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整合的方式分析

2015-12-11 16: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教学现代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推进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场所。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对多媒体的运用进行长期实践,深深感受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 化枯燥为生动,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展现他们的天性,投入到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外在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的影响。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黑板加粉笔的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将一篇篇生动的语言文字上成生字的认读、课文的分析与背诵,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只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单调与平淡,而无法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激情。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像、滚动的文字、动听的音乐来展现教学内容,将黑板白字变成斑斓的文字与优美的图片的多彩屏幕,将教师平淡的语言描述变成有声的语言与包含丰富信息的图片,使得课堂上出现更多的和谐的美的因素,优美的图片与绚丽的文字丰富了学生的眼睛,悦耳动听的音乐愉悦了学生的耳朵。这样的教学充满和谐与快乐的因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了情绪激昂和内心振奋的智力状态。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包含着语言美和情感美。文章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结合四季的特点,来阐述小兴安岭的美景。文中不单写景,更是融入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采用传统教学只是通过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语言介绍来让学生体会语言美与情感美,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学生视学习为一件苦事,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感也很难激起。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图文声像来综合传递信息,通过优美的音乐、富有感情的朗读、优美的景象来营造乐学氛围,以此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配乐朗读,同时向学生展现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图像,强烈的视听感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学生积极地听,认真地看,积极思考,完全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有动力,学有兴致,参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2 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拼音与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于一些复杂字的笔顺与形状,学生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赋予生字以生命,让它们动起来,活起来。
  如生字“碧”,笔者运用多媒体让这个字的三个部分(王、白、石)动起来,它们三个发生了“争吵”,原来它们都不知道究竟自己应该站在哪个位置上才能组成一个“碧”字。这样的小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多媒体所创造的故事情节中,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这样使得学生对碧字的形状等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学生受基础知识与生活阅历的影响,很难在文字与所描述的事物间建立联系,对文本中词语与语句所描绘的事物、景象等很难理解透彻,而这些正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对于理解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用语言也很难将这些讲请楚。多媒体可以提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感性材料,将抽象、概括、精炼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可感的事与物,从而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而加深理解。
  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理解这段话中的“堆”与“颤动”是一个难点,采用传统教学很难将这两个动词运用的巧妙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与这段话描写的内容紧密结合的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将静止抽象的文字立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堆”字描绘出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颤动”一词赋予静止的没有生命的树叶以灵性。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对于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巧妙用处与文章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化静为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这一篇篇美文不止是华丽辞藻的简单堆砌,而且是包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着它特定的含义,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就需要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主,这样的情境是静态的,不利于情感的渗透。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通过图片、图像、文字、声音与动画来创设情境,这样所创设的情境是动态的、生动的,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美的意境中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由于作品的年代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他们很难理解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间的深情厚谊,这深厚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中朝人民离别的场面,再现文本所描写的三个动人场面,从而为学生创设了真挚感人的教学情境,学生仿佛跨越时空,如身处于文本的情境中。这样所创设的情境是动态的、真挚的、感人的,情真而意切,为下面的教学定下了 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就不再是平淡地读,而是有感情地读,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上读懂了中朝人民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然后点名让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针对前三个自然段从表达方式等展开交流与讨论。
  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更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情感因素参与其中,更利于学生把握情感基调,把准文章脉落,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是现代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大胆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运用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多媒体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助力,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梁月花.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135.
  [2]纪延伟.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124-125.
  [3]黎勇.利用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材开创新局面[J].新一代,2011(1):97.
  [4]张艳菊.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1(11):5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