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

2015-12-15 1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前提。要分析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梳理目前学术界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哪些观点。因而,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出发,分析学界相关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借鉴其合理资源,辩证、科学地分析、厘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一、决裂”抑或“融合”
  基于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理论立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迥异的观点。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决裂说”和“融合说”。“决裂说”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非常盛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过批判。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陈独秀认为要拥护“德先生”,就必须反对孔教、礼法等旧道德、旧政治;而要提倡“赛先生”,就要反对旧艺术和旧宗教,总之,要纳新首先应该吐故。如果说这些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破”,那么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立”。在《谈政治》一文中,陈独秀认为劳动者“自己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而且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用那权力去破坏旧的生产方式”,所以俄国精神,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乃是中国最需要的东西。在这一“破”一“立”之间,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目了然。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曾持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他“绝对排斥以孔道规定于宪法之主张”,认为孔子的思想对于当时之中国只是有害无益。但是,旧传统道德被消解掉以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呢?只能靠“主义”。他所倡导的主义就是“现代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或布尔什维主义。
  “融合说”认为儒家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亲和性,因此能够有机融合到一起。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在分配原则和社会理想等方面是大同小异的,甚至认为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
  不管是“决裂说”还是“融合说”,我们都应该将之放置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分析,因为毕竟它们提供了一些理论视角。然而,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制度来审视它们,二者都有局限。要想客观分析和批判吸收这些观点,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寻找理论依据。
  二、两个决裂”与“两种学说”
  之所以会出现“决裂说”和“融合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决裂”命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195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这段话是这样翻译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当1972年编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时,译文被修订成目前的文字,并沿用至今。在分析了《共产党宣言》的文本之后,我们发现问题集中在如何翻译überliefer-ten上。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要与之决裂的是“流传(下来)的”,还是“传统的”?如果是前者,它与“传统”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是如何理解历史传统的?
  当然,马克思对传统并没有给出一个定义,因此我们需要再次考察《共产党宣言》及其手稿。不难看出,马克思所要与之“决裂”的,是当时“流传下来的”,或者说当时“流传的”一些思潮。在《宣言》的第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的对象就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其中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所以要与这些观念进行决裂,是因为它们:(1)或者对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信念产生消极影响,比如社会主义思潮,这些思潮只是“假惺惺地表示同情无产阶级的苦难”,但是他们“根本不可能展现通过共产主义组织来解放被压迫工人的任何前景”,而且,一旦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阶级而推翻现有制度时,他们还会“马上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无产者”;(2)或者对共产主义理想进行肆意的歪曲,破坏共产主义革命活动的道德正当性,使工人甘于接受外在的社会必然性的束缚,比如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如所谓的共妻制、消灭家庭)等。
  马克思对待传统是非常审慎的,是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理论资源。即使抛开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我们还能够发现很多对马克思产生影响的西方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罗马法,马克思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并被“当作新兴资产阶级社会的法来看”。对“传统”、古代”社会的态度,他认为合理的做法是批判地接受,而不是断然决裂。因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新制度’将是‘古代类型社会在一种更完善的形式下的复活’。因此,不应该特别害怕‘古代’一词”。因此,两个决裂”的精神实质不是对传统进行彻底否定,而是进行积极扬弃。
  “两个决裂”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对待传统,而不是“全盘接受”。当吁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一些学者提出的思想完全背离了“两个决裂”的精神。比如,儒家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融合说”将二者简单等同起来,没有看到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中国传统社会与未来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完全不同。儒家“大同社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共产主义社会则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必须拥有物质极大丰富的经济基础。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儒家仅仅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对平等背后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所不问,甚而要求“灭人欲”,压抑人的发展诉求;而共产主义社会要求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因为人的自由个性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了才能够真正建立起自由人结合起来的联合体,而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主导思想仍然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但“融合说”则完全消解掉了“两个决裂” ,把儒家思想提高到与马克思主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将之置于马克思主义之上。
  三、返本”抑或“开新”
  既然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并非“传统”,而是“流传下来的”、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无益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需要处理两个问题,首先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且在立足当代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本身“是不能自我再生或自我完善的”,要发展传统,就必须能够""创造出更真实、更完善,或更便利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P2)。只有借鉴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写就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非常熟稔之外,还在于他潜心阅读大量中国史籍,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亦然。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用中国的传统语言和方式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也具有中国特色。总之,只有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界所谓的“决裂说”和“融合说”都有局限。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5]希尔斯:论传统》,傅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