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

2023-12-11 16: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物联网对公共安全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也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它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物联网这一概念是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物联网”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物与物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络,它是从互联网从人向物的拓展。具体含义就是把所有的物品通过传感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人对网络中的物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由于物联网中,传感器设备是关键技术,所以物联网又称为传感网。物联网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但是在物联网提供新技术、提升安全智能水平的时候,其内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国家各级政府也对在物联网条件下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问题非常重视,也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一、物联网技术原理


  通过在物体中植入微型传感芯片,在一定的编码规则下进行统一编码,然后利用视频识别器装置、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进行信息传感装置,精确对物体的各种特征进行识别、检测,并且通过无线通信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当中,进行信息传递,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控制和管理。物理网的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感应,第二步将感应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设备传输到互联网上,第三步就是通过终端对物体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物联网对公共安全管理的影响和调整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各种大型活动当中已经展示出了它巨大的魅力,但是它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该公共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为公共安全管理带来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重点场所的安全护卫:在国家的政府机关或者是人民基础设施场所建立起了物联网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了低漏、低虚的警率周边安全防范,加大了抵御外力入侵的力度。交通、消防、危险物品安全监管方面:从最初的对车辆信息和道路状况的检测的应用,到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的防范应用,发展到对危险物品的检测应用。物联网都体现出了高度的敏感性,为社会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对现有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物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安全管理模式的改良。用物联网的技术来审视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首先是事前预防理念强调不多,现有的政策只注重对事件的预警,而在事件的预测和预测措施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其次是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物联网的到来,使对物品的状态检测和信息传输成为了现实,提出了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要求。


  三、物联网条件下的公共安全管理应对策略


  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会对社会的生产力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会在社会上造成强烈的反响。政府部门有义务对于变革进行正确地引导,消除变革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确保公共生命财产安全。


  (一)政府在物联网开发过程中应掌握主动权,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面对物联网迅猛的发展速度,政府只有占领高点,掌握主动权,才能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应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法律层面,网络安全问题应该随着物联网同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物联网的安全监管立法是物联网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技术层面,政府部门加强物联网核心网络的管理力度,确保核心数据不被窃取,保证核心层次的安全性;在管理层面,在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能放松安全管理工作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物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构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提升公共安全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


  政府部门应该从观念、布局到工作重点和技术手段上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跳出互联网思维的限制,构建一套成熟的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安全管理模式的更新。事故检测防范系统方面: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建立起一套具有自动识别、感知、判断和报警功能的检测防范系统,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加强安全预防工作的力度。


  城市综合管理系統:通过物联网搭建一个综合城市管理平台,把城市中的各个部门结合起来,使他们协调一致的进行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各单位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确保监测、预防、决策、处置等工作高效地进行,避免信息封闭、各自为政现象的产生。


  身份识别系统:这里的身份包含人的身份和物的身份两层含义,对于具有危险性的人和物进行有效识别、动态控制。公安机关应将物联网技术和金盾工程结合起来,打造一个覆盖面广泛地身份识别网络。


  四、结语


  总之,物联网必将成为将来社会工作和生活的主流,也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政府必须充分重视物联网条件下的社会安全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其环境的安全稳定。


  作者:彭曦乐

  第2篇:基于海量数据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0引言


  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是学校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校园管理人员应提高对校园安全的认识,提升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但目前我国各校在公共安全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隐患:林生指出社会多元思想的交集、宗教势力以及网络技术的推动、网络犯罪等给校园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陆伟认为学校安全教育不足,治安管理落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网络负面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外部环境都是校园安全问题多发的重要因素。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重点集中于治安管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与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学校的教研、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


  大数据时代来临,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可以消除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在信息产业、交通运输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张春艳,2014)。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等特点,云存储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数据得以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将依托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应用研究校园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构建海量数据应用下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分析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1海量数据下校园公共管理管理机制的建立


  1.1大数据环境下海量数据应用的内涵


  任何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海量数据本身都具有巨大的数据价值,但是人们探究某一具体数据时,它自身的数据价值密度却相对较低。多样性的数据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加大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海量数据的应用有两个内涵,一是技术的应用,二是思维的转变。海量数据应用技术既包括诸如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和数据可视化等旧技术,也包括云存储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而海量数据应用思维则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用全样本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形成了模糊化、相关性和整体化的考虑方式。海量数据应用技术和思维的创新的融合发展,给很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科教文卫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与数据紧密结合,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也不例外。


