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院校是多民族学生聚集的多元文化场所。在新课改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予以高度重视,使现代理念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衔接,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民族院校 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课程理念
民族院校是多民族学生聚集的多元文化场所。其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文化与体现各民族文化特点的亚文化同时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彻新课改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同时,将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一、新课改理念及其标准
与“旧”课程基本理念不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严肃的纪律要求,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气氛;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为师生交往、师生交流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重结果,但更要重过程;注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这些理念到得了人们的普遍肯定。
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仍以“旧”课程基本理念为主,即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重心来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只是把知识由外向内的单向输入,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理论“三进”工作很难实现,思想政治课作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民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对策
当新课程改革的脚步踏入我们生活,必将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时,如何探讨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民族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学会分析和判断,促进思考力,提高创造力,实现各民族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学生生活应该成为实施教学的基础。学生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并引发他们情感共鸣的文化、生活是能够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的基础。民族院校的学生民族成分复杂,价值观呈多元化格局。大多数少数民族有全民信教的传统,少数民族又有各自的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同民族学生之间交流多,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交流少;同民族、同地域学生之间交流多,异地学生之间、城乡之间学生交流少。笔者认为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各环节都重视了不同民族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主动参与度及效果均有所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1.课前调查,主动参与。在上课前让学生多途径去搜集材料,调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单独调查,也可以是几个不同民族的学生合作调查;可以各有自己的侧重点,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寻找。资料搜集之后,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筛选和整理,再到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
在课前调查中,有的学生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原因;有的学生侧重于自己民族生活习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及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差异;有的学生在同学中调查: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哪些困惑等等。无论侧重点如何,90%的学生都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始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了查找资料以及探索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查找资料,如何去整理资料,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2.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教学目标、效率意识和主体意识。例如在课堂上,让各民族学生依据课前调查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各种问题。分组时要注意不同民族学生、同民族不同地域学生、城乡学生之间的合理搭配。这样让学生有了自由探求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发展的天地,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各民族文化得到了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学生内心殊途同归,民族团结情感得以体验和培养。
3.归纳概括。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多种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以正确的价值观对每一个议题、教学环节做归纳和小结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种归纳和概括可以视具体情况由教师完成,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要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归纳,如借用学生的理解,引申学生的认识等等。归纳和概括要升华主题,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有些组在讨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但有些学生因带有很大的宗教情感因素,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讨论中,当各方观点及理由已陈述完毕,便及时借用学生的理解对该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就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宗教信仰的辩证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了小结,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教学的主体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得以实现。
三、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民族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付出更多心血,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争创优质课程。
1.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探究式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新课程教学法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同时,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尽可能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例如,笔者因爱好文体活动、喜欢和学生聊天,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甚至有时候与学生打成一片,一些学生对我往往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民族地区学生入学成绩低,
基础差,一些民族学生存在自卑等心理问题;少语系学生汉语文水平较低,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教师要关爱、尊重这些学生,在教学中如孔子一般“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论语》),耐心细致,一丝不苟。 对少语系学生的教学设计多一些情景教学或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尽量生动有趣,设计的问题相对简单一些。但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教学个性的展现,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民族院校的教师要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方面有所作为。从笔者所在学校目前采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来看,基本为全国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因服务范围广,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对学生身边的、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则很少反应,教师结合各民族的具体文化、习俗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面临许多困难,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施,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因在平常学习中注重收集校本课程资源,对教学工作帮助很大。因此,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弥补国家统编教材的局限和不足,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统编教材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锻炼自己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调控的能力。教学实践无穷尽,教学研究无终点。只要勇于实践,潜心探索,我们终会获得教学和教研的双丰收,为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书目:
(1)孔子.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5.
(2)徐玉金.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N].甘肃日报.2008.9.24.
(3)覃遵君.关于<经济生活>教学的几点建议[J].北京: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8).
(4)李建明.中专学生德育教育及对策[N].甘肃日报,2008.9.30.
(5)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