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建构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课堂,要靠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具有高超的调控艺术和精湛的引领技巧,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生动的对话,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境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的动态生成来源于有效的预设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所以,我们用变化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对待语文课程,首先是课前预设。
预设要讲究科学性、经典性和充分性。充分的预设应该履行好三点:预想,即构想出“预案”,并且要详细、具体而完整;预试,或者叫“预答”,就是将预案进行预演,并且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作试答;预判,即判别、判断一下“预演”的效果,看是否达到最佳,需不需要作修改。这样的预设才能显现出生成性这个课堂的本质属性,老师才能在课堂上审时度势,相机行事,才不会被学生“牵”着走,让生成有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做好预设,还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改变教科书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二是我们不仅要允许偏差的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而且要把这些当作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三是要宏扬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等理念深入人心;四是要改变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师生关系,努力实现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是《荷花》中的一句话,为了能让学生对此话做出多元解读,体会“冒”的生动传神的环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设计教案时估计,学生可能一开始只想出用许多精彩的动词,如露、长、窜、钻、挤等来肤浅地理解。他决定假如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能急着分析“冒”字好在哪,而采用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讨论——“怎样地长出来,可以称得上是冒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是高兴、迅速、悄悄、争先恐后、使劲、急切、迫不及待、激动、兴奋、心花怒放……,这些词涉及到心情、神态和动作,可见学生真正把书读到了心里。意会了文章的美,体会了用词的准,感悟了文本的
二、有效的动态生成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
要具有培养与引导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从最基本、最常规的习惯抓起,悉心培养学生学会听,学会想,学会说。再就是针对学生想象特别丰富,而随意性也特别强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点拨,用心引导。
一年级《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片断:
师:读读小松树的话,你认为,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生1:这是一棵骄傲的小松树。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都表示同意)从哪儿看出他很骄傲呢?
生2:我从“长得多高啊”“很远很远”“你呢”看出小松树很骄傲。
师:找得很好,请大家在这些词语的下面加上“△”。
生3:我补充,小松树和前面学过的《蘑菇应该奖给谁》中的小黑兔一样,都是很骄傲的,以为自己了不起。
(当教师正准备小结指导朗读时,一生着急地举手)
生4:这还是一棵没有礼貌的小松树。因为他对大松树说“喂”,没叫“叔叔”或“伯伯”。
师:你也真会读书,从一个字就能看出小松树没有礼貌。我们练练,把这句话读好了。
(有感情地读完小松树的话,一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
生5:如果小松树和大松树换一换,大松树会嘲笑小松树吗?
师: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会思考。有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6: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他们不可能换的。
生7:大松树会嘲笑的,因为大松树长在山上,他更高了,看得更远了。
生8:大松树不会嘲笑的,因为他很谦虚。
师:你从哪里知道他很谦虚,不会嘲笑小松树的?
生8:书上说当小松树嘲笑大松树时,大松树没有回答。他明明知道小松树比自己矮,可还是不回答,说明他很谦虚。
在上面的片断中,当学生说出“骄傲的小松树”时,教师及时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并要求在有关的词语下面加上小三角,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当学生想到如果把小松树和大松树换一换位置会怎样时,教师马上抓住这精彩“火花”,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后可从课文中找答案。就有了上面“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他们换一换会怎样”等这些精彩的生成了。
要具有很强的课堂语言素养
语文是一个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的课堂模式总是模糊的、变化的。语文教师的语言,较之其他学科,就更具有“即兴创作”的性质。本人记录了一位特级教师教学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一个片断:
师:师反复吟诵,“如此而已……如此而已”(自言自语地)这句话到底怎么读才好啊?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感慨的语调,虽然他贵为总理,但是他用的东西也是和我们平常人一样的,可能还更加简朴一些……
师:等等,我听你刚才好象说了一个“贵为总理”,贵——为——总——理。“贵”……
生:(挠头,笑)“贵”好象不好,虽然他是一个国家的总理,但是并没有那么显摆,而是像普通人一样——身为总理……
师:“身为总理……”(伸出大拇战)好!你把“贵为总理”改说成“身为总理”,很好!人是不分贵贱的(生点头)。请坐。
“虽然他贵为总理”这句夹杂在学生答问过程中的话,我当时并没有注意,估计一般人也不会太多地关注,但教师却一下子敏锐地捕捉到了,而且临场发挥,演化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凭借教师语调、语速的巧妙运用,学生能从迷惑到“挠头”,再到释然而笑,经历了一个理解领悟的过程,精彩的教学效果不期而至。
有效的动态生成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1、与学生知心,做文本知音。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先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认认真真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越深入越好。教师有了自己的深切感悟,才能做学生与文本
对话的引导者,才能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三年级的《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少年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和破除陋习的重大意义。但是,缠足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是没有亲历,二是不可能理解这种行为。所以对课文中所描写的“痛苦极了”难以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网上查找了几张图片,直观地再现了缠足的过程及被缠之后的畸形之足,通过图片的呈现,使学生对缠足带来的切肤之痛从内心深处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2、生出来的作业刺激兴奋点。课堂是一个不可预设的生成过程,新课堂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决定了课堂的生成性。同时学习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上随着教学过程的步步深入,一些生成性的课堂资源就是拿来作业的很好资源。在《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一课时就要结束的时候,有位学生突然提出:“嫩蔷薇怎么能拿来吃啊?这样吃下去肚子会痛的。”我当时一愣,是啊,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21世纪的孩子眼中,嫩蔷薇当然不能吃了,可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就在铃声响前,我马上设计了一个课堂作业:是啊,蔷薇吃下去说不定肚子会疼的。那为什么还要吃呢?请你们带着这位同学的疑问去默读全文,下节课看谁能当一当文中的“我”来回答,让这位同学听后明白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做出吃嫩蔷薇那不可思议的事情。
3、课堂互动多样,保证信息传输通畅高效。“动态生成”的课堂信息交流活跃而且频繁,如果没有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很难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与高效,课堂互动可选用小组合作、个人自学、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选择、评价、创新等形式。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三点:(1)、鼓励学生质疑。(2)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3)重视学生读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