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导言
所谓高校学生管理,就是各类高校领导及管理者,为顺利达成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法规政策,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协调校内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计划、实施、监督等一系列活动。该项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四有”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学习管理不但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处事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可通过管控、约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展产生直接性影响,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力量。
2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及优缺点
2.1条状管理模式
通常表现为,学校设立有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向分校区派驻学生管理的分支机构,负责分校区的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其优点为管理权力集中、管理结构简单、指令落实较快;缺点就是管理空间跨度大,人力物力成本高,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生管理部门难以保证第一时间处理和帮助,降低了学生管理的实效性。
2.2块状管理模式
工作机制上通常表现为“学校统一决策,分区各自管理”,各校区均有自己独立的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开展具有较大自主权。其优点在于管理跨度小、机构完善,利于充分调动各校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校区的快速反应能力。缺点在于容易造成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的不统一,产生各自为政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2.3条块结合模式
学校加强对各校区统一管理,同时根据某个或几个校区实际设立校区内部的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其优点在于管理紧贴实际、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增强了校区的积极性[1]。
3高校多校区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育人环境不全
国家和社会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当前,多校区高校学生摆布,要么是学院、学院分离摆布,要么是本科与研究生分别在不同校区,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潜移默化影响存在人为的隔离。
3.2管理成本加大
多校区办学的高校由于地域分散,校区间有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资源分散,协调任务加重,造成学生管理成本上扬,管理资源严重浪费。
3.3资源共享困难
因空间距离的原因,多校区高校通常分别在各个校区建造一定的场馆,建设如生活条件、图书资料、学术讲座、医疗条件、实验教学设施等。由于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很多资源要么利用过度,要么资源闲置,资源未能充分共享。
3.4文化建设不均
当前,多校区高校的核心校区文化历史积淀较强,新建分校区由于建设时间短,较短的时间难形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积淀和氛围不浓,凸显了新老校区、总分校区之间文化建设中的差异性。
3.5师生交流不够
当前,高校多校区办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居住在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老校区,而学生大多居住在离市区较远的新校区,造成教师与学生在不同的校区生活和学习。很多教师上课结束后急于赶班车时间,教师与学生间的课外交流很少,教师很难与学生在学业、心理、感情等方面进行沟通[2]。
4大数据时代高校加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4.1构建学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学生管理范围
高校要想加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学生管理质量,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学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向企业延伸,促使学校能够针对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时期也能够接受学校的思想教育和指导,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优化信息化功能,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只有保证全过程的日常管理,学生才能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得到良好管理,最终成长为高素质人才[3]。学校应该坚持顶层设计原则,全面了解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学生各个阶段的管理需求,进而循序渐进地完善日常管理信息化建设流程,掌握学生在学校和在企业实习阶段的表现,并及时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换,促使企业通过对学生学习和实习情况的全面了解,调整学生管理策略,切实增强学生管理的科学性。
4.3加强学生管理隊伍建设
学生管理队伍质量对学生管理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应逐步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促使他们能够结合信息时代学生管理需求,逐步对管理工作进行合理调整,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基于工学结合办学的特殊性,学校也应该注意到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企业方面的学生管理人员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培训,促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后,其自身信息化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
5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增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把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作者:高利兰
第2篇:“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讨
一、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是在所谓的“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提出一个新的想法,是不是回到正常状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常状态,与以往不同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预示着中国经济已告别了过去那个为期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迈入了崭新的新阶段。中国的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政府应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宏观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破解经济社会的发展性难题项目。
新常态是经济转型和风险释放的过程,政府应主动积极作为,避免出现经济大幅滑坡,社会发展遇阻难行,掉入“中等收入”矛盾圈的经济恐慌现象。新常态之下的经济增速必然会有所放缓,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增速放缓就是新常态。新常态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由快速增长向高增长的增长速度;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经济要素驱动力要素,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经济领域中的新常态是促使文化领域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推进人类社会的进程。速度和质量,是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新常态下的经济领域,虽然对速度的标准虽有所降低,但却更加重视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经济运行优化组织、提高效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领域所发生的最显著的特征变化。因此,在新常态经济下,从高速增长到高增长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二、“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强力推进高等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手段,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经济文化新常态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必会出现许多新的挑战。
(一)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团队力量有待提高。随着高考制度的开放,我国的高校规模就处于不断扩招状态,如今高校教育已经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教育”。但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供给存在严重不足。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团队的主体,却因辅导员岗位没有一套规范的胜任素质模型以及宏观背景下的供给不足,许多高校都是聘用没有管理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应届研究生,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管理主体的负担。高校辅导员岗位又不同于高校教师岗位,缺乏有效的绩效和薪酬体系,往往很多人都只是将高校辅导员当作一个跳板,一旦有机会就会转行或者晋升教师行业,这样一来就难以形成稳定的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管理团队,也无法维持辅导员的工作活力与动力。
(二)辅导员社会认可度低,队伍相对不稳定。高校辅导员在普通人眼里无非是一个“教师”,有些工作是传达学校的文件,管理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学会把握,是一个典型的“但不立功,但求无过”的角色。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扮演着组织者、实施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高校管理工作系统中,辅导员工作属于末端工作,但是却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从工作职责来看,高校的管理工作可分为:教学、行政和后勤三大部分,但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部分与学生有关,都需要辅导员进行后期操作。辅导员队伍中的部门工作人员并不是热衷于这份工作,而是想以此为跳板或者短暂的避风港,因而选择辅导员这一岗位作为权宜时之计。所以,高校管理队伍中的辅导员队伍相对不稳定,存在工作不熟悉的问题。
(三)工作思想过于陈旧,需要和时代接轨。自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自由化。加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传统的、老化的、僵固的和统一性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传统的高校过分强调主从关系,过分的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21世纪的学生是充满思想和创意的一代,加之在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学生成为了高校的主要“消费者”和“投资者”,这无疑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受教育环境以及学校学生管理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主观意识,这无疑会冲击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
