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试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

2015-10-10 09: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是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为社会服务工作起到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的作用。本文试从意义认识和实施策略两大层面阐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社会服务

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意义
   (一)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包括经济的竞争、政治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军事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科技、知识与技术的竞争。上述竞争的基础在于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高职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因此,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需要推动办学方针的贯彻实施,也需要不断反思办学指导思想的提炼和落实,对包括社会服务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欠缺之处,则要激发各方面活力,集中各方面优势,不断督导改进,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出有力保障。从而,教育资源得以合理地开发,各层次的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地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不断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需求。
  
   (二)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加大,尤其是那些工业、生产领域需要更多掌握新兴技术、知识的人才,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电子检测与控制等专业的人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现代化企业急需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对口人才;新型行业的不断涌现需要专业人才的配备。总之,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专业化、对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加大,而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设施的建设、办学路径的选择与设计等方面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党建要以开放的视野关注本校育人与社会需求的联结,在校内以基层党建工作为基础,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组织和协调,推动以教学为主的各项工作朝社会服务目标有序进行。
   (三)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已经拥有了1000多所独立的院校,高职人才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加大,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对许多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如何让本校培养的学生更加优秀、素质更强,在社会上赢得口碑,这成为高职院校面临优胜劣汰的教育竞争格局而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一方面保证学生毕业就有工作,另一方面保证企业招进人来就可以直接使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1。学生党建工作是高职院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为社会输送职业能力强、思想政治素养高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2。因此,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需求
  当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专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工作岗位的学识含量也在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闭门备课和科研的方法任教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师必须在熟知所从教专业对口的行业性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前提下,以公众与社会服务项目为切合点设置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断学习行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以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展为渠道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因此,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建立起一支“双师型”、“双肩挑”的专家型占有相当比例的党建工作队伍,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师资建设,重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在世界各国之间竞争不断激烈以及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今天,更需要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不断出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更好地组织与协调好教学管理,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3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对学生思想工作做好的前提下重视其技能的培养,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其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在网络时代的条件下,知识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快速传播,因此必须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注重为师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保证教师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最后,要重视对专业课程的研究和设计,根据师资力量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课程,尤其要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技能性和特色,将党建工作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并强化其社会服务能力的职责落实到实处。
  (二)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开展服务社会活动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是文化理论知识,如何将所学的文化课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是很多大学生提高素质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可以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变成实践活动,并造福民众服务社会。例如,以小分队的形式进入到农村,向农民提供各种种植、灌溉、防治病虫害等相关知识。以小分队的形式进入企业,在扩充自身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熟悉基层工作,并锻炼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以此为学生更好更快走入社会和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以教师党支部为支点,强化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团队,这支团队可以教职工为主、优秀学生为辅组成。高职院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科研平台的搭建,提高学校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并争取政府、社会资金的支持,形成联合办学的科研教育实验基地,主动获取或研发科研项目,以项目带动社会服务活动。同时,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契机,助推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产学研结合,重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两者合作中建立切实可行的实验培训基地,学校负责科研开发,企业负责资金方面的支持,在一定时间学校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以保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以此实现学校、企业两者的共赢。
   (四)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当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以此激发办学活力和确立办学特色,但从总体来看,这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还不完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造成了许多教师和学生做了实事和好事而不为人知,积极地努力却得不到肯定与激励的现象,甚至有的人会因此说干不干都一样,还不如不干,这造成了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绪。因此,高职院校党建可以以开展“创优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全体党员献计献策,研究与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会服务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和学生平常参加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及其成果纳入到年终考核考评当中,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及职称职务晋升挂钩,用制度约束与政策导向促使他们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和精力的投放。
  三、结束语
    社会服务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不仅要为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还要重视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深化对社会服务能力意义的认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推动社会服务活动活跃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16-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