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健词: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深刻地阐明了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须以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指导,并贯彻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基本原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战略高度,继承、丰富、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提出了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观点、新认识,思想深刻,意义重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以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并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在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设想时,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作了原则性的描述,他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
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马克思的重要思想,并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并把它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着眼点和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Www.133229.cOm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人的发展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些论述都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就要求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研究人的发展的规律,又要研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规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与冲击是全方位的,既为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综合化的社会,这种综合化的特征也反映在对人才的要求和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进而影响到学科结构的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教育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切人点,这是由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原则、目标和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人的全面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根据一般的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同步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发展。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项从各方面“解放人”的工作,解放人的才智和创造力,使其真正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目前,确立综合化教育的思想已渐成共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被广泛接受。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现有人才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意识的强弱、专业知识的多寡与专业能力的高低,更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的优劣。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需要高校进行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它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创造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提出,旨在克服现今教育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既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力是大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是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对个人发展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笼统的、泛指的层面上,原有的单一化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多样性的需求,只有层次、类型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是高效率的人才队伍。这不仅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应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也把跨世纪高等院校的使命和作用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念
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与当今的时代特征相适应。传统大学被称之为象牙塔式的大学,它是一座专门从事传授知识、科研的专业性机构。现代大学不仅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并直接服务于社会,大学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适应和促进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二者也正是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过程中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加快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具现实意义。因此,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别于传统的大学,逐步朝综合化发展,并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多元化巨型大学”、“智力城”、“人才库、思想库、知识库”等。
面对时代和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教育如何抓住机遇、回应挑战?由现代大学与传统大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只有用现代大学理念来指导大学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办学效应,形成大学自身的特色与风格,大学才能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制定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须具备以下新思想和新观念l1)知识观。传统的观点认为,知识就是对已知事物的认识,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新的观点则认为,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如何认识的过程,现代大学不仅要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正确的方法论;<2)质量观。在传统的“仓库理论”的支配下形成的观念是储存的知识越多,质量就越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爆炸和知识老化的加快,只有知识、能力、思想和心理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3)人才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广泛渗透和高新技术普遍应用的社会,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培养少数精英的人才观,树立包括精英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观。各种人才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又能相互转化;<4)教育观。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的任务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人才,新的教育观则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以及教育是开发创新潜能的最佳途径。因此,当代大学教育应将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放在首位;<5)学习观。进人市场经济社会,人们逐步认识到学习不是外在的、被动的,而是个体生存的迫切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为了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应具有主动性,学习时间上具有终身性。
高校作为嗣承、传播、发展和创造知识人才的殿堂,除了上述有关教育理念、办学思想需要创新之外,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即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全面发展的氛围,直接使学生领略到自身的责任,激发其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毋庸置疑,高校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率先成为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阵地。
在2002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都十分重视现代大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谈到大学面临的挑战时说,大学要提高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这就是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说,21世纪大学要走在知识前沿,才能不断地创造新思想、引导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困因此,大学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优势,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这种趋势必将使大学成为所在国或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