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道德教育创新渗透现状探讨论文(共5篇)

2023-12-10 07: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初探


  引言: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丰富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与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真正做好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素质与认知实践能力。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之间的融合


  1.英语教学内容多样,可以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的渗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身的教学内容就是很丰富的,一方面是英语文化下的各种英语节日、历史、服装习俗等,另一方面是英语文化形式下的英语思维方法、思维模式、逻辑重点,这些教育教学内容都可以与思想道德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丰富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2.英语文化形式向多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内容的广度


  初中英语需要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来进行英语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与立体化,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效地利用以上五个方面来进行拓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全面地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与逻辑[1]。


  3.思想道德渗透可以积极优化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英语思维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体系性的认知逻辑以及理解能力,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积极优化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能力以及思维习惯,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素质,实现英语基础知识教育与英语认知能力教育之间地融合与对接。


  二、丰富初中英语教学形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力度与广度


  1.开展英语视频教学,丰富初中英语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


  视频教学是现代英语英语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进行英语立体化教学创新的基本方式。老师可以利用一些英语视频来进行英语教学拓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与道德素质水平。比如老师可以用英语节日文化来介绍的短篇来进行英语教学拓展,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意识形态有一个全面细致地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想道德底蕴。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度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渗透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力。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Donothelp”进行小组英语对话式研讨,让学生对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热点进行讨论,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3.利用英语朗读、写作等教学形式开展英语思想道德教育拓展


  同时在英语朗读与英语写作等教学形式中融入英语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丰富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形式,同时让学生将思想道德学习实践与英语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过中的主观能动性[2]。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习进行“WhatcanIdoformycountry”为题来进行英语写作,并通过朗读的形式优化学生的英语整体素质,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实践性与参与性。


  三、优化英语教学控制,提高教师在英语思想道德教学渗透中的管理能力


  1.强化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渗透的教学意识


  为了提升初中英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度,老师首先应该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意识,尤其是应该从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规划、教学管理活动等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综合实践管理,优化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与主导意识。


  2.做好初中英語教学的教学准备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备课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初中英语的教学准备工作,一方面应该提升教师对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细化能力,认识到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与关键点,另一方面是应该积极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把控与设计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督导能力。


  3.及时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适度调整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与教学形式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保障学生可以有效地反馈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为教师的教学调整与教学优化提供指导意见,适度调整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地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参与性与互动性[3]。


  四、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是初中英语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控制好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内容、形式、教学反馈、学习效果等,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英语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点与价值观引导与培训,才能真正做好初中英语的思想道德渗透,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英语的综合实践素质与认知能力。


  作者:呼雪萍

  第2篇:浅析如何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作为一位低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师”,由于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就不单是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日学习生活中去。下面我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門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叫高远飞,一直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六、总结


  综上所述,要做到这些,也许并不是很难,但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直努力去做,只有用真诚的心去听,才能倾听到学生心中最真的声音……


  作者:杨志豪

  第3篇:基于人性假设的道德教育观初探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也往往被称为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鉴于此,在教育活动中对人以及人性的认识尤为重要。不同的人性假设会带来不同的道德观,建构出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人性与人性假设


  所谓人性是指人的本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范畴,在中西方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基本上是“沿着善与恶的思路去认识的”(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1]。“沿着善与恶的思路”去认识人性是从抽象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的。在现代,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更多的是从一个现实人的角度出发。人们开始把“人”放在社群和集体中进行重新的认识,认为“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其本质”[2],正如马克思所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被渐渐发现,直到现在,英国人文主义者认为:“尽管对精神有着不同的解释,但精神的范围来自深层的人性”[3]。这样,人性的结构就包含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


  人性假设追求的是对人性的合理的预设,并非要有一个精准的预设。因为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受到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因素所制约的。人性假设除了可以更好地使我们认识人性之外,它对于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也有重要的意义。人性是复杂的,在理论研究中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预设一个复杂的“源头”,这样的“源头”只会带来思想上的“洪水”,而不是“一汪清泉”。所以,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中必须对人性有一个“公设”,而这个“公设”就是一种人性假设。在学术界中,人性假设往往被认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的活动,有着多方面的规定和表现层次,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将某些方面、规定、层次剥离出来,将某些方面孤立出来,突出并加以夸大和固定化,进而把它作理想式的普遍表述,这就成了先天固有的人性。这种以一定价值观为取向有选择的反映,实际上是理念在先的向度反映,即‘摄映’。特定的主体又把这种摄映构建的人性作为不证自明的‘公设’,作为推导现实人的活动的‘是’或‘应是’的大前提”[4]。因此,人性假设是一些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在不同的人性假设下,人们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自然就会有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


