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和特色分析

2015-11-04 09: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省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研制的现状
    本文选取的几个“标准”涉及到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区域的代表省份,其框架结构基本上概括了省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指标体系,对省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指标体系的建构有较大参考价值。其相同点大体在于:(1)体现了均衡发展的追求。各标准的制定都关注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缩小义务教育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与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在具体指标设置上充分考虑到省内学校、城乡、地区之间的办学条件的一致性。(2)强调标准的“基本性”。各标准都强调办学标准是中小学办学治校必须具备的最低条件和资格要求,体现了对学校办学行为与教育质量的规范,也成为对学校质量进行督导与评价的尺度与标准。(3)在充分体现“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追求“软件建设”。这些标准的制定虽然重心在办学条件的设置上,重点关注办学的物质基础,但也都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等软性条件作为办学标准制定的追求。(4)在设备、设施上凸显了较高的现代化水平。标准大都规定应当根据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发展的实际,配置以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和其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当然,通过比较我们也能发现这些“标准”在指标体系建构上存在的缺憾:(1)忽视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性。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均衡-不均衡-均衡”不断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在发展阶段上大体经历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的过程。现行的“标准”将省域均衡发展看成了一个静态的发展目标,在指标体系中找不到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以及优质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差异。(2)关注学校物质资源等“硬件”多,忽视对办学理念、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文化、教师队伍等教育“软件”的全面考察,尤其会忽视教师这一教育主体的专业素养生成和专业水平提升。(3)注重不同类型学校质量要求的共性多,忽视了不同学校的个性差别,用一元化标准评价多样化的学校,显示出过分重视鉴定功能和横向的结果比较,轻视办学标准的发展功能和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指引功能。(4)注重对学校教育结果质量的考量,忽视对学校教育过程质量的考察。用学生发展情况来概括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而在考查学生质量时,关注学生文化学习成绩多,用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代替学生发展,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5)在考量教育投入、运作与产出方面,多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投入及过程的评价,难以客观反映教育绩效。(6)在指标设立方面,注重量性评价,忽视质性评价,对学校内在管理机制的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缺乏关注与评价。
    二、现代化办学标准的价值转向
    优质均衡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性任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教育的一种追求与表现。而现代化的办学标准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与保障,因此,义务教育现代化办学标准的制定应当把均衡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与核心,在准确把握均衡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现代教育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那么,现代化办学标准的价值取向应当在哪些方面发生转向呢?
    第一,从强调效率向追求均衡及公平的转向。
    第二,从初步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转向。
    第三,从单项性办学标准向综合性办学标准的转向。
    第四,从单一质量观向全面质量观的转向。优质均衡发展肯定不只是学校规模的发展与受教育群体的扩展,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等受教育权的实现,也就是对教育内涵、对各类学校办学质量的关注。倡导义务教育全面质量观,重视学校的内涵发展,从而将受教育机会与基本办学条件上的较低层次的外部均衡,提升为教育质量与内涵上的内在均衡。这种质量观指引下的指标体系不仅有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内容,还包括教育过程均衡、教育质量(教育结果)均衡等指标体系。
    第五,从“政府管学校”向“政府办学校”的转向。如果说我们以往对于学校的管理更多偏于结果监控一端,统一的学校办学标准出台之后,则意味着对学校的管理重心向输入端的转移,更重视学校办学基础设施与基本条件的建设。它体现了从过去注重结果到重视条件的转向,其所强化的是政府从权力控制到责任担当。
    第六,从学校的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的转向。学校办学标准的出台,为学校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各项条件保障与能力基础,这就为学校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专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及优质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自主发展的、有目的现代化的过程。
    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引领下的现代化办学标准与以往的办学标准有以下几方面不同。
    第一,是有关“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简单地说,现代化学校是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学校,是具有现代化办学特征的学校。由于“现代化是人类不断更新自己、发展自己的连续进程,具有社会进化的动态时间特征和全面发展的系统空间特征,因此现代化的阶段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在前进中提升、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目标结构不是片面单一的,而是多维度整合、全面系统的”。[1]所以,学校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设定也应体现发展性和全面性的总体精神。
    第二,是有关学校建设的标准,而不是宏观的教育行为或者微观教育活动的具体标准。现代化办学标准不是为各种教育活动或者教育领域制定的,而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而言的,学校在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组织。标准指向的学校为:进行正式的普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即实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独立设置的初级中学等。
    第三,是对学校现代化办学的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也是评价现代化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人们常将“办学条件标准”或者“教育标准”视为一种最低条件、资格要求。现代化标准显然是超越最低学校办学要求或者现有的“合格学校”办学条件要求的。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要有一定的引领性。