  1.2海量数据应用下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特点


  1.2.1校园安全管理中新技术手段得以应用


  海量数据的应用在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中所发挥作用,可以从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转变角度理解。校园环境内发生的种种事情,都是校园安全危机潜在发生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集合。庞大的数据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其进行收集、存储、分析、统计与应用等操作,大数据新的技术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库表格的整齐排列,而是实现了向“消除僵化的层次结构和一致性”技术的革新,实现了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1.2.2校园安全管理从“应对”到“预防”的思维转变


  在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前,人们面对少量数据结果习惯于“因果关系”思考,由“因”到结果进行探究,这是一种传统安全管理的“思维”。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应用,实时实现数据的更新与监控,可以实现校园环境动态可视性,关注事物之间相关关系。在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校园公共安全影响因子的考量不仅仅需要知道为什么,更需要知道是什么,从而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采取防控措施。


  1.2.3海量数据应用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缺乏海量数据支持,往往局限于单一部门防范措施的推动。一方面单一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能够有效整体排查与应对校园公共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同部门掌握不同的资源与数据,无法实现有效协同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底下。海量数据应用需要校园安全管理的保卫科、警卫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部门的联动,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开放共享。


  1.3海量数据应用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


  海量数据应用于校园安全管理务必需要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这个系统包含校园环境内各种与安全风险相关的数据信息。校园安全管理数据库包含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校内或校外周边常住人口的年龄、户籍、宗教、教育与病历等)、网络信息传输数据库(网络信息记录、通信记录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筑布局、气候、交通道路、人口布局、安全隐患布局与安全设施布局等)、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校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或心理健康跟踪数据)、医疗卫生监控数据库(校内外流动人口医疗记录、校内食堂等设施卫生监管数据、校外娱乐餐饮服务卫生数据等)、校园安全事件案例库(校内历史安全案件记录或典型安全案例)等。


  此外,校园安全管理涉及校内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主要相关部门有保卫科、警卫处、物业管理、校医院、心理咨询室、教务处以及当地派出所、城管、卫生监督局等,这些部门不仅负有收集数据的责任还是安全管理防控的关键力量。本文构建海量数据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


  海量数据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中,数据收集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校内外环境中各种数据信息对校园安全分析具有重要价值。校内外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协作,不仅要观察记录基础数据信息,还需要针对数据分析报告实施安全措施。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云存储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对各部门收集数据进行整合和存储,分类整理数据便于数据分析和识别。云计算技术可以对校园公共安全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到校园公共安全报告,而实时信息更新与可视化监控使数据处理能够保持时效性。对于校园公共安全报告的问题,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采取必要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例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安全隐患排除与安全防护实施布置等。


  预防成为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核心,改变了传统事后应对策略的滞后和安全隐患漏洞频发的现状。海量数据下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并非一味的预防,面对突发事件时,相关部门也可以借助海量数据的调动分析,快速找到事件发生原因,计算事件损失和并发危险,作出快速应对决策,实现公共安全事件的实时解决。


  2海量数据下应用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的方法


  2.1加强数据收集与整合


  目前,校园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整理体系,特别是各部门独立运作机制尚未打破;数据格式由传统的文本、数字等结构化数据变为视频、音频、图像等多样化数据,给数据识别与收集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首先要扩展数据来源渠道,校内外各个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应承担起数据收集与整合工作,推动部门间信息开放共享;其次,要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行政、网络、个人等各方面信息优势,提供有偿购买等多种方式,促进社会的信息融通,从而有效拓宽数据的收集渠道;最后,要在数据形式上进行拓展,改变单一结构化数据信息收集,加大对视频、图像、音频等数据形式的识别和管理。


  2.2加强海量数据的精细化管理


  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过于简单,无法进行公共安全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的参考应用价值十分有限。数据整合与加工处理是创造数据价值的重要过程,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决策行为将基于数据及其分析,这是一种重视理性的、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因此,海量数据收集存储并不能创造数据的价值,必须对大量数据进行全面的精细化的管理。基于数据特征的聚类整合、高级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完善数据处理分析体系。机器学习、统计分析工具、社交网络分析、图像和视频分析、情感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良好的数据分析与处理,须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标准体系,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数据标准可参考国家或社会公共安全标准,也可由保卫部门牵头制定。


