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与策略的创新

2015-07-28 18: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交往与承受能力、竞争与平等意识。合作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现在,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学方法中的主流方法之一。
  在我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来自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名著《学记》中的论断就曾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今天,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曾经呈现出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相同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成为首选的学习方式。通过对400余名初、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教师提出的合作讨论的问题较有价值。但是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合作学习的方式单一,合作成员的角色分配不明确,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与灵活的调控能力,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等。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
  经过三年的调查、实践与研究,笔者借鉴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的成功经验,从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总结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归纳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
  1.任务式合作学习。
  任务式合作学习需要创建真实的任务情境,把每一个学习内容分解细化为若干容易掌握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在七年级《网上安家》单元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学习情境,将整个网站的开发制作分解成若干任务,包括搜集整理资料、网页规划、网页制作和特效制作。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别扮演“网络编辑”“美工师”“设计师”和“程序员”,分工合作完成网站的制作。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熟悉了网站规划、信息搜集与筛选、网页制作的方法,激发了“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生命和绿色拥抱”“低碳环保我先行”“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等环保意识,并且使学生们的思想、知识、技能等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提升。
  在进行任务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合作性和整合性。
  2.讨论式合作学习。
  讨论式合作学习就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探讨,以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高一年级《生活中的网络语言》一课中,从学生所了解和熟知的网络语言说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指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想研究的小课题,经过小组的交流与讨论,经历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顺利地确定了研究课题,提高了学生的课题意识。各小组之间也学会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通过横向比较意识到与别组的差距,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在进行讨论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讨论问题的难易度、讨论时间,以及总结和评价。
  3.竞赛式合作学习。
  竞赛式合作学习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分组竞赛的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七年级《网络搜索》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掌握学习重点与难点,我采用了类似“开心辞典”的知识竞赛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掌握网络搜索的方法,学会选择不同的搜索策略,以便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搜索相关网络资源,提高搜索效率。
  在进行竞赛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前明确竞赛规则和公平的操作流程,并引导学生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用以保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以及小组之间展开友好竞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的策略是指在教学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互动合作、交流碰撞的方式、方法的总和。
  1.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前提。课前,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的合作学习内容,可以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所设计的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学后质疑、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这样,合作学习才能有目的、有重点,避免流于形式。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预设的合作学习目标与任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活跃人们的思维,同时促使人们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不断激起学习热情。因此,在预设学习内容时,应尽量做到将材料熟悉化、生活 化,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学习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既不能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也不能让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无法完成,而是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后顺利掌握知识。
  2.合理分组,强化角色意识。
  开展合作学习,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调整,即按照学习成绩、性格差异、工作能力、爱好特长、男女生比例等,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以4~6人为宜组建小组,使各组成绩相当、能力均衡。
  开展合作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组内每个成员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第一负责人、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并且,一定时间后组内成员之间要进行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公平性,使每个成员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归纳意见或建议,在他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对角色分工不清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制止;对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拿出来供全班学生思考、讨论。
  4.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提高合作成效。
  客观、全面、及时的评价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推动力,新课程倡导的是多元化的评价。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特别是时间较长的合作学习要加强过程中的评价,以便对合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从评价方式看,包括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借助Moodle平台完成。Moodle平台提供了聊天室、论坛、博客、作品提交、测试、问卷调查等功能,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多元化、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展示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