    第四,必然包含“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 “硬件”建设是学校办学的物质性资源,是一所学校必须具备的种种物质基础,这些理应成为关注的重点。但现代化办学标准更加注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必不可缺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办学理念、学校教育哲学、精神气质等方面的“软件”标准,其核心是学校教育的人本化。
    总之,“现代化的办学标准”应努力创建价值观指标、能力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四位一体的学校办学指标体系,以求全面、动态、个性地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引领学校教育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三、省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指标体系的建构
    基于上述理念,本着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基本宗旨,我们把“省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指标体系设计为6大领域45项,其结构如下。
    
    1.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现代化办学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办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指标的制定应适度拔高与提升国家及省相关标准。未来的义务教育必然要走向精致化,小班化教育应成为义务教育发展趋势,因此,必须控制学校规模及班额,逐步缩小班额及轨数,以求得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高标准地配置办公用房,改变传统的按年级组集中安置教师的做法,倡导以学科集中的办公用房安置模式,突出数字化、信息化办公的特点。专用教室的配置要充分突出教育现代化及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要充分考虑电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周期、图书资料及时更新等因素,及时更新上述设备,以紧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生活设施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这些标准不仅颇具新意,富含现代化意蕴,而且还彰显了现代教育的人文关怀。
    2.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能动、最富创造力的因素。指标的确立要在深入了解教师队伍现状、理性审视现代化办学对教师要求的基础上完成。如,面对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缺编严重、难以满足开齐开足规定课程需要的问题,改变以往“生师比”的做法,按“班师比”配齐配足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创新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等。面对区域教师流动不对称,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完善教师流动服务考评制度,教师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流动。
    3.经费保障
    生均公用经费是当前学校办学最为主要的经费来源渠道,其使用总量反映学校办学的基本物质基础及效率层次。有研究表明,学生成就上升较大的学校比学生成就上升较低的学校多支出20%的生均经费。[2]作为划拨生均公用经费主体的政府相关部门在保证逐步增长的情况下,学校也应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及形式创收办公经费,各校可视其实际情况,对公用经费实际支出作切合实际的增长。为保障学校的现代化办学水平及规范财务支出,学校应独立设置基础建设、设备更新、图书添置等项目的经费,每年初都要制定明确的专项经费支出计划,合理安排上述项目的专项使用预算资金,并按计划有步骤的实行。生均公用经费使用中要特别明确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的财务支出结构,在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切实体现学校对老师专业发展的经费保障与专项激励,上述奖励基金应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高层次综合荣誉等方面有所侧重,激励教师向高层次的专业发展迈进。
    4.办学行为
    对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考量,最终必然体现在现代化的教育质量上。概括地说,教育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二是教育工作水平或状态的质量,前者实质上是教育结果的质量,后者实质上是教育过程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教育管理、教育设施、教育外部的诸如家庭、时代背景等为核心要素。实证研究及学校教育实践表明,教育过程的质量对教育质量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影响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办学行为上。“办学行为”涉及到办学规范、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校本评价及学生与教师发展的专业支持等方面。首先可从规范办学入手,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行问责制度等。另外还必须提出素质教育的校本评价体系、数字化教学研究及管理等新型指标,最后还应关注国际交流及安全教育问题,充分体现教育现代化所蕴含的尊重生命及与国际接轨的精神内核。
    5.教育质量
    如果说“办学行为”主要就教育过程质量而言,凸显出扎实高质的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观,“教育质量”则主要是就学生已达到的质量水平而言的。学生质量水平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上,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三维一体的学业水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身心素质、鲜明特长与实践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当然,学生的学业合格率、优秀率,家长、学生及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考量因素。
    6.文化建设
    现代化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变革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变革。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变革,必然会涉及到深层的价值观和文化的改变。任何变革得以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参与改革的学校要能够创造出适宜变革的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应成为标准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应从观念切入,统摄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及学生文化,强调学校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并通过对学校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实现学校文化的持续发展与特色发展。
    这六大部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现代化的核心要素,重点体现了现代化办学的特征与要求。其中“硬件建设”规定了学校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的需要,是现代化办学的物质基础;“师资队伍”规定了教师配置及素养的需要,是现代化办学的重要主体;“经费保障”规定了经费投入及使用的需要,是现代化办学的关键保障;“办学行为”指向过程性的教育工作,是现代化办学的主要抓手;“教育质量”指向结果性的层次水平,是现代化办学的内涵要求;而“文化建设”则指向学校整体性革新与内在自觉,是现代化办学的终极旨归。六大部分不管在侧重点还是程度上都有别于一般化的办学标准,是对合格性、达标性办学标准的超越,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办学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充分阐述。
    注释:
    ①本指标体系的建构参照了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军研究员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