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整合以及注重网络道德的培养;在评价方法上应注意综合性和情境性。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2003年4月,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勇于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信息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②社会责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③独立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WWw.133229.coM
二、培养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依托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进行课程整合,并结合各种实践活动来展开信息技术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注重培养信息意识
牛津分析公司执行董事长戴维·扬曾说:“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信息意识,简单地说,是指人们对具体信息的认识过程及对信息的判断、捕捉能力,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信息意识不强,很多人对于网络的认识仅仅限于网上冲浪、网络游戏、qq交友以及听音乐、看电影,而没有把网络和自己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应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2 信息技术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是目前各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信息素养培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信息技术教师要能依据新课改,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要针对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丰富的养料和依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用“word”进行文本的编辑与排版;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qq、msn进行即时通讯,用e-mail收发电子邮件;建立blog、moodle,搭建师生共同交流平台等。
3 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课堂进行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多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适应了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培养的需求。
(1)校本课程
我校每年都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平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摄影应用、网页制作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活跃、和谐的电脑制作活动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尽情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指导学生参与电脑制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充满乐趣、极富挑战的学习。研究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前期主要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期,根据初步成果和活动心得,完成学习作品和论文,并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将研究过程情况与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进行展示与交流。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 建立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