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信息时代的超文本阅读给人们带来的是空前便捷的视听享受,也显示了其新的特征和优越性,不过,它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将就信息时代超文本带来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关键词:超文本;阅读;变化;优势;负面影响
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的确是立身之本。儿时的我们得到一本心仪已久的的书,就如觅到了世间“珍品”,伙伴之间借来借去,不几天,书就卷了边。然而现在,到处都是书,“处处是书的海洋”。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创造了太多优越的条件,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感觉到知识的无处不在,书正在以一种虚拟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一、超文本阅读的出现
曾经人们把阅读积累、发现和交流看作思想提升、精神富有、学识广博的一种荣耀的标志,把捧书阅读看作一种高尚的文化补给和儒雅的精神享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只想高效率地处置时光,无暇再过以前那种从容舒缓的日子,文化生活也变成了快餐式的消费:直接、简易高效。
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开始摒弃传统文字阅读方式,而将注意力转向了以接受图像为主的新的信息接受方式,用这种方法来迅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心灵渴望。传统的读书变成了读屏和读网,过去,“引人入胜”人们阅读欣赏所推崇的审美境界,而现在,使用频率极高的是语文阅读的新模式——超文本阅读。超文本阅读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阅读,使阅读对象从单纯的、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扩展为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它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拓展了阅读视野,变革了传统的以印刷媒体为载体的阅读。
二、超文本阅读的形式和特质
阅读原本是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作者是发出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正是信息的载体,地位至高无上,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超文本阅读的出现,让所有的读者切身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有:
1.由被动到主动
普通阅读无法实现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也难以与作者达成互动;而超文本阅读可以实现阅读者与媒体的互动,甚至实现阅读者与作者的互动,阅读者可以在网上发表评论,这样又形成了与其他阅读者的互动。超文本阅读改变了普通阅读的信息单向传播的特性,可以让读者进行多向交流和互动,从而使阅读者从被动走向主动:前者的特征是“推”,传播者主动、读者被动;后者的特征是“拉”,传播者被动、读者主动。
2.由单一化到丰富化
在阅读信息量上,文本阅读是有限的信息,而超文本阅读几乎是无限海量的信息,而且是极为广泛的共享和开放;传统阅读的是印刷文本,需要用眼看、用嘴念。超文本阅读的信息载体是电子媒体,阅读信息从单一的文本信息扩展到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趣,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另外,它丰富的链接是普通文本阅读无法企及的。“一图胜千言”,图画的生动、现场感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在超文本阅读中,人们不必特意去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影剧院寻求音像消遣,只要打开电视、电脑,随处可见鲜亮的图画,可闻仿真的声音,每一个人坐在家里就可以尽情享受有声有色的虚拟世界,使阅读过程加入了更多的临场体验和感受。
3.由延时性到同步性
传统阅读建立在普通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上,是有序的,从写作、出版、发行,再到阅读者手中,依靠的是印刷,无法实现更新;而超文本的阅读是建立在信息组织方式上的,依靠的是网络媒介,因此,可以随时实现信息的更新。超文本阅读的强时效性,巩固和强化了学习者的认知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超文本阅读所带来的一些新思考
拿着遥控器、点击鼠标,人们便可尽情遨游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接受各个方面的信息,超文本阅读能更强烈地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我们能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知识,当然,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超文本阅读也有其负面影响。
1.阅读方向的迷失
人类理性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着明显的方向感。但超文本阅读有很大的随机性,会跟随着超文本链接随机地从一个页面浏览到另一个页面,经常是带着特定阅读目标,却实际花了很多的时间到别处,引导这种阅读链接的是页面本身的刺激,而不是预先制定的计划,再加上个人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阅读效果,这就必然导致阅读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丧失。
2.信息接受的超负荷
尽管超文本扩大了阅读领域,但并不要求阅读者见到什么读什么,事实上也做不到。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量异常丰富的知识海洋,超文本链接的信息纷繁复杂,阅读者很容易受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阅读者既要搜寻所需的信息,又要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还要耗费时间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导致信息的接受是超负荷的。因此,超文本阅读需要阅读者要具备很敏锐的阅读判断力,这对于阅读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3.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
超文本阅读中大量的读图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图像的形象性,带来了阅读的便捷,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样也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使快餐文化走向泛滥。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读文字和读图时大脑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不一样,文字是高度凝练的,处理时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潜能;图像浅显易懂,处理只是简单的信息加工,是粗加工。语言文学的表述和描写,不具备视听的直观性,它需要借助想象构筑虚拟的意境,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常规的书本阅读虽然不能提供直观的物象,但可以激发想象力,创造斑斓多彩的想象空间,而这正是直观艺术无法企及的,也是语言文学无可替代的特质。
习惯于用直观的方式接受图形,而不是通过语言的方式认识事物,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倒退。我们不能用图片遮蔽文字,用游戏取代阅读、用娱乐替代思考,否则,进行再造想象的乐趣就自然消失了。没有深度的阅读会使人心智枯竭、心灵生锈。不可否认,图文阅读在普及百科知识和经典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们只能够给文本阅读起辅助的作用,无限夸大图片的地位与作用会产生一批文字阅读的“文盲”。
尽管超文本阅读呈现出很多优势,但普通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仍然是超文本阅读的基础。因此,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根据自身阅读的目的性各取所需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1]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
[2]赵卓.论识图时代与大学语文教学[A].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第三辑[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