(四)传统管理手段陈旧,无法跟上现代技术水平。传统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强调人工化操作,从而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没有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管理团队对于电脑的运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够,例如:对日常的基础性的学生信息工作的搜集和处理都采取上传下达式的笔录方式和口头传达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的信息需要反复的搜集,纸质留档工作量大,不符合时下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且纸质文档不易保存、不易修改,也存在学生信息泄露的隐患。更重要的是无法及时、高效率搜集某些特定的学生信息资料,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无疑这也会加大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工作量,拉长工作战线,不能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同时,也会存在再次重复搜集学生信息的情况,使学生对管理工作存在不满的情绪,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评价。
三、“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建议
学生管理创新是内涵发展趋势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前景,新常态这一宏观背景对传统的粗放型、统一性、单一性学生管理的模式、方式和目标有强烈的沖击。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强调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学生管理评价工程建设。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长期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惩罚和道德灌输管理方式为主,只要求学生个体服从组织,忽略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个性发展,只从管理者立场出发想问题,在管理上忽略了学生的意见。从学生角度出发,即传统管理理论强调管理,我们应该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注重大学生的地位,强调学生的归属感,弱化高校学子被管理者身份。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违反我国高校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考虑当下学子的多元性、复杂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参照我国人大代表制度的相关流程,积极吸引群众基础和信服度高的学子代表参与学校相关的校规校纪的制定和修订,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认可度。同时,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建立相关的学生管理评价工程,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的360绩效评估出发,以上级、下级、同事、服务对象等角度建立多维考评指标,每项KPI指标不宜过于繁琐,应小于等于5个,以便于绩效考核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始终以创新管理、创新服务,真抓实干,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为首要工作目标。努力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学生学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努力鞭策莘莘学子,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与中国的教育创新发展。
(二)建立胜任者素质模型,强化学生管理队伍的保障机制。随着我国高校的大比例扩招,高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增长速度远远没跟上学生的增长速度,而且学生管理工作者内部的整体素质也还有很多可提高的方面。大多数的工作者并不是本着热爱教育事业的初衷而投身于学生管理工作,也没有把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更没有把“教书育人”的思想贯彻好。目前,在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一对多”的模式,其中有相当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事这项工作是一个权宜之计,或者是为将来的进修提供跳板,或者是为以后的转岗择业作打算,或者是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避风港,或者是因高校的稳定待遇而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待提高和加强。所以,应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团队上入手,也就是传统管理理论中强调的管理者,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数量、质量上的差距。在高校这样一个宏观环境中,充分利用高校自身庞大的师资优势,针对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岗位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和管理者岗位职业说明书,从而聘用有能力、有水平、专业的管理者,做到物尽其材,人善其用。
同时,做到冯刚在《坚持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文中阐述的:坚持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按照“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促发展”的整体思路,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化建设。从确立辅导员岗位职责、职业准入、工作评价和成长发展标准等方面入手,努力抓好辅导员知识体系支撑和培养培训机制建设,提升辅导员工作和队伍建设质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内涵,努力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并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养,提高专业技能,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优秀辅导员代表、学务助理进行业务辅导;举办“学工论坛”,拓展有关内容,促进学习交流;适时组织辅导员外出参加校外有关培训或学习考察。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在辅导员职称评定、岗位待遇、个人发展等工作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必要保障。
(三)实行“辅导员+班导师”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高校的教育培养大多以被动学习和应试为导向,学生群体缺乏主体性,且人才培养方式过度以知识讲解为中心,人才培养环节缺乏衔接,缺乏对学生的必需技能的培训,导致我国人才匮乏,无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新世纪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以应用型、多元型、复合型、综合型为目标,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急需改革和创新。现如今,大学生人才培养单纯依靠高校管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以高校管理工作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从而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开展集全方位与立体性于一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新时期高等教育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弹性学制,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有了更多的控制和选择,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但是,与此同时,这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冲击,使高校的班级荣誉感、集体性观念日渐淡化,也就是新常态之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班集体管理”发展成了“个体管理”,大大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建立高校“辅导员+班导师”培养模式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培养的趋势发展要求,将辅导员所在的管理系统与班导师所在的学分制系统结合,从而将行政管理模式与学习模式联系在一起,构建适合大学生的高校管理工作的新平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少一分强制性,多一分开导与关心,为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强化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管理系统的服务意识,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就业,并辅助推荐工作,充分发挥班导师对学生成长教育的影响,提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成长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成才的目的。
(四)加强办公自动化考核力度,建立学生网络信息档案库。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为创新的首要目标,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必须适应新常态之下的发展步伐,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重视相关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应用能力。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团队提供岗前培训、入岗培训、在岗培训的学习机会,反复强化其现代办公自动化的能力,并定期进行抽查和考核,不合格者换岗或者再次学习,直到培训合格为止。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相关技术水平,改变传统的纸质学生信息留档模式,转变为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在线的网络电子信息档案库,及时通过网络,上传到网络云端和服务器,避免因电脑等设备损坏而造成的工作失误问题,也能够加强学生信息的保密安全等级系数。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对学校各职能部门,特别是物流组、教务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通过网络系统的匿名服务,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实现服务的优质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有效地避免传统的上传下达和口头传达方式的信息失真问题和不法行为的造假问题。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开拓性新思维勇敢地大步前进,结合我国国情、当下时事形势和高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开辟各种途径为学生打造能力锻炼和知识学习的平台,脚踏实地地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创新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源泉,可以永葆高等教育的活力,培養全方面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杨克青
第3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路径研究