  二、不同人性假设下的道德教育观


  在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逻辑起点的教育理论建构中,长久以来形成了“内发说”和“外铄说”两种不同的道德教育观念。


  (一)“性善论”假设下的道德教育理念


  在“性善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形成了“内发说”为代表的教育观。在中西方历史上,中国的孟子以及西方的卢梭都是持有此种人性观的代表性人物。


  孟子的人性观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体现。在《告子》一篇中,他反驳了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并进一步地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恻隐心、羞耻心、恭敬心等善端是“人皆有之”,而且仁、义、礼、智这些品德的“端”也是人“固有”的,这些“端”为人们提供了习得道德的可能。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扩充人本身所有的善端,以“求其放心”,最终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在方法上,讲究内省,提出要“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卢梭的“性善论”是其自然主义儿童观和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卢梭认为,人生下来都具有“善良的种子”,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后来受外界不良的影响。卢梭还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5],人性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人的心灵中天赋的良心。而在卢梭看来这种天赋的良心“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6]。对于儿童,他们的天性是善良的,只要不受到后来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这种天性就会在儿童的成长中表现出来,实现由“自爱”到“爱人”转化。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就必须遵从这种善良的自然要求,顺从儿童的自由本性,否则就无异于将儿童看作野兽。其次,人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那么道德教育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避开社会的不良习俗、习惯和偏见,废止关于社会道德的强迫灌输,要以恢复儿童天性为宗旨,返回自然,培养出具有自然人优良品质的自由人。


  “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更为关注道德成长中个体内在的力量,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引导”使人性中已有的“善良的种子”得以成长;道德教育的原则是顺应自然天性,使儿童自然发展;而在道德教育的方法选择上也更为重视自身的反思和省察。


  (二)“性恶论”假设下的道德教育理念


  在“性恶论”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以“外铄说”为代表的教育观。在中西方历史上,持有“性恶论”观点的代表性人物包括荀子、奥古斯丁以及霍布斯等人。


  在中国古代,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在《荀子》中,他讲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生来就是驱利的,如果任凭这样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会导致灭亡。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因此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化性起伪”,使自然的恶的天性转化为人为的善的品质。在人的美德养成上,荀子更为注重“外铄”。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非常重视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此外,他还非常重视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他主张学生“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在西方,霍布斯认为,人类生存都是以贪欲为目的的,都是利己和自私的。在这种人性观的基础上,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训导和管理才能使得恶的天性得到矫正和克制。爱尔维修则认为人性的改变是与环境和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够改变原有的天性,使其向善。


  “性恶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理念更为注重外在力量对于个人道德养成和发展的作用;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教育矫正和改变天性中“恶”的部分;在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上,更为主张严格的管理和训导。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学校道德教育反思


  (一)理性看待“善-恶”思路下的人性假设


  现代人性理论认为人性是由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种不同的结构组成的。而在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无法真正关注到人性的这三个不同部分,学校道德教育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无视儿童的自主性,一味进行道德灌输。但是,“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仍然在很多学校中被当作空话,道德教育中更多的还是对各种规则的学习,也就是更为重视人性中的社会性这一属性。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是较少被关注到的部分,尤其是精神属性,学校道德教育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内心的、精神上的体验。在现代的人性观下,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应该兼顾到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天性,习得社会规范,而且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内心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


  (二)通过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习得道德


  在“性善论”人性观指导下的道德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内省”对于道德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道德教育理念中,个体将道德内化到自身之中主要依靠的是自身自省的方法。而在“性恶论”人性观指导下的道德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视外界环境和力量对于道德习得的重要作用。它是强调使用严格管理和训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习得道德。在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需要兼顾来自“内”“外”的不同方法,既要重视反复的练习和训练对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又要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内省”等方法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正确认识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角色


  在荀子“性善论”的道德教育理念中,权威型的教师是得到承认的,也是其道德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要求学生要遵从老师,并且十分重视贤师益友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学生不再仅仅是道德灌输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在其间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前的道德灌输者成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引导者。当然,贤师益友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道德方面的成长也大有裨益。在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摆脱过去道德权威的角色,充分融入到更为互动、开放的德育模式中,成为学生养成道德品质的好助手。


  作者:贾修建

  第4篇:新课改形势下政治课堂实施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成不变的东西,从来就没有,历史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我们的教育也一样,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我们必须让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而课改就是支撑教育改革的基石。政治课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指路明灯,它的好坏将深深地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只有认真确实地把政治课改当一回事,真真正正地貫彻执行,我们的教育改革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现行的教学方式因循了太多旧的甚至很不合理的东西。总体上说学生是被动式学习。所谓教学相长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传统教学方法并不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课中有“血化了是什么”一题,有学生答“雪化了是春天”被判了零分,因为“雪化了是水”才是标准答案。就这样,一个诗人被扼杀了,世界上也就多了一个庸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授课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也这么有意思呢?


