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紧紧围绕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轻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本着求新、求活、求实、求精的原则,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得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一方面,学校创造了良好条件,给学生营造了优良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用尊重和平等去感染学生,是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识。
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激发创新欲望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 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尽管不是相同科目的,但也有参考价值。然后自己针对我校学生特点进行讨论、修改,然后一边尝试一边摸索,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穿的教学思想是: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用好计算机。此外还要注意发挥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辩论、比赛等在竞争中相互启发补充、共同发展提高。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把学法指导作为促进学生创造潜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敢于探索、善于探索,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目的。从而主动地认识和把握知识,使思维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得到培养。
四、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合理安排,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作到及时辅导和指导。
(一)教师要善于从旧知识中挖掘新知,从已学知识中提出新问题。
(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引发求知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五、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分化,再加上每个学生本来的起点就有可能不同,所以有时给教学带来不便。于是,就产生了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在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不同的教学活动,既做到让学生吃饱,又让好的学生吃好。
我在新生刚入学的时期,就针对是否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哪些操作技能,学过哪些软件,接触过哪些软件,家里是否有计算机,能否上网等问题在学生中做过详细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把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六、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快,知识的更新周期就相当的短,考虑到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的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学生今后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于是,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时期,因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