学生管理工作是目前各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都应该积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确保日常教学秩序,保护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对于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职业意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自建校伊始,不仅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航空飞行人才,同时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路径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的紧迫性
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科技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这就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航空飞行人才后备力量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有较高的全面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同时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出新要求的过程中,不仅给大学生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赋予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份不小的责任。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有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的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路径
社会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必然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积极建立一套适合社会发展,符合学生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树立全新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有赖于工作理念的创新和转变,只有摒弃老旧观念,积极树立新理念才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新时代需树立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主要包括:(1)开放观念,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思想也日益开放,这种形式要求学生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以开放的理念进行,可适当地引入现代化科技手段辅助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2)服务观念,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就在于为学生提供服务,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服务,包括一些服务性指导,例如心理指导、成长指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指导和生活指导等,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上的服务。(3)民主观念,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民主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传统的灌输式管理转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式管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生自由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要遵循三个原则:(1)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围绕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为工作核心,在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2)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性功能,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为学生提供服务性指导,不仅是学校方面的专业化指导,同时也要提供生活、人際交往、工作等指导。(3)确立学生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发展,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事务管理功能、服务保障功能,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专业、独立、全面。
(三)积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方式
注重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1)由传统的单一管理为主转变为综合管理为主。综合分析大学生群体特征及个体特征,运用综合手段解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综合化的服务。(2)由传统的数量管理为主转变为质量管理为主。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管理的主体,严格把握每一个管理环节、管理流程,全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3)由传统的局部管理为主转变为全局管理为主。实施管理工作要放眼大局,以全局观进行全面的管理,注重局部管理与大局管理相结合,以大局统领局部,以局部来保证大局。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通过积极创新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等途径,才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从而促使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作者:彭洋
第4篇:关于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而学生管理工作则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日益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也日益明显,这就为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是当前地方高校发展需要及时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方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在新形势下,一些地方高校在学生管理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忽视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采用强制性、制度化手段,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采用封闭性管理模式,这显然严重束缚了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管理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这种落后的管理理念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观念,不利于激发地方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地方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素质较低。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包括技能学习、日常生活、知识传授、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高校学生管理者作为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工作内容庞杂,需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充足的工作时间。但调查显示,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多为青年教师,他们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方法不当,还有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兼职教学工作,这就使得他们的工作时间不足,许多管理问题无法及时处理。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若要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提升学生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为地方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帮助和指导。此外,还要指导学生了解自身在学生管理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并鼓励他们自觉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且合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自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学生管理机制
在地方高校学生管理中要制定整合性、互动性和层次性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进而促使他们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地方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此外,完善的工作机制还可以增强学生管理者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学校各个部门缺乏沟通联系,各个部门只负责具体事务,导致工作脱节或错位。因此,若要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应当革新原有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即加强上层组织与基层组织的互动交流,以便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其次,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个人,增强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再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对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积极的部门或个人要及时给予奖励,对于那些工作积极性较低,或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部门与个人则应当作出相应处罚,以制度化形式增强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三)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首先,要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健全学生信息电子档案。近年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普及,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运用QQ、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工具,拓展学生信息管理渠道,增强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飞信、QQ群及时传递管理信息或要求,还可以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或分享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自我教育信息等,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可以运用这些软件和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提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教师可以组建QQ群或微信群,鼓励学生在群中讨论就业、考研等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根据讨论内容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制定针对性管理策略,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温丹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