  教书育人是教师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思想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要富有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构建教育的“制高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时代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反映时代特征,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冷静思索新世纪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究竟有哪些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又将如何面向新世纪,怎样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未来社会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得到强化。


  1.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讲政治”。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2.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又面临着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我们似乎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学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之从小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关心社会、关心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


  二、研究教育对象,捕捉教育的“共鸣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情感活动总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例如,在教学“坚持党的领导”时,为了避免纯理论的空洞说教,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当学生在纪念馆中看到这些烈士都是共产党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中国共产党呢?!”同学们还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革命烈士事迹报告和诗歌朗诵会”,许多学生被革命英烈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在此基础上,教师“晓之以理”,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三、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育的“支撑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离开教材另搞一套,而应认真分析教材,既弄清教材的认识价值,又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四、联系社会实际,寻找教育的“交汇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努力寻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交汇点”,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的科学理论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达到知、信、行的完美统一。在这方面,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思想疑难问题等均是我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交汇点”。例如,“美国总统都要通过竞选产生,这是否说明美国的民主制度最优越?”,“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这是否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腐败’”、、、、、、面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就可使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五、发挥示范作用,注意教育的“关键点”


  1.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言传”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但“身教”至关重要。教师应始终将“育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时时记住“教育无小事”,从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遇事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用自己正确的行为去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


  2.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体。只有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学才能真正焕发出青春,充满活力,也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当前,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学生的一般能力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应此,发展学生能力最核心的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启发”虽然不能等同于“启发思维”,但它的根本内容或关键是启发思维。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的启发、撞击,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死水一潭。我们似乎可以说,启迪思维是思想政治课乃至其他所有学科教学的命脉。


  21世纪是美好的,也是多彩的,它呼唤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未来不是梦,未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孕育在历史和现实之中。我们只有冷静地总结历史,自觉地把握现实,努力地探索未来,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范宇海

  第5篇: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与创新研究


  1.德育教育不容忽视


  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发展到14466所,年招生规模873万人,在校生2178万人,随着在校学生数量的扩大,不可回避出现的事实是,中等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感、不讲诚信、人生态度消极、自毁行为上升、校园暴力增多、犯罪率上升等。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迫不及待,而这又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


  今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并大量增加投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还缺乏深度与力度。"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亦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所以说,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能令人鼓舞,尚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首先,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被严重忽视,课时少,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地位低。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服务员和技术员",但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是品德优良的技术工人。目前,很多学校单纯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学生能够技术过硬,找到好的工作,一味地强化技能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思想道德课程多数以学生自学,以考察为主,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进行考察,部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几乎为零。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视不够,必然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素养培育的轻视。


  第二,内容落后,脱离现实。当前,科技进步飞快,社会发展也日益迅速,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课程教材与内容,却跟不上时代要求。多当今的社会属于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单纯的课程书本说教,学生很难信服,道德教育效果很可能微乎其微。


  第三,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课堂吸引力不足。当前,多数学校道德教育要么是课堂讲授,要么是观看道德教育片等等,这些教育方法,总的来说还是灌输式的,效果都很有限,学生可能会很反感,尤其是当老师在课堂上"读课本"时,学生不可能认真听讲。当前,应该彻底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提供真实案例,设置情景,让学生来参与,让学生来探讨,启发他们应当如何做,和不应当如何做。


  第四,德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资质量问题严重。由于职业学校,以就业技能教育为主,教师多数是以实用技能型教师,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德育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业性的德育教师,很多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由专业技术教师兼任,而且在专业德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再培训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也相对较少。


  3.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印象,就职业学校而言,如何发挥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重视技能培养,更应该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本质上来说,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都是职业素质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把职业素质等同于职业技能,必须坚持"德能"并重,不能两手抓,一手硬、一手软。同时,学校德育教育,应当主动摆脱为了教育而教育,积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之中,走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想结合的教育之路。


  第二,与時俱进,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职业学校尝试转变简单的课堂与书本教育方式,开展生活德育,让学生在现实真实的活动中去体验感悟高尚的品德,从而形成道德信念,并将内在道德,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如何可以开展志愿者行动、"心连心"帮扶老人与儿童、为妈妈洗一次脚、法庭旁听、为孤寡老人募捐等慈善活动,这些现实的活动是最真切、最有效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也都愿意参与这样利人利己的社会活动,同时也可以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专业性的德育师资队伍。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重视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德育队伍。改革德育课程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那么,就不仅要提高德育老师的素质,同时要积极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德育理论学习,树立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与交流,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与水平,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来引导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本领,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信服教师,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职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和美好心灵的塑造,需要全体职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与认真对待。


  作者:吉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