  2.3以校安保部门为主体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不是一个部门单独的责任,同样也不是相关职责部门的事情,需要联动各个部门、校园内外关系安全的每个主体。在传统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中,保卫处等职责部门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往往在事件处理上相对封闭,缺乏良好的公开与透明机制。海量数据的应用涉及校园内外民众的基本信息,同时也涉及每个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大数据时代是公开透明的,因此需要建立以校保卫处为主导的,联系校园内外其他职能部门、相关机构,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的一套协同联动机制。


  4结语


  大数据时代到来,让海量数据的应用成为可能,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不断成熟,让数据价值实现不断增值。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应当紧跟新技术潮流,效利用数据,依靠大数据技术的存储与计算能力,让校园内外环境数据信息得以增值,转化为可以判断的数据报告,从而预测和防控校园公共安全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实时应对紧急事件,保障校园安全。


  作者:胡文俊

  第3篇: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研究


  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09年至今,乌鲁木齐市政府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与维护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乌鲁木齐市社会日益稳定和谐。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已由当初的居民自治模式逐渐转为“大政法委”模式。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法与措施也进一步创新,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应用居住证平台、二维码平台、警综平台,加强对社区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在生产安全、精神文明建设、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等方面加大社区综合治理的力度。社区建立了巡逻防控队伍,对社区公共场所与“六小场所”加强巡逻防控,并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习,提高队伍公共安全管理的专业素质,为社区的居民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参照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以期通过建立社区公共安全满意度评价体系来调查社区居民对公共安全管理的满意度,从而发现其中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升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为乌鲁木齐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2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指标的初选与筛选


  目前,国内针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借鉴安全社区[1]、社区居民满意度[2]相关研究成果,初选了6个一级指标、56个二级指标,作为指标初选集合。


  应用专家打分法,参照李克特量表,将初选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1分为非常不重要,2分为有点重要,3分为比较重要,4分为非常重要,5分为极为重要,向社区管委会、社区领导及专业负责人征询意见。拟定将高于4分(80%)的指标作为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调查问卷共发放18份,收回18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卷率为100%。通过对专家打分结果的分析与排序,综合了多位专家的判断与建议,最终确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如下表所示。


  22权重的确定


  通过层次分析法[3]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专家打分问卷,通过专家将评价指标两两比较出重要程度,统计分数并建立判断矩阵,最后计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


  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分化程度良莠不齐,问卷难度比较高。因此,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集中挑选了若干名对层次分析法有了解的专家进行打分。本次问卷共发放8份,回收7份,有效问卷5份,回收率875%,问卷有效率为714%。经过计算与一致性检验,得出了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指标的各权重值。


  23指标的量化评分


  在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体系中,二级指标可直接量化评分,制成满意度调查问卷。参照李克特量表,将三级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很好(95分)、好(85分)、一般(75分)、差(65分)、很差(55分)。根据其分数与权重逐级推算出上级指标的分数,最后得出被评价社区居民对于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的总分。


  将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很好(≥90分)、好(80~89分)、一般(70~79分)、差(60~69分)、很差(<60分)。


  3对某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的评价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制成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本研究在乌鲁木齐市范围内,选取了少数民族聚居的某社区作为被评价对象,对社区内的居民随机发放问卷,进行满意度的实证与分析。


  31指标评价的计算与结果


  通过实地调研,向某社区的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6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为81%。参照下表,将各二级指标得分与权重相乘后求和得出一级指标分数,再将各一级指标分数求和得到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总分,其分析结果如下:


  44乌鲁木齐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体系表一级指标A权重二级指标B权重三级指标Bij权重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满意度1B1对社区公共


  安全的满意度020B2公众参与007B3居民安全素质024B4基础设施与服务040B5对社区安全


  工作人员满意度009B11社区民族团结友好度014B12社区居民主观感受所住社区安全程度047B13社区公共场所安全良好度031B14社区公共秩序良好度008B21社区居民群防群治群控参与度1B31社区居民民族团结、反“三股势力”意识059B32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025B33社区居民掌握突发事件应急、避难等安全知识情况016B41社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情况037B42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及落实情况(安全生产、消防、平安建设等)023B43社区网格化管理情况015B44社区开展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访汇聚活动情况010B45社区治安联防设施完备程度003B46社区治安联防工作严密程度(巡逻防控、十户联保等)005B47社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007B51社区党组织领导与工作能力025B52社区党组织服务意识017B53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工作作风033B54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实绩007B55社区公共安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011B56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005B57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32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1)对社区公共安全的满意度:居民对某社区的民族团结友好度、社区安全程度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但社区公共场所安全良好度仅达到“较高”水平,社区公共秩序良好度得分仅为775分,为“一般水平”。某社区内公共场所安全与秩序是制约提高某社区公共安全的首要因素,某社区应结合社区物业,加大对社区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消防、交通、绿化等方面的治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满意度。


