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专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德育教育
前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呢?
1.当前中专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现状
1.1欠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当前,中专生的德育教育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教学。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缺少有效的拓展,积极的互动﹔学生常常是没精打采,也就很难取得进步。同时,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仅仅满足于学习语文知识,缺少深刻地思考,真诚的行动。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德育教育远远落后于学生的思想发展。所以,语文课堂中德育教育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通常来说,中专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低一些,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专生,在思想上和意识上都不够成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吃东西、做小动作、顶撞教师、旷课等。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不能吃苦耐劳,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性格脆弱……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这样的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只有利用语文教学有效开展德育教学,才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个局面,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1.3德育教育目标有待优化。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却形同虚设,或者可有可无,这样就会导致其远远不能够适应课程和社会的变化。语文课又不是专门的德育课,我们不能包罗万象、迎风趋时地说教,而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见缝插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见缝插针,随机育人"。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从而获得德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中专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方法
2.1科学结合德育教育和语文课本。中专语文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的种子。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就需要教师有效结合语文课本和德育教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在学习《劝学》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分析字词句意,从而树立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学习莫言的《卖白菜》,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教师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提高。
2.2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中专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性,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2.3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丰富的情景来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受到更多的感染。在情境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心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项链》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和语言的句子,讨论她的人生观,评价当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觀和积极的人生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幻灯片,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在《祝福》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引发对祥林嫂之死的讨论,进而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深思。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结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专院校想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之外,还应该拥有良好的品德,较高的道德素养。中专生正处于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探索。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坚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作者:张丽华
第2篇:略论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一個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联系各科任教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班主任给予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们崇高形象将长期深留在学生记忆里,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有人说,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灵魂。因此,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1.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班主任必须具有高度负责的境界,具有为学生终身负责的精神。这是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思想素质。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都会学会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班主任必须具有尊重学生的情感,班主任有了这种素质,就能中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情况的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学生也就乐于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问题和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如:我班从城里转来一位小男"土老帽"说话,你们什么也不懂。久而久之,班里学生都疏远他,没有同学和他玩。一次考试他的钢笔没有墨水,同学们都不给他借,他伤心的哭了。我就借这件事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我们不能只看见他的缺点,要看到他的优点,他为班级主动打水、烧开水,帮助一年级同学扫地。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我们大家帮助他改正缺点。我找他谈心,和他一起分析和同学搞不好关系的原因,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同学们赔礼道歉,同学们原谅了他,从此以后和同学吗友好相处。从这事我看到孩子们学会了宽容,都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宽大的胸怀。
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机应变的能力,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能力。班主任的这些德育工作能力不但反映在能否胜任班主任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德育工作的结果是否成功上,它是通过德育实践来表现的。
2.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2.1建立好的班集体,必须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有一定组织能力受同学欢迎的学生做班干部。班主任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的为班级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在管理班级时不能独断专行,我还有意识的让参与管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使学生自我表现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意识强了,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良好相好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
2.2要培养优秀的班风,班主任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全班学生的家庭荣誉和责任感。如:学校举行文艺汇演、运动会、大合唱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使全班学生的心往一处使,通过班级凝聚力,为此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3.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各个学科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生品德教育并不只是品德课的责任,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就语文课来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教学工作我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如;在教学《长城》这课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的艰难,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我自己的民族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我不失时机的抓住这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让学生先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因为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因此,周恩来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发学生要向周恩来一样,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教教育学生从小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将来使自己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
通过具体的实践,给学生影响很大,对于他们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的含义,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与学的真正目的。
4.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学困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我班的学困生有农民工的孩子,离异的家庭,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七十,他们由于语言障碍,再加上家长不懂汉语无法指定孩子学习,是导致学生成绩差的直接原因。对于学困生班主任要关心他们,千万不能冷嘲热讽,歧视他们。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热爱学生,他认为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或一句责语,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思想行为,甚至一生的成败。
