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的方式分析

2015-07-28 18: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标准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在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应该形成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标准历来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命题者来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每年高考作文命题一公布,各路专家、学者、发言人等或批评或赞扬,各有各的道理,让命题者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各地区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总结概括出几点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标准,予以参考。
  1.符合主流价值观
  高考作文题要有引导所有考生将目光投向社会主流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导向,既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又能昭示或鼓舞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现代社会是文化开放的社会,高考作文题应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进行正面引导,避免青年学生迷失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使他们认清主流意识形态,认清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这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对生存现实的思考。这强调高考作文命题要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
  2.结合考生的生命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表达”的第一条要求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高考作文的对象是高中考生,命题者应充分考虑命题的对象,站在考生的角度,结合他们的生命体验,为他们提供创造的天地,触发他们创作的激情,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表达自身内心的真实感受。
  3.具有哲理意味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查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各种关系进行思维的能力,这属于哲学范畴的内容。如果高考作文命题没有体现哲理意味,那么,评价标准“具有哲理意味”就显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针对高考作文题进行评价,是否具有哲理意味显得十分重要。
  4.具有一定的选拔性
  因为高考已经不再是义务教育范畴中的考试形式,肩负着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国家输送高等优质建设者的艰巨重任,因此,高考作文命题并不能满足大众的期待心理,要有一定的难度和离散度。如果所有考生的作文分数不相上下,高考就会失去其根本的意义。但,高考作文命题也不能忽视公平性,要适应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考生的心理特征,难易适中是高考作文命题最理想的境界。此外,作为选拔考试,高考作文应该有较好的区分度(见表1)。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
  纵观近几年各地区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会发现,有一定的突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以上述4个标准为依据,针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评价分析。
  1.优点
  第一,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高考作文题应面向全体考生,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但一些省市为了反押题、反猜题,将题目出得或偏或怪,使考生无所适从。例如,某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以一首诗引入,完全没有办法读懂命题者想要考查的内容。辽宁省另辟蹊径,作文题目来自学生实际生活,又略高于学生实际生活,显示很强的开放度,如2007年的《我能》,结合考生的生命体验,启发考生对人生的思考。2013年江西卷的《学生有三怕》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开放的平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的考题就不会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者文章千篇一律。
  第二,始终贯穿哲理性。教育部考试中心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评2010年高考作文题时,指出辽宁省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最有哲理”的作文题。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要蕴含一定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同时,命题者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是有限度的哲理性,毕竟高考面向的18周岁上下的学生,并不是哲学家,哲理性的东西只能是点缀,不能成为主体,否则会物极必反。
  第三,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努力将考生引向现实,或是对社会现象的评析,或是对道德修养的考察,或是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或是对考生价值观、人生观的考核,如2013年山东卷关于莫言的高考作文命题,紧跟时代步伐;四川省2008年的“坚强”等,引导考生将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放眼看世界。
  2.问题
  虽然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试图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与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从关注现实生活转向关注考生的精神世界,体现出对考生本体的尊重。然而,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引导有余、尊重不足。以辽宁省为例,自2004年以来,辽宁高考作文命题看似给考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变教化为引导,但实际是引导有余、尊重不足。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是《今年花胜去年红》,要求考生必[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须说今年比去年好,但实际上未必如此,命题融入太多命题者的主观因素。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是有关“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为考生预设几种情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思维发展,难以超越。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是有关“明星代言”,虽然材料中给出多种看法,但对考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即明星代言、诚信为先,但“诚信”是不能被讨论的,这就会约束考生观点的表达,削弱可选择空间。
  第二,命题内容单一化。虽然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追求多元化,但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双向性。2013年高考(湖南卷)的《我愿意》,这是考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命题,甚至有很多类似的“下水文”供考生备考。大部分考生会沿着固有的思维定势写作,这会禁锢考生的思维,出现考生套作的情况,并没有引导考生进行独立思考,更别提考查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三,命题材料的逻辑性有待提高。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评价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时指出命题者的初衷是好的,考查的内容富含哲理性,对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然而,细读这段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语言逻辑上存在无法类比的错误。以辽宁卷为 例,它在第一段材料中指出太贪心必会有所失;第二段材料说明控制贪婪的欲望虽然会有所损失,但精神上会有所收获;第三段材料则说明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彼此之间的逻辑性并不严谨。
 三、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1.增强文体意识
  1999年,“文体不限”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出现,一直保留到今天,也依然会出现在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但,“文体不限”并不意味着毫无限制的完全自由。考场作文五花八门,甚至一些文章看不出文体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考生文体意识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要在平日的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理解最基本的文体特征,加强训练。一些考生标新立异,忽视作文的文体要求,有些作文甚至无法分辨文体,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符合文体要求”依然是高考作文评分的基础等级,评分标准没变,只是命题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放。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命题者也应该在命题中对“文体不限”稍加说明,增强考生的文体意识。
  2.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
  高考的主体是高中学生。要想让学生将内心情感真实地抒发出来,需要命题者的激发和教师的启发,激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动力。对命题者来说,高考作文的特殊性与作文心理规律和操作过程之间具有难以规避的矛盾,这一点着实给命题者出了一大难题。纵观高考作文,在形式上先后采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以新材料作文为例,要想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下很大的功[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夫,既不能直接套用成型的材料,在组织材料时又要注意逻辑关系,避免逻辑混乱,使考生读得一头雾水,而且所给材料应包含多重角度,给考生提供开放的构思空间,这要求命题者要具有一定的材料储备与材料组织能力。教师在平日的写作教学中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带领学生多读、多写,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只有不断磨炼,学生才会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3.实现考与教的有效对接
  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高校选拔、输送人才,也是对平日教学的一个检验。因此,实现考与教的有效对接是高考命题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高考作文与高中写作教学的良性互动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跨越学科边界的重要时代课题。高考命题作文要求对考生精神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命题者要了解考生的心理,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走进考生的生活世界,拟出真正贴近考生生活的作文命题,让考生有话可说。教师也应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渗透高考作文的精神内涵,尽量削弱学生作文心理规律与高考作文特殊性之间的冲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由第一论文网摘自《中国教师》2014年第9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