  (2)公众参与:社区居民群防群控群治参与度得分仅为708分,刚达到“一般”水平。在调研中,有些居民甚至从未听过社区公共安全、维稳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群防群控群治是提高整个乌鲁木齐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因此,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才是提高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的根本所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某社区应将此工作列为重点工作。


  (3)居民安全素质:某社区居民安全素质得分为8099分,仅达到“较高”水平。某社区在开展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得分也仅为783,为“一般”水平。某社区应大力开展社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素质,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难等知识,为更好地推进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基础设施与服务:此指标满意度得分为8093分,仅达到“较高”水平。社区虽然开展了各项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与服务,但是与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还存在差距,如综合治理工作、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得分都<80,为“一般”水平。因此,某社区应继续加大力度开展与落实公共安全管理的服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5)对社区安全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此项指标的满意度得分为784分,为一般水平。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工作实绩为一般水平。调研中发现,基础工作人员态度散漫,有聚众聊天等现象。因此,社区党组织应增加社区基层员工专业素质培训的时间与次数,提高其办公效率与服务意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舒心优质的公共安全服务。


  综上分析,对某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满意度评价分数为8005分,介于80~89分,仅达到“较高”水平。


  作者:杨帅等

  第4篇:我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单灾种管理业务系统,包括气象部门、水务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地震部门和减灾部门等机构。这种管理体系对预防和降低灾害的发生发挥了很重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管理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反应迟缓、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这种单灾种管理系统明显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的爆发,更突显出这种管理体制的缺陷。


  “非典”事件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建立了应急管理管理预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安全管理运行机制逐步成熟、公共安全保障机制更加有力。但是相对于日益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储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公共安全管理各部门职责划分模糊、协调不足。


  我国虽然设立了许多公共安全管理方面部门,但是这些部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各自行使各自的职能。例如森业部门只负责管理森林火灾的预防与处理,地震部门管理地震方面的灾害,卫生部门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等。这种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灾害的部门职责划分,在公共安全管理的垂直方向上比较完善,但是当发生复合型的危机事件时,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布局就暴露了它的缺点。一方面是事件的主管理领导部门会感到资源和救援力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是其他部门的可用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在2008年发生四川汶川地震和2015年发生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中都显现了这种分行业、分部门的分散性管理体系的弊端。


  与这种分散的部门管理体制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公共安全管理权责不明确。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职责范围,但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权利,尤其是涉及防灾救灾的费用来源、救灾款项分配方面的问题。当灾难事件发生后,政府各部门容易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影响处理灾难的效率。


  (二)公共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


  建国以来,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法律的制定往往是灾难发生之后才立法的,而且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单一灾种法律法规不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某一种灾害,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手段、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的志业性都很强,所以不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二是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法律空白。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一些法律条款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办法,规定过于原则,较为抽象。


  (三)社会参与程度低。


  我国政府部门是预防和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主体,社会只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部分环节,并且参与规模小、方式单一。我国的社会参与只涉及到以捐款捐物的方式对受灾地区和群众进行支援,而对灾前预防和灾后恢复的阶段参与较少。社会参与通常也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缺乏主动性。当发生重大灾难时,例如2015年的天津大爆炸事件,大部分社会参与是政府的政治动员和行政动员组织起来的。


  二、完善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明确各部门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责和权力范围,设立专门的公共安全管理协调机构。


  用法津手段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公共安全职责和相应的法定权力,同时建立常设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工作。公共安全服务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基本职能,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为了政府更好的履行公共安全管理职责,中央政府可以设立一个协调各部门行动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例如以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为基础,打破各部门的相互独立和条块分割的局面。


  (二)建立建全法律规范,填补法律空白。


  法律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应该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各灾种法律制度之间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加强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完善公共应急法制中的具体制度,明确各法律条款规定的具体内容,使之具有操作性,同时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创新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创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合作管理模式。


  政府是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服务的主体,但是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应对应急事件,最大限度的保护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公共安全管理中,会导致政府机构增加、权力大肆扩张和财政负担过重。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会使可用的社会资源浪费。因此,要将社会各界的力量都参与到公共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其做法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发挥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二是加强同红十字会、高校等非营利组织和国际救援组织的合作。三是积极开展同私人部门的合作,例如保险公司。


  作者:张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