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涵式特征分

2015-07-28 18: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要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必然要重视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团结发展而设立的高等院校。民族院校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尤其是民族地区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修课程。因此,研究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为例,结合2011年本人对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的调查(550份问卷涵盖了学校大部分文理学院,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共三个年级的学生),从三个层次分析如何推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一、推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注重教学的整体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入进行“四个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同时在素质教育内容中强调了要加强法制教育。由此可见,“思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律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塑造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调查显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以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他们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即使是汉族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偏远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落后、人文背景特殊、宗教信仰差异等情况,使得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在理想信念选项中,有28%的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只有16%的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在人生目的选项中,有52%的学生选择“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生活无忧”,只有30%的学生选择“锐意进取,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人际交往选项中,有49.8%的学生选择“帮助他人是有利可图”,只有15.8%的学生选择“他人确实有困难,需要帮助”;在少数民族政策选项中,有42%的学生选择“不甚了解”,有13.7%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知道”。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整体素质上呈现的状态,显然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不利于民族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因此,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注重教学的整体性。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教师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教师不仅要用知识去教授学生,更应该用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教出整体素质高的学生。
  (二)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握完整性
  “思修”课程要培养的是包含了思想、道德、法律在内的人的整体素质,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及民族观。“思修”教材由绪论、结束语与八章内容组成,我们在设置教学计划时,注重了人的全面发展,将教学内容整合为5个专题:大学生适应篇、大学生立志篇、大学生道德篇、大学生价值篇、大学生法纪篇。在每个专题中,又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讲授。
  (三)将教学内容内化到学生的心灵,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我们在“思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安排了社会调查、义工服务、参观展览、志愿者行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把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理论回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真正解决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方面的困惑,使之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主动参与,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二、推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注重教学的艺术性
  调查显示,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方言、风俗习惯,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的多样性,直接影响“思修”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在“是否逃课”的选项中,选择偶尔逃课、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高达47.8%;在“逃课理由”选项中,有31.5%的学生选择“枯燥无味”,有27.8%的学生选择“没有实际用处”,有34.6%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有6.1%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教师”;在“上课理由”选项中,选择“学校安排了,不得不学”理由的学生占39.6%,选择“必修课,挣学分”理由的学生占22.7%,选择“教师点名查考勤”理由的学生有18.4%,只有19.3%的学生选择“学习知识,发展自我”这一理由。由此可见,民族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不强,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思修”课程的积极性,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如何增强“思修”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推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呢?通过“思修”课程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注重教学的艺术性。
  (一)注重“教”的艺术性
  “教”的主体是教师,要上好一堂有吸引力的课,一定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对话。教师上课时没有激情,照本宣科,缺乏情感,怎么能 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这样的“教”一定缺乏吸引力,学习效果当然不好。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因此,教师上课应该积极运用情感艺术。只要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情感认同,教学就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一定具备很高的吸引力。另外,调查显示,在“学生喜欢的授课教师风格”的选项中,72.6%的学生选择了“授课风趣、语言幽默”。可见,传统的板着面孔说教不能吸引大学生,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动、形象、大众、朴实的语言(如民间俗语、歇后语、网络词汇等)或者运用语速、语调的变化来增强吸引力。
  (二)注重“学”的艺术性
  “学”的主体是学生,效果好的课堂,除了有教师的积极投入,一定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发出信息,更需要学生“接收并接受”信息。因此,“思修”课程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一般呈现为初始阶段的兴奋时段(第1~25分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易于“接收并接受”信息;中间阶段的疲倦时段(第25~35分钟),大脑开始疲惫,思维逐渐缓慢,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完全接受所接收到的信息;最后阶段的封闭时段(第35~45分钟),大脑开始封闭,思维逐渐停止,已经不愿意接收信息,就更谈不上接受信息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最好在初始阶段进行,中间和最后阶段采用讨论、辩论、评析理论问题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的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三、推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注重教学的创新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定型的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西方社会利用其网络优势向全球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较其他高等院校,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由于自身的多元文化性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导致“思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不好。调查显示,认为“思修”课程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与“几乎没有”作用的学生加起来达到47.3%;在“思修”课程教学效果选项中,选择“很不满意”与“不满意”的学生加起来达到42.5%;在“教学效果不满意原因”的选项中,选择“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占35.2%,选择“教学模式落后”的占13.5%。由此可见,增强“思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思修”课程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要增强“思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推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注重教学的创新性。
  (一)创新教学理念
  信息时代,“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思修”课程的发展需要。“灌输式”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输出知识信息,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信息,这适用于知识信息获取渠道匮乏的时代。信息时代是知识信息非常丰富的时代,学生与教师都能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教师与学生不再是输出与接收的单一路线,而是双向路线,学生的主观力量更大。“思修”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更新为“知识—素质—能力”三结合。遵循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让他们在身心快乐的状态下,不断提高素质与能力,应成为民族院校“思修”课程新的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内容
  人是社会化动物,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很大。要让“思修”课程真正走入学生头脑,不能多年重复一个事例,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民族院校“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分析时代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还要结合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实。
  (三)创新教学模式
  多年来,“思修”课程采用的是一种“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发展至今变为“PPT—鼠标”,不能适应学习主体——学生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在“思修”课程教学中,我们探索了有利于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如体验式教学(学生融入教学情境)、研究式教学(问题讨论、实证分析、撰写论文)、互动式教学(师生角色互换)、活动式教学(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等,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