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2015-12-17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以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招生规模、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指出了高职类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疑问,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引发设计教育的同仁们共同对于高职类的设计教育及其发展多一份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工业设计;教学;思考
在高等院校年复一年的扩招大潮下,设计教育或者说设计艺术学科可以说确实迎来了空前的“大跃进”式的发展,从艺术类院校、工科院校到综合性大学,从硕士教育、本科到高职,可谓遍地开花。时至今日,据统计,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已经有超过700所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设计艺术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也相应地在这鼓“春风”下在高职院校扩展开来,其数量叹为观止。作为一个在高职院校的设计教育工作者,不禁要反思:“我们的工业设计专业真的蓬勃繁荣到如此?我们培养的设计专业人才真的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充分对应了高职学生的特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是高职类设计教育长期的困惑,也是该认真好好思考的。

1.对于高职类工业设计教育的困惑

  1.1 困惑一,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的定位?

  这是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只有真正意义上弄清楚了什么是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的定位即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解决好其他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有对高职工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规定:培养在设计领域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有许多人称高职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创造型、能力型、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即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良好艺术素质和职业道德,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工业产品设计艺术领域从事创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然而实际上,对于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应用型学科,这似乎是对无论高职,还是本科,甚至硕士都通用的一个定位与培养目标,不仅仅高职,整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定位,尤其是分类,分层次的定位,至今还是个模糊的概念,正如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在首次工业设计教学研讨会上指出:“……像时下那样,中专的、大专的、职高的、本科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台阶,培养计划所列的课程,也不能分出层次的高低。”一语道破了我国现在工业设计教育在多层次发展中的不足。因此,如果不能把到底何为高职特色或者说高职层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这个困惑搞清楚,将是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的瓶颈。

  1.2 困惑二,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精英化还是大众化?

  与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相呼应的是伴随扩招带来的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定位不清、而又盲目开办的恶性膨胀。已经有识之士在高呼,说中国的设计教育已经出现了“泡沫经济”的味道,这也许是种夸张的说法,但确实是对设计教育如此庞大规模的一种担忧:根据统计,2008年时,设计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大类、经济管理类之后的中国第三大专业群,而这与九十代时还是为数不多的院校在开设设计类专业相比,短短十几年,真的是“大跃进”式的了,不能不引起设计教育界的反思:如此庞大规模的教育,诚然显示了中国旺盛的经济增长态势下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然而真是需求缺口至如此吗?我们都知道,工业设计尤其是狭义的产品造型设计属于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一部分,而实际上,一般只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会需要,加工业,装配业,则需求小得多,而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制造业至今还是大多以加工和OEM为主,即“made in China”,而不是“design in China”,虽然国家在呼吁自主创新,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开始探索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去和国外品牌竞争,重视起工业设计,但是,我们工业设计教育的扩大速度是不是比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多了些?高职类由于自身的层次低,时间短,其盲目开设和扩大,更是带来了就业不对口,或者工业设计专业转向本就趋于饱和的平面、室内、装璜设计等相近学科去就业的后果。而设计艺术(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一起)本身就属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90%都是小企业,如何去吸收我们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下的毕业生?是原来的精英化还是被大众化了?高职类的工业设计担当的是把工业设计专业大众化的角色?

  1.3 困惑三,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课程体系?

  基于上面两个方面的困惑,自然带来了第三个问题:高职类的工业设计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方式,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教学?而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也没有一个较为完善、明确的答案。因为开设的时间相比本科院校晚,一些高职院校直接套用本科的教学体系,课程方案,挑出一些觉得是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去掉那些认为与专业关系较远的课程,几乎是一个本科教学的“精减版”;也有些高职院校从工程机械类专业“借”点课程,加些艺术类课程,再添点软件课程,最后专业实习,这样拼凑出了一套课程体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实际上远不止工业设计教学,其他设计艺术类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混乱与不清晰。因此,如何真正建立其属于高职院校,或者说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2.对于高职类工业设计教育对策的思考