对学困生应倾注真诚的爱,"爱"是少年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桥梁,爱可以清除师生感情上的隔阂,是教师做好学困生工作的前提。平时多给学困生一些机会,课堂上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对了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好积极性。在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年龄偏大的学生学习较差,可是劳动积极,不怕脏,不怕累,我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并教育他学习和劳动一样重要。在运动会他好几项都取得前一二名,在班会上我表扬了他,使他充满了自信,近一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上升到中等。后来我看到他细心、胆大,就推选他为班长,他明天早早到校负责班级卫生和早读。由此可见,学困生并非全都存在智力问题,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到他们的优点,通过表扬肯定、爱心,使孩子们走向成功。
5.班主任做好与家长沟通
做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的确家长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模型,在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常和句子沟通,使学校和家长的有力合作,让学生在一种浓浓的优良环境中成长。这要求学校要与家长长期沟通,相互了解,掌握学生的动态,熟悉他们,齐心协力,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有耐心的工作,班主任要在各项工作中,善于采取各种办法,做好班级管理,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周丽
第3篇:浅论在德育教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体性德育就是指在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它注重学生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同化”,引导和激励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实现自我超越。
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
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德育本质上就是通过活动造就主体的过程。在德育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仅靠课堂上道德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道德活动的实际参与,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真切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三、变封闭性为开放性
未成年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在学校,他们时刻在受着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再者,学校本身不能也不可能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全部责任。学校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影响是有限的,孩子的成长是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整个大社会大环境的事情。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学校教育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家长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职责,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学校要注重对社会教育因素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积极面对和发掘社会教育的有利因素。
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在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发育、健全人格、情趣培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德育的首要参与者。他们不仅是孩子的首要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也是孩子终身的教师。
在校外,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德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农村、名胜古迹和大型工矿企业,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只有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激发自己的道德情感,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四、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在德育中,师生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而主体间性所表明的是主体与主体在积极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为特征的和谐一致性。它致力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对话、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形成视界融合。所以,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主张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主体和个体的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就有了人性基础,同时也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超越了物性思维的限制而走向了意义建构。而只有在具有意义的世界里,人的生活才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生活,也才是一种人的生活。在主体间性交往中,师生关系不是“我——他”型,而是“我——你”型,主体之间共同分享经验,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德育,担负着培养现代道德人格、发展现代道德观念、提高现代道德品质的使命。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的挑战,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走出传统的依赖型、封闭型、一元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内容、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作者:陈欢乐
第4篇: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在新时期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一位教师都要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怎样利用好历史课堂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1.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1是历史学科的要求历史学科的目的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这门学科的需求,也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
1.2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学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的品格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所以,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1.3是对每个历史教师的要求。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老师的历史使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专职工作者和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
2.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值得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2.1进行良好的品位的教育。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品位教育的生动材料。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秀的道德传统,也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用这些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屡经艰难困苦中不断壮大,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
2.3进行崇高远大理想的教育。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又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历史人物生动感人的故事、言行加强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和优秀思想品德的教育。
2.4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传统美德的养成在于使中学生的言行举止合乎"礼",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是在近几年,在中学生群体当中,言语粗鲁,不尊敬师长的现象屡见不鲜,很难想象这一代人按这种情形成长下去,怎能够与未来强大的中国的主人翁身份相符。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将影响到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好坏,因此必须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3.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3.1提升历史教师的德育素质。以德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作为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师,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第一,树立新时期的育人理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实际,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第二,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从"教书匠"到"教育家",从"师道尊严"到"伙伴朋友",从而实现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升华。
3.2整合优化德育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发挥智慧潜能加以整合运用,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第一,挖掘历史课本教材,整理提炼总结德育资源。中学历史課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民主法制教育课程、诚信教育课程、孝敬父母教育课程、杰出人物事迹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等等。第二,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秦汉,从魏晋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例如"以德治国"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使其真正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也可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
