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项严谨而又严肃的育人工程。它的根本目的首先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其次才是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由于“高考”这一制度的存在,教育评价愈来愈数字化、绝对化,导致教师急功近利,不求思想高尚,但求成绩前茅。这一现实与教育本质格格不入,很多教师表面上高喊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际上只顾学生成绩是否提高。我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教师要保持心态
现在的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年轻教师明显偏少。不少小学教师思想守旧,观念落后,缺乏学习新事物新理念的欲望。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依然循规蹈矩,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没有激情,心态偏老,喜欢以个人主观愿望要求学生。他们贯穿始终的理念是只要学生背会了、写会了就等于理解了、掌握了。虽然学生正值花季,但没有了儿童的欢乐和童真。只要每个教师能与学生情愫相通,就能在教学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只要学生喜欢老师,学生就会喜欢你的语文课。
二、基础知识要常抓不懈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归结为四点:字、词、句、篇,其基础在于字词的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教给有关句篇的简单知识。根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最大感受是对人文精神关注得多,探究挖掘的空间大,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于过去要高。尽管国家花了大量财力扶持基础教育,但由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仍然不高,多数小学生缺乏课外读物,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这样的现实决定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小学教育才能跟上全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小学低年级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到了高年级则出现厌学状况。为什么?因为年级越高,学习内容倾向于句篇,如果基础不牢,字词积累不多,在句篇练习中的说和写必然有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因此,要让小学生喜欢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视为重点,不论年级高低,都要如此。任何时候,只有牢固的基础才能撑起高大的楼体,学语文也是这样的道理。学习是需要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活动,所以扎实的基础,才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形式要开放互动
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探究的教学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可是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思想单一,贪玩,在教学中若不切合实际,仅追求新颖时髦,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反而会使小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养成不良的习惯,形成不良的作风。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杜绝此类现象产生。采用“开放、互动、探究”教学法,我的基本感受是一定要做到放得开,收得住,散而不乱。要求要明确,检验要到位。具体地说,每上一篇新课文,首先吃透教材,备好课,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把阅读课文、听写生字尽可能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相互听读。然后集体评议,重点检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问题,共同探讨,互相评论,得出结论。最后适时指导,启发引导,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作业,在第二课时检查交流学习效果。小学生的学习具有无目的性、无方向性的特点,教师一定要随时引导,对正确的观点要表扬,对错误的观点不排斥、不歧视,要找到问题中的闪光点,让他们畅所欲言。
四、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实际上,教学是一个活动变化的过程,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建构自己的世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材、预定的教学设计为主。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在教学优化考虑的基础上,还应确保教学的发展性。再优化的教学也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知识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不犯低级重复的错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不仅意味着不能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说明不能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有基本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挖掘课程中与学生身心水平相当或高一级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认识水平成阶梯式发展。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根本在教育制度。如果人人都能认识到教育的特殊性,真正理解育人先育德的重要性,实实在在体会到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教人求真,何愁语文教学质量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