  2.1 对策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岗位,分类培养

  其实,高职的工业设计教育,虽然有关方面一直坚持高职与本科属于类别差异,而不是层次差异,但在目前的高考录取机制下,我们还是该客观地承认高职生源在文化、艺术综合素质较本科院校层次低,加上学制时间短,通常2-3年,实际在校仅仅2到2.5年,而工业设计又是这样一个需要横跨文理的交融专业,横向范围广泛,课程体系涉及艺术、营销、生产、工程技术等多方面,比较庞杂。因此,大部分高职的学生很难去做一个全面的通才,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既会设计又懂生产与营销的工业设计师,而且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将来去真正从事设计工作。我们也发现,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包括潜力,是不尽相同的,高职更应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培养。有些学生也许设计上并没有天赋或者说比较好的能力,但是沟通能力强,比较适合协调各 方面,就可以引导其将来从事设计咨询、产品市场调研乃至设计管理工作;有的学生反应迅速、空间联想能力强,适合从事设计及创意的工作;有的学生思维严密,数理能力强,比较适合从事设计后期模具及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其实工业设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高度团队化的行为,团队中当然汇集了设计、市场、生产、工程等几方面的人才。因此,只要能针对学生在这个大的工作范围内的各自所长,去发展与培养,相信一定能打破当前这种笼统粗糙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点,也利于改善本就时间不够充足、生源质量较低的高职院校如今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不对口问题,也解决了那个最基本的困惑:高职培养目标即定位的问题。

  2.2 对策二:地方经济结合学校特色谋求专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性和市场导向性。高职院校更应该充分依托地方办学,服务地方经济,把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脉搏,着力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的整合。大多数的高职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却似乎走向了“同质化”,迅速扩张开来的工业设计教育也许注意了市场的导向,但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似乎并没有被充分重视起来。其实,一直就有教育同仁在呼吁: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有必要进行合理定位,可凭借所属院校在某项领域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将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放在此方面,合理利用资源,创建自身特色。如某高职的特色是汽车工业,工业设计专业可将交通工具的造型设计作为教学重点;某高职的特色是轻工业,工业设计专业可将轻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作为教学重点等等。又比如当地的灯具制造业发达,那么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可以多往这方面渗透和联系,多以灯具的设计与开发作为教学课程的内容与横向课题,为当地的灯具业提供持续的设计力量,促使其更好的发展;珠三角的高职院校就依托地方发达的家具制造业,有针对性地细分了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了像家具设计一类的专业,这是比较好的现象,既符合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又避免了当前这样的大规模的工业设计教育形势下,教育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恶性重复。

  2.3 对策三:深入企业,工学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与课程改革

  相比较系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本科生而言,高职类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短,而工业设计内容涉及面广,因此,只能将大部分时间充分投入到专业和实践学习中,才能更有针对性,将来能迅速融入进工业设计行业之中,适应性强、熟悉生产与基本操作、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类学生的优势。而这些,仅仅靠学校的专业教育,课堂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显然是远不够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改革,做到真正深入企业,行业第一线,工学结合。早在教育部召开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研讨会时,就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发展思路,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将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关系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这样,产学合作教育以政府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开始具体实施。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设计专业,更应该重视这个工学结合,而且不应该是表层的,更应该是深层的、紧密的。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上,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实践课尽量多创造去企业、行业第一线参观、学习、锻炼的机会,甚至可以将部分课程搬到制造企业,由教师和企业的设计工程人员共同教学,做到将实践真正融入教学,而不是仅仅靠毕业实习的那半年;另一方面,学生不仅仅是去设计部门观摩、学习,更应该深入企业的制造与生产部门,把诸如材料与工艺、人体工程学、模具结构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在最直接和实际的过程中得到学习,效果远比空洞概念的课堂教学好得多;而教师也可以利用与企业横向联系的机会,多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与设计活动,将最实用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当然,如何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突出实践性强的特色,保障高职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问题与对策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诸如师资、校内外实寻训基地建设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也有赖于教育与行业同仁们的认真研究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兰明. 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超红.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美术大观,2009(10).

[3] 缪宁陵.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职教论坛,2004(12).

[4] 吴荣,康晨,董卫民.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0(12).

[5] 桂元龙. 关于高职高专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7(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