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科学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体现

2015-07-21 08: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信息技术属于科学技术领域,这一点毫无争议,但是关键问题却出现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这个基本概念上。基于这样的问题背景,教育又在探究、探索、研究型等学习方式,以及最新流行的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上发生畸变,与科学、技术的基准点偏离。不仅是信息技术课程如此,其他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是如此。为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目前的一些课程矛盾、教育矛盾、技术矛盾之处,讨论如何着眼于科学技术,合理地推进课程发展。为此,本文先来一起反思科学技术的本质价值应是什么。
  ● 科学,发现规律的意义
  科学,是现代社会核心的动力源。可以说,从世界整体来看,无论有多少进步,没有科学的进步作为基础是不可能取得良好发展的。在很多科学发展较弱的领域或地区,其生产力是明显落后的。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工业4.0虽然还只是一个新概念,但是比较相关的产品就会发现科学技术本质的重要性。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那么,我们反思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属于科学技术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往往把其中的科学知识、技术都泛化了,甚至由于过度上升到信息生活、信息伦理等区域而导致了科学本质价值的淡化或缺失。
  问题1:操作系统的应用异化。
  操作系统,我们在中小学的一些阶段即使不考虑其严格的定义,仅仅从功能上体验认知,也需要面对计算机科学这个领域的特点,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用户界面的表层意义。
  从科学的发现规律角度讲,一方面是操作系统对系统资源的管理,不论是硬件管理(如设备的管理、驱动、测控等),或者是软件管理(如安装、兼容、数据存储等),可以作为学习者发现的规律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操作系统本身的应用、配置规律是什么。在后一方面,既然我们已经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那么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又怎能排除在外?其他的开源、网络等操作系统又为何排除在外?从只针对桌面流行的操作系统来看,我们的目的就已经明了,那不是为了发现规律,而是在微软这个阵地跟随着去应用学习,培养的明显就是“操作员”而非是科学素养、技术技能。
  从这一样问题来看,我们不难理解,我们对待科学并不科学。这甚至比不上小学的科学课程能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层面针对科学现象去发现规律。在这个角度讲,我们还要特别防止因为学科的方向调整,在信息素养等形而上的思想发展层面已经造成的计算科学意义的弱化,却又没有接触到信息科学的本质,造成对技术与科学的割裂。
  ● 技术,运用要有目的
  现在,技术的概念比较科学更是泛化得可怕,这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尤其东方文化对技术一直是“技”不如“道”的上层传统文化思维在起作用。即使东方与西方一样认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在东方的技术领域权益、地位明显差别于文化、政治、管理等领域,这是亚洲文化的共同特点。在信息技术领域明显的例子是,印度技术高超的程序员是出苦力做现代包身工——“软件外包业”,而在北欧或北美技术工程师只负责发明“创意”与“设计”。我的一个学生在北欧业内,角色就是“系统分析师”,调查用户需求、算法分析,因为空间自由所以思维自由,他们甚至只出售创意与专利。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来源是什么?从概念上讲,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由社会形塑或形塑社会。比如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力量。注意,技术是一种力量,技术不是学“知识”、懂“原理”,更不是熟练“操作”。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那么,我们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技术就应是其中的主体内容,至少是重要的内容。先不讨论技术包括哪些范围,就只讨论不论学习老派的程序设计,还是新潮的3D打印,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技术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不搞清楚,作为电脑扫盲时期学学软件和程序仍然是很不错的,作为新时代的弄潮时期学学物联网、Scratch、3D打印也是不错的。但是,作为课程,因为它不是基于局部的,它是基于社会的,我们就要明确相关的技术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
  问题2:技术的操作异化。
  在应用软件教学中,把操作当“任务”的问题现在已经逐步得到纠正,一般不会再把文章题目设置为“二号”、“黑体”这样的操作当作技术目的,而是更有针对性地让学习者根据规范或个性化需要,对整篇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文字修饰与版式设计,目的是要让文章规范、可读性强,配合文字内容用个性化版面更好地展现相应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文本版式设计的技术目的。而这部分上推十年,操作与技术混淆是造成“微软培训班”现象的根本原因。
  现在,物联网来了,Scratch来了,3D打印来了,这还会演变成“XX培训班”吗?
  如果只是学习使用,学习按规则去“创造”,这不是从科学到技术的强化。技术的目的性缺乏,就会仍然成为操作教学。虽然比起传统内容,新技术在时尚度、灵活度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提高技术的目的性,必然会重走以前“机器人”等教育活动的老路。
  从这类问题看,梳理清楚技术的目的会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更新换代,都要有应用的范畴和思维的深度。即使是3D打印这样的内容,也要有创意、材料、建模、流程与工艺等各方面的实用分析,充分发挥其“对创意的快速实现与验证”等方面的目的,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及技术学习都有更深度的“自我发展”,突破软件教学初期简单的重复、模仿式操作的老框架。
  针对科学与技术去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还有很多,诸如科学的原理与创新、技术的多元化等概念都需 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有所重视,以此可以摆脱不断追逐新技术的浪潮却又不得不走上模仿的歧途,让教育的滋味越来越淡,让技能的培养越来越浅,如蜻蜓点水一样浅尝辄止。
  苍山点题
  信息技术课程回归程序教学的呼声很高,最近流行的计算思维又给其以新生的契机,然而我们站在哪一个风口?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还是技术只是工具,着眼于信息?不论哪个风口,要起飞,都离不开人类的翅膀——科学与技术。科学,我们以它认知世界,传播知识,发现规律,创新思维,产生技术;技术,我们以它发展生产,推进变革,创造产品,反哺科学。所以,无论基于何种理论,科学与技术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崇高的目标,对教育更是如此。
  第一篇文章,以具体的实例,从科学技术角度去再次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文章先从信息技术课程是属于科学的课程角度,去分析如何探究“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工作原理,基本构成,还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表象深度思维,努力探究事物真相”。然后,又从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强的技术课程角度,去分析“学习应包含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规则的掌握以及经验、技巧的习得与迁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在科学技术层面的定位提出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性建议。
  第二篇文章,以具体的问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科学意义和技术目的进行讨论。先从科学“发现规律”这一个方面讨论,举例操作系统教学的问题,引发我们对科学意义的思考。然后,再以技术与操作的区分,从技术的目的性这一个角度讨论,引发我们对硬件、软件以及新技术学习目的的思考,由此反思我们是在教有目的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还是在教无目的的模仿。  
  虽然,这两篇文章包含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还很不全面,但是它们都有理有据地对我们的课程实践进行了一次基于一线的分析与探索,这应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