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试论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2015-09-22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的纂础上,进一步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完整学说。在当代中国,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发展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丈力史观,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全新的境界。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随养历史的发展,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在马克思、思格斯以前,历史上许多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关于人的多方面发展的理想。特别是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概念,而且还为全面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内容,他们已开始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在于智力与体力的充分发展,并明确提出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揭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方法。但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没有从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上去认识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性。因此,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与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不免带有空想的性质。
  马克思、思格斯一方面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这一思想,而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马思在其早期着作中,在分析人的异化劳动的实质时,就已初步探讨了个人全面发展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使下人异化。要使劳动者彻底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进而达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在该书的有关论述中只是已包含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些思想,还没有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思格斯在《英国下人阶级状况》一书,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下人畸形发展的严重问题,并由此提出了“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的主张。这一论述也包含有“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内。18 45年,马思共同完成了科学巨着《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标志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的着作中,马思不仅揭不了人的本质及其形成同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分下的密切联系,而且第一次正式使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概念,并明确地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探讨人的片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而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学说完全置于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后来,在《共产主义原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着作,他们又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完整学说。
  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出发点是什么呢?
  1.唯物史观。马克思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马思始终是根据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水平来解释人的发展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贾定在唯物史观的坚实基石上的。
  2.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下使人畸形发展。马思指出,人的发展是同私有制基础上的旧式分下的历史发展相联系的,是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开始的。正如思格斯所说:“个人是受分下支配的,分下使他们变成片面的人,使他们畸形发展,使他们受到限制。”
  3.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马思指出:“这此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若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面的、畸形的发展。”这一思想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对我们科学地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学意义。
  4.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个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人群的生活而单独孤立地进行,而是和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学,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从对人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中建立起来的。
  那么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呢?
  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马克思在他的着作中曾有多次表述,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社会关系允许他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征”;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打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法的人”;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样的合乎人所应有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个人最丰富多彩的发展”等等。
  根据马克思的表述,我们可以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作一个这样简单的界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统一地发展。这一涵义包括下面几层意思:
  1.个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马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参加生产劳动。人为了能够参加劳动,就需要有劳动能力。什么是劳动能力呢马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最终要归结、落实到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上来。
  2.个人在智力上、体力上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智力和体力是人的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其发展的程度,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标志,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而这种发展,马克思认为应是多方面地、充分地发展,既要有发展的广度,又要有发展的深度。
  3.智力和体力的发展统一于社会生产过程。首先,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能力体现在两者的“总和”上面,一者既不能分离,也不应偏废,即两者在人身上都获得充分而协调地发展。其次,两者的发展应该统一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劳动能力如果不能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得到运用,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保证“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主要使全体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里的“个人”,不是仅指“个别人”,而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全体。关于这一点,马思曾有明确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着名论断的原意,主要是要说明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发展之上。思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提出,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反杜林论》中,他进一步指出:“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可见,马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从来都明确地指的是“每一个人”、“任何人”、“社会全体成员”或“一切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时,应该把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包括进去。共产主义者应该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应该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每个人的发展都一样,而是带有个性特色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人是现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人的天赋差别又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各人的才能和志趣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同一模式、同等水平的人,而是要使每个人多方面的才能和多种多样的志趣获得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综上所述,全体社会成员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多方面充分、自由和统一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真正涵义。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邓小平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既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本身要求,又看到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自由与发展程度和人类社会发展同步。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学思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发展理论。
  1.邓小平对人的理解是全面的。他重视人的物质利益,肯定人的物质需要,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每个正常人的本性。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邓小平认为,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重视物质利益原则。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社会主义也讲物质利益,并不否认个人物质利益。只有在承认个人的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的同时,人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我们承认个人利益,但并不把个人利益看成惟一的,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每个人都应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后,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同时,“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牺牲自己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人的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也就是人作为价值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的认同和承认是通过他的价值的实现来完成的。可以这么说,人在不断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其自身价值也在不断的实现,正是在这种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的过程中,人的发展才日臻全面和完善。

  2.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通过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说明了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的全面素质,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根据这些主要内容,“十五大”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这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
  3.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白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广阔的前景。人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制度下的人,其行为活动是要受制度制约的。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基木制度是好的,但存在若许多不完善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地方。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史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从体制上解放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改革的本质要求。在具体实践中,邓小平认为,改革就是要下放权力,同时广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邓小平指出要满足人的利益需求,整个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最根本任务。由此,他直接提出了衡量一切政策制定及其实践的得失的标准是“人民利益”,并最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标准的最终养眼点放在“人”的利益上。可见,在领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养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并把它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目的,体现了一种全面的人文精神。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阐述了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也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1.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个思想一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共同本质,即都是为了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体现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的一致性。******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但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一崇高目标属于未来,“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实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来讨论人的发展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可能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发展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是不可忽视的。究竟如何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体现人发展的要求呢******同志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若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若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为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呢?
  首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之所以强大有力而能不可遏止地向前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一切私有制度的根本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进行养现代化建设,经济活动几乎是差不多的,然其根本的区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占人口极少数那部分人的发展,是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为条件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把人的发展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崇高目的。
  其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发展要求的全面性和递进性。社会主义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片面的发展。******的人的发展思想不仅包含了马克思的思想,而且增加了新的因素,那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同志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这就明确了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内容是提高“素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由于时代特点和人的素质的实际状况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当代中国,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递进性质是从社会主义客观实际出发,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发展,因而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只有在创造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推进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现实条件空谈人的发展。《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应该努力提供人全面发展的条件,而条件的创造要有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因此,******用了“促进”这个词,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但尚未具备人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然而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一致性,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只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了人的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现实要求的统一,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2.提出了社会主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条件。在现阶段的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还存在养许多困难,要求人们共同努力,创造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讲话》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四个方面目标: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经济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现阶段“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史高水平前进”。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目标。人民群众在国家事务中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打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目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和谐目标。《讲话》提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是社会主义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新内容。同时******同志还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及对人们的要求,这此要求与人的发展具有对应性。物质经济的目标只能通过发展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来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全面发展,则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达到。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