身心感受;③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方法是“养成教育”遵循的规律;④小小的进步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基石。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总结出了几个基本步骤:


  ①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


  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比赛、聊体育、找偶像、励志电影、登山旅游、社团活动等各方面来达到爱运动的目的。


  ②向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和战术靠拢。


  每个运动项目的魅力都有竞争,为了更快更高更强,体现运动项目的特点,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战术素养。比如,老年人打的门球,虽然体力上要求不如篮球、足球运动,但技、战术上的要求也非常高,只有深入地学习掌握了,才能体会到真正的乐趣。


  ③适量运动,保证学习状态。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要学会积极休息,才能更好学习,但是运动时间过长,体力消耗过大会影响学习和效率。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便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针。


  ④在运动中交流,相互倾诉,缓解压力。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能造成学生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知道知识的积累;另外一种是由于成长过程中身边的各种突发事件影响到了原本全身关注于学习的精神。


  通过体育运动这处外向形的肢体的展示平台很容易让人交流沟通,在不断交流中把压在心里的愁苦释放出来,使心理达到一种平衡。


  ⑤由一项运动而产生的自信,迁延到学习领域,从而获得成功。


  在学生时期,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着做事做人,把“学困”的现状改变,树立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王伟杰

  第4篇:谈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契合


  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对于高校体育教育重视起来,而篮球运用是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篮球运动的重要性,需将篮球运动与体育教育发展有效的协调起来,积极开展篮球运动,促进体育教育发展。


  一、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相关概述


  当前,高校都开始逐渐重视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篮球运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篮球运动的方式逐步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以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因此需要对篮球运动加以重视,改进篮球运动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篮球运动教学的效率。部分高校容易忽视对篮球运动的重视,认为篮球运动只是学生们之间的兴趣,不同具体的对他们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在篮球运动方面因缺乏锻炼方法以及合作技巧等,而渐渐的对篮球运动失去了兴趣,因此高校应重视篮球运动,将其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有效的连接起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等等,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目标[1]。


  二、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相契合的策略


  (一)增加篮球运动设施


  高校体育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篮球运动设施较为齐全,再次基础上应不断的增加篮球运动设施,篮球运动设施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所必备的物质来源,只有增加运动设施,才可使得學生能够充分的使用这些设施,提高自身的篮球运动素质,高校应设置篮球馆,不管在何种天气下学生都可以进行篮球运动,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干扰而影响学生进行篮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


  高校应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时候,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高校中的各类体育人才众多,而且热爱篮球运动的大学生群体也非常多,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才优势,在高校中其教学、实训、健身以及裁判等方面专业性较强,是体育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与开发者,能够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也可以研究出篮球运动的新技术以及运动新方法,再次基础上应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使其能够不断的完善篮球运动方式,以便能够更好的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做出贡献[2]。


  (三)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高校篮球运动中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打篮球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应完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篮球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兴趣以及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得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有更深的理解,在篮球比赛中能够认识到输赢的正确观念,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面临一些困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篮球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战术的运用以及一些比赛的经验,使得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不断提高,进而也能够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3]。


  (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育发展是实现素质教学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才可以使得篮球运动能够成为学生广泛进行的运动方式之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宣传,树立学生终生体育的理念,贯彻落实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校可成立体育篮球俱乐部,或者体育篮球社团,使得爱好篮球运动的学生相互聚集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篮球运动锻炼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可以使得篮球运动可以不断的扩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五)改善篮球运动教学模式


  高校应不断的改善篮球运动教学模式,以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制定符合身心健康的篮球教学计划,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还依旧停留在只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心理以及运动等却大大忽视,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以满足不同学生之间的需求,使得篮球运动教学更加具有规范性与针对性。提高篮球运动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开展篮球教学运动,对学生在培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实践技能,高校应重视篮球运动教育,才可更好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4]。


  结语:篮球运动与体育教育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重视篮球运动,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使二者之间能够很好的融合,增加篮球运动设施,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善篮球运动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篮球运动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篮球运动能够更好的符合体育教育,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韦宁

  第5篇:关于对青少年体育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心得体会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2.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3.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個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


  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可兴趣或性格分组。


  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2.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作者:安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