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5-05-21 13: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是由其特殊性质决定的,因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并保持稳定发展。

  一、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在非民族专属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不可能感受到在民族类高校中强烈的民族文化和氛围,可能会因此找不到归属感、存在感导致出现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因此对非民族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工作,他们成了当地少数民族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以他们为窗口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百姓了解到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少数民族学生若是在读书期间受到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形成了正面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他们会成为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融合的桥梁。同时,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还可以利用他们在大学期间学到的先进的科学知识,为当地的发展注入自己的力量。

  二、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纲领和理论

  “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民族大学生为基础对象,旨在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促进民族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为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直接依据,是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会通过文化的浸染,让其通过内在心理认可从而转化为现实表现,最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精神境界、培养独立人格、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等层面来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12个词可以表述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此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社会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

  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强调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从而为其在成长过程自觉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文化为抓手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马克思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可发现文化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中国有一句古语说:“久居芝兰之地,定生芝兰之气。”说的是人只要长期居住在儒雅的环境中,就会被浸染到儒雅的气息。从侧面反映了积极正面的文化氛围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从某种意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无法超脱社会而存在,因此其意识总会被其所生活的文化圈中浸染,这份浸染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媒介或活动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影响,他们在心灵受到感染、情感受到陶冶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会逐渐趋向为主流文化所认可的发展方向。

  四、以文化为抓手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1 坚持以文化人的工作理念,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文化人的本意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等,以教化天下苍生。在这里是指以文化为平台,利用其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教育效果的有效性等优点,成为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切入点。

  2 以校园文化为平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打造积极上进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可以有效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向主流文化和思想靠拢。从而让作为社会一个重要构成单元的高校起到稳固基石的作用。

  打造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丰富物质文化载体和完善制度文化载体双重角度入手。古色古香的校园建筑、中外名人的雕塑、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长廊、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史展览馆、带有校规校训的牌匾等都可以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通过教育和管理双管齐下,通过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通过外在的约束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将外在准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

  3 以校园文化社团为载体,开展第二课堂教育

  学校在创建学生社团时,要坚持“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总要求,把大学生社团打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加强学生社团的内涵建设,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社团文化中可凭借学生社团开展与少数民族学生相关的活动,吸引少数民族学生展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少数民族学生展示民族服装、舞蹈、音乐、饮食等,开展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摄影展,芦笙节器乐演奏比赛,举办少数民族文化专题讲座等吸引非少数民族学生参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魅力,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幸福感。

  4 认同民族文化差异,探索服务新模式

  传统民族文化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因为“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资源和发展的基础”。而我国人民的构成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含壮族、满族等55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中国的历史长河是56个民族文化的共同结晶,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想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以认同民族文化差异为前提,探索具有符合现行主流文化的服务新模式。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相互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认同民族文化差异的表现方式之一。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照顾少数民族学生饮食文化的特殊需求,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生活的便利可以拉近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利于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5 利用新媒体,丰富主流文化教育形式

  在信息化膨胀的时代,网络因其具有信息量最大,发布信息最为迅速,对学生影响较大等特点,可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利用新媒体如QQ、飞信、贴吧、微博、微信、手机报等载体及时对学生关心、关注的事情进行正面引导和交流,让少数民族学生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的冲击中能够提高选择和辨别正确信息的能力,主动抵制负面信息,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丰富主流文化的教育形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进行正能量的传递,对当今世情、国情、形势政策进行宣传,把握舆论的主旋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由现实扩大到虚拟网络,从而深层次地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并提升其信息素质。

  五、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面对日益增多的非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寻求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以及思想、心理上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素质,完善思想道德品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