3.3巧用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1)用展现生活法激活情感。历史课上的名人事迹和重大事件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历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如讲到毛泽东青年时代时,一部经典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充分展示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大气磅礴的革命气概,使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责任感,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名人的事迹鞭策学生,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从心灵上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2)用角色扮演法体验情感。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如在讲"巴黎和会"时可以结合《巴黎和会会场》这幅图组织学生扮演会场上美、英、法、日等各国首脑,揣摩各国首脑的心理,设计台词,从而生动地揭示出巴黎和会的实质。同时提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我们怎样办?"从而一下子把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调动了起来。又如在讲"中国民族工业"时,可以组织学生布置记者招待会的场景对"张謇"先生进行采访,从而体会张謇"实业救国"的曲折道路与伟大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学到知识以外,对学生的品质做好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廖春庚
第5篇: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查,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作为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得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1.教育情感法
初中生生活在幸福的家庭,有父母的宠爱,有祖辈的疼爱,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纯洁的,他们向往阳光的生活、向往平等的地位、向往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扬。所以,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想和所需,尽量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感需求。多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让学生了解自己、依赖自己、信任自己。学生的心里话愿意向老师说,老师就可以通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实施切实有效的德育教育,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2.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設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3.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高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4.赏识教育法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表扬代批评。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来自考试的反复失败和老师家长的长期训斥,所以,班主任对行为不好的学生应该更多地实施赏识教育,发现他们的优点,就立刻表扬,即使是为班级做些小事,也对他们予以表扬和鼓励,树立他们不断进取的自信心。我的一位学生一直是调皮捣蛋,上课不听,只迷上网,无心学习。对他用尽办法,软硬兼施都是无济于事。许多科任老师都很头痛,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所以越发变得没脸没皮,什么都无所谓。一次自习课上,他偷偷跑出去上网,我一气之下,让他请家长,并让他写800字的说明书,他交说明书时,我偶然发现他的字写的相当漂亮。我抓住这一次机会,及时表扬他,并让他担任学习委员,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他的荣誉感。当我宣布对他的"任命"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议论纷纷。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这种及时地表扬和信任,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了他调皮捣蛋的机会。
总之,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来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作者:易大国
第6篇:浅谈乡村小学德育教育之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协助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手段,因为只有通过养成教育,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的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普及到校园生活中,并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渗透作用,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虽然,乡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环境差,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对德育教育的不理解,没有积极协助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对乡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养成教育的阻碍,从而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难度,并影响到养成教育的进行,所以乡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养成教育还需要加倍努力。
1.对德育养成教育要严格要求
小学是学生阶段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小学时期,对学生德育养成教育需要更加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优秀行为品质的养成[1]。
乡村小学的德育养成教育的开展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乡村小学中学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看管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都文化水平低,只是单方面注重孩子的吃穿以及考试成绩的高低,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乡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差,学校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往往会阻碍德育养成教育的开展,或者是直接忽略到德育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养成教育进行严格的监控,督促学校定期的开展德育养成教育活动;其次,学校需要通过教师优秀的榜样作用,把优秀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学校还需要积极的开展和德育养成教育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身心愉悦的接受德育教育的养成教育。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习惯对孩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仅需要要求父母做好优秀的模范作用,还需要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行动以及思想上的典型模范。所以就需要对乡村小学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德育教育培训,让教师能够时刻注重自己行为活动的细节,不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遵守规章制度,言行大方得体[2]。
乡村小学中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因为平时家长缺乏管教,生活养尊处优,自理能力较差,往往会具有许许多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并且会比较调皮,不服从管教,不习惯学校生活中的学习生活,并且意志力较为薄弱。针对种种问题,教师除了需要做好模范作用外,还需要通过积极的方式,如学生完成任务时进行积极地表扬,或者举行德育养成的评比,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优秀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积极地环境下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指导学生物品摆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领悟和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物品的位置进行正确的摆放,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寓教于乐,感染学生
乡村小学的学生因为生活在农村,从小就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众多的活动方式,因此常常会发生学生在课堂坐不住,小动作多,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所以就需要教师花费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堂上,而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够理想。因此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能够在游戏中掌握到规则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德育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讲故事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只小猪"的故事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故事中的哪只小猪,为什么喜欢这只小猪,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静心学习。总的来说,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行为意识得到有效培养,还时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改善,促进班级德育养成教育的开展。
4.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促进德育养成教育开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德育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因此,学校开展德育养成教育的时候,就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德育养成教育取得理想的成效。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开展,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乡村家长的文化水平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依旧只是注重关心孩子的成绩水平,对孩子思想道德和行为品质的培养重视度低下,导致了孩子在强大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下变得自私、易怒、有暴力倾向,有些较为极端的甚至脱离学校和家庭。所以,为了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就需要家长和学校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桥梁,配合學校德育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从小教育好孩子,和学校共同为孩子建立起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实时听取孩子的意见,做好家庭模范作用,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
虽然乡村小学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环境缺失,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积极地联系,取得父母的支持,让父母和学校保持统一作战路线,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优秀的行为品质和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结语:通过有效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因此在进行基础教育的阶段,更加有必要做好德育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在优秀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下进行自我提高和成长,从而促进乡村小学教学素质的提高。
作者:尼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