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理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特殊教育性的决定因素,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的特殊性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探讨了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特殊性的意义。
指出,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效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广泛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样,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国家自1989年启动“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享有“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的美誉。在北京的中国矿业大学每年招收新疆籍学生约20-30人,他们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探索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方式方法,是思政课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只有根据民族生的特点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和主动创造。
一、理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特殊性的决定因素
1、由教学对象的独特性所决定
由于历史、地理以及社会等复杂原因,新疆籍的各少数民族学生都已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深受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加上在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教育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各方面存在的特殊情况,导致他们在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如在生活习惯方面,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离开原有生活环境到内地高校学习,受直接影响的就是饮食、穿着等生活习惯。尽管一些学校会采取相应措施,譬如设立清真食堂,但还是会与新疆本土之间存在相当差距,这些都直接影响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方面,进入内地高校后在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开拓了视野,但他们读大学之前大多接受的是本族语言文字,即使参加过一些预科班的汉语学习,可一般很难满足大学里的学习要求,有的在语言交流、文字表达时出现害怕回答问题、用词不当的情况。
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很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变化,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将自己与自己的民族团体连接在一起。在与不同民族学生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不自信、回避甚至恐惧等特点。此外,他们在汉语水平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先经历一、两年的预科班学习,进行强化训练,提高汉语水平,然后转入相应的专业学习阶段。特别是“民考民”性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在汉语水平方面和表达能力方面差异大,而且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等其他方面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以上这些特殊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需要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的特殊性。
2、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需要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所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建设,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要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纠正偏差,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凸显理论的魅力,降低一些抵触,增强若干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脑和入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政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目标。
二、针对理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的特殊性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做到因人制宜。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属于“民考民”性质,很多学生在之前接触汉语不多,对一些生僻词语和概念,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把学生引进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具体事例加以阐述和介绍,帮助他们理解书本内容,真正体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整理汇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如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优秀儿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以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报效国家和社会,并努力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缩小师生间心理差距,增强思政课说服力和实效性。此外,还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引入课堂和学生头脑,向学生阐述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讲解党的民族宗教等政策,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认真学习和灵活掌握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民族工作的讲话精神。同时要注重将民族团结教育融汇于特色活动中,如民族影片展播、民族图片展览、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文艺汇演等。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2、有效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可以充分运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和民族民间谚语。在纷繁抽象的理论海洋中,穿插故事,可以变抽象为具体,除可以作为吸引民族学生注意力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也可以加深民族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维吾尔民间故事很丰富,大部分都是口口相传,在民间流传很广,而且民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也知晓不少。比如可选取有代表性的阿凡提等的故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比如讲“意识依赖于物质”时,可以选择“阿凡提的钱袋和巴依老爷的肉香的故事”:阿凡提见巴依老爷煮了一锅肉,香气扑鼻,便赞不绝口。巴依老爷说道:“你既然闻到了肉香,就应该付钱,香味也是肉的一部份。”阿凡提拿出来一只钱袋,晃了晃,钱袋发出哗哗的声响,对巴依老爷说:“你听到了吧,声音也是钱的一部份,你既然听到了,就等于我付过钱了。”[1]启发学生精神不能等同或决定物质,肉香和钱响不能代替肉和钱。
这些丰硕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可用来充实到思政课教学中,从而让枯燥理论变得异常生动起来。
3、广泛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05方案”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加强实践环节”,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状况,高校可以尽可能地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同时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结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深入到广大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培育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此外,还可以建设民族特色的思政课校园双语教学平台,逐渐形成老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下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局面。
三、探讨理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特殊性的意义
1、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组织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在充分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情况下组织教学,把他们自身的特点与授课内容有效结合,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情感化,深入学生当中,多与其交流,增加了解;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把晦涩的理论变成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特别是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体系;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尝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开卷考试、平时作业、闭卷考试、机考、论文写作形式结合运用等,在评定最后成绩时,最好能做到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的表现、课外作业、实践表现等纳入课程考核范围。此外,老师在充分了解民族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有针对性地授课,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的实效性。
2、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和服务民族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伟大中华民族的认同不仅关乎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间产生一定影响。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将思政课与民族认同理论有效对接,把理论观点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联系起来,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环节,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此外,在课堂互动环节,要将书本理论内容联系民族地区发展实际,让民族大学生介绍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民族相互认同。
综上,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立足少数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和社会现实,用符合他们实际和贴近他们现状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理论课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合格的高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强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当然,这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汉族教师要适应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
作者:丁小丽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