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中语文论文

浅谈网络时代高中语文阅读校本教材开发

2016-08-19 16: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网络大数据时代高中语文校内阅读课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占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阅读技能的训练。厘清阅读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非常重要,可以从“文献实践课”、“技能训练课”、“经典品读课”三个维度来开发阅读课校本课程。


  一、网络大数据时代人类认知学习面临的挑战

 

  正如世界著名权威杂志《Nature》在2008年9月特刊中论断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大数据时代:信息倍增周期由5年缩减到18 个月;截止2010年,有2.5x109个Web站点;Facebook有7亿用户,每月产生500T数据,新增10亿照片;部署于智利帕切翁山顶上的巡天望远镜每天产生30TB可分析的数据;人类社会每2天创造的信息就超过了从文明伊始至2003年所有信息的总和……这是—个“认知过载”的时代,是一个 “人类被信息淹没,但饥渴于知识”的时代,也是—个注意力缺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知识是以指数膨胀,但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却十分有限,人类的学习能力、大脑存储容量以及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知识总量的快速膨胀之间落差越来越大。数据增长的速度和容量远远超出人类认知能力,人类的注意力被数据冲散,大量的超链接反而引发学习迷航。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99%的信息对99%的人是无用的。总之,我们的认知学习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从海量信息中认知学习、发现有用知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国防等各领域的普遍性需求。“Know-where”比“Know-how”、“Know-what”更重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尤其显得重要。

 

  二、网络大数据代的语文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的调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显然应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的这种能力应该通过哪一门课程来获得?二是该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审视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门类,“培养学生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的重任好像只能由或主要由语文课程来承担。微机课有这方面的责任,但其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也涉及到信息层面,但更过关注的是“技”的层面——如何搜集处理”的问题,而不是“阅读·筛选·鉴别”的层面——价值区分的问题。何况计算机结构、组成原理等硬件方面的内容和信息筛选关系不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的教学都有清晰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教学体系,其关注的是具体的知识的获得以及由此发展的逻辑运算及推理能力;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教学是通过借助语言来传达人文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并不聚焦于信息本身。语文课程则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把识别和筛选信息能力列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语文是最合适的课程。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在目前,要真正培养学生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光靠常规的语文课程显然是不够的。常规的语文教学的三个方面——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语文活动中,主要是阅读教学承担了这种功能。但因其承担的任务较多,如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文化品位、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拓展等,学生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很难真正得到突破。

 

  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纷纷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增开设了校内阅读课。其基本的实施步骤是通过开展教师指导下的校内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固然是学校图书馆等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是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浅谈网络时代高中语文阅读校本教材开发


  三、阅读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维度

 

  (1)文献实践课(课堂教学的补充)。此种思路下的阅读课侧重于训练学生认识文献、宏观把握文献的能力,不侧重微观的解读。其课程内容主要有:①认识书籍。了解书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需要较高配置的图书馆提供硬件支撑,如馆藏甲骨文、金文、简帛等不同时期书籍的相关实物或图片);认识书籍的外观形态及组成部分,如封面、开本、正文、插图、装帧等;理解电子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书籍(需学校配有电子阅览室和装有一定数量的电子书);②了解书籍的分类。认识丛书、总集、全集、别集四类书;理解书籍分类是一个历时的、复杂的问题;了解历史上基本的书籍分类方法,如四部分类法;知道中图分类法。③ 认识工具书。理解工具书的价值;认识各种各样的工具书;认识索引和提要类工具书。④了解书籍的基本查看方法。如“五看”——看出版社、看出版时间、看作者、看目录、看前言和后记。⑤认识书籍以外的文献。认识杂志;认识报纸;认识地图或挂图等。⑥知道常用的文献搜索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如百度、搜狗、CNKI、维普、万方文献、学位论文,超星、读秀图书等;利用目录、文摘、索引、年鉴等书籍进行信息搜索(前提是学校图书馆要有这类书籍)。

 

  (2)阅读技能训练课(课堂教学的深化)。此种思路下的阅读课重在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具体来说,一是训练学生针对不同文本所采用的不同阅读策略,二是训练学生针对同一文本因阅读目的的不同而运用的不同阅读技巧。因为其和课堂教学具有交叉的内容,但又比课堂上训练得集中而有强度,故称之为“课堂教学的深化”。其课程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阅读方法的训练。速读;跳读;略读;通读;精读;朗读;圈读;摘读等。②阅读技巧的训练。精读标题;通读开头、结尾;抓关键词;抓过渡句等;③不同文体的阅读训练。读诗词(歌词);读消息;读论文;读说明文;读寓言;读童话;读古文;读小说;读戏剧等。

 

  (3)作品阅读课(课堂教学的拓展)。这种阅读课即为当下的主流阅读课,可称之为“经典品读课”。如果说前两种阅读课是把书籍当做阅读训练的材料,这种阅读课则是把书籍当成了精读的文本。其重在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情趣,增进其人文素养。因为这种阅读课和课堂教学是“同心圆”的关系,但外延要广,故称之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其课程内容主要是选择各类经典文本让学生去精读。或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或诗或文,或古或今,不一而足。其缺陷主要有二:一是选择的文本往往偏重于文学类,内容较为单一,学生的实践活动大都是精读,活动方式单调;二是由于文本范围较广,选择起来较为粗放和随意,更由于学生手中的文本各不相同,阅读过程很难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以哪种思路开发出的校本阅读课,其都起着“加固”阅读教学的作用,应该以学生动手实践的面貌呈现出来,而不是教师的过度指导甚至讲授。如“了解书籍的分类”内容,应该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图书馆的各种书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拨,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再如“了解书籍的分类”内容,应该让学生协助图书管理员进行适量的图书分类实践等。

 

  作者:吕建哲 来源:北极光 2016年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